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擋不住的偉大勵志散文隨筆

擋不住的偉大勵志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W 次

人生到我這個年齡,很多東西都漸漸淡了,但也有一些東西,前所未有地濃烈起來。很喜歡這種感覺,很喜歡一次次蛻皮時的陣痛。那種撕裂,是積習與你內心最後的一次纏綿,其間有一種難捨的眷戀,又有一種超越的決心。在那種撕裂中,你感受到自己的平凡,又感受到平凡中有一種擋不住的偉大。

擋不住的偉大勵志散文隨筆

我們在世界穿行——

7月7日。

一個在中國人記憶中喚起無數記憶的日子裏,我在葡萄牙Braga市中心的ResidencialAvenida,坐在牀上書寫自己人生中一段在指尖流向歷史的記憶。

葡萄牙,Braga,一個我來以從未聽說過的歷史名城,就在Avenida的窗外,展示着它白色和米黃的牆壁、橘紅色的屋頂、雕刻着宗教人物和花葉的石板和石柱。看不到的山坡上有雙聳的綠樹,走到窗前應該看到教堂高高的尖頂。藍藍的天空,與白雲相映,空氣似乎感受到了陽光的明媚和溫暖,透過窗紗送來教堂陣陣鐘聲,讓這幾天積累的所感所悟,在這波爾圖葡萄酒的產地漸漸地發酵,變醇。

Issat,因爲UniversidadedoMinho,在2011年7月5日—8日這一段日子裏,把400多不同膚色的人,吸引到這個曾經的海洋帝國,最古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走在Minho的校園裏,到處都有Issat標誌,在外牆上,教室裏,志願者的T恤衫上,還有與會者的胸前佩掛的牌銘。

會議的名稱有點奇特:迴歸未來,教育之政策、實踐與研究中的遺產與沿革。迴歸,本是指向過去,但這裏卻是未來。

會議的reception,在Braga最古老的教堂-BomdoJesus旁的一家酒店裏舉行。那天下午,我在reception大廳取了一杯水,走在與會者中,找不到秋園她們的蹤影,猜想她們應該是被一方美景留住了腳步。於是,獨自端着那一杯水,走出了人聲鼎沸的大廳。

7月9日。

下午,陽光明媚。波爾圖,這個葡萄牙的第二大城市,在飛機的隆隆聲中急速地後退,後退……樹木、街道、城市,轉眼間就遠遠地拋在機下,左舷的窗口,展露出大西洋巨大的水域。一陣穿雲破霧之後,無邊的雲海,如起伏的山巒,延伸到天際。

機聲隆隆,耳膜感到了氣壓的變化,開始一陣陣地鼓脹,人聲似乎漸漸遠去。機艙裏乘務員的播音聲時起時伏,抑揚頓挫但有語義不明,不斷地提醒着我們,文化是一條古老的長城,一條無形的國界,阻隔着人們相互理解的努力。

葡萄牙之行,從上海、法蘭克福,到波爾圖、布拉加,是一次穿越語言穿越文明的思想之旅。5天的國際會議,不同膚色的人們,用英語這個19—20世紀英美世界帝國留下的遺產,試圖交流不同文化對教育的理解,建構穿越文化邊界的共識。

波爾圖,見證了我們一行6人的抵達和離去。依然記得抵達時那個狼狽的子夜:面對波爾圖地鐵一長串不知如何拼讀的地名,眼睜睜地看着最後一班列車的離去。

再次來到波爾圖,秋園與培超,已經登上了去巴黎的飛機,而前往巴塞羅那的飛機上,只剩下小羽、慧萍、建紫和我四人。記得這些天來,一次次進餐時的快樂,也記得在機場依依不捨的擁抱。秋園下個月就要去美國了,下一次相見,也許要等到比利時的ISSAT大會。

葡萄牙一行,改變了我們:第一次擁抱大西洋,第一次感到穿越文化是自己的使命。

7月12日。

巴塞羅那,機場。起飛前的片刻,有時間回顧在巴薩的這些日子。

記憶較深的有Rembla、SantPau、SagrenadaFamilial、ParcGuell這些頗具西班牙風格的建築,還有Rosselo373號的海鮮,Mercat的菜市場和市場水果攤出售的,紅得和便宜得出血的櫻桃。

很驚異地發現,巴塞羅那那些最具特色的建築,都與Gaudi有關,城市的景點,到處有介紹Gaudi和他的建築的圖書。巴薩,號稱是Gaudi一個人的城市,而Gaudi,卻是在巴薩、在孤獨中死去。

Gaudi的建築作品,觀光了SagrenadaFamilial和ParcGuell。站在這些建築面前,能夠感受到其間有一種巨大的野性力量,在與雅典傳統和哥特傳統抗爭:古典的雅典廊柱,在ParcGuell或是在門廳,組成巨大而又密集的方陣;或是在遊廊傾斜、旋扭;或是在半山與岩石犬牙交錯,在劍麻、仙人掌和紫水仙相映的山林中,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充滿原始和古樸的秩序。

坐在ParcGuell山頂用亂石堆成的十字碑下,眺望巴薩的全景:各色各樣的屋頂,像一條條長陣,一直延伸到海邊;而鶴立雞羣的SagrenadaFamilial,以其難以置信的宏偉、挑戰重力的詭異,和跨越了三個世紀的藝術想象與持續建設,吸引着說着不同語言的遊人。

坐在山頂,我們一行人,感受到歐洲夏天的迷人。陽光暖暖地照着山林、房屋,海風徐徐吹來,全身心的放鬆,沒有絲毫汗意。

沒有汗意的夏天,無需秉燭,便有無限風景。

7月17日。

中午,在米蘭通往邊境小鎮Ventimiglia的火車上。6人的包廂,裏面只有我們三人,而建紫,因爲腳痛,留在羅馬錶哥家了。

車速減緩,進入一個名叫Vogera的小站,停下來。我可以靜靜地回顧意大利的五個日日夜夜。

意大利之行,是這次旅途最省心的一段,一到羅馬,就有建紫表哥安排的導遊孫先生來接機,一路水果和飲水都準備停當。羅馬:梵蒂岡、少女噴泉、聖保羅大教堂、萬神殿、角鬥場;佛洛倫薩:山頂落日的黃昏、城中大理石的教堂、兩邊滿是金銀首飾店的古橋;威尼斯:水城的遊船、聖馬可廣場的鴿子和音樂、Lido掛着紅燈籠的中國餐館。

孫導是個不錯的上海人,上個世紀90年代,看見海外華人回國的風光,心一動,便也出來闖世界。洗過碗,誘捕過田間的鴿子和野鴨,後來入了導遊這一行,買了房,有了車,按照他的說法,在分爲“國軍”、“地方部隊”和“游擊隊”的意大利華人中,他屬於第二陣營。

很喜歡孫導講故事的技巧,無論是解答還是笑話,總是充分地鋪墊,把大家的胃口吊起來,然後話鋒一轉,來個腦筋急轉彎,讓大家忍俊不住。

“上車睡覺,下車拍照”,這句旅遊界的老話,前一半因孫導的幽默緩解了不少,但下車拍照,確實是羅馬和佛羅倫薩之遊的真實寫照。雖然從看過的景點數量來看,效率確實很高,但沒有自己探索的路途,總免不了讓人少了幾分操心,乏了幾分味道。

在威尼斯水城下榻的五星級賓館,我們告別了孫導,重新開始了朦朦朧朧的自助遊。上午9時,離開旅店的所在地Mestre,登上火車去Venezia。一程陰差陽錯之後,我們在Padova下了車,12點半,才終於在本來只要10分鐘就能到達的水城,登上了環島的遊船。一路的朦朧,一路的風景:在不知名的小巷裏,不時有迷人的音樂,從不知名的教堂裏飄出,吸引着各種膚色的腳步。

聖馬可廣場,威尼斯最著名的景點,一日之中三次相遇:最初是正午烈日下的邂逅,孩子們去逛商店了,我坐在聖保羅教堂的階梯上打盹;傍晚,在陣陣海風中,孩子們在廣場上與鴿子嬉戲,而我坐在茶几旁,品味着咖啡與音樂會;最後是半夜,潮水從地下的水道中涌入聖馬可廣場,倒映着教堂的華燈,追逐我們的匆匆而過。

誤入Padova的錯乘,不僅讓我們感到意外的興奮,也讓我們熟悉了意大利乘車的種種程序,使我們在前往法國的旅途上清晰了許多,謹慎了許多。

從意大利到法國,是完全的自助,期間還有一段行程,連車票也沒有搞定,這讓我們有了許多讓人興奮的操心,有一種對未知的期盼。

7月24日。

坐在Avignon前往巴黎的火車,已是下午四時多。這一段所見有Lavansole的薰衣草、大峽谷;Arles的街景,Avignon的戲劇節。

這段行程,是小羽安排的重點。我們歷經周折,轉了四趟車,來到法國南部,爲的是追尋梵高的足跡。是梵高,讓她在中學那一段掙扎的日子裏找到了自我,並將之展示在高考的作文裏。

Arles精神病院的舊址,金黃色的廊柱,其上深綠色的木結構,庭院中盛開着各種花卉,形成鮮豔明亮的幾大色塊,一如梵高畫中的模樣。走在梵高走過的河岸,坐在他曾經坐過的咖啡館,能夠感受到法國南部夏日的溫暖和涼爽的和風,也因此更好地理解了梵高畫中那鮮豔、明快和溫暖的色調。

去Lavansole看薰衣草,同行的有留學生導遊“白汗衫”,一個法國外籍軍團的中國兵,一對留學生戀人。導遊一上車,便介紹了自己的名字,但是誰也沒有記住,一路上,大家依然只呼其“白襯衫”的雅號。僱傭軍是個大塊頭的天津壯漢,今年28,原來做國際貿易,後來爲了進外籍軍團,精心準備了一年多,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如願以償。他有過自己的故事,但僱傭軍的生活,讓他覺得人生簡單了很多。

Lavansole一望無際的薰衣草,向日葵和麥田,吸引着許多遊客。一路上不斷有各色人等,乘着各種交通工具,來到這裏享受得天獨厚的陽光和陽光浸染的景色。我們去的那天,正好是Lavansole的薰衣草豐收節,小鎮的廣場上,擠滿了歐洲各種型號的老爺車,讓同行幾位好不興奮,相機快門咔嚓不停。

從Arles到Avignon,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一下車,就有無數的戲劇海報迎面撲來。滿街都是人:有背行囊的遊客,有設攤賣書的商人,更有街上舞蹈、歌唱、雜耍的藝人。Avignon,藝術家的盛宴;而盛宴上,藝術家似乎多於遊客,珍饈像一碟小菜,處處唾手可得,倒反過來渴望遊客的惠顧。不知藝術家內心如何感受,但對於與之邂逅的遊客,反客爲主的感覺真好。

Avignon,我們住在一箇中國人的家裏。一室一廳,一衛一廚,一日24小時之間,我們成了這裏的主人。將近20天的行程,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覺。那天下午,逛街回來,我們從家樂福買了西紅柿、土豆、香腸、雞蛋、大排、蘑菇和紅蘿蔔,美美地做了兩頓中國大餐,讓我們的胃,享受了一次它們久違了的食物。

走在路上,充滿了不確定性,充滿了變化,讓我們不斷地認識和挑戰那頑固的自我,不斷地向世界開放。

8月13日。

寫完“重構迴歸未來的橋:第15屆ISATT大會理念剪影”,覺得裏面許多文字,是在葡萄牙醞釀,但又沒有落在文字裏的。於是剪輯下來,以片斷的形式,作爲7月的後續:

自我生成、自我發展和自我歷史創造,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所謂行,便是走在路上,前面有無數的未知,等待你去探索,有無數的.困難,等待你去克服。行,從現在出發,開拓了新的歷史空間,因而必然揭示新的問題,導向新的知。而知則起於對問題的探索,成形於對探索的總結,落實到對問題的解決。

“他人知識”是文化遺產,而“立足於世界”,是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沒有他人知識,我們缺少生命可能性的參照系或座標;而不立足於世界,生命的座標,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只有立足於世界,我們才能開始我們的生命之旅,面對並經歷由之而產生的種種困境與波折,讓內心對世界有切身的感受,在百折不饒的嘗試與失敗中形成直覺、洞察,身處不妙之境而不失理想,在奮鬥中建構意義,建構歷史,走向未來。

生命的意義,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他人恩賜,而是來自生命的踐履,來自踐履過程中與他者的不斷對話、傾聽、質疑、協商、探討和建構。意義的建構,有賴於一個開放的、民主的話語空間,有賴於在這個空間有關各方自由的、負責任的積極對話。只有在這樣一個社會語境裏,個體才能不斷從他人知識中,積極主動地獲得滋養、動力和鼓舞,建構自己人生的意義,展開自我生成、自我發展的發展過程,使生命成爲一種自我歷史的創造。這樣一個話語空間的存在,首先要有挪包建橋的行。任何一個社會空間,都存在溝通的願望,也存在溝通的阻力,如果沒有人自覺地承擔起克服隔閡的努力,去建立交流理解之橋,對話就會帶來風險,公共的空間就會被撕裂。

也許家長的空間裏沒有了夢,但孩子們的空間裏有夢,有理想。沒有夢,我們只能停留在現在,承受過去不斷殺來的回馬槍。只有充滿夢,充滿理想,我們才能迴歸未來,創造歷史。

我們的教育空間,不僅應該有決策者、管理者、教育專家和家長的話語,而且應該有人來重構讓教師和學生通行的橋,讓教育的公共空間,有他們發自他們內心最深處的聲音,讓我們的教育,能夠承載起年輕學子的夢,讓我們的學校,成爲大師輩出的土壤。

後記:

一路走來,放下了很多很多,先是有詩歌、小說、和整個文學,後是有歷史、文化和語言學。割捨,免不了有些難過,但其後的解放,讓你卸去壓在心頭的重負,以前所未有的輕鬆對去面對一片全新的天地,讓你心中重新煥發出處子一般的激情。在過去的一年,因爲放下了很多很多,因而也獲得了更多更多,有了許多未曾想過的第一次,並因爲這些第一次,對生命有了全新的領悟。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像自己,獨自規劃的讀書越來越少,應景而爲的努力越來越多。最近,爲了獲得團隊參加國際會議的資助,夜以繼日地努力,完全掉進的項目申請的錢眼中。因爲有了團隊的意識,突然感覺到有錢真是很好。

努力地爲錢奮鬥,但也沒有被它困死。即使沒有錢,我們的團隊還是要全力前行,大不了就是自己掏腰包。也許,自己已經被人劃爲不務正業的範疇:莫名其妙的漢推辦主任,沒有太多工分的國際遠程課堂,還有自編自導,沒有任何經濟效益的多師課堂探討。能夠理解他人對面具的需求,但我,卻對裸奔有一種先天的愛好。行在路上,沒有牽掛,可以以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世界,面對人生,面對自己。

在路上,裸奔,是無聲的宣告:偉大,擋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