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窄門裏的父親散文

窄門裏的父親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兒時,聽父親講過一個,叫聰明的笨人。說有個農人新買了條扁擔回家,橫着進不了屋,豎着也進不了屋。農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喀嚓,他把扁擔攔腰折斷,這回順利進屋了。

窄門裏的父親散文

起初,不能領會這則故事的寓意。想那門若寬大些,豈不省去很多周折?父親卻說,真正的智慧屬於簡單而純樸的人,他們往窄門裏去。寬大的門,進出方便,卻縱容了人的惰性。窄門裏是冷清的,堅持孤獨的人並不多;寬門裏人氣很旺,卻千人一面。

其實,父親所說的是一種生命態度。一種做人做事的恆心與方法。寬門與窄門,隱含着兩種不同的哲學。應該說,這則寓言已被父親注入了全然不同的內涵,同時,也被他重新詮釋,引申了一生。

在最艱苦的日子裏,父親選擇了“窄門”。他是個醫生,當年,被打成“右派”,遣送至一個偏遠的農場勞動改造。在那裏,一個復旦大學的高才生,變成了一個揹着藥箱,穿行在田頭、村舍、百姓人家的“赤腳醫生”。那時,一個年輕、漂亮的上海籍護士出現了,父親心裏亮起一盞燈。自然,這個護士就是我的母親。

父親的醫務室裏終年漂浮着藥物的氣味,那是我童年印象最深的嗅覺。父親每天爲排着隊來看病的患者診治,開藥,批假條,遇到病情嚴重的病人,需拆一塊門板,叫上四個壯勞力,擡去十多裏外的`總場醫院就診。

惟有夜深人靜之時,人都散了,父親燃起馬燈,捧着厚重的醫學書,如飢似渴地讀起來。即使食不果腹的日子,父親也沒有放棄英語和法語學習。

父親害怕“運動”。有一次,他的書籍和筆記成了“階級鬥爭新動向”,付之一炬。那以後,父親仍堅持讀書寫作,只是變得猶爲謹慎。母親讓他把筆記寫在紙片上,裹上報紙,封存在自制的土坯裏。“土坯”日積月累,後來成了父親的書稿。在飢餓,惶恐,看不到盡頭的歲月裏,父親一字一句讀着,寫着,藏着,孤獨的堅持裏,惟有文字是一盞溫暖的燈。

1980年,我父母雙雙平反,我們一家返城。很快,父親成了醫院遠近聞名的外科第一把刀,他出了四本書,都在醫學界深受關注。如今,父親已年過七旬,仍常在國內外醫學刊物上發表。

不久前,作家餘華在談到他的新作《兄弟》時,說了一段話,竟與父親不謀而合。他說:我最初構思《兄弟》是一部10萬字左右的小說,可敘述統治了寫作,篇幅超過了40萬字。寫作就這樣奇妙,從狹窄開始往往寫出寬廣,從寬廣開始反而寫出狹窄。這和人生一模一樣,從寬廣大路出發的人常常走投無路,從羊腸小道出發的人卻能夠走到遙遠的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