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往事優美散文隨筆

往事優美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歇夏

往事優美散文隨筆

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這個鄉風,反正在我們鹽城鄉下,到了夏季炎熱的時候,大多人家把嫁在外面的丫頭帶回家,住上幾宿。名之曰“歇夏”。

帶女兒歇夏,大多是捨不得女兒在男方家裏太累,才找了這麼一個理由,好讓她回家聚聚。只是沒想到,興了這麼多年。

漫長的暑假裏,孩子有的是時間,大人多讓孩子去帶。孩子不明事理,就問,好好的,帶姐姐做啥?大人就虎起臉,你說呢?姐姐在家累,帶回家歇歇唄!又補上一句,你玩還喊累呢。孩子一聽,伸了一下舌頭,一路小跑,向着姐姐家的方向。帶丫頭回家,不一定要天熱得怎麼樣,意思到了就行。那時候大集體,田裏好像有沒完沒了的活。女兒嫁到婆家,就是嫁去一個勞動力,成天在地裏幹活。你不帶,肯定要挨人家閒話,他家哦,女兒嫁了就嫁了,也就不當事了哦。你看看,這有多難聽,好像咱家的女兒不是心頭肉似的。

女兒帶回來,一般都會當親戚待之,也很當回事。趕早涼,上街買魚買肉,回來招待一番。吃罷午飯,還帶女兒上街逛逛,購買一下避暑的東西,比如油紙傘、草帽、涼鞋等。條件允許的話,再扯一塊花布。條件差的就不同了,家裏還有一趟孩子,吃飽飯都成問題,哪裏來的閒錢啊,遇飯吃飯,遇粥吃粥,反正女兒是自己生的。女兒也懂事,回孃家的時候,如果不是順攏,也會繞道去一下街的,她知道家裏有幾個饞嘴的弟弟妹妹。他們看見你回家,打老遠就跑到路上迎接了,然後就翻你的包,搶餅搶油條吃。

也不知道是在什麼時候興下的,有的親家就開始帶未過門的媳婦歇夏了。親家自有親家的想法,說定了親,就是換了親,你家的女兒也就是他們家的,帶一帶,是理所當然的事。真是女兒嗎?不是,是兒媳,是兒子將來的老婆,是頭等親戚,馬虎不得的。有女兒的,也把女兒叫回來陪着。大魚大肉的招待,話是揀好的說,總之讓人家姑娘開心。吃過午飯,稍歇一會,就帶人家上街去,避暑的東西一樣不能差,完了,還要買水果糖之類的好吃東西。人家家裏有弟弟妹妹,鄰居家裏也有孩子,最好的是給姑娘買的包都要揣滿了,你家裏沒錢,就是借錢,也要把人家姑娘的臉做起來,不能叫人家回去,說閒話。丟了你親家的臉面是小事,丟了兒媳可是大事。

爲這事,大姐受過一次不小的委屈。大姐大我十歲,遠嫁在鄰鎮的一個鄉下,有二十多裏的路。我去帶她的時候,不湊巧,姐夫出去做生意了。她不放心家裏的雞、鴨、豬,還有棉田裏的草要薅、贅芽要打。總之那天給事情拖着了,沒有跟我回來。隔一天,我又去了,事先說好的,在渡船口等。河面有六七十米寬,河對岸上船的人,我是能看得清的,陸陸續續上船的不少,就是沒有她的影子。船過來靠岸了,大家一個個上岸,我也是一個個細看,就怕錯過去。就這樣,一等就是一個多小時。可能是大姐在家忙着家務吧,這麼想着,我便過了河,往她家裏趕。誰知道,到她家,門上了鎖,再到鄰居家一打聽,她一大早就出發了。怕是過了渡船口,往家的路上遇我了,目的是讓我少踏一段路,這樣的情況有過。往回趕的路上,我一個個留意着,一直追到老家的村口,總算把她攆上了。大姐不理我,抱着小外甥只管往前走。我知道,她走了這麼多的.路,生氣了。何止是生氣,到了家裏,她說說,眼淚就出來了。媽媽就責備我,走路怎麼就不帶眼睛的,說着,邊向我擠眼睛。我就捂住嘴笑,然後蹲下去,抓住外甥的小手拍打自己的頭,是三舅舅不對,三舅舅錯了。姐姐見了,禁不住“噗嗤”一聲樂了,眼裏的委屈開始煙消雲散。

大姐在家一般一兩天,兩天裏,也沒見她閒着。大熱天裏,一家七八口人的衣服,再加上外甥的,滿滿一大澡桶。洗完了,喂一下外甥,便到自留地裏薅草,我和弟弟輪流抱着外甥,也跟在後面玩。那個時候,一個人口二分地,八個人就是一畝六,田裏長了玉米、大豆,大行小行裏盡是雜草。生產隊放工前,大姐還得上來做飯。幹活的父母哥哥他們很辛苦,一回到家,得讓他們在涼棚裏歇着。桌子上已經擺好,讓他們吃現成的。吃飯的時候,母親他們就嗔怪,說帶你回家歇夏的,又不是帶你回家忙夏的。大姐說,沒事沒事,不累,閒也是閒着。

如今都是機械化作業,除草有農藥,田裏的活沒有那麼多了,就是有,也不會讓孩子插手的。現在的姑娘大多在上班,生了孩子就帶帶孩子,有消閒的時間,就常回家看看,沒有必要專程帶回來歇夏了。歇夏,也不再是連接親情或讓女兒偷閒的代名詞,它將隨着生活的美好,漸漸隱沒在歲月的記憶裏。

  憶涼棚

小時候,到了夏天,家家戶戶都會先後搭個簡易涼棚,一天三頓可以在裏面吃飯。尤其是中午,用處最大,可以遮陽乘涼。

那個時候,茅草房子矮小,到了中午,一家人窩在裏面非常悶熱,吃飯的時候一擼一把汗,人們便會想到在大樹下面搭建涼棚。樹蔭,也有納涼的效果,但不利於吃飯。原因是上面的葉子之間也會有空隙漏下陽光,曬在人身上滾燙的,極不舒暢。再說了,樹上有蟲子、鳥糞冷不丁掉下來,落到湯碗菜碗裏,你還怎麼去吃呀。

搭涼棚是個很簡單的事。有大樹最好,在樹杆上搭起來方便多了,還可以省些材料。沒有的話,就在家裏找出幾根長棍子,胳膊粗的竹子也行。挖幾個見方的小坑,立起棍子,埋在坑裏,然後碎土回填,踩實。上面的橫樑要直一點,掐幾截茅草繩子,在上面樑柱接頭的地方認真綁紮,最後在幾根橫樑上面苫上蘆葦簾子。條件允許的話,上面還可苫一張塑料薄膜,薄膜上面再覆蓋一層玉米秸稈。個把小時的工夫吧,一個簡易的涼棚就搭好了。中午,把桌子、凳子擺在下面,然後一家人聚在裏面就餐,若是有涼風竄竄,那是多麼愜意的事啊。就這樣,也還難倒一些人家。平時,有的人家沒有往這裏想,把棒兒棍子的當柴禾燒了。突然間,想找幾根像樣的,就有點犯難了,得到鄰居家找。一連找幾家,才勉強找到幾根。那時候,像樣的棍子少見得很!

也有一些人家很講究,寧可多費一點工夫,多花一點力氣,也要把涼棚搭得像個樣子。他們擔心搭得不好會挨人家說:吶,物像主人形!你看看,這話多難聽,弄不好,孩子大了媳婦都難找。爲這個省事,划不來,也不值得。當中有不嫌麻煩的,到木匠家裏借把好使的鋸子,回來後,把家裏所有的樹棍子的,統統搬到門口場地上,然後看看這根,瞄瞄那根,把成用的擱在一邊。搭的時候,還會把孩子叫到一邊,意思不言自明:學着點,這叫慢工出細活。那時候孩子調皮,覺着有趣,就搬來凳子,站在上面,把橫樑的一端高高的舉過頭頂,然後等父親在那一頭綁紮。大人也擺着一副煞有其事的樣子,每打好一個結釦,都用手拽拽,看看牢不牢靠。

印象中,本村的劉學富家的涼棚搭得最好,可以說是村裏的一道風景。這裏說的是他家的涼棚不是有多好看,而是說是很巴實的那一種。學富大叔是村裏的老茅匠,徒弟不下於十幾個。他用榆樹棍子做柱子,槐樹棍子做樑,然後在上面層層蓋草。每天放工回家,他就爬上去,一連蓋了好幾天,才蓋好。蓋得緊緊實實的,就像屋面一樣,要坡有坡,要面有面,雨下不透,大風也奈何不了它,一連用了好幾年,除了失去原來的鮮豔光澤,樣子還是原來的樣子。爲此,生產隊除了請他修蓋隊裏的房子,還讓他給牛啊驢什麼的,蓋蓋牲口棚子。

會過日子的婦女,把涼棚當做是架子,在柱根那裏,點幾粒扁豆,或者是幾粒絲瓜籽。過不了多久,藤蔓扯扯拉拉的,爬滿了涼棚,到了中午,除了增添幾分涼意,還能聞到小花的芳香。

現在農村的房子高大寬敞,非常涼快,家家戶戶也都先後用上了電風扇、空調,誰還會去搭什麼涼棚呢。涼棚只是生活的一個影子,漸漸地交給歲月的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