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欣賞:家鄉的路

散文欣賞:家鄉的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家鄉的變化真大啊!那秀麗的山川景色,日新月異的村莊、一排排嶄新的樓房令人心曠神怡。然而,最讓我感到很驚喜的是車下那寬闊平坦的水泥大道——村村通公路修到家門口啦!

散文欣賞:家鄉的路

九十年代末期,我們村子沒有一條象樣的路,全是土路,晴天滿身土,下雨滿腳泥。尤其是收麥時節,收割機都進不去,全靠鄉親們一鐮一鐮割。鄉親們上街趕趟集要走十多裏的鄉村小路。雨天,泥濘的路面濺得人一身泥水;晴天,坑窪的路讓人難以騎車,就是步行也得小心翼翼,以免扭傷了腳。“有閨女不嫁二道河,二道河是個蓑草園”。那些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河地裏那永遠也拔不完的蓑草,便是我對家鄉最清晰的記憶了。在村裏、鄉里上學時,我最怕過星期天,最怕下雨天,因爲,我要去放牛。往往是赤者雙腳,踩在那一個個水坑裏,兩隻腳總是被毆得紅紅的。到了城裏上學,每學期放假回家春種秋收或者過年,內心充滿着恨與愛。我愛家鄉那濃郁的鄉土氣息,愛那樸實的親情,秀麗的風景,濃郁的風俗,平靜的生活,懶散的習慣,但我卻很怕走那些長長的土路。同樣十里路,卻總是感覺鄉村的路比城市的長很多。記得有一次放假回家,恰逢雨雪天氣,我在街上下車後借了輛自行車回家,自行車在村裏走不了50米,就走不動了,厚厚的泥團把車輪塞得轉不動了!我急得真想掉眼淚,只好用棍子走一節戳去泥團再走。直至今天,走在小路上的那種無奈和疲憊的感覺還能體會得真真切切。

那一條條羊腸小道上留下了鄉親們祖祖輩輩肩挑、騾馬馱運的一串串艱辛的足跡,注滿了鄉親們時時代代艱難生活的辛酸熱淚。冬天,泥濘的土路上凍得堅硬如鐵;夏天暴雨把已經狹窄的山路衝得溝溝坎坎,面目全非,連人力車也難以行走。於是鄉親們便分片包段,拉來沙土,往往要墊上一兩個星期才能行走。小時侯,每逢放假或星期天,我總要和父親一起上山砍柴 。記得一個深秋的早晨,父親和我又上山拾柴,可是到乾柴的那座山偏偏要經過一個低矮的山洞和一條窄小且積滿了腳脖深水的山路。到了洞口,父親硬是讓我坐上拉車,我說什麼也不肯,因爲我知道父親拉這我過山洞將很吃力。可最終-----我拗不過父親,只好拿這父親的鞋坐上了車。山洞大約有半里來長,父親吃力地拉着車,嘴裏大聲地喊:“一二三四------”近40 分鐘過去了,父親總算拉着我走出了山洞。從車上下來,一不小心把斧頭掉在水中,我伸手去拾,“哎呦,涼死了!”。一股徹心徹肺的寒冷使我渾身打顫,望着父親那凍得紅腫的雙腳,我的眼淚奪眶而出。40分鐘的浸泡啊!我在被這深沉、博大的父愛所感動的同時,更恨這黑乎乎的山洞和窄小坎坷、積滿污水的山路,更盼望何時纔能有一條寬闊的道路------

心願終於實現了,沙土路終於變成了水泥大道,就連那半里來長的山洞小路,也修得能過一輛拖拉機。1997年,村裏的鄉親們又集資修築了一座有8個橋墩、寬3米多、長100多米的拱水橋。從此,鄉親們結束了時時代代上街趕集必須趟水過河的歷史。開通那天,76歲的王大爺捋着鬍鬚,摸着光滑的路面,一個勁兒說;“這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今天啊!”鄉親們在小小的橋上蹦啊、跳啊、唱啊,一個個興高采烈、神采奕奕,歡聲笑語在山溝上空迴盪!1998年,縣旅遊局又投資在家鄉開發了”天心洞“、 “七星潭”兩個旅遊景點。於是,公路的等級又提高了,水泥大道從縣城一直開到了深山的家鄉,路面加寬了,兩旁又進行了綠化,栽上了風景樹。每逢佳節,通往旅遊景點的寬闊大道上人流如潮,四面八方的遊客蜂涌而至,來品味家鄉那山清水秀的神韻,品味山裏人由衷的喜悅,品味山裏人有滋有味的生活。他們的到來開拓了鄉親們的視野,活躍了鄉親們的經濟,更新了鄉親們的觀念,就拿我們村來說吧,昔日的'茅草房變成了一排排嶄新的平房;每排之間的巷道也全部是水泥硬化,能通過一輛大車。再沒有趕着牛羊放牧的失學兒童,因爲他們在縣、鄉兩級政府的關懷下,又返回了學校,走上了求知之路。於是家鄉那十幾個小村莊,每年都有幾個大學生帶着父輩們的殷切希望和山裏人的驕傲和自豪,踏着新建的公路飛出了山坳,成爲國家的有用人才。

記得麥收時回到家鄉,走在平坦筆直的村村通路上,心裏的那個“爽”就別提了,真是舒服啊。村頭在田裏忙碌的王二爺看到我回來,就走過了和我攀談起來。他高興地說,想不到吧,咱村今天竟變得和縣城差不多了!

父親是位老黨員,幹了30多年隊長,今年已76歲了,他對村村通更是感慨萬千。他說光收割機的到來就讓鄉親們擺脫了沉重的苦力。70年代,從開鐮到麥罷,收麥要用近一個月時間;80年代鄉親們割完麥,雖然不再用牛拖着石磙子打場了,可是那小小的脫離機打麥揚場下來,也得半個多月。今年路修好了,大型聯合收割機應時進地,連割帶曬帶去雜,一家最多二至三天時間就麥罷了。他感慨不已:是村村通路讓機械化成了現實,咱村老少爺們今年收麥省力多了,流汗少了! 5畝小麥,全部割下來也就兩仨鐘頭。

路好了,鄉親們把能用收割機收割的地塊都種上了麥子。麥收時,漫山遍野金黃的麥田裏一臺臺收割機來回奔跑……不幾天的功夫,全村幾百畝的小麥顆粒歸倉,以往用鐮刀收割小麥的場景再也看不到了,村民也不用擔心雨季來臨耽誤小麥收穫了。這都是村村通的功勞呀!

二十幾年前村裏也有過修路的熱烈場景,儘管那時的標準還比較低,但畢竟打通了通往村外的道路,讓鄉親們從此告別了肩挑背扛拉人力車的生涯。今天鄉村的道路都得到硬化,鋪上了水泥,那鄉間道路是一條條飄帶,把村裏與村外的世界聯結起來;那河流上的橋樑是一道道彩虹,正在實現人們通向小康的夢想;那生產大道是一條條錦綢,犁地機、收割機灑下一路歡歌;戶院之間,巷道相連,再也沒有泥濘和揚塵之困擾,再也沒有臭水和垃圾的污染。

深山老林裏也有大路可走。這真是令人欣慰的一件大好事呀!

到了秋天,家鄉的頭道河村、陽莊村、後坪村……村民在公路旁建起了一個個溫室大棚,大棚裏種着各種各樣的經濟作物,特別是在初冬時節,溫室大棚裏一片綠油油的景色,分外耀眼。大棚裏有蔬菜、瓜果,也有雞鴨。除了在街上賣以外,還運到了縣城。

更讓我激動的是家鄉---七裏坪鄉的頭道河上居然架起了一座寬能並排行駛兩輛大卡車的現代化橋樑,橋欄高而美觀,橋面寬而平坦,它雄偉壯觀,和縣城的新湍河三橋相比美。與下游又低又窄的老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聽鄉親們說這座橋是國家投入的資金。

寬闊的公路讓鄉親們敲開了富裕的大門。金色的田野間,飄香的果園邊,一條條緞帶通向遠方,佈滿滄桑的臉笑得是那樣燦爛,幾代人的夢想今天成爲現實。寫滿純真的臉笑容是那樣的無憂無慮,不再擔心晴天的土,雨天的泥迷了眼睛、髒了衣服……

寬闊的公路讓農民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娛發生了質的變化。以前每到農閒時,喝酒、打牌盛行,農民也沒有什麼其他娛樂項目,現在,科技種田、科學養殖、科技致富成了農民的新追求,業餘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農民家裏安上了程控電話,買了摩托車、農用車甚至麪包車。

家鄉的公路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的紐帶,是溝通政府與羣衆的橋樑,是一條富民強村的黃金大道……”

啊,家鄉的公路呦,您帶給人們的僅僅是方便和舒適嗎?不,您是文明的象徵,是進步的象徵,在您的身上折射着黨的光輝,折射着黨的溫暖!

作者簡介:劉麗娟,女,漢族,1967年出生,身份證號:,系河南省南陽市作協會員,內鄉縣文聯協會副祕書長,在《熱風》、《躬耕》、《新家庭》、《河南日報》、《南陽工人》、《河南教育》、《人口與計劃生育》等報刊雜誌上發表小小說、散文1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