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武夷遊記散文

武夷遊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9W 次

武夷遊記散文1

年長傾心於工作,各種遊玩求而不得。然慶幸公司組織一年一次旅遊。雖不能時常盡心于山水之美,卻能偶爾領略自然之情。如去年杭州乘古船遊西湖、覽西溪溼地、賞宋城千古情,今年武夷九曲漂流、登天遊峯、觀武夷水秀。

武夷遊記散文

三十日上午乘車前往,於午時到達。吃過午飯,隨即九曲漂流。詩人有吟“一溪貫羣山,清淺縈九曲。溪邊列巖岫,倒影浸寒綠。”傾訴武夷溪水曲折,中有九彎道,三十六峯盡在九曲之內,這就便有“溪曲三三水,山環六六峯”之語。登上竹筏,艄公持好竹竿笑道“‘嫖’客們坐好,掉入溪水喂不了小魚,去不了西天,只會白白溼着了衣裳。九曲多風景,曲曲各不同。到與地方我自會一一解說”。聽着艄公言語賞着秀麗風景好不自在。九曲一馬平川,書院頗多,獨屬儒家。八曲灘高水急,溪畔岩石似青蛙如水龜。七曲多餘灘,背靠隱屏、仙掌峯。六曲“壁立萬仞”落仙掌,清幽佳境惹人倦,猿鳥不驚,巖花自落。五曲有仙蹟,植入平林與武夷。羣仙共浴清冷水,飄然仙袂隱更衣。四曲“飛翠流霞”臥龍潭,傳聞金雞未司晨。三曲棧道、垂吊懸崖棺,不知仙人是凡人。二曲亭亭玉立玉女峯,鐵板嶂來阻相逢。王母憐惜賜鏡臺,水中倒影大王峯。一曲題字最爲多,摩崖書法望無邊。“名山大川”與“水光”,“鳶飛魚躍”獨“一曲”。竹排靠岸已停,沉醉風景未醒。

上了岸,遊茶園,三株母茶最顯眼。沸水煮名茶,種種味不同。

肉桂—香氣濃郁清長、爽口回甘。金駿眉—杯底香濃郁,高山韻味久。

大紅袍—“湯色清橙明又亮,氣息馥郁幽蘭香。”天色漸晚回賓館用餐。洗漱完畢,等待十時觀賞武夷水秀。水火霧舞、聲光電氣。顯現九曲奇幻旅,喚人間九曲相應美德。

二日,雲霧蔽日,遊天遊峯甚好。然正是五一,遊人頗多,道路擁堵。階梯繞懸崖而建,遊人登山遠而觀望如螞蟻搬家。仰首天遊峯巔,俯視九曲蜿蜒。竹筏輕蕩而過,山水盡收眼簾。午飯過後,遊覽最後風景——水簾洞。洞頂危巖斜覆,洞口斜向大敞,兩股飛泉傾瀉,宛若兩條游龍噴射龍涎,飄灑山間,又像兩道珠簾,從長空垂向人間,故稱水簾洞。然恰巧細雨飄下,衆人撐傘相繼而回。又逢晚膳時辰,老字號共聚用餐。回程之時武夷燈火璀璨,復不見白日山清水秀之景。唉!孤人不願歸,但願長留此。

武夷遊記散文2

甲午年末,迎來了罕見的暖冬季象。這天,豔陽高照,我們從古鎮河口出發,驅車前往武夷山鎮岑源村,於鵝湖江村轉上武高速公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到了俗稱“鍋底”的岑源,前方不遠就是上街頭的“周氏宗祠”。我們此行目的,一是拍攝影像,二是收集有關資料。眼前這座周氏宗祠,看似乎不很起眼,卻經歷了近八百年的風雨和歲月變遷,在某種意義上,它堪稱一部厚重的宗祠歷史典籍,其中記錄歷代周氏宗族文化的傳承。

周氏宗祠位於鉛山縣武夷山鎮岑源行政村內,座北朝南,呈長方形磚石木結構。長約30多米,寬約15米,高約7米,總建築面積約400多平方米。宗祠朝門上嵌入四根門當,大門兩側豎立一雙戶對,門當戶對之上石刻楷書“周氏宗祠”四字。門內祠院,一進中廳,廳後天井,兩邊木刻雕花木窗,二進上廳,中堂設“天地國親師位”和供奉祖先靈位,堂名《愛蓮堂》,左右對聯雲:“吾輩當承先人志,不愧先祖九泉願”。

據周氏族譜記載:始祖烈公系出姬姓,周文王第九子武王五十三年封爲周國公,其子孫以國爲氏。後生子廸公,爲威武將軍龍公光祿大夫。周氏系出汝南。北宋時,器公調饒州判解,遂居弋陽,執羔公凡十六子,各自遷徙,而十三子治公爲建昌教生子,四幼子永吉遷居鉛山石塘。第九世惟安公由宋紹定六年(公元1234年)復卜居於岑源,至十八世先湖公迄今已780載。

我想,這座周氏宗祠,渡過八百年的光陰,淡去了多少人世更替。而今岑源,你依然安靜地偏居於武夷山的一隅,像一位超凡脫俗的女子,不施粉黛,周身卻透出欲抑不住的迷人韻味。當年的繁華與喧囂已經遠去,餘下的是滄桑,是綿長不盡的歲月,是牌坊間斑駁的浮雕圖形。

感覺到岑源村的先人當初真會選擇了這裏生活,從此以後在這不算很偏僻又少人打擾,構築起一處適宜悠閒居住的花園。還不美嗎?每戶人家有一個傳統美的自然小天地,大門、廂房、廳堂,道坦栽種着樹和花草,相映成趣。恍如偶然來到一片原始而古老的世界,人被蔭謐籠罩。

村裏的建築物,雖然新舊相間,但相得益彰,生機勃勃。路兩旁院牆和腳下的岩石路縫間長滿了嫩綠的野草,偶爾點綴一撮小花。一條小路自然彎曲,延續到前面的柚子樹底下。嗨!這種山村的靜態美,用語言難以形容?你若是攝影家就會把這幅美景帶走,若是畫家尤其油畫家怎麼忍心丟下如此美麗的構圖?

我又極擔心岑源出名,若真出了名,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古村能保留住那份寧靜嗎?那種自然原生態環境還會存在嗎?世事似乎總是有所矛盾的。

在我的潛意識裏,不願意驚擾那一座古樸的祠堂,不願意驚動綿延了八百年的威嚴。我見過拔地而起達百層的高樓大廈,見識過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卻沒有見過如它這樣從骨子裏透出來的莊嚴。那是一種何等莊重的威儀,它震懾着你的靈魂,讓你俯身於那青磚黛瓦、木雕的'門前,被一種古老的悠悠思緒攫住。

驀然回首,彷彿看見周氏的先祖立足於“官廳”之中,行着拱手禮,向着大門口,迎進一批又一批頭戴官帽,身穿朝服,腆着肚子的大小官員,邁着方步進入宗祠。他們談笑風生,盞茶斟酒……武夷山下的岑源村,周氏族羣就這樣繼承先人樸實的生活方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靠辛勞和勤奮去適應山區的自然環境,構築起本家族的精神家園。

我忽然感悟懂得,人生的渴望和追求,往往會不盡完美。天堂也不一定富有,只要各盡所能、各得其所,活着寫意、離去坦然,心境也就超脫塵緣了。

城裏人往往會感到活得太累,累不在身上,而在心裏;心累又往往爲名利所累,才導致對生活諸多不滿意不如意。大城市縱然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能享受的生活應有盡有,可是錢財終究身外之物,名利也含有許多虛假成份,人一生又能佔有多少享用多少呢?缺少了滿足感,人就會一輩子都做名利的奴隸,知足者常樂。

有山有水的擂鼓嶺自然也有故事。俗話說:“擂鼓嶺無嶺,楊家阪無阪,蓮花塘無塘。”從岑源經蓮花塘、楊家阪到達擂鼓嶺,全程僅5公里,距離擂鼓嶺約1公里處的地方,還有蛇王廟神奇的故事呢。

傳說,西漢皇族後裔劉秀,沒落皇族,亂世起兵,與新莽大軍作戰,戰敗逃亡來到鉛山,進入岑源正巧遇降雪,大雪紛飛堵滯了追兵。當這一支殘兵敗將快速來到擂鼓嶺時,前進的路上突如其來橫盤着一條巨蟒,無法前行,探馬急報後面追兵已臨近。劉秀見狀,情急之下走近哀嘆道:“蛇精啊、蛇精,你如要有意救我,就請點三下頭;如果要吃我,就請張開嘴,我自動進口。”蟒蛇精竟然點頭三下,看得劉秀驚喜若狂,不覺一時睏倦襲來,閉上眼睛,就地而坐。

恍惚間,見遠處飄然而來一鬚髮斑白的老者,對他笑嘻嘻說:“你們快點將腳上的鞋反穿,同一個方向分開前進即可化險爲夷。”劉秀要細問,已然驚醒。再看路上的蛇精蹤跡已無,方知得到神仙點化,立即佈置隨行兵士反穿鞋靴分開前進。

一會兒,追兵殺到,未見劉秀蹤影,卻像向外逃竄的跡象,因爲雪地上的腳印都是往外走的。帶兵將軍下令反轉。約過半小時,將軍突然間醒悟,急令大隊人馬火速殺回原處,但爲時已晚。只聽得前面鼓聲大作,怕山中有埋伏不敢前進,將軍心裏完全明白,他已錯失殲敵良機,無奈地下令撤軍返轉。劉秀帶着隨從衛士,倉惶途經擂鼓嶺,過溫嶺關逃竄至福建,得以喘息之後,重整旗鼓……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劉秀於河北鄗城登基即皇帝位,稱東漢世祖光武帝,又稱“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定都洛陽後,一天想起自己曾經兵敗,殘部保護他衝出重圍,邊打邊撤,逃到鉛山岑源擂鼓嶺,受蛇王點化僥倖逃脫,保住性命。想到此處,即下聖旨鉛山官府,在岑源擂鼓嶺修建蛇王廟,立位牌“蛇王大將軍”,享受地方百姓年節祭祀……

1934年3月,民主革命鬥爭時期,閩北分區委視當時情勢,撤銷上鉛縣建制,改設特區。7月,閩北軍分區將鉛山獨立營一個連,改爲上鉛特區警衛連,配合武夷山一帶游擊隊行動,鉛山獨立營由政委陳仁洪(鉛山紫溪人,開國將軍)帶往福建省崇安(今武夷山市)。8月,紅軍游擊隊退駐岑源。

周氏宗祠坐落在岑源村上路街,是當時村裏最寬敞的地方,隊員們集中居住周氏宗祠及附屬房。紅軍游擊隊於當地及周邊鄉村發動羣衆,在周氏宗祠召開各種會議,當地青年勇躍報名參軍,隊伍很快得到補充。不久,遭受到白軍十二師一部的圍攻。雙方兵力懸殊情形下,游擊隊隊長周崑山(岑源人)被迫佈置撤退,他臨危不懼帶領部分隊員留守阻擊白軍,掩護部隊撤出岑源。戰鬥中周崑山英勇犧牲,衝出包圍圈的游擊隊,前往梨頭尖寨上駐守……

歷史悠久的建築,創造了燦爛的民族風情和文化特色,而古老宗祠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僅在於是現代建築的借鑑,而且成爲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歷經近800年改朝換代、風雨變遷和歲月洗禮的周氏宗祠,亟待加強管理維修和保護。

如今,風景如畫的武夷山區,岑源北去約5公里,便是幽深綿長、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的北武夷大峽谷,她是鉛山理想的旅遊休閒避暑勝地;這裏有擂鼓嶺龍鳳瀑布,飛瀑流泉,龍瀑、鳳瀑飛火流星,噴珠濺玉,是當地一大神奇景觀,爲典型的峽谷旅遊景區。

隨着縣域旅遊發展,“萬里茶道第一鎮”的河口,將有力帶動旅遊景點開發利用。巍峨的武夷山景區,讓她在迎接旅遊興縣,旅遊興鄉的新時期,重新煥發出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