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京味兒來自筆墨間散文

京味兒來自筆墨間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我的祖籍是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先祖是滿族鑲白旗,隨皇太極進京後,在朝廷爲官。曾經聽我的四爺劉連達講,他們以前住在絨線衚衕,1958年,國家建設人民大會堂,我的爺爺奶奶和我的四爺就舉家搬到了永外李村。我的四爺在世的時候,經常帶着我和表弟到天橋、大柵欄、珠市口和天安門廣場玩兒,還到珠市口喝豆汁兒。老人家還給我們講述了許多老北京的奇聞軼事。我打小兒就喜歡老北京,喜歡老北京人,喜歡老北京的文化,廣播電臺電視臺、報刊、書籍有介紹老北京的,我都愛聽愛看。記得上世紀90年代,我在《摯友》雜誌上看到了京味兒作家劉一達先生的中篇小說連載《玉碗》,以後又讀到了他創作的《老根人家》等帶有京味兒的作品。

京味兒來自筆墨間散文

2008年,我在新浪開通了博客,先後又結識了許多老北京文化的傳播者和京味兒作家,劉輝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筆名兒是文軍,我習慣稱呼他文軍大哥。他曾經爲我寫的《懷念舅爺譚世英》《譚門傳人譚世英和譚少英》賦詩,品讀他的詩歌,不難看出他喜歡京劇並頗有研究。他寫的博文,大部分都是介紹老北京文化,講述老北京故事的,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昨天,文軍大哥打來電話,說要來我家串門兒,並詢問了我家的具體地址,這讓我欣喜若狂。今天上午,文軍大哥夫婦來到了我家,給我帶來了他的著作《老北京那些事兒②》。這本兒書共五部分,分別是兒時玩趣,食之舊事,那時風俗,舊京行當,衚衕生活,42篇文章的標題也都是四個字。不論是玩物、飲食、風俗、行當、衚衕兒,都配有彩圖和詩歌,文、圖、詩歌彼此輝映,構成了一幅幅老北京的水墨畫,這樣的創作令人耳目一新,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文軍大哥告訴我,書中的插圖,都是憑他的記憶和口述,由著名新鋼筆畫畫家王永潮畫的,每張圖都要反覆修改,直到滿意了爲止。

文軍大哥的頭上並沒有這個“家”那個“者”的光環,但是,他卻千方百計搜尋老北京的記憶,用浸滿真情與真誠的筆把它們記錄下來,陸續出版發行了兩部《老北京那些事兒》。在文集中,文軍大哥採用了妙趣橫生的京韻京味兒語言,講述了老北京獨具特色的趣事閒聞,風土民情,衚衕兒人家的衣食住行玩,喜怒哀樂憂,酸甜苦辣鹹,老北京人的老理兒等。每個故事都短小精悍,敘述詳實,並巧妙地配有文、圖、詩,給人真正的'圖文並茂的感覺,就像一幅幅回放的珍貴歷史鏡頭,把人們帶入了時光的隧道

拜讀那一篇篇老北京的故事,感覺是那麼親切,那麼熟悉,那麼刻骨銘心。書中描述的,有自己曾經經歷和見到過的,但更多的還是我的爺爺和他的幾位兄弟們曾經對我講述過的。輕輕翻開這本兒書,彷彿是在翻閱富含老北京文化底蘊的畫卷。

這讓我明明白白看到了他那顆赤誠的心,那從心靈深處噴涌出來的謳歌老北京文化的激情。他所描寫的那些事兒看似都微不足道,但是,正是這些不起眼兒的事兒鑄就了老北京文化,托起了厚重的歷史名城。由衷地敬佩像文軍大哥那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創作並延續了老北京文化的人,正是他們用筆墨講述了老北京的故事,傳承了老北京的文化,成爲老北京文化聖殿的基石。

中午時分,我們來到滿族人開的八旗京味樓,點了老北京人喜歡的豆汁兒、麻豆腐、炸灌腸兒……,席間,我們始終沒有離開老北京文化這一話題,文軍大哥告訴我,他還要陸續出版《老北京那些事兒》續集。

在歷史的演進中,老北京的很多民俗風情都隨着時代的變遷和進步而消失了,過去已經成爲了古老,今天也將漸行漸遠,成爲新的古老。這就需要更多的人不斷紀錄和傳承老北京文化。正如文軍大哥在送給我的書中寫下的“共同書寫老北京,記錄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