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欣賞:家鄉的水井

散文欣賞:家鄉的水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凝望着雨霧中的曠野,諦聽着嘀嘀噠噠的雨聲,灰濛濛的天氣渲染着我的心境,勾起我對家鄉的淡淡思緒,一個心結總是縈繞在心頭。

散文欣賞:家鄉的水井

離開家鄉來到核工業工作已經有三十多年了,對家鄉的印象似乎因時光的推移而變得模糊起來,家鄉的水井,卻猶如清澈深邃的目光,總在冥冥有牽着遊子的心。沒有人去考究是先有村落,還是先有水井?但從我記事起,我就知道這口水井是滋養着家鄉的人們,是幾百號人口賴以生計的飲用水源。水井不大,也就一個多平方米見方,用條石砌起來,井的四周長年生長着毛茸茸綠綠的苔蘚。水井也不深,也就二米多深,彎腰蹲在井邊手就能棒起一棒水來喝,農村人幹活渴了,路過水井時不用任何工具,雙手當水瓢喝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在水井的下方,不知從何時起,村民又用條石砌了一個矩形一水井,便於女人們洗衣,也就有了上、下井之說,也有人稱之爲“鴛鴦井”。上井是取水飲用,下井是洗涮之用,上下井之間有一條水道,上井的水自然流到下井來。

水井靜靜地躺在村頭,旁邊有幾顆碩大的樟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撐起一方天地,這裏便成了村民們納涼歇息、聊天議事、孩子們嬉戲玩耍、女人們家長裏短、竊竊私語的好去處,活生生的一幅農家生活的畫卷。水井應當是連接了泉眼的,涓涓細流長年流淌着,炎炎夏日井水總是冰涼冰涼的,沁人心脾;凜冽的寒冬,井水也總是溫溫的,暖人肌膚。家鄉人用井水釀出的米酒,甘甜醇厚、韻味悠長,就象村民的生活有滋有味,熱情淳樸的村民總是拿來招待遠方的客人。

水井成年累月地流淌着,映襯着家鄉的日月星辰、銘記着家鄉人的喜怒哀樂、見證着家鄉古往今來的滄桑歲月。農村人居家過日子,擔水做飯、漿衣洗涮是每天必做的事,小到十幾歲的小孩、老至六七十歲的阿公阿婆對於擔水都習以爲常,外出回到家見水缸不滿,都會拎起扁擔擔上水桶到水井去擔水。由於水位離井不深,手提起水桶稍微彎腰就能把水桶沉入井中裝滿水,再用力提起往井邊一放,兩個桶都裝好水後,拿起扁擔就可以了。扁擔是經過改裝的,扁擔的兩端都繫着下邊帶鐵鉤的繩子。擔水是很有藝術性的,一手扶着扁擔,一手自然擺動,嘴裏哼着贛南民間的採茶小調,沿着石階小道,特別是夕陽西下的時候,是一幅優美的家居生活的寫照,肩上顫顫悠悠、上下律動的扁擔彷彿擔起的`是擔水人有滋有味的生活……

其實令我一生感到自豪和驕傲的是:離我出生的小村莊不足十華里的沙洲壩矗立着一口普普通通卻聲名遠揚的水井,人們都尊稱它爲“紅井”,這口滋養了中國革命的紅井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歲月仍舊流涌着,清純、甘甜的井水仍然滋養着當地的村民和前來瞻仰的遊客們的心田。當年毛主席在瑞金時,看到當地百姓吃水非常困難,就親自帶領當地百姓開挖了這口井,解決了當地羣衆的吃水困難。“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是老區人們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無比崇敬和感激。人民共和國從這裏走出來,紅都和首都,瑞金和北京如此緊密地聯結地一起,是歷史的巧合,還是上蒼的安排?

改革開放以後,家鄉也發生的鉅變,富裕起來的村民,不少人家都在自家院子打了水井,便利了許多,也省去了擔水的勞作,但壓水井壓上來的水,始終有股苦澀的泥腥味,沒有古井水的清澈和甘甜,因此還是有許多人樂意到古井去擔水和洗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有了這口清澈、甘甜的古井水,家鄉人淳樸憨厚的個性得以滋生,無私奉獻的性格得以傳承,謙恭禮讓的品行得以張揚。家鄉的水井是我一生揮之不去的印記,是我一生的精神寄託。

魂牽夢縈,家鄉的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