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抱歉,我不是你的老師散文

抱歉,我不是你的老師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孩子有不會的問我,還好,我還會,所以,可以幫助孩子講一下。有的家長會羨慕,看看人家,距離這麼多年,工作上用不到,居然還能記得,真是厲害。誠然,因爲孩子需要,很多家長也確確實實拿起課本,順着孩子的學習,來費勁地梳理自己記憶中殘存的知識點。以期用這種相伴學習,來幫到孩子。

抱歉,我不是你的老師散文

說實話,我也曾這樣過。

到大樹四五年級之前,我還可以比較快速地想出答案,跟大樹一起分析。四五年級之後,面對那些看似熟悉,卻一時間說不出所以然的題目,我開始感覺很吃力。有時,會讓大樹去做其他題目,我通過查閱資料準備一下,再跟大樹講。本身我自己的消化需要時間,我給大樹講解的時候,又會多少繞一些彎路,造成一道題目,原本並不難,可能一來二去的,三十分鐘都解決不了。

即便如此費勁,大樹仍不領情說:媽媽,你所說到的,我還沒學呢!不能用,必須用我現在學過的來做這道題目。

一句話,潑了我一盆涼水。有時抹不開面兒,我乾脆說:抱歉,我又不是你的老師,你去問老師吧!這道題目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寫,寫錯了沒事,空着也沒事,寫作業難不成還不允許孩子不會呀!

大樹倒也不反對,開着天窗就去上學了。有時,我若想起來,就問問大樹,你們老師講了嗎?聽懂了嗎?大樹說:講了,聽懂了。跟你講的有點不一樣,你的方法太笨了。開始我還不認同。想當初,上初中時,我的數學可是一直特別棒,高中雖然選的是文科,但數學也一直是所有分數的領頭軍呢!如此水平,大材小用來做一些小學生的.題目,竟然被大樹嫌棄拖了他的後腿,真是心有不甘。

但靜心想想,我曾經的知識,雖然從基礎上來說,依然是正確的,但經過這麼多年,肯定有了很多更新。簡言之,確實如大樹所說,我的方法太笨了。雖然同樣可以抵達目的地,但我卻並不是走的高速路,而是繞了鄉間小路,貌似和大樹風雨同舟了,實則是帶着大樹掉到了坑裏。不僅不能打開他的思路,還會浪費他很多時間。同時,也因爲有此依賴,而不能養成向老師及時問問題的習慣。

再繞回來,其實,當時逼急眼了,不經意說的一句話:你去問老師呀!卻是一個切實可行的不錯的辦法。

四五年級後,除去偶爾跟大樹溝通一下作文的書寫,其它科目我均舉雙手投降。我跟大樹說:我沒能力幫你,你還是去找老師吧!再不行問問同學,反正我是愛莫能助。如此一來二去,大樹也不問我了。同時,大樹老師反饋回來很多消息:有時,下課了,大樹和同學們一起將老師團團圍住,你問我問,爭着問。甚至有時,是最後一節課,愣是拖了老師晚下班不止十五分鐘。還有時,大樹會趁着大課間跑到老師辦公室去問,自己的科任老師不在,還會問其它班級的老師。

當聽到這些消息時,我心裏暖暖的,不僅是因爲大樹終於知道主動去問了,還爲了這些老師,尤其那些並非大樹任課的老師們,無私地幫助了這個好學的大男孩。

從大樹四五年級,到現在的高一,大樹這種問問題的習慣,一直保持得很好。雖然,他不再問我,但我心裏一點也不感覺空落。畢竟來說,我沒有金剛鑽,就不攬瓷器活。

但現實中呢!卻有很多家長一直爲之。

當然,這個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全都不好。有一些家長本身就是老師,或者即便不是老師,一直從事與一些學科相關的工作,那麼,本身是肯定有能力教孩子的。這樣一來,可以跟孩子做一些學科知識的溝通。但我個人以爲,溝通只限於引導,如果上來就說答案,還不如不說。這一點,我是從我最早的Q友天天爸爸和下雨天身上學習的。在和孩子平素的溝通中,如果孩子對一方面的事情有所困惑,他們肯定不會直接說答案,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自己去尋。當然,這個和平時的講題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雖說有區別,理念是相通的,也就是說:平時的溝通,可以涉及理念,但不要說到具體的題目。談論時,可以天馬行空,盡力拓展孩子的思維,萬不可急於求成,直接說到結果。這就好像我們寫小說一樣,直接寫出結尾,誰還看過程呢!好的小說,就是一直伏筆落地地癡纏着,抓着你看到最後,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若說到具體的題目,引導孩子自己去分析,再就是藉助老師的教導。

誠然,這些習慣養成之後,並非是家長可以大鬆心,大撒把,雖然孩子不問,但並非可以不問他。有時,完全可以在聊天的時候,將自己的一些理念灌輸給他。

比如樹爸,常看一些金融書籍,有時會跟大樹談論一些關於金融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偏巧是大樹正在學的,兩個人你來我往地談論,好像遇到了知己。比如,我常書寫,有時會和大樹探討一些作文的書寫。大樹也會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時,我常故意繞着不說,讓他自己去悟。這樣溝通的前提,並非是具體的題目,而是一些日常的聊天。與此相當的是,一些英語老師,並非是給孩子多講題目,而是將一些英語口語用到日常對話中。一些具有很強知識掌控能力的家長,也很少系統地給孩子講解題目,而是在日常的溝通中,將其潛移默化地灌輸過去。

現在大樹異地求學,這種溝通更少,也就是說:如果孩子一直依賴家長的講解,那麼,到了大樹這樣的情況,最不適應的,並非是家長不能照顧左右,而是少了家長這位全能老師。同時,還未能養成有問題隨時問老師的習慣。話說回來,家長若將時間都放到孩子身上,勢必會感覺很累,這種辛苦,會通過一些情緒表達,讓孩子以爲,他的學習是爲了家長,而非爲了自己。

我個人感覺,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家長一定不要失去自己,不要變成孩子的交通工具,書寫工具,學習工具,生存工具,要是一個有自己精彩生活的家長。只有如此,孩子才更加願意信服你,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會更加順暢。

抱歉,我不是你的老師。這句話的背景是獨特的,這種拒絕,並非狠心,而是一種善意的引導。我和大樹均從中受益很多。

不知,您家,是什麼樣的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