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拾得茶馨滿園春散文

拾得茶馨滿園春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數數堆在辦公桌上的空茶桶,發現已經將近十個了。看看茶桶上的文字,竟然也十分有趣:

拾得茶馨滿園春散文

柳臺石屋接澄潭,雲霧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三尺瀑,果然風景似江南。

——郁達夫

付與畫家任意收,驅鯨鞭石塵春秋。嶗山近在蓬萊遠,雨火星星洲外洲。

——端木蕻良

是寫嶗山的(不知道“塵春秋”是什麼意思),看來似乎與茶不相關,其實這是嶗山茶的生長環境啊。

我在青島郵電療養院和花園酒家住過好幾次,那裏臨着大海,環境很幽靜。緊挨着有一家茶店,門兩旁的楹聯是:“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出自范仲淹《武夷茶歌》:“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說到建溪,正好桌上就有一盒茶,有題詩云:“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閒對茶經憶古人。”不過盒子中的茶是嶗山茶,這就有些張冠李戴了。

還有一些文字:“一心兩葉山泉水四月清明五采茶六兩青七碗露八分情誼九巡盞”有意思的是,這些沒有斷句的文字,如果是一首七絕的話,是少了一個字的。我猜是在“六兩青”的後面少了一個字,加一個“靄”如何,不然就索性改成“清風”得了,但又與上面的“清明”的“清”重複了。管它呢,且喝我的茶,不要讓這影響了興致。

看來好多人在買茶的時候是不大在乎包裝上的文字的,就像剛剛買到的這包鐵觀音,塑料包裝上的行草我有一大半是認不出的,但是能感覺到這些文字的流暢,感覺到書寫者的那種有節制的抒情,這種行草的文字倒和這種半發酵的茶葉剛剛吻合呢。

最近買了一套浙江攝影出版社的“大家茶坊”叢書,我喜歡這些感性的文字——“(茶商)吳先生說,他最喜歡的茶葉是龍井,喝好的'龍井,是油膩和豐腴的感覺,好像是吃紅燒肉,也好像和比較胖的女人親嘴。”(陶文瑜《茶客》)

“揚州茶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風味小吃,在這裏茶彷彿是領唱,各式各樣的點心和小吃是合唱,所以揚州的茶館是吃吃喝喝的大合唱。”(陶文瑜《春揚州》)

以下是趙麗娜的文章名字:《風是樹的衣裳》《家是一杯茶》《收藏開花的年代》。

說起喝茶來,周作人的打油詩寫得很有趣:“旁人若問其中意,且到寒齋吃苦茶。”讓人想起他著名的《喝茶》:“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

對於茶葉,我甚至分不出什麼綠茶青茶,全憑感覺,有時候也偏愛鐵觀音。但是,凡是茶,或者說凡是樹葉,煮成水,就喝得下去,記得有一年夏天幫朋友下地幹活,中午的時候,朋友煮了一鍋的蘋果葉子。那是1987年,那時候還有很多的家庭裏是沒有茶的。

這讓我想起老李來,我在一篇文字裏寫過他:“那時候老李也就是50歲左右,留着長頭髮,臉黑黑的,還有些發紫,個子不高,身體看起來有些單薄。他做短工,吃飯不講究,喝酒多點少點也不講究,就是喜歡喝茶。他隨身帶着一個搪瓷茶缸,那些年常見到的,盛水比較多,茶缸裏結滿了厚厚的茶鏽。那時候都不捨得刷去這些茶鏽,茶鏽厚的茶壺,倒上開水,不用放茶葉都能喝出茶味來呢。那時候不是窮嗎,一般人家來客人了,還經常出去借點茶葉借瓶酒呢。

“後來我多次見過老李喝茶,有一次晚上我到醫院去,就看到他和劉醫生坐在門診上喝茶。我見到他的那次,他剛衝了一缸子熱水,蓋着蓋子。等他拿開蓋子,‘吸溜吸溜’喝茶的時候,我也聞到了茉莉的芳香呢。只見他吸溜上一小口,含在口裏一會,閉上眼睛,然後一仰脖子,把茶水嚥下。嚥下之後,我發現,他的嘴有些癟了,可能是與掉了些牙齒有關係吧。”

不由想起了杜耒的《寒夜》:“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纔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客來,沸水烹茶(不知道是不是雪水烹茶啊),月色如素,爐火初紅,梅香茶香,暗香浮動。此刻,且讓思緒信馬由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