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論禮貌-隨筆散文

論禮貌-隨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論禮貌

文明的標誌——禮貌

論禮貌-隨筆散文

禮貌,是人際交往中,相互之間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言行方式和規範的總稱。對於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禮貌;在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禮貌———一個人只要同別人交往,就不能不講禮貌。

禮貌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誌。正如《晏子春秋》所說:“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禮貌是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保證和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順利發展所必需的“潤滑劑”、“凝聚劑”、“調節器”。

禮貌雖然是人際交往中外在的表現,但它與人的文化修養、道德水平、文明程度密切相關。禮貌是文化和道德修養之表,文化和道德修養是禮貌之裏。表裏相依,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講文化,講道德,有助於講禮貌;而講禮貌,又有助於提高文化、道德修養。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就是說道德教育和禮貌教育對於提高人的文明程度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人、一個單位、一個國家的禮貌水平如何,往往反映了這個人、這個單位、這個國家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文明水平。

禮貌是一個歷史範疇,隨着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禮貌既有繼承,又有變化。儘管每一個時代的禮貌,因階級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而呈現很大差別性和多樣性,但同時又有其一致性,因而,禮貌纔有可能繼承、借鑑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重禮治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講究文明禮貌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在我國思想文化史上長期居於主導地位的儒家學派,極其重視禮教。孔子強調:“不學禮,無以立。”《荀子》上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孔子教給弟子的“六經”中,禮佔有重要的'位置。當然,古人所說的“禮”,在很多時候是指當時的典章、制度、儀式等,但是也往往包括禮貌的內容。

儒家這樣重視禮教,歸根結底是爲了維護貴族等級制度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他們的禮治主張對於封建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對於形成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的文化傳統,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隨着封建統治階級由進步走向沒落、走向反動,爲維護其政治統治的封建禮教就完全走向反面,什麼“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等,成爲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阻礙社會進步的精神桎梏。

政治與禮治緊密結合,是我國古代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特點。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這一特點,對於儒家學派關於禮的學說,我們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進行歷史的、全面的、科學的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爲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和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