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千層底兒散文隨筆

千層底兒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納底布鞋就是中國很古老的穿着文化,它始於獸皮裹腳後期,據歷史記載中國最早的千層底布鞋始於周代,從山西省侯馬市出土的3000多年前周代武士跪像的鞋底上,明顯可見一行行歸整的線跡,與今天的納底布鞋完全一致,它表明3000多年前的周代,納底布鞋已經被使用。納底布鞋發展到清代,進入了全盛時期,造就出馳名中外的“千層底”,無論是造型,材料和技藝方面都有了較大發展。

千層底兒散文隨筆

而作爲原來邊疆塞外的東北,滿族也繼承了中原文化。

滿族男人冬天穿布鞋的很少,一般都是穿豬皮或者牛皮的靰鞡,穿布鞋的一般都是婦女和小孩。而千層底兒布鞋絕對是一件藝術品,這種鞋子均爲黑色布面,一旦見到眼前就會浮現一雙白底黑幫酷似中國農民的眼眸,絕對的純粹與質樸。

想要做千層底兒,先要打袼褙。袼褙屬於東北的名詞,是一種用多層碎布粘裱而成之物。

打袼褙先要捋鋪襯,所謂鋪襯也是東北專用名詞,指廢舊布料。那個時代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大多爲了一頓飯發愁,甚至有些人家在打袼褙的時候都得東家串西家要布頭,而後把這些鋪襯用含在嘴裏的水逐個噴溼,一條條歸攏抻平,然後用麪粉打一盆糨糊開始打袼褙。

在農村家家都有寬大的火炕,在炕上支一張長條炕桌,炕桌上鋪上廢紙,儘量挑選大一些的鋪襯鋪到最底層,然後刷一層糨糊,粘一層鋪襯,一直粘到七八層。

這是個慢細活,因爲鋪襯不僅小而且奇形怪狀、五顏六色,得像小孩拼七巧板一樣,逐塊逐層去拼,拼成一個四棱四角的長方形,釘到向陽的`土坯牆上讓陽光來暴曬。打袼褙多在春夏秋三個季節,爲了趕上充足的陽光。如果急用冬天也可,打完袼褙直接放到室外冷凍在放到爐子邊烘烤。烘烤的袼褙隨着水蒸氣升起一股甜甜的糨糊味道。

乾透的袼褙其實看不出來是新舊布頭兒拼就而成,此時尋找出鞋樣照樣裁剪下來,一般一雙千層底要用四五層袼褙,最底層要比其他層窄一些,每一層都要用白色斜紋布包口沿,整齊的粘合在一起。

等數層乾透之後,便要納鞋底。

納鞋底用的是撥拉槌打出來的麻繩,淺黃的透澈色澤。因爲家家戶戶田間地頭都種線麻,所以秋收以後所有農用具的繩子大部分是麻繩,麻繩先用粗布擼一遍,爲的是去毛,免得扎手,再把它穿進大頭針,而後用左手拿鞋底,右手拿錐子,把錐子在頭髮上蹭兩下,這樣可以更鋒利,用勁把又厚又硬的鞋底穿透,再把穿在針裏的麻繩從錐眼穿過去,纏到錐把上,拽緊。納時從正面穿向反面,確保正面的針腳規矩齊整,要像一顆顆飽滿的米粒兒。鞋跟和鞋頭要格外密,以耐磨。

納完了鞋一般要用水噴溼潤,再用鞋撐子撐起來,定型以後就可以穿着。

而另外一種夏季穿的納趟便鞋簡單了許多,一般鞋面和鞋底袼褙都很薄,只用兩三層,納鞋的時候底和麪都是翻着的,納完了在翻過來,這樣四周趟的針腳都在裏面踩在腳下,只是做時簡單,翻時很費力。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後來的人們納千層底都採用棉線或者五彩線,這樣鞋底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圖案。

做布鞋其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一般一雙鞋大概要幾個晝夜才能完成,而在當年很多家庭婦女最打怵的家務活莫過於納千層底布鞋。

我小的時候是穿過母親納的千層底,鞋底是密密麻麻的像米粒兒似的麻線,鞋幫是黑色趟絨面料做的,鞋的四周包着白的的鞋線,很是漂亮。只是我總是很淘氣,鞋穿不了許久就會損壞,不是鞋幫踢出洞,就是鞋底磨損過於嚴重漏水。

那個時候我不知道一雙千層底要飽含着多少母親的心血,甚至在某一段時間我嫌棄千層底的簡單和醜陋,嚮往回力鞋,如今回想起來那一雙雙千層底都是母親用時間和愛堆積起來的物件。

一雙千層底從打袼褙到納鞋成型,無一不浸透着辛勞,也成爲那一個時代的標誌物件之一,後來相繼除了膠皮鞋、回力鞋、皮鞋等等,甚至一些鞋廠大批量生產機械製造的千層底,手工的千層底徹底消失了蹤影。

如今人們不再爲一雙鞋費腦筋,上街隨便就可以買到各種各樣的鞋子,而我總是懷念母親納的千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