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千層底散文

千層底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7W 次

收罷了麥子,外出打工的人就準備啓程了。他們的揹包裏,除了日常的換洗衣服,還有一雙嶄新的千層底布鞋。白底黑幫的老布鞋,穿在他們的腳上,走得再遠,也忘不了那豆角、絲瓜爬滿牆的小院。

千層底散文

秋莊稼還正在生長,太陽毒毒的照着綠油油的玉米苗。趁這間隙,性急的媳婦們就開始忙活了。她們找出一些不穿的舊衣服,漿洗乾淨,曬乾,就是做鞋的“鋪襯”了,“鋪襯”最好的材料是白色粗布或洋布的。把“鋪襯”用漿糊按大小厚薄均勻得一層一層的胡在案板上或小木桌面上,讓毒花花的太陽曬乾,就成了做鞋的“闋子”。“闋子”最好一天曬乾,這樣曬下的“闋子”牢固得像一張皮一樣結實。

“闋子”曬好了,找村裏的巧媳婦按腳大小要來鞋樣子,照葫蘆畫瓢,在“闋子”上畫下鞋底,剪下來,一層一層的碼好,約有寸許就是鞋底了。剪好了鞋底,納鞋是很費功夫的,也是巧媳婦們亮手藝的時候。納鞋底的繩索也是有講究的,有白線的,也有麻繩的。白線和麻繩都是自己搓、捻而成的。這些準備工作做完了。在忙完家務後,媳婦們就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開始納鞋底了。她們一邊嘰嘰喳喳的聊天,一邊納鞋底。先用錐子把鞋底扎透,再用針把白線從針眼裏穿過去,左手的中指上,戴一個滿是麻面的頂針把針頂過去,然後從鞋底的另一面把針拔出來,手臂一揚,用勁一拉,嗤的一聲,那根白線就穿了過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動作優美嫺熟。接着就是第二針,嗤嗤的聲音不絕於耳。間或,她們會把手中的針在烏黑的頭髮上磨一下。整個下午,就在她們的笑聲中過去了,而手中的鞋底也納了多半了。巧媳婦納的鞋底,針腳細密均勻,力道渾厚,鞋底輕巧美觀。

納完了鞋底,接下來就是鞋幫了,鞋幫也是由“闋子”剪成的`,鞋幫的“闋子”“鋪襯”和鞋底的不同。鞋底講究白,鞋幫的裏子就可以用有色的布料了,或藍色或黑色,但是不可以用白色的。通常鞋幫的面一定是黑色條紋布,女式的就是紅平絨的。這樣做出的鞋,美觀大方結實耐穿。

把鞋底和鞋幫納在一起,同樣是有技巧的,巧媳婦做的鞋,穿着舒服合腳,而且美觀耐看。做得不合適的鞋子,穿着夾腳。就要用一種叫做“鞋旋”形狀像腳的木頭,放進鞋子裏用木塊嵌緊,把鞋子整整型,然後再穿,腳就不會痛了。

白底黑幫的布鞋,在我國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爲布鞋輕便透氣,養腳、護腳,柔軟舒適,透氣吸汗等優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雙合適的鞋子,可以讓你遠行千里!但更多的是布鞋傳承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和人文情懷。兒行千里母擔憂,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那一個遊子的腳上沒有穿過母親親手納制的千層底布鞋呢。

布鞋在湘西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大山深處的山寨裏,住着一位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美麗姑娘,姑娘在一次對山歌的時候,遇到了自己心儀的阿哥,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布鞋和繡花鞋墊送給了阿哥,阿哥穿上,不大不小,就像是合着自己的腳做的一樣,冥冥之中就覺得是先祖巧接的姻緣。於是,二人喜接良緣。從此以後,湘西地區就一直保留着婚嫁必送布鞋和繡花鞋墊爲禮物的風俗。

其實,布鞋作爲做爲一種鞋子,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根據地的廣大婦女爲了人民子弟兵能更好地消滅敵人,日夜趕製,一雙一雙的布鞋被送到了前線,她們送去的是老區人民對子弟兵的一片深情厚意。

時下,鞋的品種五花八門,皮鞋,運動鞋,膠鞋,老北京布鞋等等,都是機制的鞋子,獨有千層底布鞋是手工製作的鞋子,那鞋子不僅僅是行走的工具,更多是它揉進了中華民族的親情,這親情牽動着心底深處那根最弱的神經,無論你走到哪裏,白底黑幫的鞋子都會把你帶回來,帶回那個溫暖的家。

有一首歌唱得好“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千層底布鞋,一針一線都凝聚着濃濃的情和厚厚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