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故鄉情優秀散文(通用21篇)

故鄉情優秀散文(通用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看過一些經典的散文吧?散文對作者主觀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體中僅次於詩歌的。你所見過的散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鄉情優秀散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鄉情優秀散文(通用21篇)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1

時候正是初秋,我隨父親回了故鄉。“自古逢秋悲寂寥”,看着車外蕭條的景象,我知道車前方的不遠處就是故鄉。村子的路,漸漸的出現在我的面前,那不正是我的故鄉嗎?“我的故鄉現在好像好的多了,但要我記起她的美麗,說出她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響,沒有了言辭。彷彿也就是如此,於是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

車子行駛在一年前剛修建的寬闊的馬路上,村裏的這條路,我走過了春夏秋冬、穿過了朝陽晚霞、翻過了時光日曆。看着村裏稀稀疏疏的人在驕陽似火的天氣裏,仍然在田地間勞作,離家前的畫面如放電影般的浮現在我的眼前。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初春返潮的黃土地,二牛擡槓播下希望的春耕;驕陽烈日的大熱天,鋤頭揮動翻起泥土的芳香;秋高氣爽的金麥田,銀鐮閃閃割下一年的收穫;寒風凜冽的數九天,爆竹開花喜迎團圓的喜悅。突然父親的話語“到家了”把我從回憶拉回了現實。

來到自家院子裏,襯得黑土色的屋頂好似猙獰的怪獸,瓦片有些也已經破碎了,順着屋頂往下看,牆身本應該光亮的顏色如今卻泛着黃色的污漬。繼續向裏面走去,房屋後面的空地上長滿了各種草隨微風抖着。雜草的中央睡着我的一個“坐騎”,那是一個被鋸的有模有樣的樹根。小時候,因爲家貧,我沒有玩具,父親便給我做了這樣一個玩具,我每天都騎在上面樂在其中。

打開屋門,可能是不居人的緣故,一股餿味撲鼻而來。這間房子經過歲月的洗禮後,臉上已經刻出一條條深深的皺紋。沒有搬走的傢俱零件橫七豎八的躺在地上,一片狼藉。那張舊桌子原封不動的躺在那裏。記憶中,一家人總是圍在這張老桌前,看着一部十七英寸的小黑白電視機。閒暇的冬日,會買來幾斤瓜子,圍着溫暖火爐;看着電視劇情;談着心聲話語;一家人其樂融融。土炕旁邊的牆壁斑斑駁駁,有了裂縫,像是在訴說年代久遠。聽父親說這間屋子比我的年齡都大,已經三十幾年了。

走出屋外,望着不遠處山上的杏樹,有些也已枯萎了,有些斷了半截孤零零的立在那裏,如同垂暮的老人。偶爾傳來幾聲牲畜的淒涼叫聲。真的是有種“百草豐茂”“枯藤老樹昏鴉”的悲涼之感。走出自家院子,到村裏小轉幾步,真的是沒有幾戶人家了。正值初秋,僅有的幾戶人也都在忙着收割。難怪有種悲涼的感覺。

傍晚的時候,村裏最美。雖有人,卻也靜謐動人、溫婉和諧,有種朦朧的美。疲憊勞作了一天的人們都回家了。兒時,每日放學回家,迎着夕陽,踏着村裏的阡陌小土路,此時的村莊顯得格外的祥和。“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望着村裏屋頂,有人家在做飯,黑色的煙囪冒着暈圈,炊煙的味道瀰漫在整個村莊,被一層淡淡的霧氣籠罩着。“羈鳥戀舊林”,遠處有鳥兒沿着夕陽的軌跡從田野飛向村莊,飛向棲息在茂密的樹枝上,飛向他們的家。

這次回家是爲了取東西的。到了伯父家,吃了飯,又幫忙幹了一點農活。夜間,又隨他們閒談,都是些無關緊要的話。本來次日是要返家的,我卻又冒了嚴寒,已經習慣了城市的溫和,故鄉自然要冷一些。要帶走的東西又沒有完全弄好,又逗留了一日。

發動機的聲音打破了往日的寧靜,這宣告着此次的行程就要結束。老屋離我越來越遠,故鄉也漸漸模糊了我的視線,我竟然有種留戀的感覺。坐在車裏,我在思索。遠離了故鄉,才知道故鄉的雞鳴、犬吠、羊叫,都是值得回憶和留戀的。故鄉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情。故鄉的藍天,故鄉的白雲,都是歌。這裏沒有高樓林立,沒有城市的喧囂與熱鬧、沒有嘈雜和污染,她仍然是一馬平川,但卻是最美的風景。這裏通了自來水、修了平坦路、裝了太陽能,故鄉真的是越來越美。

車子愈來愈快,終於脫離了我的視線。我在朦朧中,眼前彷彿又出現了熟悉的畫面。我想回憶正如一張光盤,刻錄着歲月的點點滴滴,偶爾的回放會波動靈魂深處最敏感的弦。許多往事回想起來似乎凌亂無章,一旦被記憶的絲線串聯起來,就是一段完美無缺的記錄。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2

“大海啊大海,你是我的故鄉,海風吹,海浪搖……”一首老歌將我的思緒帶到了遠方。

是啊,鄉是我們的情;鄉是我們的根;鄉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誰人會不思鄉呢?

自古有辛棄疾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遊子的思鄉情感人肺腑;有袁凱的“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離別的不捨請淋漓盡致;有賀知章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多麼深的愛意才能寫出這無奈與可悲的自諷呢?“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這是生我養我的故鄉啊,老了才得以歸來,簡單無華麗詞藻的描述,卻道出了詩人對故鄉濃濃的愛與眷戀。

將士們征戰沙場,是出於對國家的愛與責任,他們要保衛他們的故鄉,因爲那裏記着他們生命中的一切;海外華裔破海而來,是因爲他們的根在祖國,情在故鄉;這裏是他們的血脈之源啊,這裏是他們的虔誠信仰,我呢?我的根在哪?我的故鄉在哪?17歲青春中漫步的我迷茫在“根”這片原始大森林裏。

迷惘感如蜘蛛網緊緊抓住我的大腦,然後收緊收緊……突然,一棵樹向我投來了枝葉,擺脫了束縛,我急忙跑去尋求庇護。挨近了,定睛看時——哦,那是家,是有爸爸、媽媽的家——這是我的“鄉”。憶起小時候,常愛牽着爸爸的小拇指,拉着爸爸向零食店走,那是爸爸總愛寵溺的揪一下我的朝天小馬尾,然後一隻手把我抄在懷裏,爸爸的懷抱是最安全的地方。我今生最愛的男人——爸爸是我的鄉,當人還有爲我操勞一輩子的叫“媽媽”的女人。正是因爲有他們我纔有家,家裏纔有溫暖,纔有愛。

遠處有一棵參天古樹向我展開了笑顏,充滿着博大,雄壯的枝條迎風輕蕩,好像在向我招手,訴說着五千年來那難以剪斷的血脈親情。哦,那是我的國,是中國,是華夏五千年的孕育,是我的故鄉。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這個育我教我的國家,是我最摯愛的祖國。我享受着祖國的恩澤與保護,是祖國給我讀書的機會,給我穩定的社會環境,給我蒸蒸日上的生活條件。我愛我中國,我愛我故鄉。

水是故鄉清,月是故鄉圓。鄉是我們的情,鄉是我們的根。鄉給我以保護,我們也要爲故鄉盡一份心,盡一份力。爲父母多獻一份孝心,爲祖國多做一些努力。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3

題記:長相思·故鄉情

粵山青,橫山青,此際鄉間客滿庭。主人忙不停。

千叮嚀,萬叮嚀,母盼闔家齊賀慶。享分年例興。

今天在微信貼了一首昨天填的詞,是有關老家年例的,好友小喬看見了,她說茂名現在在搞第一屆“茂名年例徵文賽”,入選文章將被收藏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附件,問我可否有意參加?

我在微信回覆小喬是不是要寫散文,寫散文好像沒有那麼多時間。其實,徵文對於我來說也就算了,尤其是事關年例專業性的,那應該要專業的人員來寫得獎機會才大。不過,寫寫年例舊事,還是可以的。

昨晚給母親打電話,發現家裏沒有人,纔想起是老妹家的年例,母親與家人到老妹家吃年例酒去了。而今天是二姐家的年例,親人又要到二姐家吃年例酒,再過兩天,又是母親家的年例,大家又得吃酒去。我已很久很久沒有吃過家鄉的年例酒了,母親多想我們也回去啊,可是,我們上學的已經上學,上班的也已經上班了。吃年例酒不用賀禮,不用手信,只管人去就好,而且人越多越好。

年例,是粵西茂名地區漢族特有比春節還隆重的民俗節日,是民間各村莊敬神、遊神、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活動。實際上,“年例”是擴大的春節、元宵節、廟會,也包括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在內的綜合節日。城鄉各居民以社爲單位,按各自原定的襯日集資舉行祭社盛典,以祈風調雨順,年豐人壽,俗稱“做年例”或叫“祭社”,時間一般頭尾三天。據說已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生長在茂名高州一個叫做橫山的小村莊,上高中之前,最遠去過的地方就是到縣城附近的外婆家睇年例。記得上初中時,班上的女生總喜歡爭論誰是平陽地區,誰是山區,那時候,平陽地區的孩子總要比別人多一分優越感。因爲,平陽地區不是圩鎮,就是縣城,又或者是權力中心集中地。我家就叫橫山,我自然是山區的孩子,所以,我從來不跟她們爭論。

外婆家的年例是大年初八,我們通常提前一兩天就要去了。去外婆家睇年例,我們一般會帶上我們自己包的糯米糉子,糯米是自己種的,我們包糉子用大糯米,鹼水也是自己調的,一般來說我們在大年初三赤口日就要包糉子。由於我有五個阿姨,還有舅舅等,加上我父親非常愛吃糯米糉子,包糉子那是一項十分重大的工程,我們起碼要包三四十斤的糯米,從淘米,調餡,洗糉子葉,理糉子繩子等,再到煮糉子,必須得全家出動,包括我的祖母,還有我這個勤奮的小孩。通常到糉子全部煮熟透,已經到了第二天的凌晨兩三點鐘了,煮糉子這個任務,幾乎一直是父親在做着。外婆家屬於平陽地區,他們不包糯米糉子,也不種植大糯米,但是他們非常喜歡我家的糯米糉子,外婆他們只做各色各樣的餈粑糕點,恰恰這餈粑糕點又是我最愛吃的。

我們家到外婆家有四十多公里的路,從家裏到鎮上,我們又得走五六公里的土路,到了縣城汽車站,離外婆家又有三四公里的公路,出趟遠門實在不容易。況且,我們每次去睇年例,父親與母親還得挑上兩大擔的糯米糉子,還拖兒帶女的,現在想來,父母親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記得有一次,父親和母親有事,他們不能提前趕到外婆家,就讓兩個姐姐與我先去外婆家,他們要晚一兩天才趕到。於是,兩個姐姐與我挑了一些糉子就出發了。糯米糉子實在是太重了,路上我們必須得輪流挑擔,行動自然十分緩慢,等到我們趕到鎮上,早已過了頭班車,後來的班車我們等候了很久,還好,我們總算坐上了車。

到了縣城,日頭早已過午,我們還必須要再走幾公里的公路。我們又渴又餓,那天的天氣也十分暖和,太陽也很猛烈,我們幾姐妹挑着糉子就那樣在公路上走着,那路似乎永遠見不到頭。後來,在一段路旁我發現丟棄了許多的西紅柿,雖然熟透了,但有些完好無損,於是我撿了一些分與姐姐們吃,那是菜農賣不掉又熟透而丟棄的吧。好在姐姐們都認得路,我們沒有走冤枉路,下午時刻我們終於到了外婆家。

其實,到外婆家睇年例,有好吃好玩還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可以見到所有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們,因爲我們的阿姨們也都會拖家帶口上外婆家的。一年辛苦下來,也只有這樣的一個機會親人們可以團聚在一起,大人們談天說地,家長裏短的全部圍繞在外公外婆身邊,而我們小孩子玩遊戲,放煙花,祝迷藏,晚上看大戲,看燒爆竹,睡大通鋪,快樂無限。因此,無論多麼辛苦,父母親幾乎每年都帶我們上外婆家睇年例,我想母親他們也是在盡着他們的孝心吧。

上了高中後,後來又到學校附近的同學家睇年例,去得最多的還是俞畫家,去得最遠的是建英家。我們的感情,就是在這樣的交往中日漸深厚。

前些天,我問母親去四姨家睇年例了沒有,四姨是外婆那個村子的,母親說她去了。外婆走後,母親幾乎還是每年都去四姨家睇年例,有時是姐妹們和母親一起,有時母親就一個人,因爲,她又可以見到她的姐妹們。每次去四姨家,表姐表妹們也總提起我,我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見面了。母親說,表姐表妹們還是每年都會來四姨家睇年例,希望我們有天也回去睇年例,大家見見面聚一聚。

如今,年例越來越有品味了,不僅吃得更好,相應的文藝活動也越來越豐富,祭奠活動也越來越多樣,因爲,現在的人們富裕了,氣氛也越來越濃烈了。據說我們粵西年例從清朝時期就開始了,我想,我們的先祖創造了這麼一個隆重的節日,這是在把親戚朋友融合得更加人性和溫暖吧。對於親人們來說,我們每年就值此機會大夥們團聚在一起,讓大家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團結與祥和;對於朋友們來說,睇年例不用請,只要我們想來就行。縱觀全國,似乎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有此機會白吃,白喝,白玩樂的吧。我愛你,我溫暖的故鄉!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4

故鄉,一個溫暖的字眼,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有故鄉的點滴故事,時不時的這些故事畫面像微電影一樣在腦海中播放。

一次和朋友閒聊談起了家鄉冬天烤火用的火桶,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吧?呵呵,這算得上我們獨特的發明。故鄉位於湘西山區,由於冬天寒冷,山區林木繁多,燒製木炭比較方便,所以家家戶戶都喜歡用木炭取火,於是木製火桶也就因此誕生了。

一個長方形的大木頭箱子,裏面用一層木柵欄隔開,下面放置火盆,裏面燃燒着木炭,坐在裏邊很舒服,用一牀棉被擋風,暖氣都被圍在火桶裏邊了。一家人圍坐在火桶的方形條邊上,腳放在火桶裏取暖,然後嗑瓜子,看電視,聊天,打撲克,真是很開心,那溫馨的場面這一輩子也忘不了。人少就乾脆窩在火桶裏邊睡覺,對了,還可以把紅薯和土豆、花生、板栗埋進木炭的熱灰裏邊煨熟,吃起來那個香呦,比山珍海味還香甜。我二姐最喜歡窩在火桶裏打瞌睡了,每次睡覺之前都要躺在裏面睡個舒服,全身烤得暖呵呵的才肯上牀去睡覺,要是誰把她吵醒了,還得捱罵呢,嘻嘻。

老爸很疼我,爲了方便我寫作業,做了一塊活動木板架在火桶上,這樣我就可以搬個小板凳坐在裏邊寫作業了,全身熱乎乎的。有時候我把書皮套在小說的外面,偷偷看小說,有一次看得正入迷呢,卻被老爸當場抓住,氣得他把書一下子扔到院子裏去了,當時嚇得我頭也不敢擡,興虧有老媽護着我,才少了一頓揍。火桶是暗紅色的,老爸空閒的時候買來油漆仔仔細細的刷了個遍,這才光彩照人。之後那油漆的光亮一直縈繞在夢中,令我牽腸掛肚,溫暖的火光卻一直照亮我的心。

過年去大山裏的姨媽家裏過年,沒有汽車的時候要走兩個小時崎嶇的山路才能到達姨媽家。走累了,就在路邊的石頭上坐下來休息一下,看看路邊的風景,一片原生態的森林鬱鬱蔥蔥,一眼望不到頭,時而有野兔和山雞從草叢裏竄過,肥肥的,可愛極了。野兔膽子挺大,竟敢停留在不遠的地方回頭好奇的張望我們這些不速之客。口渴了,不用自帶礦泉水,這山間就有一股清冽的山泉水解渴,井邊有好客的鄉親擺放的木瓢,可以用來勺水喝。夏天,清涼甘甜的井水喝到肚裏,甭提多涼爽了,整個人精神百倍,疲倦一掃而空。

不時有山裏人揹着土特產從大山裏走出來,他們是到外面的鎮子上去趕集的,賣了錢換些生活用品。他們走慣了山路,不曾覺得累,也不用休息,健步如飛,天黑之前還要趕着回家幹農活呢。也有那牧童牽着牛兒來放養,牛兒怡然自得的吃着草,牧童就在一旁玩耍嬉戲。歇息夠了,我們繼續前行,終於看到村口的那顆大松樹了,每次經過這棵松樹,媽媽都叫我作三個揖,她說松樹公公會保佑我長命百歲的。

姨媽家的房子是用山上的杉樹做的,共有上下兩層,冬暖夏涼,整個樓房的木板都用桐油漆了一遍,姨父說桐油能夠防潮、防蟲,所以隔個幾年又會重新漆一遍,經過風吹日曬,房屋已經呈現出一種古銅色。樓上的閣樓很通風,姨父在哪裏養了一窩蜜蜂。說起姨父來還真是挺能幹的,他是大隊的幹部,能讀會寫,會養蜂,會做米糖和麥芽糖。小時候我最愛吃那白白糯糯的米糖了,還有那黃黃的麥芽糖可以拉扯的很長很長,亮晶晶的,嚼起來很有韌勁。姨父家裏還種了花生、紫薯、和板栗,那些紫薯很甜很粉。

有一次我們去摘板栗,高高的板栗樹上結滿了開了口的板栗。板栗外面是一層帶刺的殼,用棍子一敲,板栗就掉下來了,我沒摘過,直接用手去撿板栗,誰知道那殼扎手,哎呦,那個疼,眼淚水都出來了。表姐和表哥都笑話我,他們給我一個特製的夾子,用來夾板慄,這樣就不會扎手了。姨媽家的板栗很大一顆,除了留一些自己吃,其餘的都拿去集市上賣掉。

揹着滿滿一揹簍的戰利品回家,我們把板栗,花生、紅薯扔進火坑裏用材灰埋起來,帶殼的板栗發出一聲聲爆響,噼裏啪啦的像放鞭炮。姨媽家的火坑和我們家烤火的火桶不一樣,她們直接在地上挖出一個四四方方的坑洞,燒的是材火,山裏的木材特別多。大家圍着火坑吃着香香的板栗,紅薯、和花生,有時候還有烤雞蛋和土豆,別提多開心了。

過年的時候,就在廚房的火坑上面掛上自己家裏殺的豬肉燻烤臘肉,切成五六斤一塊抹上鹽,風乾後用鐵絲穿起來掛在火坑上面用橘皮、茶殼,木屑燻烤十幾日,烤得直冒油,烤的黃黃的,香香的土製臘肉就制好了,可以放上幾個月也不會壞的。

過年的前幾天,家家戶戶要搗餈粑,用自家上好的糯米放到鍋上用大木屜蒸熟,然後擡到石臼裏用一根大木棒使勁捯飭,就是幾個年輕力壯的男子漢輪流上陣,也是個費力氣的活。寒冬臘月,大家打着光膀子輪番上陣,喊着號子,嗨呦!嗨呦!全身直冒熱氣,那場面真是一副最美的寫真照片,男子漢的力量美都展現了出來,可惜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條件,不能用相機記錄下來。通常要耗費一天時間,餈粑才能做好,等餈粑做好了,女人們也把飯菜做好了,男人們圍着桌子喝酒吃肉,興高采烈的談論一年的豐收,女人孩子也高興的穿上新衣去放鞭炮了。

剛出爐的餈粑熱熱乎乎,可以直接入口,又香又糯,好吃極了。放硬了以後可以泡在水缸裏儲存很久,只要經常換水就行了。還要做一個磨盤大的餈粑,用繩子穿起來掛在牆上,這是慶祝豐收的意思。吃的時候用刀切一塊下來煮熟就行了,當然餈粑有很多種吃法,可以燒烤、油炸、放白菜豬油煮着吃、也可以撒上白糖吃,或者是包上黴豆腐和酸菜、蘿蔔。不管哪種吃法都深受大家喜歡,所以過年做餈粑的風俗習慣一直保留了下來。

表哥結婚的時候,我也去了,他們是按當地的風俗習慣拜堂成親的。我記得那年下着大雪,表哥帶着未過門的新嫂子和我一起去集市上買生活用品。當時下起了大雪,林子裏一片雪白,那一片片厚如棉絮的白雪讓我們都不忍心留下腳印。雪很大,松樹枝掛滿了雪花,很美,見過霧凇嗎?美的觸目驚心,雖然沒有相機,沒能留下最美的照片,但是那一副最美的圖畫讓我過目不忘。我們三個人童心大發,打起了雪仗,玩累了就往雪地上一躺,彷彿天是被,雪地是柔軟的席夢思。

強烈的白光讓我眯起了雙眼,真愜意啊,正在享受的時候,忽然從樹上飄落一層雪花,落在我的腦門上,脖子上,涼絲絲的,睜眼一瞧,原來是調皮的表哥搖落了樹枝上的雪花。要結婚的人了,還這麼頑皮,我說回去告訴姨媽去,表哥笑嘻嘻的說:“好妹妹,不告狀的話,回頭到了集市上我幫你買新衣服穿,怎麼樣啊?”我氣鼓鼓的說,今天就放你一馬。到了集市,果然熱鬧非凡,我第一次逛這種小鎮上的集市,做買賣的,買東西的都是農村人,大家討價還價,熱火朝天。集市不大,就是一條街道兩邊擺滿吃的、穿的、用的,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價格便宜。表哥沒有食言,給我買了一件新衣服和一雙雨鞋,因爲我的鞋子被雪水打溼了。逛完集市,買了該買的東西,我們回家了,一路上依然嬉笑打罵,鬧個不停。

第二天是結婚的大好日子,我和娶親的隊伍走了很長很長的山路纔來到新娘子的家,這個家也是木頭房子搭建的。吃了早飯,長長的隊伍出發了,因爲要趕在中午之前拜堂成親,大家都急急忙忙的趕路,生怕錯過拜堂的好時辰。在鞭炮聲中,隊伍穿過村口的水井,回到姨媽的村子。井邊栽種了兩棵柿子樹,這兩棵柿子樹總是結滿又大又甜的柿子,讓人眼饞。

新郎倌和新娘子牽着一條打着同心結的紅綢走到堂屋,向兩位老人三拜九叩,這是我第一次看中式婚禮。新郎官和新娘穿的都是中式禮服,只見新郎官頭戴禮帽,新娘子頭蓋紅帕頭,我恍惚回到了清朝。在大家的喝彩聲中,主持人開始舉行儀式,三叩首,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雙方就算禮成。

我們簇擁着新娘子回到洞房,新郎官滿面春風,新娘子則是嬌羞動人。洞房佈置得很喜慶,大紅的喜字貼滿了牆壁和衣櫃,牆上和地上都用新的塑料布蒙了一層,花花綠綠的很好看。雙人牀上整整齊齊的疊放着陪嫁的被子,十幾牀紅的,綠的,花的整整齊齊的碼放在一起,手工刺繡被面上繡着龍鳳圖案,預示着百年好合。牀中間灑滿了紅棗、花生,意思是早生貴子,民間都有這風俗。鋪牀的大嫂都是家庭和睦,生過幾個孩子的,新娘子坐在牀上靜靜地等待着新郎,而新郎這個時候敬酒去了。等新郎回來的時候,大夥還要鬧洞房呢。大人鬧,孩子吵着要吃糖,真是把耳朵都吵聾了,不大的房子擠滿了看熱鬧的人。新婚就是圖個熱鬧,越鬧越好,沒辦法,就這樣新娘子還不能生氣。俗話說新婚三天無大小,無論是大人小孩都能開新娘子的玩笑。

婚禮結束,我拿着姨媽送的板栗、臘肉和餈粑回家了。記得我揹着重重的背蔞爬了兩個小時的山路,再坐公共汽車回到家中的時候,我哇地哭了,坐在地上直撒潑,老媽望着我任性的樣子哭笑不得:“你這個傻丫頭,這麼點苦都受不了,將來怎麼嫁的出去哊?”說完我就破涕而笑了,嘿嘿,不過是撒撒嬌而已麼?

童年的故事真是說不完道不盡,家鄉的點滴早已匯成一條涓涓細流,經常流淌在我的夢裏,永無止境。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5

轉朱閣,倚雕欄,凝望暮春細雨,不禁嘆道“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拂過浮華的掠影獨自坐在鄉間小巷中,捧着略有發黃的書卷,感悟生命的純真,接受經典的洗禮。

塵世的喧囂給我們沉澱上太多的虛妄,太多的妄想。由此漸漸地車水馬龍代替了寧靜的古道,妖嬈的霓虹燈蓋過了野村“炊煙千萬裏”。dj廳裏是一羣黃髮與紅髮的狂歡之夜,他們在午夜裏盡情的釋放他們,他們喜歡刺激,便留在了那裏。

傍晚鄉間放牛的牧笛聲少了傾聽者,山間很難再有人山人海的放風箏的壯麗景象。

回來吧,你們就像在黑夜中迷路的孩子,錯覺讓你們停駐在黑暗中,回來吧,故鄉纔是你的家。

故鄉情究竟是少年時的立志走出大山,還是老年時渴望的落葉歸根。爲了生計,爲了理想,人們紛紛走出大山,都想留在繁華的城市中,慢慢的都淡忘了小橋流水的河畔,都忽略了這片生你養你的河山。

今晚,雨下了一整晚,打着小傘,繞着村邊的外牆徘徊一番,雨打溼了稀疏的空氣,卻不知道能不能浸透人們的心靈。伴着小雨,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就像是昨天,又彷彿只是一片解不開的夢。

而今,大山已不堪重負,面對着日夜的千錘萬鑿,他早已千瘡百孔。小河失去了清秀,成了灰姑娘。

孩子們,回來吧,拯救養你的山河。

回來吧,再來看他們一眼,看他們一眼。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6

“我這裏有老家的酸菜和老臘肉,有時間來撮一頓啊”。離開家鄉20年,最愛聽的還是這句話。

老家是久負盛名的“雪梨之鄉”,除了雪梨,就數酸菜和老臘肉了,酸菜和臘肉讓許多的遊子魂牽夢繞。兒時看見在外面工作和打工的鄉親們離開家鄉的時候,行李中最醒目的就是老臘肉和酸菜,當時百思不得其解,實在是不明白這兩樣東西爲什麼這樣受歡迎?

兒時的家裏很窮,除了宰年豬的時候可以吃上一點鮮豬肉,平時都是吃掛在廚房牆壁木樁上的老臘肉,而且也不是頓頓都有,家裏煮臘肉一般是有客人來或者是鄰居幫忙幹農活的時候,煮臘肉的日子對我們這些小饞貓來說,就是過年!酸菜卻是我們飯桌上天天都有的,兒時的老家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早早起牀後,除了在家裏煮飯的人外,其他的人都到外面幹活。

春天的早晨,天剛麻麻亮,我們幾姊姊就在家裏大人的吆喝聲和威脅聲中,老不情願地睜開惺忪的雙眼,慢吞吞地背上背篼到山坡上去割墊圈草或者割豬草。冬天的早晨就更慘,搓着快凍僵的小手,在黃土地裏撿玉米杆(煮飯引火用)。說是“撿”,其實沒有那麼簡單,家鄉缺水,秋天割了玉米以後,父輩們就用耕牛犁地,黃土地便成了滿滿的土疙瘩,這土疙瘩,大大的,硬硬的,用鋤頭或者“土巴錘”去敲碎,沒有水份的土巴疙瘩,振的我們的小手全部裂開了口,我們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把堅硬的土疙瘩敲碎,然後把裏面的玉米杆裝進高過自己的大背篼。爲了得到家裏大人們的表揚,我們都拼命地敲土疙瘩,拼命地把背篼裏的玉米杆裝的多多的,有時還在滿滿的背篼上面堆個大大的尖。等到紅紅的太陽照到了地裏,家裏煮飯的人就會站在房屋頂上,扯開喉嚨叫着家裏人回家吃飯。我們也在家人的吆喝下,揹着大大的一背篼玉米杆,在鄰居大人的誇獎聲裏,滿心歡喜地回家吃飯了。

家裏的早飯不是白米飯,因爲家裏根本沒有大米,有時甚至連小麥面都吃不上,在我童年的記憶裏,家裏的早飯基本上是烘洋芋玉米麪饃饃,菜是大大的一碗酸菜或者醃菜,沒有新鮮的蔬菜,偶爾飯桌上會有一小碗豆豉炒臘肉,這一小碗就成了我們這些小饞貓攻擊的目標……

家鄉酸菜的做法很特別,和市場上賣的不一樣。首先酸菜的材料必須是圓根櫻,圓根是一種根莖蔬菜,說是蔬菜也不全面,應該說是根莖植物吧,因爲它的莖葉用來煮酸菜,根是圓圓的蘿蔔,可以生吃,也可以和臘肉一起燉着吃,被霜打過的圓根蘿蔔甜甜的,清爽可口。宰年豬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用年豬骨頭燉滿滿的一大鍋圓根蘿蔔湯。甜甜的湯讓我們在還沒有正式吃飯時,就已經喝了一碗又一碗。

十一月份打過霜以後,就是收圓根的時候了,週末早早的就和家裏的大人們到圓根地裏,收圓根不用工具,我們小孩子們使足了勁,雙手抓住圓根櫻一拔,就連蘿蔔一起被拔出來了。我們把拔出來的圓根堆在一起,大人們就拿刀把蘿蔔和莖葉分開,蘿蔔撿大個的放在背篼裏,背到早挖好的地窖裏和胡蘿蔔一起埋起來,平時煮臘肉和過年的時候用。大人們把沒有蘿蔔的圓根櫻像編麻花辮一樣編起來,編的大概有三四米長,然後把編好的圓根櫻搭在房架上風乾。以備開春沒有菜時煮。餘下的圓根櫻大人們就洗得乾乾淨淨的,燒一大鍋不沾油的水,燒開了就把圓根櫻放在裏面打個滾,這時的火候最關鍵,時間長了,圓根櫻就會膩,時間短了,圓根櫻就太硬,嚼在嘴裏費勁。酸菜的酸母子也是關鍵之中的關鍵,有老酸水時,圓根櫻煮好撈在早準備好的大木桶裏壓緊,然後把老酸水加熱後,趁熱倒在桶裏,拿一個大大的圓石頭壓好,在用油布把桶口封嚴實蓋上桶蓋。經過一天一夜的發酵,第二天早上把油布取開,酸酸的味道撲面而來,抓一根嚐嚐,半邊腮幫子都軟掉了。美味的新鮮酸菜就這樣誕生了(如果沒有老酸水,就可以在煮圓根櫻時煮幾個嫩白瓜或者蘋果,也一樣可以達到效果)。

酸菜的吃飯有很多種,可以炒,可以煮,還可以涼拌。兒時記憶最深的是酸菜土豆麪塊,那時候家裏沒有多餘的糧食,晚飯基本上就是酸菜洋芋絲面塊。說是面塊,其實到了我們的碗裏,面塊的影子都見不到了,全是洋芋絲和酸菜。家裏有年老的祖祖和爺爺,媽媽在面塊剛剛起鍋時,就把面塊挑起來給祖祖和爺爺吃了,我們吃的就是剩下的酸菜和洋芋絲。所以兒時的我,特別討厭吃酸菜。

不知不覺時,我已經過了討厭吃酸菜的年齡了,在離開家鄉來到這美麗的大草原上,這裏沒有了家鄉的酸菜,沒有了那種綠油油的圓根櫻,沒有了甜甜的圓根蘿蔔,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樣的陌生。

偶然一個日子,我看見一家小飯館的門上寫着賣有家鄉的酸菜面塊,心裏那個激動,彷彿看見了家鄉那成片的圓根櫻。快步走入,點了一碗老家的酸菜面塊,心裏忐忑不安地猜測着酸菜的模樣,回味着自己曾經討厭的酸味。面塊好了,在酸酸的味道中,我看見碗麪上躺着的竟然是正宗的老家臘肉炒的正宗的老家酸菜!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兒時的記憶全部濃縮在裏面了,只是沒有了討厭,而是滿心的感激:感激這種酸酸的故鄉味道,感激兒時的濃濃記憶,感激遊子漂泊的心有了棲息的地方,感激自己還能品嚐活着的滋味。

故鄉的臘肉又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臘月間裏,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宰年豬了。家鄉的年豬都是肥肥的,壯壯的。家裏有學生的,都會把日子選擇在週末,這樣學生就可以一飽口福了。兒時宰年豬的日子我們比過年還期盼,早早起牀躲在屋頂上,看父輩們把豬趕出圏,幾個人一起,逮的逮豬尾巴,逮的逮豬耳朵,宰豬匠手裏拿着一圈皮繩,套住年豬的雙腿一拖,年豬就倒在地上不能動彈了,父輩們把年豬放在殺凳上,宰豬匠從背後單腿跪壓在年豬身上,左手把豬頭使勁向後託,右手拿着宰豬刀,對準年豬的脖子,用力刺進去,旁邊的人趕緊拿鐵桶接住噴出的豬血,豬血是個好東西,可以用來做酸菜血旺,也可以蒸血糕饅頭。血糕饅頭的做法很複雜,要有經驗的老年人才會蒸。

宰年豬家家戶戶都要請客,父輩們把豬肉分好,用鹽和花椒醃一會,然後一雙一雙地掛在廚房裏面的吊杆上,因爲只有用廚房裏面煮飯的炊煙慢慢薰出來的臘肉才香。而且老家的年豬是不喂飼料,只喂玉米麪和土豆,肉質細嫩,肥而不膩,深得人們的喜愛。

離開老家的日子,每當身心疲憊時,總是懷念家鄉的酸菜和老臘肉。工作之餘,幾個老鄉邀約一起,到有酸菜和臘肉的飯館裏,來一盤豆豉炒臘肉,一盤青椒炒酸菜,那個味道啊,讓人忘記了所有的煩惱。“歲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這些遊子啊,不管走得多遠,心都在故鄉那片美麗的土地上。

濃濃的故鄉情哦,多少遊子爲你魂牽夢繞!

濃濃的故鄉情哦,你讓多少文人志士訴說衷腸!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7

有人說,美是傾國傾城的女子那嫣然一笑,撩撥起我們內心火熱的激情;有人說,美是一首飄蕩夜空的歌謠,使孤寂的孩子得到心靈的慰藉,有人說,美是秋日裏翩翩起舞的小草,爲蕭瑟的季節增加點點甜密。

世間的美麗風情萬種,有太多需要我們去發掘。當我們苦思冥想的時候,突然腦海中靈光一現,原來故鄉纔是最美的地方。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早已迷醉在故鄉的情懷之中。

初到焦作的時候,看着一望無際的平原,心裏異常得興奮。對於從小生長在丘陵地帶的我來說,可以算是大開眼界。爸爸說:這裏冬天風一定不小,注意保暖啊。餘音剛落,爸爸就轉身離去,給從未離家的我徒增些孤獨的感覺。就這樣,帶着對大學的嚮往,我忙碌在學校的各個角落裏。冬天在我的期待中悄然來臨,正像爸爸所說的那樣,刺骨的寒風夾雜着冷漠朝我襲來,給我這無所依靠的孩子一個下馬威。由於對成功的渴望,每天都在所難免地浸泡在寒冷刺骨而又潮溼的空氣中。現在回想起來,那時是我在大學裏最困難的時刻,令我欣慰的是有宿舍兄弟和黎明陪我走過那一段艱難的時刻。帶着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一路走來,是他們讓我感受久違的溫暖,那屬於家的感覺。

如今的我,經過一年的鍛鍊,在自己的領域小有成就,也不再感到孤獨,因爲我知道,有很多朋友陪着我前行。然而在清冷的冬日的夜晚,那原本淡淡的思鄉情緒愈來愈重,最終未能承受住時間的重壓,破碎成一幅溫馨的畫面,勾起我兒時的記憶。

“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想快快長大才能保護他,美麗的白髮幸福中發芽,天使的魔法溫暖中慈祥”。還記得杰倫的歌嗎,聽着他對媽媽的讚美,我又想起生我、養我的媽媽,想起那個溫馨的家,想起小時候的點點滴滴。

冬季裏孩子們最盼望的還是過春節,幼時的我也不例外。千盼萬盼,終於等到了大年三十,胡亂的把手中的作業一扔,就跟着爸媽和姐姐一起去準備年夜飯、不過在做飯前我們都要貼上春聯,據說這是爲了祈福。還清楚的記得,在貼對聯時老爸老媽總要吵上幾句,不知他們是高興地生氣,還是有意爭執?接下來的年夜飯可輪不到我這個男孩子的插手,此時只有媽媽和姐姐在忙碌着。這時的老爸總會叼着煙到街上去,如果看到啥好吃的都會給我們買回來,現在想想,老爸真好。在放假的日子裏,通常情況下我都會跑出去瘋玩,可是在大年三十我可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趁着媽媽不注意,就悄悄地溜進廚房,找自己喜歡的東西吃。

終於到了開飯的時候,走進門溫暖的氣息就撲面而來,晚上我們一家四口坐在桌子前吃着團圓飯,有說有笑。完全感受不到冬日的寒意。吃完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嚐着央視給我們帶來的豐盛的“年夜飯”,那優美的舞姿、動聽的歌聲、幽默的小品相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和家人在一起過年是多麼幸福的事。而如今我們兄妹卻相隔千里,不知何時才能相見。

“帥寶,把你的歌關了,該睡覺了”,室友的一句話打斷了我的思緒,但那顆不安的心早已飄蕩在回家的路上,於是決定了,回家!

在週四的晚上很帥的披着風衣,戴着帽子和自己喜歡的墨鏡,踏上回家的路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8

在北京生活時間長了,我常常看着穿梭的人羣,思考一個問題,我的家鄉究竟在何方?

歷史課上,老師講着各個王朝的興衰,我總覺得對西周、秦朝、大唐有着莫名的親切,我的老家就在茂陵旁邊,西安的名勝古蹟我也轉過好幾遍。陝西這個地方是很多朝代的定都之地。我爲我的家鄉陝西的悠久歷史而自豪,也爲我出生在陝西而自豪。據說在新中國選首都的時候,西安僅以一票之差落選,我小時候一直覺得惋惜。

在陝西上了幾年學,我轉學來了北京。北京,這個繁華的都市,與我以前生活的地方區別太大了。擁擠、忙碌的人羣,聳立的高樓讓我感到陌生和不安。我漸漸熟悉這裏的生活,漸漸融入這裏的生活。現在我已經在北京生活了九年了,已經淡忘了小時候的街道,小時候的夥伴。我更習慣生活在北京這片土地上,不再回到家鄉去了。現在,我將北京看作我的家鄉。在北京,我知道怎麼乘坐公交車,怎麼換乘地鐵,去哪裏逛書店,去哪裏逛街。在北京,我有朋友,有家人,遇到來北京的外地人,我也可以給別人指路,可是,我對現在的西安一無所知,我來到西安只能像別的旅遊者一樣,去哪裏都需要地圖,需要打車,需要別人爲我指路。西安,對於我,只是一個陌生的城市,它已經不再是我熟悉的故鄉了,也沒有我熟悉的人了。

但是,我從來沒有身爲北京人的自覺。當別人談起老北京的生活習俗,談到北京人生活在皇城根下的驕傲,我總是回想起西安的老城牆、街道上混合着油煙和飯菜的香味。我對北京的傳統文化並不熟悉,我也不太習慣走在小衚衕中。我還保留着一部分在陝西的生活習慣,我愛吃陝西的小吃,陝西的美食,有時候說話還會不自覺地帶上陝西腔。

我的家鄉究竟是哪裏的呢?我有着西安和北京兩個地方的生活。在初二的社會實踐,我回到了陝西西安。在西安的幾天,我感受到了熟悉的火車站,熟悉的陝西話,熟悉的名勝古蹟,熟悉的陝西美食。我站在西安城牆上,看着陌生的街道。這裏我陌生又熟悉。我好像明白了什麼,西安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一直留在我的生命中,現代化的街區我不熟悉,但是這裏一直流傳的傳統文化一直能夠引起我的共鳴。

回到北京,我知道西安離我並不遙遠,它的文化一直陪伴着我。我習慣北京的生活,我愛北京這片土地,但是西安一直紮根在我心中,我的家鄉永遠都是我出生的西安。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9

一個黃昏,太陽悄悄地隱到山後,天邊只剩下一片片紅色的雲彩,家鄉的小路就像一條河,我就象河裏的一條小船,向日思夜想的家蕩去。走近那棵爬滿鄒文的老梨樹,烏鴉從頂上驚飛,稀疏的樹葉在秋風中悄然落下。

傾聽兒時那叩響心扉的聲聲呼喚,噙滿思鄉的淚水,清脆的鳥鳴啄破了重重山巒的阻隔。思戀,是一陣陣春天的雨,溼透了對家鄉一點點的記憶;家,是我溫暖的源泉

兒時的天真活潑被時光一點點帶走,的路一步一步往前延伸。一盞孤燈用微弱的光,照着我走過每一步。孤寂,被抑制不住的思緒帶走。穿着母親一針一線縫補的灰制服,走過房前彎彎的田坎路,無聲地走出了村子,沒有驚動一隻飛鳥。

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我曾想過,不知哪一天,樸實的膠底鞋還會把我帶回生我養我的小山村。雖然歲月把我和那村莊及貧困而溫暖的家分開太久,但身在外鄉的我,總是難忘那溫馨的山野。

當年山凹裏顯得自然古樸的茅屋,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家,一聲聲雞叫,一陣陣狗吠,一縷縷炊煙,顯得那生存的空間是多麼自然平靜而和諧啊。祖祖輩輩停靠的驛站就是故鄉。我心靈的鐘,總是被切切的扯響,光陰飛逝,夢裏依稀,母親釀製的米酒曾多少次在我的心裏流淌。

沒有故鄉的人少了幾分牽掛,他不用走出生命的村莊。故鄉有我的母親,母親就是我的故鄉,有故鄉的人情緣難了,每時每刻都有回去的慾望。

故鄉是我思戀的歸宿,故鄉孕育了我的理想。故鄉,我的母親!母親,我的故鄉!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10

玉盤獨行萬星疏,清秋唱晚蟬飲露。獨倚軒窗望鄉遠,無眠長風借天路。——引

許多年以來,不敢面對老爸已經離世的現實,冥冥之中,老爸始終與天國無關,那溫熱的氣息,似乎從沒離開過我的指尖,每每提起筆,好像就觸摸到老爸的艱辛。

時光摧殘了思念,老爸離去的多年後,自己也踽踽着步履,步入中年,兒時的記憶總在不經意間,爬上記憶的搖椅,在風中盪來盪去,老爸象一座大山,撐起兒女成長的路,短短的57個春秋,您滄桑走過,匆匆走完短暫而辛勞的一聲,八口之家,您一個人的肩膀,本就不是地道農民半路出家的你,躬耕近百畝的農田,農閒時,趕着馬車走街串巷,賣農產品,爲的就是給兒女們多換點學費,少時不知事的我們,除了上學以外,能幫您多少是多少,你始終無怨無悔的奔勞。

可是,當病魔把你擊倒時,你卻流淚了,滄桑的臉老淚縱橫,你擔心滿窩的雛燕,從此沒了可以依賴的根。

本來能寫得一手好字的手,卻在病魔降臨的一刻,笨拙,僵硬,乾裂,你哭,從此再也無法梳篦兒女緩慢成長的年輪。

而今,飛出的雛燕想歸巢,覓那一直未曾荒蕪的老根,可是,您卻不在了,那種,子欲孝而親不待的蒼涼,讓我以贖罪的心抱憾今生。

半輪月,一懷鄉愁,不是遊子,又怎知人在天涯的憂?

多少次,午夜夢迴,淚溼青絲。

多少次,夢迴故里,哭倒在老爸的墳冢前,雜草與星星零落的野花迷斷遊子的眸光。

一份大愛深埋在千層土壤下,一份思念借長風,送天路,一縷幽魂,您在那邊可好麼?

老爸,又是一年中秋時,秋蟬聲聲,秋露盈盈,大紅高粱,又飄起酒杯的香純,引誘着貪杯的你……

你可知,你的離去,一直是我無法釋懷的痛,十年前的那一天,那一次,還有兩天就中秋,多想留你過那個中秋,可是,你執意回故里,在送你踏上歸途的一刻,怎麼也想不到,那是最後的別離,從此陰陽陌路,人鬼疏途。聽老媽說,給您買的月餅,你小心的包裹到家,旅途中,一口未動,就爲了給家人分享異鄉帶回的月餅香,你也許垂涎過那甜甜的美味,可是到您驀然離去,竟然不知道那月餅的滋味。知道麼,我好恨,恨自己未能將您老安然送回故里,聽老媽在一訴說,心碎片片,泣不成聲,心痛無法言喻。氾濫的淚水,決堤而泄……

老爸,你是否還記得回家的路,我曾笑問過你,你罵我混,誰都逗,可是,那次你走後,我夢裏哭醒,你知道麼?夢裏,你真的走丟了,半個月過去,惡訊傳來,你舊病復發危在旦夕,我與妹妹在千里之外,拼命的往回趕,然,你卻無情的走了,沒有等女兒的到來。知道麼?那一刻,女兒痛斷肝腸。

從此,你真的永遠的走丟了,我再也觸摸不到你長長的眉毛。再也找不到老爸暴怒時那種吹鬍子,瞪眼睛的恨與愛。

而今,又是八月金秋時,還有兩頁就是與你最後訣別的日曆,我抱着那一頁泛黃的記憶,久久不肯離棄,只因,那一頁有你最後的氣息。

十三年了,我的雙腳始終在外遊離,故鄉的雲和月,始終照不到我凌亂不堪的足印,只有我一顆思鄉的心,穿越空間,於夢中掬一捧您長睡地方的黃土,掩埋自己裸露的白骨,想與您一起完成異域旅行。

可是夢醒時分,我依然沒有勇氣去拾故鄉的風沙,來填埋自己虛空的靈魂,也許,是世俗的虛榮吧!我始終不願回自己曾夢裏千迴百轉的“家”,因爲我不能榮歸故里,不能風風光光的給您行百孝大禮,因爲我很失敗,讓您很失望,多年的打拼,最後是一無所有。

貧瘠的靈魂,貧瘠的情感,再視金錢如糞土,我是真的貧瘠之極,愧對您的諄諄教誨,至今在那本泛黃的日誌本上,依然保留着您激勵女兒的那首詩:

革命前途萬里程,

前進途中放光明。

希望吾兒努力學,

一往無前當先鋒。

看着那淺淺的幾行字,感覺那沉甸甸的父愛,真的無顏回鄉面對曾經對我期待之深的老師和父輩們。

“露從今夜起,月是故鄉明”每每月圓,心都會攜一縷鄉愁,輕輕長嘆,也許,真的該回故居看看了,少小離家,走在鄉間的路上,也許連追蝶的少年都不會有了,能知我是那鄉人的,就只有那坐山,那條河還有那一方熱土……

所屬專題:中秋節文章專題:中秋節散文,中秋詩歌祝福等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11

對於一位久別家鄉的遊子來說,思鄉是情理中的事。2000年11月27日,我出差路過被稱爲“人間仙境”的老家縉雲。當車子開到外堰時,我對同事說道:“看,三叉路口上寫着‘麻鴨之鄉’燙金大字的三角形雕塑,再過去四公里就到了我夢魂縈繞的故鄉——新建鎮。”是的,我對故鄉感情深厚。古鎮不大,一萬多人口,與古市鎮差不多,是通往永康、武義、麗水三縣市的交通要衝。

我從青年時代求學離家,異地工作多年,鄉音未改,對故土懷着一份眷戀。每當報刊登載故鄉的文章,我都予以關注,細細品讀;每當見到故鄉來的親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真情會自然流露出來;每當聽到鄉音時,如他鄉遇故知倍感親切。故土是祖輩生活過的地方,也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對我來說,具有很大吸引力。兒時的回憶像閘門一樣打開,釣魚、抓鬮、捉迷藏,伴着歡樂、溫馨和親情,像放電影似的展現在眼前。

我對故鄉的街道、集市、田野及寺院是那樣的熟悉,對兒時夥伴的名字還記得不少。記得幼年時,慈祥的外婆常帶我到她的好友鬆英母女倆居住的定心庵玩。兩位尼姑特別愛乾淨。四處一塵不染,井井有條,似已超凡脫俗,佛教氣息非常濃郁。外婆離去後,我去庵裏報信。庵主叫我燒一柱香,面對菩薩默唸“阿彌佗佛”,祈禱她昇天。1996年母親也離我們而去。踏上母親的墳墓,難忍淚水簌簌地落下。長年在外,未能回報母恩,愧對老母,我不禁深深地疚悔。我特別教育兒子不要忘記故鄉。

我的二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仨家人遠在天涯海角——海南島“宋慶齡的故鄉”文昌市郊做養魚生意,離開家鄉已有十來年。但是,他們每年都要返鄉看看,像燕子般飛來飛去,真是故土難離呀!飽經風霜的老父親,雖然年逾古稀,仍活躍在田野上,種田種菜,自食其力,整日不得空閒。中國農民的傳統美德在父親身上有了充分體現。記得有一幅油畫《父親》畫得好,對我印象深刻。畫上那位《父親》經歲月的風霜洗禮,密佈皺紋鐫刻在臉上,黝黑的臉色,表現出達觀、勤勞、眷戀土地、熱愛生活的強烈情感。我要感謝家鄉的水土,感謝父母的'辛勤培育,感謝鄉親的幫助,使我這棵幼苗長成了樹木。一天,昔日同學的電話打來,準備開個同學會。我熱烈響應,攜妻兒趕回,與同學們歡聚一堂,還爲母校新建中學50週年大慶捐了一份薄資,以報母恩。母校變化和發展令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故土,對於遠離故鄉的人,具有巨大的魅力。我理解了,旅居臺灣的李延品老先生,情繫桑梓,愛鄉之情彌深,先後爲母校新建中學捐贈巨資達160餘萬元,爲振興故鄉的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我理解了,兩位臺灣退役老兵,回鄉探親之際,重結鸞儔,在家鄉購房安居樂業。因爲鄉情、親情、鄉風的人文環境,能給予他們晚年最好的慰籍。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12

一想起“時光如水”這個詞,就會想起小時候。小時候的我,喜歡坐在小河邊,靜靜的聽河水的潺潺流動聲。一個水波一個水波,輕輕的打過小河裏的每一塊或大或小的石頭,發出或渾厚或清脆的聲音。那時候,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樂了。

稀疏的樹林邊,一個小小的小姑娘,旁邊放着採蘑菇的小編筐,坐在小河邊,投出落寞而清寂的身影。那個地點,那個小小的身影,一定是我的。爲了這大自然的音樂,聽的早已忘記了一個人的恐懼。靜靜的,靜靜的,只有我自己,癡迷着。那個時候沒有聽過輕音樂,只覺得那個水聲啊,勝過多少嘈雜的歌聲。聽了,安心、安靜、安定。

當斜斜的夕陽映紅了淡淡的河水,耳畔響起羊倌趕羊的吆喝聲,纔想起該回家了。這時候,田裏勞作的媽媽該是拖着疲累的身子回家了,她還要爲我們老老小小做晚飯,而慈祥的爺爺、奶奶,應該也在侍候那些長着嘴巴叫嘎嘎的雞鴨鵝了。

屋頂上,暖暖的炊煙該升起了吧。混着柴草和煤塊的煙火味,飄飄蕩蕩的,已經鑽到了我小小的鼻子裏。拎着小筐筐,更加快了走路的速度,太晚了會挨媽媽說的。記憶裏媽媽從來沒有打過我,頂多晚了告誡我們一下。就連筐筐裏多少的收穫,她也不會過多的責問。不過我的小筐筐裏面總是裝着或多或少的蘑菇啊、野菜啊,實在沒有這些的時候,甚至是車軲轆菜(車前草)也要象徵性的裝上幾棵。再小些的時候,沒少爲這個換了雞蛋鴨蛋吃。其實,那個雞蛋鴨蛋不知道能換多少斤野菜呢,那時候的野菜蘑菇不值錢。當時吃着稀缺的雞蛋鴨蛋,心裏美美的,更是多了好多的成就感。感覺能爲家裏做事了,好驕傲的女孩,長大了。

眨眼間,出去上學了。記得十七歲去赤峯農校讀書時,軍訓完了回家的時候,是十一假期合併中秋節。我回家那天正好是中秋,已經快傍晚了。看着跑到家門口的我,媽媽笑了,又哭了。晚上吃的是煮羊骨頭,哥哥說是特意留着那天做給我吃的,因爲媽媽說我會饞的,老說學校的伙食不好。桌上吃完,我跑到廚房拿調料的時候,媽媽也跟去了,疼愛的看着我。我問媽媽想我了沒,媽媽落淚了,看着媽媽,我忍不住抱着她哭了。記得幾天後去姥姥家,姥姥幾句話後說的就是,我上學去的這幾天媽媽回家兩次哭兩次,怕從來沒離過家的我不會照顧自己。曾經帶着不情願的情緒入學的我,以爲媽媽不疼愛我。可媽媽永遠是媽媽,愛我的媽媽。

在我開學到第一次回家,一共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裏,12歲的小弟曾經給我寫信,告訴我想我了,要我好好照顧自己,他會懂事,會照顧爸爸媽媽,不惹他們生氣,而爸爸媽媽也想我的時候,簡短的幾行字,宿舍裏,我哭得噼裏啪啦。信紙溼了又幹了,幹了又溼了,想家的思緒瘋長。

我從來不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上學了,所有的事情都要改變。生活、處事、點點滴滴,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習慣了爸爸媽媽和姐姐無形關照的我,連弟弟都怕我處理不好事情挨欺負。不過我的校園生活是善良的、美好的,所有不光明的一切離我遠遠的,還是讓我生活得開開心心、公主似的。只是感覺自己在外面的生活好瑣碎,事事要親力親爲,沒有大樹一樣的爸爸、慈愛的媽媽可以依靠了。

在外面的時候,我依然想念家鄉的小河。第一年放假回家的時候,依然去小河邊玩耍。只是冬天了,小河結了厚厚的白白的冰,她不再奏起清脆的音樂了。我已經會和我最好的朋友小梅去河邊談心了。耀眼的冰面上,兩個小姑娘翹翹的走着,笑着。生活就像冰一樣潔白,未來像冰一樣純淨。

日子一天天的流逝。

畢業了,上班了,轉換工作崗位了,又換崗位了,好像上班十幾年換的還很頻繁。太陽天天的東昇西落,爺爺老了,奶奶老了,而媽媽,也頭髮漸漸的灰白。從來沒有想過我的生活有一天會失去他們的陪伴。當時間帶走了我的青春的時候,卻也無情的相繼帶走了我最親愛的爺爺奶奶媽媽。心靈在一點點的坍塌,又一點點的重建。還好,我有了自己的家。有一天,當時年僅六歲的兒子搬着相冊告訴我,“想姥姥的時候,你就看照片’’。小小的他眼睛裏滿是疼愛。我的眼睛淌出了小河,心裏的冰山在一點點的融化。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家鄉的小河,現在再也沒有兒時夏天響叮咚的水聲了,再聽不到獨屬於我的“輕音樂”了,也沒有我兒時小河那寬厚的胸膛可以承載我們的嬉笑打鬧了,曾經淌着小河去對岸摘酸棗、在夕陽的餘暉裏用撈水的小手拿着大人給的小棗子端詳、品嚐的傻傻模樣,也一去不返。當我進入我人生最好華年的時候,小河,家鄉的小河,卻老了,老的只剩下溝溝壑壑。好想給兒子講講流水的清脆、洪水的雄渾,都不能了。曾經幼小的我自豪的以爲:溪水不過比她窄,黃河不過比她寬。可現在,我不能再這樣描繪她了。

在我真的長大的時候,在我已經是一個媽媽的時候,多想聽她再奏響我兒時美妙的音樂。那怕是溪水的叮咚聲。可我長大的時候,她老了。

想念。懷念。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13

當歲月的風霜拂過睫毛,並留下一層銀痕,才猛然意識到,原來我們已經遠離故土半輩子了。當初一心想逃離的那片土地,如今卻成了魂牽夢縈的歸宿。依稀記得年少時離別的決絕,立志要脫離農村,做個城裏人,可當這個當初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變得唾手可得時,我們的心卻更加空虛了,並不是因爲缺吃少穿,而是那份綿綿的思鄉之情隨着歲月的流逝越積越深,最後演變成了一種病。多少人帶着這種病遺憾離世,最後孤魂也得不到寧靜,仍在四處漂泊者……

故鄉,是一個多麼溫暖親切的稱呼。它是我們生養死葬的地方,與我們的感情穿插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再熟悉不過的稱呼,卻時刻攪動着我們的回憶,任我們在外活的多麼瀟灑,當一提起故鄉時,無不低頭深思。並不是因爲故鄉對我們有恩我們卻沒有回報而產生的羞愧,而是那種滲透進了我們血液無論身處何處都擺脫不掉的情愫,如同在我們心上繫上了一根長繩,時刻牽動着我們的痛楚。不管你是心地善良的好人還是心狠手辣的歹徒,當一回想起把自己哺育成人的故鄉時,人性都回到了最初的狀態。

故鄉,那裏藏存着我們孩提時最美好的記憶,生長着我們兒時親手栽種的花花草草,居住着血肉相連的親人,親如至親的鄰居夥伴。脫離了故鄉,人生就是有缺憾的,哪怕我們已經在外安家落戶,並擁有幾輩子也花不完的金錢。如果說一個人完全忘卻了自己的故鄉,那麼這個人將是多麼悲哀,縱使他豐衣足食,可在他的精神內心永遠會有那麼一塊空缺,也許生時毫無察覺,但到他奄奄一息之時回顧自己的一生,他肯定會含恨而終,只要他還還沒完全喪失人性。

故鄉這一話題,從來就不缺乏讚美它的詩詞。從耳熟能詳的“舉頭忘明月,低頭思故鄉”,到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無不表達了在外漂泊不定的遊子的思鄉之縷。張籍的“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的發又開封”,更是將詩人的內心情感表露得淋漓盡致。故鄉並不是爲了展示遊子才華的載體,而是一種牽絆,一種寄託,一種解藥,因爲在這類詩詞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存有哪怕藏有任何的文字手腕,句句甚至是字字都簡單樸素自然,表達的也只是一種純粹的濃濃鄉情,而與功名利祿無任何瓜葛。最喜歡孔紹安的那首《落葉》: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翻飛未肯下,猶言憶故林。每當讀到此詩時,似乎都能看見作者如秋葉遲遲不肯脫離枝頭的那種對故鄉的依依不捨,猶如在訴說着自己的故園情懷。

又是三月春暖花開時,故鄉家門前的那條小溪應該又響起了潺潺的流水聲吧,當初親手栽種在門口的那棵蠶樹應該也已經綻綠了吧,還有那時在清早總停在門前棗樹上唧唧喳喳的喜鵲也從冬眠中甦醒過來了吧,是否還吟唱着當初的那首歌。只是,那一切的旖旎,恍如昨日,卻已相隔萬里。

落葉總是要歸根的,我們這些生在故鄉已被當代文明衝擊得陌生的時代裏,只要我們的心不死,對故鄉獨有的情懷就不會衰竭。

無數個夜晚,夢見了自己拋棄了耗盡半輩子才得來的金錢,爬了半輩子才攀到的地位,不顧一切,向那片只生養了自己十幾年的故土奔去……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14

一親情

電話裏傳來的消息讓我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以最快的速度了結一段工作。飛。從長汀直抵福州,經上海虹橋機場中轉飛往蘭州。飛機下的景色從綠到黃,恍若從春到秋。

滿弟來接機。一路上色彩單調,只有一種黃土的黃。沒有回家的喜悅興奮,一種痛的滋味反反覆覆。父親病了,因爲血脂高導致中風面癱。離家越近越是心怯,不知道該怎樣面對英俊的父親面癱後的樣子。淚,涌上來悄悄滑落,風,吹不幹。

呼喊一聲“爸……”已是泣不成聲。父親聲音哽咽着一連串說沒事,不讓你回來的。怎能不歸?守在父親病牀前端飯喂藥,陪父親散步,聽父親講過去的事,和父親下一盤棋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

這些年,父親喜歡回憶,故土、親人、同事還有他曾經參與修建的一條條鐵路都是他的快樂和自豪。父親經歷過的歷史、人生誰來記載?

家,已經陌生,進了廚房,找不到柴米油鹽。

醫院裏,一枚枚鋼針扎進父親的臉頰,父親緊蹙着眉不哼一生,我的心,疼的出血。痛,不能替代。淚,跌碎在冰涼的瓷磚上。

生命的衰老誰也無法抗拒。這些年,每有老人走了的時候,父親感嘆、感慨,情緒受到打擊,一連幾日精神不振,絲毫不掩飾對生命的惶恐、珍愛和戀世。

祈問上蒼,有長生不老藥嗎?夢裏我飛,尋遍千山萬水。

二戀情

我知道,我們終有一天會相聚在這個城市。我先來,你再來,經過七個小時的顛簸。

分別三年,你依然年輕,一身風骨,面龐清癯,站在紅山根的紅裏含笑看我東張西望尋你。幻想過千遍的重逢實現在我童年的家園。你,爲了尋找我的足跡曾經一個人來過,然後把一首詩封存在帶鎖的文件裏,記得有這樣一句:“紅山根的紅是你詩意的背景。”我因此而透明、飛翔,情意綿綿。

鐵路設計院、鐵路局、皋蘭路、東方紅廣場,我們並肩走過。

詩歌是你的旗幟,文字是你的生命需要。你拿出一本書說作者的文筆和我的很像,你讀,我聽,幾次以爲出自我的手,你熟悉我的文字就像熟悉你自己的文字,你坐在那裏讀,渾身散發着文字氣息,動人心絃;你拿出小小的MP4翻閱,我看見《釵頭鳳》,你說讀過,我說還要聽,你的聲音磁性、悠揚,極富魅力,牽引我回到了百草園,我在你的聲音裏醉去;一個U盤串在鑰匙上,是誰如影隨行?;你打開手機,幾年來的短信,即使是最簡單的問候都被你保存,吃驚、意外、感動。你本是轉道而來,沒有機會和時間精心準備,這些,時刻伴隨着你?珍惜、珍愛你一直這麼做。對坐,你播放下載在手機裏的歌,男聲,聲音纏綿深情,我聽過無數次,早就會唱這幾句:你是我今生最美麗的相遇,尋尋覓覓茫茫人海終於找到你,一路有你天涯海角不是距離……

你明顯地感覺到我的疲憊、憔悴,力不能支。知道病魔正折磨着我,你黯然神傷,潸然淚下,心疼、心傷、心碎。連聲說對不起,不能照顧你。

淚眼相望。這世上,有誰如你?得之,我幸。

點一盞燈,牆上的花,一生一世無怨無悔地盛開。

生活在凡塵的塵中,太多的俗事沒有改變你,你堅持着你的堅持,熱愛着你的熱愛,你的詩歌和靈魂在光芒中飛翔,濡溼我的眼睛,浸潤我的靈魂。

只是,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別時,我在車裏張望,你在路邊揮手。我看見你玉樹臨風,目光深邃。

三同學情

女子監獄。一張網、一塊隔音玻璃隔着你我。

你,頭髮花白,臉色黑紅。看見我們時,你滿臉是笑還有意外,你想不到我會千里迢迢來看你。拿着電話對講,三言兩語已是聲音哽咽淚流不止。

送你一本我的書,伴你度晨昏。

人生啊,誰知道走到那步就會一個閃失,一個趔趄?人生,在蹌踉中葡伏前行。

你說一切都好,宿舍住十八個人,高低牀就象學校那樣。你努力工作,還投稿、寫黑板報,爲的是多掙分,掙夠360分就可以減刑,早日回家,然後申訴。你目光堅定,依然相信法律是公正的,總有一天還你清白。

依然是你,我熟悉的你,外柔內剛不服輸。

想起畢業時,你工作的單位本是我填報的第一志願。是不是命運在關鍵的時候讓我拐了個彎?我不敢確認,如果我如願以償,是不是能躲過此劫。冥冥之中誰是我的貴人。

坐在你對面我忘記起來,其它的同學沒來得及說話,二十分鐘的會面時間眨眼就到,你微笑着揮手,消失在一扇門後,門裏門外兩重天。我們惘然若失,只後悔沒有一來就申請吃會面餐,錯過了面對面說話的機會。

上帳處,我們留下名字,給你一份溫暖、信任還有支撐。無論經歷怎樣的風霜雪雨,同學情永不褪色。

徘徊在門裏門外,我們無可奈何地離開。車窗外黃土飛揚。

曙光,是生命的希望,生活的光芒,也是你,我比任何時候都深深地理解了這個屬於你的詞。持着心中的念,認真過好每一天,十年並不漫長,不過彈指一揮,我們一起期待,春暖花開時我來迎你。

四兄弟情

結拜。這個詞遙遠的有點陌生。誰,還會有狹腸義膽,豪情滿懷?

二十五年前,恰同學年少,風華正茂,我們五人跪在我父母親面前磕頭、行禮,結拜成兄弟,我是大姐。全校譁然,衆人皆議。我們相約,一生不棄,視若手足。

我走了,留下你們。你們實踐着我們的諾言。父母親病了,你們到了;家裏有大事,你們到了;逢年過節,你們到了。隔千里,我感受着你們深深情意。

我們各自在自己的生活軌跡中艱難跋涉,每個人都經歷了迷茫、痛苦、掙扎、奮起,我們先後成家,生兒育女。箇中滋味,甜酸苦辣。平日裏疏於溝通,一切在心,從不曾忘記。

而今,你們每個人事業有成,家和子成才。

這次,你們從各處趕來,我們相聚西固,小園溫馨雅緻,兄弟們情深意場,我們舉杯,一切都在不言中,只要你們過得好。

有人問我,你的書裏出現了那麼多人,爲什麼沒你的結拜弟兄們。啞然。一切解釋都是多餘。爲什麼這段生活在我的文字裏被忽略?沒有任何理由。只因爲不知該如何寫,即使到現在我也不能把這段經歷用文字完整表達。幾十年來你們每個人給我及家人的關照、關懷讓我感動、感念,我得到太多,付出太少。總有那麼一天,我會蘸着海水用文字的方式記載。

五友情

短暫的假期,謝絕邀請,只想多陪父親一會兒。

醫院三樓。父親睡了。坐在走廊的長凳上,想起英,讀書時英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前年過年回來時我們錯過。拿出手機撥通英的電話,英竟然在醫院二樓她父親的病房。

只一會英奔到三樓,穿着紅毛衣,咖啡色外套,和我一樣。擁抱,訴說,我們一起去看我父親,去看英父親。然後英告訴我靜還在這裏工作,給了我電話號碼就匆匆趕去單位開會。相見十分鐘。

和靜二十多年不見。當靜穿着白大掛,戴着口罩快步走來,我還是一眼認出靜。看過父親後和靜在走廊上說話。工作、家、孩子、同學、健康是我們最關心的話題。意外聽靜說舒已經從日本回來,依舊定居上海。囑咐靜一定把舒的電話號碼短信給我。舒,是我的閨中密友,自從她去了日本我們就失去了聯繫,一份牽掛又長又遠,不明白朋友怎麼可以丟失。靜在工作中,匆匆道別。相見十分鐘。

相見雖短,我已經滿心歡喜。意外的逢,遠比一場盛大的約會更加快樂。

離開蘭州,去中川機場的路上,收到靜的短信。立刻給舒發短信:我正飛往上海。

剛到虹橋機場,電話響起,舒說:籤票,在上海住幾天,我來接你……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15

一直回味素年錦時,耳畔迴旋着那首歌《故鄉的雲》,費翔的歌,不知是歌曲的緣故,還是赤子之心連着本土,眉間注滿了絲絲情結。一直想寫一篇屬於回憶故鄉的文字,猶豫之際,時光滑落指縫,流逝多少年,隨着年齡的劇增,那份情感愈發濃郁,像極了一罈陳年老窖,越發彌香,久遠馥郁,回味無窮。沉積了多年的記憶,似在近旁縈繞,故鄉,春風不改舊時波!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的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別再四處飄泊,踏著沉重的腳步,歸鄉路是那麼漫長,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吹來故鄉泥土的芳香……”故鄉的雲迴響起了韶光,暖了春意盎然,綠了夏山如碧,又踏過秋楓霜白,紅梅飛雪,故鄉還是一如既往,落在眉間清晰如初,靜柔優雅如一行詩,安然無恙,存放於久遠的記憶書頁裏!

故鄉猶如一首春天的歌謠,唱着唱着,想起了青蔥,那山那水綻開了花紅柳綠,楊柳依依,小河潺潺,沙灘綿綿。一朵花展開了鄉土的春天,滿眼綠茵,蔥蔥麥浪,風吹過,微波起伏,一陣陣的清香。再久些,油菜花要開了,一眼花黃,隨風搖曳,甚是嫵媚,那些小人精映入眼簾,刺着眼,連接天際,天地都明朗許些,碎碎的花瓣,累積成一片花海洋,渺小的你我,在故土的懷裏,會不自覺安然入睡!

醒來時,已躺在了柔柔的沙灘上,柔軟的沙子,一粒粒沾着思念的味道。小河,我回來了,是否還記得,河裏戲水的夥伴,久違的你,已是昨日之事。那些魚蝦的宮牆,如今做了他人嫁衣;那些河岸楊柳,如今已做了他鄉的陪嫁;物是人非,花落去……再次坐在你的身旁,還是溫馨的熱淚盈眶,好想對你說,還是三十年前的你,印象在心,無法抹去。

無法忘記得,是那些榆花和槐花,其中的美味,至今無法忘懷,嫩綠的花瓣,一簇簇的挨着,摘來便是一捧,那片片冒着清香氣,是一種天然的清甜,近些年偶爾也摘過一些,但其中味道,總也回不到從前。還有那一排排的楊樹林,知了聲聲,晚間忙壞了小夥伴,取來手電,顧不上吃飯,早早去樹下尋幼蟬去了,兒時的故鄉,樹木總是很多,一片連着一片,這對於我們,是莫大的幸事,樹多蟲子多。

故鄉的小吃,趣處總是記憶猶新,而那一座座山,一排排校舍,飄然而過腦海,沉落在光陰屋檐下,綻開一朵朵思鄉的花兒,那花兒是血濃於水的至親,生於長於那一方山那一條條河水,那東逝的流水,養育了代代兒女。平平土路,矮矮平房,一望無際的曠野,歲歲年年相伴左右。長條凳,大木桌,朗朗的教室,又傳來晨讀聲……

故鄉的秋天,是特別的,因盛產大姜,即便入了秋,還是青綠一片,近旁遠山墨綠,偶爾點睛之筆,來點楓紅,告知如今是深秋了。那兒的人們敦厚淳樸,猶如故鄉的泥土,栽種下粒粒飽滿的期望,秋天收穫的是辛勤的饋贈。小車樓房,現代化的種種設施,休閒娛樂活動,文化生活,一應俱全。故鄉的土養育了一方辛勤的兒女,正用勤懇的雙手,改造一代新農村。

待到冬天,故鄉的變化,驟然之間,換了模樣,記憶中的冬天,總是與雪有染,特別的冷,一場雪過去,一星期不化去,北國風光,萬里雪飄,白雪皚皚,銀裝素裹,走在其中,說不出的滋味在心,會想起遙遠的地方,有位白雪公主,有一彎王子的目光,炯炯等候……雪白天色,白雲相連,愜意得很,矮矮的白房子,裊裊炊煙,溫暖一涌而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輕捻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其二》,窗前流水花落去,歲月車輪碾過一年又一年,故鄉,春風不改舊時波,您的小夥伴,回來了!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16

以前,在家鄉看着身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總感覺它的生存沒什麼意義,只知道,擡頭望着那遼闊的天空,猜想山的那邊多麼美麗,多麼令人心曠神怡。故鄉,鳥兒在叢林中歡快飛舞,發出嘰嘰喳喳的叫聲,小黃狗在身後搖頭擺尾,路上一對老年夫婦並排齊走,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當時看着這一切,我又是一陣心煩意亂,這本是一幅故鄉充滿溫馨的美圖,可我還是不滿足,生在福中不知福,知道離別了這個我生活了十七年的故鄉,在他鄉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才知道,那一刻是多麼的溫馨,多麼美好。

剛到四川幾天,時逢中秋,望着中秋圓月,我獨自一人奔流他鄉。我才知道“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有多深刻,對親人的思念,對朋友們的思念,甚至進入夢鄉都會想到這些,一行男兒熱淚順着臉頰上流淌,第二天站在鏡前看到臉上的淚痕,對故鄉的感情又濃厚幾分。

在故鄉,我的這個年齡根本不算小,甚至親人朋友們都開玩笑說:“我是該結婚的時候了”。面對這些,我只能強壓着蠢蠢欲動的心,專心學習,我深知,沒有本錢是不能在這個弱肉強食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更別說什麼談婚論嫁了。

但在自己的內心還是認爲自己已經長大,可以獨擋一面了。經過這一個多星期的實踐證明,我錯了。至今才知道,我還是個幼小的孩子。我就像一隻脫離羣體的小螞蟻,獨自亂闖,我像一隻與父母分散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幼鳥,不知東西南北的亂轉;我又像大海中的孤舟,時刻擔心會有風暴來臨,此刻,我才知道故鄉是多麼的溫馨,家是多麼的溫暖。此時此刻的心情,我想念同學們或許有過,或許還沒來得及品味。

同學們,好好珍惜在故鄉的時刻吧!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別等到失去後才珍惜,那時已無任何意義。養育了我們十多年的故鄉,相信會有許多千金難買的美好回憶!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17

“海山仙子國,東方不老島。”你知道它在哪裏嗎?她就是象山。

象山縣位於浙江省中部沿海,居象山港與三門灣之間,三面環海,兩港相擁。總面積651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17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335平方公里。象山是綠色半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6—17℃,森林覆蓋率58%,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優級,人居環境良好,素有“海山仙子國、東方不老島”之美譽。

當朝陽在海平線上露出一絲霞光的時候,波光粼粼的港口,升起了無數白帆,一聲悠長的號角,萬船出海,讓岸邊的親人枕着濤聲,在潮起潮落中等成了“望潮”。這是千百年漁民的生活寫照。在漁民們看來,這是一種極其平凡、普通的生活,就如同鐘擺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擺動。而在那些從未走進過漁村人們的心中,這就是一個瑰麗而浪漫的夢呵!

散落在村中的蒼老的舊船,斑駁的舊漁網,用巨大的石塊鋪成的“颶風廣場”一邊是由巨大鵝卵石砌出的防風牆,牆角豎着栓着紅線的祭年石;另一邊是鱗次櫛比的“漁樓”,灰瓦的屋頂挑着漁燈,四周排着風標,中央曬着漁網、浮子;蒲葵樹在海風的吹拂下搖曳。

這就是天藍藍、海藍藍、漁歌聲聲忘家還的中國漁村。

在這裏您可以體驗到最純真的漁民俗活動,每年的三月三、開漁節讓您感受到漁民的風俗和漁民的純樸和熱情。“海誓山盟”婚典,讓您感受海邊婚慶的浪漫;“豐收節”讓您享受漁家豐收的樂趣;“除夕之夜”讓您享受漁家獨特除夕風情。在這裏,同樣也可以體驗到最刺激的娛樂活動。您可以乘坐快艇急馳在海面,也可以乘坐動力傘在天空飛翔,更可以乘坐海盜船乘風破浪。

來吧!體驗漁文化節慶的樂趣,感受最刺激的娛樂活動。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18

我的家鄉,因獨特的地理環境也演繹着屬於自己的美食之情。在東北四季分明的沃土之上,黑土地滋養着一代代子女,秋季肥沃的收穫後,卻又是漫漫寒冬,顆粒無收。於是,美食的四季在這片土地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因地制宜,因時而食,留下了代代人對黑土地的思念。

自古以來,吃都是不變的話題。先人們憑藉着不凡的智慧,就地取材,融合着各地物產,解決着溫飽問題。蒸炒烹炸,醃漬風乾,各樣吃法,用簡單的食材烹製出別樣的佳餚。當食物被送入口中,與味蕾緩緩碰撞,你儂我儂,將每一樣獨特的味道傳送進入大腦,茶米油鹽醬醋茶,闡釋出酸甜苦辣鹹五味之美。填飽肚子,飯爲鋼,而在溫飽之餘的舌尖之情,便成爲了烹飪這門藝術的情懷品。

一.漫漫寒冬舌尖情

一望無際的大平原,肥沃的黑土地,豐收季節自然是“秋收萬顆子”之景象。然而,在金黃色的喜悅之中,人們猛然間意識到,收穫之際也是凋落之際,落葉鋪地席,寒風也漸漸而來。冬的歌喉急風驟雨般到來之時,漫漫寒冬夜開始了他的旅程。

東北的冬天時間很長,往往從十一月份到來年的三月份纔算是盡退,幾近半年之間,一方土地全無生機。爲了熬過漫漫寒冬,東北人開始在秋季儲存糧食,根據家中人口存下一袋袋的土豆,晾白菜,曬辣椒,凍秋梨,醃酸菜,用盡各種方式使食材足矣捱過冬季。這其中在冬季最爲舌尖所留戀的,便是一缸缸醃漬的酸菜。

小時候,大約每年十月份中旬,奶奶便會開始醃酸菜。把晾曬好的白菜放入缸中,加入清水,撒好鹽,密封,看似簡單的過程需要漫長的等待。那時,在院子裏便會出現一種奇觀,滿院子晾曬的白菜,滿院子用大石頭壓好的大缸。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每個大缸前想象酸菜醃漬好的味道。

大約半個月後,酸菜算是可以新鮮出爐了,天氣也漸漸冷了下來。當新鮮的蔬菜再找不到影子的時候,酸菜就成了飯桌上的寶貝。土豆和肉與酸菜一起激發的香味,早在製作中就早早的溢了出來,土豆和肉,香甜而不膩,酸菜則酸卻不違和。在冰天雪地的室外,走進暖和的屋子中,再嘗上一口熱乎乎的酸菜,幸福便從舌尖之上涌入心頭。小時候的我挑食,也不怎麼不喜歡吃肉,但每次只要是在酸菜裏燉好的肉,我都會照單全收。

入冬兩三個月,也就進了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飯自然少不了酸菜餃子。每年,和家人們在一起享受美食的時光,慢慢紮根在我的記憶中,成爲了孩童時最溫馨的回憶。當我走出東北,走出這片土地的時候,最留戀的舌尖味道,是這一份沾滿濃濃鄉情的酸菜。

媽媽曾說:“在曾經那個物質不發達年代,交通不方便的年代,酸菜就是冬季餐桌上的重頭戲。不論是溫飽,還是解饞,都滿滿是酸菜的功勞。”是啊,隨着社會的發展,如今在東北的冬季,餐桌上新鮮蔬菜的出現早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秋天時,家家戶戶大費周章的囤菜景象也突然間所剩無幾,而酸菜也被慢慢指責食用過多會影響健康,然而,這依舊沒有擋住家鄉人對它的喜愛。醃酸菜,似乎已經隨着曾經困難的歲月刻印在了家鄉人的心中,每一次醃漬,食用,都早已不是因爲溫飽,而是一種情懷與熱愛。

二.炎炎夏日西瓜情

漫漫寒冬,冬去春來,故鄉的春卻是極短的,忽然間就已經轉暖,夏天就姍姍來遲了。雖然冬季的天氣極盡寒冷,但到了夏天,依舊會酷暑難耐,在炎炎夏日下大汗淋漓。

家鄉盛產西瓜,在沒有空調和wifi之際,夏日的酷暑中最幸福的事無非是吃上一口可口的冰鎮西瓜。將切好的西瓜放在冰箱冷卻一會,這時候的西瓜是最解暑的美味。小時候的夏日,每次在外面玩耍回家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痛痛快快地吃上幾口大西瓜。傍晚,一家人圍坐在院子裏,邊吃着西瓜,邊聊着天。我貪嘴,總是要媽媽多切來一些西瓜,飛快地吃完,似乎是怕誰搶去我手中的西瓜一般。而爺爺拿着蒲扇,還不待我吃完,就指着書本中的詩詞,一句句教我吟誦。我時而認真地聽着爺爺的話,時而又俏皮的做着鬼臉,將詩句亂背一氣,將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那時候,快樂很長,生活很慢,幸福很滿。微涼的夏風從身旁吹過,仰頭望着落日漸漸染紅湛藍如許的天空,彷彿時間都停止在那些深夏的夢境裏,緩緩而來,卻又飛逝而去。

入學後的那些日子,夏夜伏桌學習,一杯甜甜的鮮榨西瓜汁總是會被媽媽準備好,每一個夏季都不會有誤,十幾年如一日。在書頁與課本間,參雜着媽媽一日日的陪伴。高考的備考間,也正是媽媽切好一塊塊西瓜輕輕的放在桌旁,沒有催促,沒有責備。正是這一杯杯西瓜汁,在那些盛夏的日子成爲了我學習中的解壓品。每一口香甜,都伴着媽媽溫馨的愛流入我的心頭,在心中跳動着,壓抑下了煩悶與焦慮。在現在這個空調風四處能及的年代,盛夏的那些夜晚,我仍是喜歡捧着半個冰鎮西瓜,用勺子慢慢挖着吃,再配上一杯冰冰涼涼的現榨西瓜汁,回味之間,在舌尖上激盪的滋味在回憶間變爲情懷,一瞬間彷彿回到了最初的歲月。

夢遙千里,不論我的腳步走在何方,故鄉那一縷舌尖上的味道在他鄉遊走,綻放在記憶之中,在歲月中尋覓着那份濃濃故鄉情。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19

故鄉,是一處心靈的棲息地。無論是長期旅居海外的遊子,或是暫別離家的旅人,故鄉於他們心目中總會有着千絲萬縷的記憶。我離開故鄉多年,每每午夜夢迴,故鄉的景物如一幅靜謐的山水畫,惹隱若現於眼前。

老屋

老屋很老,像個老態龍鍾的老人。老屋是全村人共同的祖居,供奉着族中始祖的靈位。每逢過年節時,村裏的女人都會到老屋拜祭,有些虔誠的還會在初一十五到老屋上香和斟茶。老屋的屋樑上有許多木雕,祖先雖不是大戶人家,但對於興建當時唯一的住所,還是費了一翻苦心的。老屋建在一個大池塘旁邊,老屋的正門對着池塘的最中間位置,池塘兩邊分別建了座炮樓。池塘基圍外面種了許多果樹和劍花,在一百多年前,那屋簡直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我童年時的歡樂光大多是在老屋裏渡過的,那時的老屋只有一位我們叫她晚太的老人居住。我們小孩子們總喜歡到老屋裏捉迷藏,搗燕子窩或黃蜂窩。我們經常把黃蜂弄得發火,被它們追來叮蜇得變成豬頭。塗氣的我們等到燕子飛出窩裏覓食時總會拿着長長的竹杆對着燕巢就是一頓猛捅,晚太知道後會勸我們不要傷害燕子,還告訴我們燕子是人類的好朋友。而我們總是不聽,等到我們讀書後知道了燕子是益鳥,就再也不敢破壞燕巢了。

晚太去世後,老屋再無人居住,承載了我們太多回憶的老屋終於在一場大雨中坍塌了,鄉親們把老屋那塊寫着"三多堂"的牌匾收藏起來。後來,族人商議在原址上重建一間祠堂,爲紀念先祖,就特地把"三多堂"牌匾重新掛上了祠堂的正上方。

"三多堂"的意思福祿壽都多的房屋,那塊"三多堂"牌匾彌足珍貴,族人們對先祖留下的有形東西加以保管,對先祖們那種勤奮拼搏的精神更是加以傳承和發揚,他們有着遠大的目光,通過勤勞的雙手,靈活的頭腦,創造出幸福的生活。現在的"三多堂"成了凝聚鄉情,溝通民心的地方,鄉里有什麼重大活動,如村中搞生態文明村建設,鋪設水泥公路等等,許多外出鄉賢都聚集一起,共商大事。

小河

故鄉有條依村而過的小河,河水很清澈,淙淙的流水聲日夜響個不停,像一首永不休止的歌。

平日裏,小河很溫順。小河裏的水不是很深,我和小夥伴們常常到河裏的水氹裏游泳,有時竟然能從河裏摸到鴨蛋。聽媽媽說,故鄉那條河的水原來非常深,她年輕時常常和村裏的人到山上砍柴,砍到一定數量就在小河下游築水壩,待到水蓄滿成一個水塘一樣就把木柴放到水裏,然後把水壩打開,木柴隨水一直流向下游,流到鄰縣的一個叫連灘的小鎮裏去賣,以換些油鹽錢。媽媽說水運木柴非常辛苦,人們要兵分幾路,一些人負責在前方放壩,一些人負責到更前方蓄壩,一些人要在後方放木柴,有時有些木柴被亂石攔住了,只好用力把木柴拖動放進水裏,木柴纔可能順利漂流而下。

我沒有見過水運木柴,但是能感受到媽媽那份艱辛,那時的生活是如此不容易,故鄉沒有公路,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外面。故鄉在大山深處,鄉親們只能靠山吃山,幸而那條小河有足夠的水量把那些豐富的木柴運到外面,故鄉人才可以勉強度日。

晚年的媽媽跟着兒子到了城裏生活,遠離故鄉的那條小河,媽媽每每憶起舊事,總會有無限唏噓。

而我每次回故鄉,都會發現故鄉又有了變化。故鄉的百姓告別了低矮的泥磚房屋,建起了水泥鋼筋結構的樓房。小河兩旁的田園山地,到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果子滿枝,莊稼茁壯。小河上面的公路,由泥沙小路變成了水泥路,村子裏通電通郵,村民看上了電視,安裝了電話,外面的致富信息,也及時傳遞到了大山深處的故鄉。過去無法運到外面的土特產農產品,也帶着特有的鄉土氣息進入了城市,故鄉的人民,正邁着堅實的步伐,在奔康致富的道路上闊步向前。而故鄉的小河,正唱着激越奔放的歌曲,向着遠方的大海奮勇前進。

蜜蜂

故鄉的人大多會養蜜蜂,也許因爲地處山區的緣故,山上的樹木叢生,各種花特別多,成了優質的密源。父親也會養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幾兄妹是吃蜜糖長大的。父親有一手養蜂祕笈,養的蜂多,卻很少會飛走,而且經常在大樹上捉到一窩新蜜蜂,以至他的蜜蜂發展越來越多,最高峯時竟然有三十多羣蜜蜂,屋前屋後,閣樓木棚的房間裏都放滿了裝蜜蜂的箱子。冬天打蜂蜜時父親可精神了,他不像其他人那樣要戴上用紗布做的面罩和手套,而是兩手空空,什麼防護措施也不做,直接徒手從蜂窩裏拿出蜂巢,用刀切去最上面的一層巢蓋,把蜂巢放到一隻渾圓的木桶裏去搖,蜂蜜便從蜂巢裏流到木桶裏去了。也許蜜蜂也適應了父親的氣味,他極少會讓蜜蜂叮蜇,而我卻經常讓蜜蜂叮得哇哇大叫,父親總是憐惜蜜蜂,他叫我們儘量不要招惹蜜蜂,被蜜蜂纏上了要儘量避開,不要拍打蜜蜂,因爲蜜蜂急了會叮人,叮人後的蜜蜂便會死亡。

我喜歡吃蜜花粉,那種香甜滲入心脾。其實蜜糖是蜜蜂的尿,花粉是蜜蜂的屎。一聽那說法,就覺得有點噁心,但是,吃過之後才發覺原來聽起來那麼噁心的東西竟然那麼好吃。

父親因爲年老進城而不再養蜜蜂了,他把蜜蜂交給了堂哥,後來,那些蜜蜂竟然全部飛走了,也許蜜蜂也擇人而居。

故鄉的人很勤勞,他們像蜜蜂一樣整日勞碌不停。蜜蜂爲了找到蜜源,不辭萬里,早出晚歸,忙碌着。而故鄉人爲了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辛勤耕耘。

現在故鄉依然還有人在養蜜蜂,那是一種甜蜜的事業,讓多少人羨慕。那些蜜蜂產的蜜糖,銷往海內外,旅居海外的遊子,品嚐到來自故鄉的蜂蜜,心內涌起無限的桑梓情懷。

故鄉的人明白到幸福的生活要靠勤勞的雙手創造,他們也像蜜蜂一樣,辛勤採蜜,他們相信,他們的勤勞能讓自己和後輩也能過上甜蜜幸福的生活。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20

落葉飄零,又是一季秋涼日,逝去的歲月,總是念念不忘。

我是一位走出大山在外謀生的遊子,離開家鄉已是六載有餘,回想起家鄉的一切,歷歷在目,濃濃的故鄉情,剪不斷,理還亂的思鄉情結,總有着無法抹滅的記憶。那片孕育了我的生命,哺育了我兒時的天真無邪,少時的朝氣蓬勃的大地,是我一生無法淡忘而又神聖的地方——故鄉。

故鄉,記憶的深處,是我堅守一片寧靜致遠的動力,在我生命的最初階段賦予了我,力量,思索,愛戀。故鄉,他不僅能讓我不羈的靈魂得以棲息,還可以給靈魂注入堅韌執着的力量,插上欲飛而又堅實的翅膀,展翅翱翔在屬於自己幸福的天空裏。故鄉,有着我,飄揚於湛藍天空的旗幟,有着我,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體驗,有着我,童年的溫暖和快樂。故鄉,在我記憶裏永久地迴盪一曲青春之歌,迴響一曲偉力的戀歌。

故鄉的小徑上,有着兒時的記憶,那些三九嚴寒,酷暑裏求學的艱辛,那些揮着鞭子牧羊的童趣,那些跟在父母親身後輕拾散落在小徑的農作物。那條小徑上,有着我兒時不去上學,父親藤條下輕抽的記憶;有着我在外求學,母親千叮嚀萬囑咐的記憶;有着我走上工作崗位,母親含淚默默爲了我送行的記憶;這條小徑,演繹着父母一生爲我的畫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每次遠行,總是父母親在這條小徑上囑咐最多的話。這句話至今激勵着我不懈奮鬥,默默的工作,忘不了父母親的期望,忘不了父母親的囑託,忘不了父母親的深愛。

故鄉,我最喜愛的一條小河,祖歷河,蜿蜒逶迤地流淌在故鄉的土地上,流淌着我童年美麗的夢想,流淌着我童年美好的歡樂。祖歷河的水清澈無比,流入中華的母親河——黃河。兒時,夏天,天天泡在河裏,盡情的嬉戲着,偶爾爬到岸上的莊稼地裏乘乘涼。那些兒時的記憶,故鄉的那條小河,亦是我一生的記憶裏無法忘卻的回念。故鄉的那條小河我兒時嬉戲的搖籃,是我記憶裏不滅的情愫。

回想起宋代一位是人的一首詩:“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這首詩,真的很適合現在的我,當我置身在都市冰冷的文化背景中,在物慾橫飛的場景裏,很難架起與故鄉情感溝通與交流的橋樑。是這首詩給了我無限的憧憬,勾起我對故鄉深深的回憶。

記憶的老海里,一段段故鄉的散碎畫面不斷地閃現,最後編織成一副完整的動畫,所有的一切都已定格,不曾忘記的故鄉情。雖說隨着時間的流逝人的蒼老會忘記一切,就連對故鄉的那份親情也會忘記,故鄉,對我來說,是永遠的記憶,無法忘卻生命裏最美的動畫。

我不知道我最後的歸宿在何方?但守候故鄉的腳步卻一直沒有停息。

故情鄉韻,猶如一首敘寫不完的故事,又是秋裏一季繽紛落葉,隨風飄零;人生旅途,回看走過的腳步,當淡淡的鄉愁落入手心,沿着那留下淺淺的腳印的記憶裏,總是無法抹去我對那一方靜土的深沉眷顧與思念。

故鄉情優秀散文 篇21

一個沒有月光的夏夜,我回到了一別數年的故鄉——河南省鎮平縣馬莊鄉的某一個村子,此時泥濘的村路熱情粘住了我的雙腳,聽到村子裏晚睡乘涼人們的交談聲,是伴我三十年的鄉音,蜜拌出來的甜蜜,看故鄉夜裏的點點燈光,是濃濃的期盼,長長的等待,深深的牽掛,粘稠粘稠的思念。

我家小院門前,輕輕的叩門聲,驚喜的母親,顫抖地呼出:“剛娃,回來了……”母親的喚兒聲,仍是童年時母親喚兒的聲音,擦乾了我在外拼搏的苦澀。我深情而嗚咽地問母親:“媽,您好嗎?”母親同樣以哽咽對我。

家中,昏暗的燈光下,堂屋、桌椅、斑駁的牆壁,破爛了的頂棚依舊,一切的一切依舊,是那樣的熟悉而又親切。伸手拉亮院中的燈,看到冬青樹、葡萄樹、長大了許多,茂盛而肅然地注視着我。院中,壓水井依舊。手握壓桿,壓出甘甜清冽地地道道的故鄉水,咕咚咕咚喝一大碗。啊,他鄉的自來水怎比得上故鄉地下甘泉的水,她甜、醇、涼、滑。再壓一大盆,通身上下洗一把,好爽啊,數年的拼搏漂流,數年的酸澀苦辣,數年的忍辱負重,數年的思念牽掛,都被這故鄉涼爽的泉水滌散……

不可否認,在我被迫離開家之前二十幾年的日子裏,曾被故鄉的風浸蝕;曾被故鄉的土地苛刻債難,毫無情份地枯萎我的熱情;曾被故鄉的人譏諷、排斥、訛詐、屈辱;曾被故鄉的情折磨、尷尬,毫無理由的剝奪我對愛的執着。

這就是我的故鄉,我的根鑄就的我,必須在外拼搏的基因,纔有了漂泊流離,纔有了故鄉,纔有了異地他鄉的思緒裏無法割捨的留戀,儘管身在故鄉時故鄉是那樣的刻薄待我。

這就是我,不單是我,無論是誰,在異鄉思念故鄉的天性無法改變。

隨着在異鄉的時間越長,在故鄉的那些不愉快就越淡,最後,連那些不愉快慢慢地也變成了美好的回憶。雖然,好多事情在當時確實令人氣惱,可是離開故鄉的時間越長,那些氣惱就越無所謂,因爲故鄉里必定有好多好多是我刻骨銘心所留戀的,必定是我在歡樂多於氣惱中長大的,是在衆多慈祥和期待的目光中成熟的,我沒有理由忘記他們,拋棄他們,一至我這一生。

數年來,第一次披上故鄉贈給我溫暖的晨光。走在熟悉的村道上,故鄉曾經給我的隔閡沒有了,換來的是我在異鄉無法享受的甜美鄉音的問候,如涓涓溪流,沖刷着故鄉曾給我心上重創傷痕的烙印。

感謝我的拼搏、漂流,感謝他鄉,更感謝我坎坷的人生,要不,蝸居本土,老死家門到田地的方寸間,哪來的故鄉?

在家月餘,不得不繼續我的拼搏,因爲舛運註定我要遠離故鄉。

準備好行囊,故鄉難捨的情緒撕扯着,每挪動一步,都必須割捨我對故鄉的留戀以及故鄉挽留的情意。

難忘泣不成聲而無可奈何的母親、難忘父親六月天滿身的雞皮疙瘩望着我上車時痛哭失聲,汽車遠去,老父親呆呆的站着一尊雕像,永遠聳立在我的記憶裏,難忘故鄉送別的鄉親淚滴衣襟,簇擁相送的熱情。後悔當時沒有了膠捲,無法定格震撼我一生的一幕幕。

別了,我親愛的父母親,別了,我故鄉的親朋好友,別了,我的庭院,我庭院中的冬青樹、葡萄樹,別了,故鄉的霞,故鄉的雲……

我知道,聚亦難,別亦難,聚別依依難,聚別緣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