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有關南瓜的散文

有關南瓜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轉眼冬至又過了,讓人又想起了南瓜。

有關南瓜的散文

“南瓜是個寶,夏收冬來藏,有糧好當菜,無糧充飢腸。”但南瓜之名比較難解。見有《大遼物產論》的論文說:“南瓜:塞外當地人稱倭瓜,亦稱番瓜。瓜結實,形橫圓豎扁,而色有黃、黑綠。時人稱黃爲南瓜,黑綠爲番瓜。其實一圃之中種形相異,農家也未強去區別。南方人稱爲北瓜。”但河南南陽稱北瓜;山西一些地方老輩人也叫北瓜;江南常州和武進也有北南之別,雖然以前江南一般都稱番瓜,上海至今還有一個番瓜弄。那麼,禮失求諸野,看看日本人本山荻舟的《飲食事典》,則說:南瓜在日本天文年間,才由葡萄牙船把它帶到了豐後地方,確切時間應該是天文十年(1532)。約三百年後的“天保饑饉”時,才由豐後日田出身的農學家大藏永常,指導大家用“唐茄子”做南瓜飯吃。如此看來,南瓜與倭沒有關係。“唐茄子”的“唐”,在日本也不一定指中國,那是舶來品的意思,正如以前中國人稱“洋釘”、“洋傘”的“洋”字。有趣的是,日本對南瓜的稱呼也五花八門,有些南瓜的形狀也與中國常見的有所不同。東京地方一般稱“唐茄子”;京都則有“唐瓜”之稱。《牧野日本植物圖鑑》有扁圓形的“bo-bura”(來自葡萄牙語),最早是九州人的稱呼;瓢形的“kabocya”(據說因來自柬埔寨);鉈形的“西洋kabocya”,是幕府末期從美國傳到日本的;還有一名爲“南京”,應該是“南京瓜”之略。

稱南瓜爲“麥瓜”的《滇南本草》;稱“番南瓜”的《羣芳譜》,都是明代的著作。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南瓜種出南番,轉入閩浙,今燕京諸處亦有之矣。”一個物種,從傳入到普及的時間來看,以當時的條件推測,南瓜傳入中國顯然要比日本早很多,輸入的途徑也不同。

南瓜的不同稱謂,還有《本草求原》中的“番瓜”;《陸川本草》中的“金瓜”;《植物名匯》中的“倭瓜”;“北瓜”、“金冬瓜”,則出自《廣州植物誌》……《大遼物產論》說:“南方人稱爲北瓜”,也是有故事的。舊時不同地域之間的人,有好給對方取綽號的惡習,比如有“江浙鹽豆,江西臘雞”之類。民間變着法子罵人,說:“水裏泡泡”,那是罵人“王八放屁!”說人“瓜”,當然也不是好話,說白了,就是“香(鄉)瓜”,是說鄉下人比較難以理喻。西瓜從西域傳來,西部還有瓜州,《漢書.地理志》記載:“古瓜州地,出美瓜,狐入其中,不露首尾”。所以西瓜之名已固定,東方則早就有冬瓜,稱東瓜會與之混淆,所以不宜叫東瓜。北瓜是一味藥材,用它做成的“參貝北瓜膏”,可用來治療咳,但北瓜不常見。於是“番南瓜”的番字,就被有意無意地去掉,叫“南瓜”了;南人則回敬之,稱其爲“北瓜”。所以一地之中,來自南方聚落的稱“北瓜”,來自北方番人部族的'則稱“南瓜”,南瓜和番瓜終於打了一個平手。這時正好遇到難以理喻的倭寇入侵,於是大家熄火,乾脆叫“倭瓜”得了。

稱“金冬瓜”、“麥瓜”的地方不多,但卻說出了它的特點。南瓜採摘以後可以儲藏很久,“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很多人都是靠芋頭、山藥、南瓜等耐儲“代糧品”熬到麥熟的。古人說缺糧之時,人們“面有菜色”。南瓜色素會從汗腺中排出體外,所以那時到了開春,很多人的臉色也和南瓜差不多了。

清代,浙江海鹽地區有個叫張藝堂的貧困少年很好學,人也聰明。他想拜當地大學問家丁敬身爲師。於是身後背一個大布囊到了老師家,從裏面捧出兩個重十餘斤的大南瓜。旁人看了皆大笑,但丁敬身先生卻欣然接受了,並當場烹瓜備飯,招待學生,這頓飯只有南瓜菜,但師生卻吃得津津有味。所以在海鹽一帶,“南瓜禮”的故事一直被傳爲美談。

西遊記》第十一回說,唐太宗在陰間借了相良金銀一庫,回陽後招募劉全去閻王殿進獻南瓜的故事,閻王得到南瓜大受感動,遂遣他夫妻靈魂雙雙還陽。冬至是“一陽來複”之時,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古人以爲是年中陰氣盛到極點,而陽氣再一次開始發動之時,其意思與劉全的死後重生有相通之處。此時大家吃南瓜,祈禱一家無病無災。有些地方還有這樣的風俗:讓小孩在陰陽交接,陽氣初起的半夜起來,站在牀沿上將一個南瓜摔破在地上,表示破除舊年的陰霾,迎接生命新氣象的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