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回憶起兒時的中秋節散文(精選8篇)

回憶起兒時的中秋節散文(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散文吧?散文分爲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寫散文要注意哪些問題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回憶起兒時的中秋節散文(精選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回憶起兒時的中秋節散文(精選8篇)

回憶起兒時的中秋節散文 篇1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之間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作爲國家的法定節假日,中秋節是家人團聚推杯換盞共同賞月相互交流吉慶祥和的節日。此時此刻我的內心世界卻如同平日一樣波瀾不驚。每每此時,我總會想起兒時的中秋佳節,在印象中總覺得那個時候的月亮最圓,那個時候的月餅最香甜也最可口,那個時候的節日最有意義也最值得去回味思索……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是一個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時期。自幼在魯中地區偏僻農村長大的我們,平日裏幾乎很難見到月餅的蹤影,只有到中秋節的前一週,在外工作的父親纔會騎着自行車,從商店裏買回幾斤式樣單一的中秋月餅,讓我們飽一下眼福,解解讒而已。我清楚記得,那時的月餅,大都是8個或者10個一斤。外觀也不像現在包裝這樣精美、高檔、豪華,質量也不甚講究,無非是麪粉加上白糖做成皮,再填進一些花生、核桃仁、青絲玫瑰或冰糖之類的餡,外面用一層深灰色的紙張包着,上面繪着“嫦娥奔月”之類的簡單圖案,寫着“中秋月餅”的字樣罷了。儘管那時的中秋月餅,口味單一,但足已惹得我們垂涎三尺流連忘返了。因此每當聽見自行車鈴鐺發出悅耳的聲響,我就知道父親一定是帶回了好吃的東西,於是我們兄妹四人說着笑着,一道跑了出去迎接着,但見父親在大門口把自行車還沒有停穩,我們便將他圍得水泄不通。高聲喊着:“爸爸,我要吃月餅,爸爸,我要吃月餅……”在此起彼伏的叫喊聲中,那份高興、那份激動、那份快樂真是無法溢於言表。此時,父親欣慰地看着我們,他停好自行車,解開包裝帶,小心翼翼地打開裝有月餅的盒子,分給我們每人一個月餅,剩下的要留到中秋節的晚上,才能讓我們享用。

父親把月餅買回來之後,母親沒有捨得嘗一口,就把它鎖到了櫃子裏面,或許只有這樣,纔不會受到我們這羣“饞鬼們”的偷襲。偶爾碰到母親打開櫃子,我們兄妹四人的小腦袋就會立刻湊了過去,流着口水聞着月餅的香味,不住地喊着叫着:“哇!真香啊,真香啊……娘,能不能讓我嘗一口?”因爲在我們的眼中,在兒時的歲月裏,月餅就是天下最好吃的食物了。此時善良慈祥的母親卻沒有遷就我們,她看着我們飢渴的目光,滿含憂慮地對說到:“你們兄妹幾個對咱家的境況不是不知道?這次你父親一共就買了兩包月餅,只能等到中秋節這天吃了,我相信你們會懂事的……”我們兄妹四人困惑地看了看母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此後幾天,我們用指頭不住地數着、不停地計算着,如同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終於迎來了中秋之夜。吃過晚飯,收拾完碗筷,我們便迫不急待地搬出小凳子,支起小桌子。母親則把月餅拿出來,我們兄妹四人一人一個,另外追加每人一個蘋果,在激動與興奮中,我們撒歡着跑向村裏的曬穀場。此時此刻曬穀場上早已聚集着許多小夥伴們,他們也把各自的月餅拿出來,一小口一小口地往嘴巴里送着,畢竟在貧窮的日子裏,一年當中吃月餅不是常有的事。有的小夥伴眼饞別人家的,提出要“分享”,於是,你吃一小塊我家的,我嘗一口你家的,滋味似乎真的不同。吃完了月餅,我們開始玩捉迷藏、老鷹抓小雞、跳繩、剪子石頭布、滾鐵環等豐富多彩的遊戲。在一望無際的場地上,無需燈光,因爲天上那輪又大又圓的明月就是我們天然的燈光。曬穀場旁邊的草垛是我們極好的藏身之處,大家在遊戲中,說啊,笑啊,打啊,鬧啊,整個曬穀場成了我們的“樂園”。

回到家時,皎潔的月光越發顯得奪目迷人熠熠生輝。此時興致頗高的母親沒有催促我們睡覺,卻給我們講起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故事,在母親繪聲繪色的講解中,我順着母親手指的方向,依稀看見月亮上美麗的嫦娥孤獨地逗弄着玉兔,吳剛則不停地伐桂。“娘,吳剛砍樹不累嗎?”母親告訴我,他們是神仙,是不會累的。我一邊聽着,一邊吃着,月餅很快吃完了,可母親的故事和那輪明月永遠都那麼美麗悠長……聽着母親的故事,乖巧的我已漸漸進入了甜甜的夢鄉,臉上還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長大後,隨着時代的變遷,生活變得富裕了,許多美好的事情都已經成爲記憶中的往事。在外漂泊的日子裏,我也品嚐過無數種華貴的月餅,可是再好的月餅,都不如兒時記憶中的月餅好吃。因爲童年的月餅,猶有暗香清盈。因此真想再回到從前,和父母在一起在月光下品嚐一次那香甜的月餅,哪怕一口,也算了卻我對兒時的思念。我知道,那原本就是家的味道!

我懷念兒時的中秋,懷念兒時的月餅,更懷念養育我的故鄉和我的親人們。

回憶起兒時的中秋節散文 篇2

今夜中秋,沒有月只有雨。

記得小時候每年中秋都是收玉米的時候。夏天在院子裏搭的棚子還麼有拆掉,我跟着爺爺奶奶一邊剝玉米一邊編玉米。夜涼涼的,月亮亮的。偶爾有一隻甲殼蟲飛到燈泡下面,撞的砰砰響。隔壁家小我一天的弟弟總是用口哨吹我的名字。前院的叔叔也總是爬到他家樓頂學狼吼嚇唬我。無憂無知樂趣無窮,過節和豐收在一起好不喜悅。

那個時候走親戚送月餅都是自己家做的,用麪粉,花生米,葡萄乾,白糖,還有紅綠絲(這個我已經很多年沒有見過了)。包月餅的紙滲出一層油,而且甜的膩人。以至於我現在也還是特別討厭五仁月餅。親戚到我家,奶奶總是很熱情,因爲奶奶本身就好客。我總是特別興奮,因爲可以吃好吃的。不過也是痛苦的,因爲客人不走就無法出客人帶來的東西,每次饞到流口水。現在想想,我的貪吃的本質在那個時候就顯露無遺了!

今天依樣回來老家過節,只是院子裏的棚子不再有,玉米也還沒有成熟。我坐在大大的院子裏,看着滿院的果樹,和剛被雨水浸溼的土地,突然很懷念隔壁隔壁的叫我名字的`聲音和平方上的“狼嚎” 然而從隔壁斷斷續續傳來的是孩子的哭啼聲,和遠處的風聲。 今夜看不到月,也看不到紅綠絲。雨淅淅瀝瀝的下着。樓下汽車聲沒有間斷,仍有孩子在打鬧,只是孩子中不再有我的回憶。都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卻每逢佳節倍懷念從前。這是我成長了,還是我現在過的好?無論那樣如歌唱的一般“時光匆匆不再有”。

回憶起兒時的中秋節散文 篇3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快到了,中秋節是親人團聚的喜慶節日。月圓中秋夜,當一輪皎潔的明月掛上枝頭,我們心中那份難捨的思念,在那青澀的記憶中,帶着幽幽的情思,傾訴着思念的點點滴滴。

回味童年的時光,讓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小時候過中秋節的點點滴滴。當時農村的經濟條件還比較落後,平常根本沒有什麼零食可吃,只有逢年過節時才能吃頓比較豐盛的飯菜。中秋節家裏可吃的月餅也很有限。在關中境內,每逢中秋節(八月十五)要給親戚送月餅,那時父母會留下一小部分給我們分着吃,那時候的月餅一包八個或九個,用紙包着,包裝非常簡單,口味也很單一,相似於現在的五仁月餅,裏面有青紅絲、糖、黑芝麻、果仁等,但是吃起來卻是滿口留香,散發着濃濃的麥香味。

歲月匆匆,日月輪迴,轉眼幾十年過去了。曾經的老式月餅基本也找不到了。但在那曾經的記憶中,皎潔的月光,圓圓的月餅,燦爛的笑聲,總是會勾起那遙遠的幸福和思念。

時至中秋,月餅飄香。在這樣一個充滿幸福的日子裏,人們把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寄託於圓圓的月亮,希望月亮能夠帶走我們的思念,爲思念插上夢想的翅膀,穿過歲月的煙塵,在如水的時光中,聆聽着那團圓團聚,凝聚親情的幸福樂章。

一輪明月,一份魂牽夢繞的鄉愁,一個思念,一份難捨難分的親情。中秋是親情團聚的美好時刻,一家人圍坐在石桌旁,拉着家常,擺上幾盤水果、幾份可口的菜餚、一盒月餅,幸福的喜悅溢滿心間。

兒時的中秋節,兒時的一輪明月,歷經歲月的變遷已變得越來越模糊。歲月帶走了我們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但抹不去曾經那份最美的回憶。在那段最美的童年歲月中,在我們的記憶深處,多了份悠悠揚揚的恬淡和幸福,不做作,也不張揚,流淌着童年甜甜的味道……

回憶起兒時的中秋節散文 篇4

兒時,老家的院子裏有一棵葡萄樹,每年,樹上都會結滿葡萄,這葡萄雖然個頭很小。但吃起來很爽口,每到七八月份,我們便經常在葡萄樹下張望着,希望太陽公公能使勁的把這葡萄考熟了。爺爺是反對我們在樹下張望的,他總是說等過中秋節的時候纔可以吃,那時候的葡萄最甜的,吃起來一點也不酸。於是我們盼啊盼,等啊等。

到中秋節的前一天,我和哥哥一大早就拿着長長的竹幹,提着拿着盆子,來到門前的棗樹下打棗。

中秋節終於到了,夜幕快要降臨的時候,奶奶將提前準備好的棗清洗乾淨後從櫃子裏拿出提前買好的月餅,我們在葡萄樹下匆匆的忙碌着摘葡萄,奶奶規定在月亮出來之前我們是不可以吃任何東西的,惹得我們這些小饞貓直流口水,我們將所有準備好的食物都放在房子門前的小凳子上,奶奶說這叫獻月,她還讓我們兄妹三人去葡萄樹下聽聽看牛郎和織女的對話,看看她們再說些什麼。

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和爺爺奶奶在一起過中秋節了,我覺得和爺爺奶奶過的每一箇中秋節雖然簡單,但卻是幸福的。

回憶起兒時的中秋節散文 篇5

我是鄉下人,兒時的中秋節,直到十六歲那年爲止,都是在鄉下過的。

那些年,總是早早地盼着過中秋節,爲的是這一天能夠吃飽飯,能夠吃到月餅,也許還能吃到一點好菜。

中秋節到了,飯是吃飽了,但月餅很少,每人只能吃到一個或半個麻餅,好菜更少,就是一點豬肉,我們兄弟姐妹每人吃上一兩塊。在父母親的“領導下”過中秋節,又有肉吃,又有魚吃,在我的記憶裏是不曾有過的。

我們固然沒有多少東西吃,但是,父親、母親吃了沒吃、吃了多少呢?我們兄弟姐妹們,誰也沒有去留心,更沒有誰能夠想到父母親辛辛苦苦因而自己不吃,把自己的一份讓給父母親吃。我們都很想吃,都沒想到要讓,都沒有那麼“優秀”。至於兄弟姐妹之間更是互不相讓,當然也不爭不搶,都各自津津有味地吃完母親分給的“那一份”。“孔融讓梨”的事情是沒有發生過的,我們家沒有“孔融”。

鄉村過節,最主要的就是一個“吃”。由於中秋節只能吃到那麼一點點東西,吃帶來的快樂也就那麼一點點。所以,我現在實在想不起來兒時中秋節有過什麼吃的快樂。

是不是當時的中秋節就沒有別的快樂的事情了呢?並不是。快樂的事情還是有的,而且非常非常的快樂。這就是“賞月”,因爲這種“賞月”的方式非同一般。

那時候的月光特別特別的明亮,那時候鄉村的空氣、鄉村的風特別特別的清新,既如宋人蘇軾文中所說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又如唐人李白詩中所稱道的“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實在是妙不可言。

時至今日,那時的清風,那時的明月,已經不可再得。當年的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現如今,不論是誰,不論他拿出的錢有多少,卻再也買不回當年的明月,當年的風了!

當然,說是“賞月”,其實既不登高,又不臨水,也沒誰說是“賞月”,而且還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叫做“守月”。所謂“守月”,就是守護月亮,保衛月亮,目的是防止“天狗吃月”。據說,到了中秋節的這個晚上,月亮面臨危險,“天狗”很有可能要來吃它,所以需要人來守護。

爲了“守月”,中秋之夜全村老少在家裏吃罷了晚飯和月餅,帶着各種各樣的板凳、椅子,都坐在明晃晃的月光下,坐在曬穀坪上,聽會講故事的人講古老的故事。在月光下講故事,這種有味道的事情,平時也有,但是不常有,到了中秋節就非有不可了。因爲“守月”的時間很長,自月出守到月落,若是沒有很多好故事聽,是熬不住的。

要是中秋之夜平安無事,“天狗”沒有來“吃月”,小孩子和一部分大人往往聽着一個一個的故事,守着守着慢慢就睡着了,而不知東方之既白。許多人睡到月亮落下去,太陽升起來,都完全渾然不知。直到睜開眼睛看到紅日杲杲生於東了,這才知道“守月”的任務已經完成,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已經過去,下一個中秋節又要再等三百六十五天了。

要是發生了“天狗吃月”,人們就一齊呼喊。那是聲嘶力竭的呼喊,那是歇斯底里的呼喊,也是發自內心的呼喊,爲的是從“天狗口裏”把月亮救出來。這時候曬穀坪上的氣氛,不僅是很緊張,簡直是很恐怖了。呼喊聲中還會夾雜着哭泣聲,上了年紀的老奶奶與軟心腸的大嬸大媽呼喊到後來便成哭喊,一邊哭一邊喊。如果“天狗”遲遲不把月亮“吐”出來,村裏的大人們就會搬出響器來,一邊敲鑼打鼓,一邊拼命呼喊,甚至於還會不斷地朝天鳴放鳥銃,直到把月亮救出來爲止。

我開始時覺得天狗實在厲害,月亮掛在天上,那麼高,又那麼大,它竟然能夠把月亮給吃了!但再一想,又覺得天狗其實並不可怕。月亮雖然被它吃了,但只要人們一喊,它還得把吃進口裏的月亮乖乖地吐出來,所以還是人最厲害。然而,“天狗吃月”之後,村裏人用盡所有法子,一直折騰到天亮也沒能把月亮從“天狗口裏”救出來的事情,也是有的。到了這種時候,村裏的大人們便會情緒低落,產生一種不祥的預感。雖然過後又看到月亮照樣升起,照樣明亮,卻並不放心,總擔心這個被“天狗”吃進去卻沒有吐出來、後來卻又稀裏糊塗地出來了的月亮,不知什麼時候會給人帶來災難。

回想起來,兒時的中秋節,也有因下雨或者天陰根本看不見月亮的情況。這樣的中秋節,沒有“守月”活動,更不用擔心“天狗吃月”,雖然省事又省心,卻總覺得有些遺憾。在有月亮的中秋節中,發生“天狗吃月”的少,平安無事的多,但村裏人“守月”從沒有人認爲“天狗不吃月”就是白守,從來沒有人有什麼怨言。相反,大家覺得“守月”而“天狗不吃月”是最好的事,不“守月”而被“天狗”吃掉了月亮纔是糟糕透頂的事。甚至,還有人認爲“天狗”之所以沒有“吃月”,就是因爲有人“守月”纔不敢吃。若是不守,肯定吃了。

今天看來,這種執着,明顯不免於矇昧。然而,這樣一種執着何以能夠由古及今世代相傳,卻不是付之一笑可以了得,而是大有思索的必要。

孩提時的我,以爲月亮之所以年年月月地照耀大地,不過是爲了報答人類的救命之恩。人類一年一年地救它,它理所當然地要一年一年地來給人類照夜,這叫知恩圖報。若是什麼時候它偷懶了,不肯來給人照夜了,那麼下一次“天狗”吃它的時候,我們就不管它了。

一直到讀初中,我才知道根本就沒有什麼“天狗”。所謂“天狗吃月”,其實是月亮被一片烏雲遮住了,月亮重新露臉,那是風吹雲動的結果,絕不是人們的吶喊之聲、鐘鼓之聲、槍銃之聲嚇得“天狗”把月亮從口裏吐出來。而“天狗吃月”之後不肯吐出來,原來是烏雲蓋住月亮之後,風不吹雲不飄,久久地蓋住月亮沒有散去。所以人類實未曾救過月亮,而月亮來照耀我們並不是爲了來報什麼“救命之恩”。

按說,這應該叫做覺悟,或者應該叫做活明白了。只可惜,覺悟了,明白了,並不等於快樂也隨之增加了,事實上卻是正好相反。

從十六歲開始,我少小離家,外出讀書,自此再未能同父母親一起過過中秋節。

雖然,我離開父母以後的中秋節,月餅與好菜是越來越多,過得越來越“豪華”。甚至,不缺美酒佳餚、月餅果品山積的月下盛宴,不缺被人前呼後擁的熱鬧,也有把酒問月的風雅,也有長嘯狂吟的豪舉,可說是足慰平生,應有盡有了。

方其時,人以爲“四美具,二難並”,樂莫樂兮,樂莫大兮!

然而,樂則樂矣!又誰知,良辰美景奈何天?貧賤中兒時中秋節的那種快樂,已經不可再得?

回憶起兒時的中秋節散文 篇6

中秋節月餅已經成爲中秋節的標誌了,也是我兒時最深刻的記憶。小時候,我總會早早地催

促母親買月餅,唯恐中秋節沒有月餅可吃。每年買回來的月餅,有一半都進了我的肚子裏。 我記得有一年中秋節,父親跟我描述過他小時候吃的月餅。那時的月餅無論是外形還是包裝都是那麼的簡單樸素,卻比現在的月餅還要美味可口。聽完父親的描述,我看了看手中的月餅和桌上的月餅盒,細細咀嚼着口中的月餅,對父親說:“比我現在吃的還要好吃?哇,好想吃哦!”父親聽了只是微微一笑,獨自沉浸在兒時吃中秋節月餅的記憶之中。雖然月餅種類繁多也十分可口,但是我最喜歡的仍然是傳統的雙黃白蓮蓉月餅。這種月餅承載着我兒時對中秋節的嚮往和快樂,是其他月餅無法做到的。也可以說我吃的並不是中秋節月餅,而是兒時對中秋節的記憶。那份單純的快樂是我所珍惜的,如今卻難以感受到的。我不能想象缺少月餅的中秋節是什麼樣的,但是一定不是能夠讓我快樂的中秋節,中秋節月餅已經在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記了。中秋節月餅並非只是一種食品,它象徵着人們在中秋節中快樂的記憶,也是人們兒時最深刻的記憶。也許有些人並不喜歡吃月餅,他們還是會在中秋節買月餅,不爲別的,就只是用來懷念過去過中秋節的快樂。

回憶起兒時的中秋節散文 篇7

小時候,我家住在一個小縣城裏。那時家裏的經濟條件不好,平時沒有什麼好東西吃。最盼望過節了,除了春節外,就數中秋節呀!

中秋節的上午,家家都張羅着買面、韭菜、紅糖、肉、芝麻……,買回來後,就聽到從各家各戶的窗內傳出的“咚、咚、咚”的切肉聲。還未到上學年齡的小孩有的圍着桌前轉圈,有的跑到外面歡叫着:“過節了、過節了”!下午,因中秋節的到來,學校往往會提前放學,我們便飛快的跑回家,嘗一嘗家裏現做的“三翻餅”。有甜餡的、韭菜餡的,餅的做法可講究呢?爐中火候不能大,但也不能太小,用適量的菜油塗在平底鍋的表面。麪皮做成圓圓的,中間薄、邊緣厚,包上事先做好的餡料,然後平放到鍋內,通常翻三次就可以吃了,因此得名爲“三翻餅”。當然在我們的小縣城裏,平日傍晚時也有賣“三翻餅”的,但總沒有自家做的餅好吃!我最愛吃的是芝麻、紅糖做成甜餡的“三翻餅”,當咬上第一口,感覺略有點燙,但非常鬆軟可口,咬破餅皮時,首先會聞到一股芝麻的香味,吃到嘴裏,甜而不膩。這時,奶奶一邊煎餅,一邊唸叨道:“小心燙着,慢點吃!”,我們可顧不了那麼多,吃着手裏的一塊餅,還看着鍋裏的另一塊。

最盼望的是中秋節那天晚上,我們一家人可以坐在院子裏賞月,桌上擺放着點心、月餅、茶等等,擡起頭看着遠方的月亮,很美很美。有時,奶奶會指着月亮,對我們講嫦娥的故事,說:“很久以前,嫦娥的丈夫后羿帶回兩顆仙丹,告訴她在月圓之夜,一起服下,便可飛到月亮上去。可是后羿還未回來時,嫦娥不小心把兩顆都吃了。於是,她只能帶着小白兔飛到月亮上,小白兔也就變了月兔……”躺在奶奶的懷裏聽着聽着,不知不覺就會睡着了!

傳說,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但有一天,十個太陽一齊出現,人們炎熱難忍,痛苦極了。 這時,有一個叫后羿的射手,射下來了九個太陽,替人們消除了災難。於是,人們擁立他爲皇。后羿當上皇帝后,整日花天酒地,亂殺無辜,變成了無惡不作的暴君。他希望長生不老,跑到崑崙山偷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藥。他的妻子嫦娥怕他永遠不死,百姓就會長期受苦,於是把不死藥偷吃掉了,就獨自飛上了月宮。 後來,人們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宮裏的嫦娥遙祭。

中秋節由此而來。

還記得兒時,每逢中秋,我就會異常興奮。到了中秋的晚上,院子裏的小夥伴們就拿了自家的月餅、水果、餅乾等等,一邊哼着歌一邊跑出家門,聚在操場上舉辦篝火晚會。女孩是從來不敢碰火這玩意兒的,燒火這件事就由男孩們來做。等到草堆裏燃起了火苗,我們就把桌布鋪在草坪上,拿出自己的食物,就開始圍着篝火蹦啊跑啊跳啊唱啊,好不熱鬧。記得我們唱過《小毛驢》,詞兒只依稀記得幾句:“我有一頭小毛驢我從來也不騎……”還有《捉泥鰍》、《小紅帽》……現在想想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

有一年,萍萍的爸爸帶來一盒牛肉月餅。因爲那時我們只吃過豆沙、水果或是別的甜味月餅,都吃膩了。對於這鹹的牛肉月餅,當然是倍感稀罕。萍萍拿了一塊牛肉月餅給我們吃,並囑咐我們每人就輕輕地咬一小口,要不然就不夠吃了。我接過月餅,咬了一口,牛肉汁兒立即充滿我的嘴,美味極了。於是我又將嘴湊過去,想再吃一口,坐在我右邊的小默就等不及了,他急忙搶了去,我立即給他幾個白眼。然後大家就哈哈大笑。

現在,我扳扳指頭算算當年的小夥伴還剩下幾個,算着算着心情突然變得沉重。有的因爲父母調動工作離開了,有的因爲疾病悄然而去,還有的因爲學習去了外地。就連我,都離開了。

在去年中秋節的前幾日,就有大盒小盒的月餅送上門來。或是親自送來,或是郵寄。我望着滿櫃的月餅發呆。沒有人同我一起分享這些月餅,再好吃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把月餅一盒一盒地拆開,驚喜地發現其中有一盒牛肉月餅。我急忙拿出來,像從前那樣輕輕咬了一口。“啊苦的!”我大叫道。媽媽慌張地跑過來,說:“八成是過期了,我丟掉吧。”說完她嚐了一口:“咦?不苦啊!”我歇斯底里地喊着:“是苦的!拿去丟了吧!”

垃圾桶裏躺着一盒牛肉月餅。既而我的心裏一陣失落……

回憶起兒時的中秋節散文 篇8

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老天,兒時的中秋節。

兒時的記憶中,這是對八月十五最好的描述了。但我兒時的八月十五,吃過月餅、蘋果和梨之類的東西,卻從未吃過西瓜。也從未見過我的長輩們擺下香案,放上貢品敬過老天。

記憶裏,每年的八月十五是農村秋天最忙的時候。地裏的莊稼在這個時候大都成熟了,記得當時家裏種的莊稼有玉米、高粱、大豆、穀子等糧食作物,此外,家裏還種着幾畝棉花。

八月十五,農家都有包包子的習俗。我家也不例外。在八月十五的前一天晚上,母親便發上面,第二天的早飯,全家人就能吃上母親包的豬肉冬瓜包子。因爲當時家境還不富裕,平時吃肉的時候很少,但在這個節日裏,家裏總會稱上一點,包幾鍋包子解饞。冬瓜水脈大,一家人一邊愉快的吃着包子,一邊談論着今年的收成如何。包子一吃一口油,有時包子裏的油水還會順着手指往下流,於是,每個人的面前總會事先放上一隻碗,接着從包子裏留下來的油水,人們還不時的舔食手指上的油水。一頓飯下來,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也會吃點三四個包子。那情形,那吃相,現在想來仍歷歷在目,如在昨天。

吃過早飯,父親套好車就會拉着一家人到地裏忙着收秋。活兒很多,有時掰玉米拉玉米秸,有時割大豆或穀子,有時砍高粱,有時拾棉花,什麼活兒緊要就幹什麼。打穀場裏,有的人家忙着掐穀穗高粱穗,有的人家忙着打場。路上的車輛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晚飯後,一家人也並沒有閒情逸致擺上八仙桌放上貢品祭天賞月。農家人哪有那閒功夫呢,天井裏的玉米堆得小山似的,不及早的將皮剝掉玉米要生芽,並且不好曬乾,堆在那裏滿滿當當的礙事。因此,吃過晚飯,一家人就各自搬個板凳,圍坐在玉米堆前剝玉米。就在剝玉米的當兒,月亮漸漸升起來了,照得院子裏滿滿的,亮亮的。當時村裏還沒有通上電,正好藉着這明亮的月光多幹點活兒。於是一家人一邊剝着玉米一邊賞月,在不經意間剝出了許多新鮮的玉米。我們小孩們幹活也就一陣子,時間久了就不願幹了,幹活沒了興趣,困勁就上來了。於是都吵着要去睡覺。這時母親就會走進屋裏,拿出蘋果、梨和月餅之類的節日物品給我們分。我們孩子們一看到這些東西,睡意全無,一邊自己吃着,一邊也讓大人品嚐。在享用了這些美好的東西之後,我們就會有了精神再幹一陣。因爲是在深秋季節,氣溫較低,剝到後來玉米上就溼漉漉的一層水了。到了實在撐不住的時候,我們孩子們就都進屋睡覺去了。躺在暖烘烘的被窩裏,很快就會進入夢鄉。有時一覺醒來,聽見大人們還在天井裏剝玉米,等第二天早晨起來一看,滿天井的玉米都包完了,也不知昨夜他們熬到幾點鐘。

就這樣,八月十五就在一家人的忙碌中,在我們孩子們吃了蘋果梨月餅乾了很多活兒睡了一宿覺之後,就已經成爲歷史了。唉,好過的節日忙碌的秋呀!

八月十五的水果,母親也並不是全部分給我們吃掉,而每每總會留出幾個蘋果放在衣櫃裏,時間久了,滿屋裏都溢滿了好聞的蘋果味,而這時我們就會到處翻找,央求母親拿出來吃掉,於是母親就會讓我們閉了眼,變戲法似的不知從哪兒拿出一個,割成幾角,給我們分着吃。此時的味道竟覺得比八月十五的不知要好多少倍!唉,貧乏的時代!嘴饞的孩子們!

如今,我參加工作已十多年,八月十五的物品從兒時的蘋果、梨和月餅之類發展到現在的葡萄、西瓜甚至更高級的水果更好吃的物品已都不再稀奇,女兒的零食可以說是應有盡有;而家中的父母呢,多年來的習慣似乎並沒有多大改變,除了吃的穿的用的比以前有了較大改善外,還是終日忙碌着,從不管什麼八月十五或其他什麼節日。

多想在一年的八月十五,讓父母放下手中的活兒,擺上些時鮮水果,炒上幾個小菜,燙上一壺好酒,一家人圍坐桌旁,把酒賞月,閒話家常,盡享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