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塞納河上的西岱島的散文

塞納河上的西岱島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到巴黎第一天,我們去了塞納河新橋、西岱島、巴黎警察局、巴黎最高法院(裁判所)以及附屬的巴黎古監獄、還有著名的巴黎聖母院。

塞納河上的西岱島的散文

從我們住的酒店到塞納河新橋的距離不遠,不足10多分鐘的步行就到了新橋。實在是方便極了。當初,鄧老師預定酒店並不是我們現在住的多尼克盧浮宮酒店,而是距離各景點比較遠一些,但酒店價格比較便宜一些,而且地鐵與公交都很方便。後來,有朋友剛從法國意大利回來,說巴黎的治安不夠好,地鐵上小偷多,偶爾還有搶劫的。爲了安全,鄧老師將在巴黎所有行程又重新作了調整,不再乘地鐵與公交去景點,而是步行,因此選擇了離塞納河很近的多尼克盧浮宮酒店。

穿過新橋,來到塞納河中心的小島——西岱島,說它小是因爲其面積不足兩公頃。這個島是巴黎的發源地。因此,它當之無愧地成爲巴黎最古老最中心的地方。

站在塞納河北岸時,見到西岱島上非常宏偉的建築首先是四個尖形屋頂塔樓的古老建築,它就是巴黎古監獄。古監獄離新橋不遠,還有位於島西北的最高法院與附屬監獄(巴黎古監獄)相鄰。巴黎古監獄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如此精美的建築卻承載了沉重與陰暗的使命。血腥的巴黎古監獄曾經是中世紀法國國王的王宮,也是法國最古老的宮殿。1391年,查裏五世取消其作爲皇宮使用,並決定將它改爲監獄,這座建築的身價頃刻間從天上掉到地下,從那時起,這座具有中世紀塔樓風格的經典哥特式建築便開始了它作爲監獄的歷史。當然,這個古監獄於1914年結束了它作爲監獄的歷史,它終於退役了。目前,有一小部分作爲國家歷史遺蹟向世界公衆開放。

據說,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這個古老監獄曾關押過4000餘犯人,從1793年1月開始到1794年7月爲止,這裏的犯人像走馬燈似的更換,其中不乏貴族,有2600名的貴族與革命家被關押在這裏。最具代表的是瑪麗.安託瓦內特皇后也被關押在此。凡是被關押在這個監獄的犯人,都在這裏接受了死刑的判決,其下一站就是斷頭臺。走在路邊,看到這座龐大而又雄偉的古老風格的建築,你忍不住會用欣賞的眼光去觀看它,讚歎這建築的宏偉。但是,透過面對塞納河古監獄那一扇扇窗戶往裏看,似乎看到了曾經有數不盡的冰冷的刑具,沾滿了血腥,不禁有些毛骨悚然。

提到法國大革命,倒是讓我想起那個時期產生過很多偉大的文學家,有司湯達、巴爾扎克、亞歷山大.仲馬、維克多.雨果等。我年輕時很喜歡閱讀他們的經典著作。想必,凡讀過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的讀者一定會留下深刻印象,因爲,這位文學大師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還曾多次搬上了銀幕,影響甚廣可想而知。因此,來巴黎的遊客必定會去參觀巴黎聖母院。我的印象裏,遙遠的巴黎聖母院是個神奇的地方,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走近它,這不,剛到巴黎的第一天下午,我們就打算去巴黎聖母院。

繼續往前走,路過三孔的聖米歇爾大橋,橋的另一端是塞納河左岸(南岸)。橋的這一端附近便是警察總局。其建築結構呈口字形,數米高的鐵柵欄是無聲的威嚴。身着法國制服的警察站在柵欄裏,長得挺帥的。柵欄中間是兩扇鏤空的大鐵門,緊緊關閉着。金光燦爛的門楣上託着金燦燦的成對稱狀的雕塑,我們只在門外看了看這個莊嚴無比的警察局。我把鏡頭對準那雕塑時,問自己,如此精美的雕塑它象徵什麼呢?我好奇卻無答案。 在國外,看到什麼都覺得新鮮,一是沒見過,二是對它無知,所以好奇。這便是我初到巴黎的感覺。

與我同行的幾位老師都是攝影愛好者。我們一同到了巴黎聖母院的廣場,當時,糜老師已經走累了,她說就在廣場上休息,而鄧老師與沈明精神頭好得很,他們像兔子一樣早就跑得沒了蹤影。我見廣場上排隊的人尤其多,迂迴的隊伍Z字形折過來疊過去的,幾乎佔了廣場的一大半,我決定排長隊,進入到神聖的殿堂。因爲,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是我的`最愛。來到這裏,我不滿足於拍攝,我要走近它,看它的宏偉;我要走進它,身臨其境感受它的肅穆;我要輕輕觸摸它,感知它永不凋謝的華麗與莊嚴;我要虔誠的仰望它,仰望那離天堂很近的穹頂;我還要虔誠的祈禱,爲一個因白血病沒能參加今年高考的孩子祈禱,祈禱他早日康復。

排隊時,站在我身後的兩位年輕帥哥說的是中文,正好,不愁語言不通,於是我與他們打聲招呼說,我到前面拍幾張照片,很快就回來。他們說沒問題。我立即脫隊,但又怕耽誤時間久,沒敢繞教堂一週,僅僅只拍了巴黎聖母院的正面。當我鑽進人堆裏,擠到門前,此時,我的最愛,真實的巴黎聖母院與我近在咫尺,心怦怦地跳,像似見到了久久思念的情人。這座極其典型的哥特式建築精美得令人震撼。

大教堂正面朝西,分三層。頂層是高聳的兩座塔樓,長方形結構配拱形的長窗。二層是玫瑰花窗居中,直徑之大,我無法估計,而兩側是兩個巨大的石質窗櫺。但我知道(曾見過有關資料的介紹)三個尖形拱門的上方的第二層有壁龕,被稱爲“國王廊”,有28尊雕像,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曆代的國王。令人驚歎的是第一層,三個可透視的拱門,左爲聖母門,右爲聖安娜門,中門爲最後的審判。每個門的正中分別由一根浮雕的方石柱支撐,正中間拱門的立柱上是公元五世紀巴黎主教聖瑪塞爾的雕像。拱門的頂呈桃尖形,拱門由外向內漸次收小呈一個弧形的斜面,門圈兒是一棱又一棱的,越往裏越小,上面刻滿了人物雕塑。雕像之多一時數不清。回國後,看照片,這才知道每個尖形拱門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雕塑盡有126個。僅拱門的工程與工藝及其藝術就會讓你產生豐富的遐想。僅此,你不得不感到它的壯美。今日來此的遊客都穿越了時間的隧道,有幸目睹了古老的巴黎聖母院。它在我們眼裏散發着嶄新的生命曙光。

拍照後,我急急忙忙回去找隊伍,那兩帥哥夾在隊伍中,好不容易纔找到他們,我終於歸隊了。其實隊伍向前挪動還算比較快,別看隊伍那麼長,20多分鐘後,我也進入了神聖的巴黎聖母院。

教堂內的光線昏暗,但是,一眼就能看到滿堂都是高大的彩繪玻璃窗,這也是巴黎聖母院的一大特色。那些高達數十米的華麗的柱子支撐的巨大的拱形屋頂,尖拱門,還有肋骨似的屋頂,實在是第一次見到,殿堂內的幾何直線與曲線的組合無比完美。整個教堂內的佈局爲中間是神堂,兩邊爲迴廊,迴廊的一側有精美的雕塑牆,另一側周圍有很多的龕堂,各成獨立的小世界,據說中堂的講壇與管風琴都是名手所作,管風琴之大可稱其爲世界之最。

教堂裏,參觀的人雖然很多,但聽不到人說話的聲音,我只聽到自己按快門的聲音,肅穆的教堂教人肅靜。這裏,不論是黃頭髮藍眼睛,還是黑頭髮黑眼睛,或是黑皮膚黑眼睛,無論他們是否信仰天主教,此情此景不分人種,都很虔誠。

經過燭臺時,內心剎那間被觸動了一下,不是被沉默了幾百年冰冷而華美的大理石所觸動,而是幻覺耶穌的目光正看着我,一種被毫無質疑地接受的感覺從心底升起,令我敬畏。身邊有一個藍眼睛的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我靜靜地看着他,他的眼神很虔誠,他的舉止很嫺熟,正用手中一支細細的燃着的蠟燭去點燃另一支金屬盒裝的小蠟燭。接着,他仰起頭看我,同時很自然地把他手中一支如冰棍一樣纖細的蠟燭遞給我,在我倆眼神對視的瞬間,我明白,他是讓我用這支細蠟燭點亮盒裝的蠟燭,很方便。當時我就覺得這孩子在傳遞虔誠,於是,我也很自然接過那支蠟燭,對他微笑着點點頭,輕輕說了聲:Thank you!他也點點頭,無聲的離開了。我在另一燭臺上取了一個盒裝的蠟燭,輕輕放在像星星閃爍的全點燃的燭臺上,用那支纖細的蠟燭小心地點燃了它,模仿着西方人在胸前畫了一個十字,這是爲一個因白血病沒能參加今年高考的孩子祈禱,祈禱他早日康復。那個遞給我蠟燭的小男孩成全了我在異國他鄉爲另一個孩子祈禱,我很感動,那個外國男孩便深深地印入我的腦海。在巴黎聖母院留下了感動我的小故事,那個藍眼睛的小男孩遞給我一支燃着的小蠟燭,那不僅是傳遞了虔誠,我更覺得那一丁點燭光是心靈的亮光,照亮自己,給予他人,也照亮別人,此時正照亮了我這個陌生的黃皮膚的外國人。寫這段文字時,當時的那一幕像漲潮的海水涌向我腦海的岸。

我來到法國,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教堂的壯美、渾厚與肅穆。有人說過,你感受到了這些,那麼你就讀懂了它一半的靈魂。雖然我感受到了這些,但是,我還真不敢說自己讀懂了巴黎聖母院一半的靈魂。我與它相處的時間太短太短。對它只是一面之交的瞭解。

回國後,惡補了功課,花了很多時間翻閱了一些書籍,在網上瀏覽了相關的資料。你們同樣也能通過閱讀,全面瞭解有關巴黎聖母院的簡介,歷史與建築等等。而我身臨其境後,感知就更深刻了。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中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宗教建築,這座天主教堂的前身是公元4世紀修建的長方形大教堂,後於1163年,由巴黎的莫里斯.得.蘇利主教下令開始修建,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和法王路易第七奠基的,直到1345年才修建完工。修建時間整整跨越了182年。據記載,巴黎聖母院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遭到嚴重破壞。後於19世紀後期1864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如今,我們纔有幸能親眼目睹世界上最著名的天主教堂,這座教堂以它特有的牆壁、屋頂、門、窗、都是石頭雕砌而成,教堂內華麗精美的雕飾、五光十色的玻璃彩繪,構成了法國的一個巨大的“石頭交響樂”的藝術傑作。其威嚴與宏偉甲世界。因此,巴黎聖母院纔有了它古老而嶄新的生命。

巴黎聖母院、巴黎警察局、巴黎最高法院(裁判所)以及巴黎古監獄,給塞納河的西岱島注入了永恆的生命,而美麗的西岱島是塞納河這條玉帶上的一顆明珠,它當之無愧於塞納河上的美麗之島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