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女兒留學後散文

女兒留學後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黃昏時刻,躲在一棵大樹的陰影裏,緊張焦慮地觀察着周圍的環境。前方草叢突然有些響動,隱約可以看到一個身影在偷偷向前爬行。爲了不被發現,盡最大努力屏住呼吸,可是面對這即將降臨的危險,手開始忍不住顫抖,心臟也在胸腔裏瘋狂地跳動,感到自己只要動一下,或者出一點錯誤就有可能丟掉性命。這是2017年秋天,我做的一個讓自己焦慮不堪的夢。

女兒留學後散文

2017年夏末,18歲的女兒坐了13個小時的飛機,跨越白令海峽,去了異國一個叫蒙特利爾的城市讀大學。在上海浦東機場分離那一刻,我強裝歡笑,和她自拍,說一些輕鬆的話題。她入關以後,我的眼光一直追隨着她,直到看不見。

從她離去的那一刻起,我的焦慮徒增不少。那段時間每天晚上做夢都會夢見她,擔心她照顧不好自己,擔心她的學習、生活、交友等等。遠離萬里的微信視頻裏,也只能儘量表現出輕鬆和信任的樣子,不想讓她看出我的焦慮和不安。

日子就這樣在焦慮中過了一個月,直到深秋那個陰雨綿綿的長假裏,我看到她的朋友圈,我的焦慮才緩解了許多。

“到了蒙特利爾,發現這裏的人都把抱歉當口頭禪,一天要說幾十遍‘SORRY’。在圖書館挪椅子發出了聲音要說抱歉,在商店裏擋了別人的路要說抱歉,東西賣光了要說抱歉,幫不到別人的忙也要說抱歉。有一次微積分課,我和鄰座的BETHANY抱怨說,‘今天好冷啊。她說,‘是啊,抱歉。’然後我們兩個對視着思考片刻,撲哧笑了起來。”

她發到朋友圈的這段文字,我盯着手機看了無數遍,腦海中浮現出那張微笑、文靜、秀氣的臉龐,嘴角不由自主地慢慢上揚。

孩子的性格從小會受到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70年代出生的人,很多是在一種嚴厲和挑剔的家教環境下成長的.。父母認爲我們必須符合他們設定的某種標準,纔是一個值得他們愛的人。他們喜歡說“我家小孩從小就很調皮”“我家孩子從小膽子就小”,媽媽甚至恐嚇“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完蛋了”我曾經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長大,不是很愉快,我希望我的女兒不用面對這樣的情境,希望她能夠活出真我。而作爲媽媽,在焦慮之後,更應該習慣她離開自己獨立成長。遠離萬里,我要做的,就是先愛自己。

於是,我把往常焦慮的日子變成了散步、閱讀、看電影、喝咖啡······日子也就這麼過來了,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熬。女兒看到我朋友圈的狀態,總是給我一個搞笑的表情包。

女兒不是經常發朋友圈,我能想象她的繁忙。一來是學業上的困難。全英文授課、教授講課極快、一小時的課是國內高中5倍的知識量、基本以自學爲主,這讓學生們覺得學習的主動權全部在自己手上,老師只是引導者。二來是生活上的種種不便。校區在離市區50多公里的郊外,風景秀麗,但是超市和飯店極少,購買東西不方便,最要命的是校區沒有食堂,得自己每週去市區購買一週的食材,每天自己燒飯······

這一切,除了努力適應,別無他法。

感恩節的時候,她給我發來了她的紀錄。“MCGILMACDoNALD校區最美的秋季來臨了。樹自由地生長在樓與樓之間,有些樹長得很高,黃綠相間的葉子遮遮掩掩,風吹過颯颯作響;有些樹生得矮一些,結了紅色的漿果,一團團簇擁着掛在枝丫上。這裏的松樹都是雪松,遠遠看起來高大厚重,像饑荒遊戲裏的松樹。長尾巴的花雀落在樹椏上,歪着腦袋用黑黝黝的小眼睛看我們,露出脖子後面一撮藍色的毛,十分俏皮。它看着我,我也看着它······”

看着女兒的文字,彷彿看着他的成長,我給了她最溫情的鼓勵,在心裏默默的祝福她快樂。

推開家裏樓道的大門,外面仍然吹着蕭瑟的秋風,裹着大衣和圍巾的人們在小路上匆匆行走。這座城市,我們總在試圖擁抱那些熟悉的人與事,難免忘記人生來孤獨。我總在想,人學習是爲了探索自我,而科學和人文在這一方面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都在試圖解答那個永恆的哲學問題。

永恆與否都不重要,2017年已過去了,我只想和女兒在各自的生活裏一起拋棄焦慮,擁抱身邊的世界,做自己最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