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小鹽散文

小鹽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海水可以曬出鹽來,因爲鄰居劉二叔就在海邊的鹽場曬鹽。他每次回家都會給我和他兒子講鹽場一些有趣的事,他每次也都會帶些海水曬的鹽回來,每每還會送給我家一兩碗。母親說那是“大鹽”,不捨得吃,留着秋天醃製鹹菜用,“大鹽”醃製的鹹菜沒有苦味。我們家平時吃的都是自家曬的“小鹽”,“小鹽”的曬制在我的記憶裏也是件頗有趣的事!

小鹽散文

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地處黃海之濱的家鄉,大都是鹽鹼地,每到春天,乾燥的風一吹,到處冒起鹽硝,白茫茫的一片。這時,村裏人就開始忙碌着曬鹽的事。

曬鹽首先是剷土,要選那些鹽分含量較高的鹽鹼土。我本以爲那冒着白白鹽硝的土含鹽份肯定高,可黃大伯告訴我,冒鹽硝的土很板結,它沒有那些暗紅色且比較疏鬆的鹼土好,而且曬製出的鹽苦味大,後來我知道那是因爲芒硝含量高的緣故。這剷土也是有訣竅的,黃大伯教給我的要領是:“杴端平,貼地行,穩用力,遇硬停”。那杴口入土要保持在一寸以內的深度,這是鹽份的飽和層,過了飽和層那土質就硬了。所以,杴口遇到硬土就是過了鹽份的飽和層,須停下調整剷土的深度。

取好土,接着就是制滷了,村上人管叫淋滷,就是用水把鹽鹼土裏的鹽份溶解過濾出來。我們小時,父親因工作常不着家,家裏曬鹽的事都是母親忙着。她在柳條筐裏墊上一片蘆葦蓆,把鏟回來的土盛入筐裏,一邊盛一邊用腳在裏面踩,有時還用磚塊或木棍把那土使勁地夯實,在夯實的土中間留有個漏斗狀的凹坑。把盛滿土的大筐擡放在缸上,然後在那凹坑裏倒滿水,等到水從筐底滴(淋)下來就成了飽含鹽份的滷。這種用筐制滷有點“小兒科”,來的很慢。後來我和弟弟大了,就跟人家學着挖滷池。滷池一般爲邊長150公分左右的方形池子,深50公分左右,能盛上一二十筐的土,一次性就能淋出一大缸的滷水。建造滷池的關鍵是泥池,要在河溝裏找來上好的紅油泥把整個池底和池壁泥得油光水滑,不讓滷水向外滲,否則易漏池。另外須把“滷管”埋設好。所謂滷管,就是一截六七十公分長的向日葵杆,掏空裏面的瓤,把它從池底的凹槽通向另一個較深的坑裏,坑裏放上小缸或木桶類容器,用以接住從管子裏流出的滷水。泥好池,鋪上蘆葦蓆子,把鹽鹼土填入,夯實。這土夯得越實,淋出的滷水越清,含鹽份也越高;反之,水易直漏,還有可能塌池,使得前功盡棄。

淋下了滷水就忙於曬鹽了。這時各家各戶像大動員似的,凡是家裏能盛上滷水的東西盡數地抄翻出來,缸、壇、盆、罐,鍋、碗、瓢、勺,有的人家把石制的磨槽、豬食槽都搬了出來,有的碎缸片、破盆碴都派上了用場。東西不在於容量多少,只在乎它展開滷水面積的大小,所以莊子東頭那閒置的大碾盤子成了多少人家爭搶的'曬鹽陣地。那時的村子裏,到處是滷光粼粼;四下望去,家家戶戶的門前院落那大大小小盛着滷水的器皿就像一面面鏡子,映襯着盛開着的菜花、桃花、杏花,煞是一派風光!

六十年代,有了塑料薄膜,這曬鹽就方便多了。人們在園子裏朝陽通風的地方挖個淺淺的池子,鋪上塑料薄膜,使薄膜的四邊立起,這就成了最佳的鹽池。炎熱的中午,蹬在池邊觀看那滷水結晶也饒有趣味。那略呈微黃色、清澈透明的滷水在陽光強烈的暴曬下,表層慢慢地霧蒙起來,漸渾漸濁;少頃,便成了一層極薄的膜,朦朦朧朧的樣子,有微風掠過,那膜還波動着細紋。膜漸漸地增厚,顏色也漸漸地顯白,便漸漸地有了平實的感覺。再有微風吹過,那膜就被顛碎成許多小塊塊,極像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冰”塊仍在不斷地增厚、增白,仔細地瞧就會發現那“冰”塊上漸漸有了棱角清晰、凹凸分明的幾何圖案來,有時還會折射出一線刺眼的光;越來越厚的小“冰”塊終於超越了滷的浮力,極不情願似的歪歪扭扭地沉到池底。無風的時候,會出現結晶層封住整個液麪的,那得人工予以破碎,要不然會影響水份的蒸發。

春季是曬鹽的最好時期,雨水少,日照長,還有和風吹拂;夏天就不那麼省心了,陽光雖更爲猛烈,但時不時的暴雨襲擊會讓人手忙腳亂。稍有不及的話,成缸的滷被雨水稀釋掉,就連曬成了的鹽也會化爲烏有。那些年的夏天,全村人大呼小叫、驚慌失措的“搶雨”場面會時常上演;有的人家曬成了的鹽,煉成的滷泡了湯的也有過……

俱往矣!如今的家鄉,鹽鹼地早已被改造成了旱澇保收的米糧倉!“淋滷”、“曬鹽”,這僅是存於我們那一輩人(50歲以上)記憶中的事。“小鹽”是再不會有了,即使有也沒人會食用,因爲那裏面含有不少對人體有害的東西!爲了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黨和政府對這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食鹽加強了管理。1996年5月27日國務院的第197號令發佈了《食鹽專營辦法》,對食鹽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做了嚴格的規範。目前我省鹽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淮牌”食用鹽是江蘇省名牌產品,全國的十大品牌之一,也是當地民衆食用鹽的首選。

爲了健康,吃鹽也得選上個好品牌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