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趙州橋散文隨筆

趙州橋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仲秋時節,我來到了趙州橋。

趙州橋散文隨筆

古橋景區園內,丹桂飄香,低音喇叭隨處在播放,河北民歌《小放牛》,伴着鳥鳴,不時地撲入耳畔。這優美的旋律,那美麗的傳說,都在眼前的風景中融合,都在千年古橋上定格趙州橋在河北省趙縣,距離縣城只有2.5公里。趙縣古稱“趙州”,所以,這橋便叫“趙州橋”。宋哲宗趙煦北巡時,曾途經此橋,又賜名“安濟橋”,而當地老百姓則直呼“大石橋”,因爲它全部是用石頭砌成的。一橋三名,還不知道初建時叫過什麼名字呢。

這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寬9米,淨跨37米。遠看像一張弓,橫臥在洨河之上,如新月出雲,似玉環半沉。橋面沒有什麼陡坡,走上去如履平地。橋兩端的拱肩上,又各建兩個小拱,拱上加拱,精巧別緻。這種“敞肩式”橋型,既能減少水流阻力,又能減輕單孔橋洞的載重,還可以節省建築材料。因而,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先生稱讚說:“奇巧固護,甲於天下。”

趙州橋建於隋代開皇、大業年間(公元595-605年),而西方第一次出現這種橋型是在1883年,像法國的安頓尼特鐵路石拱橋、盧森堡的大石橋,它們都比趙州橋晚了1200多年。據導遊小姐介紹,千百年來,趙州橋曾經歷過數十次地震和大洪水的衝擊,皆毫髮無損,堅不可摧;特別是1966年河北邢臺發生了7.2級地震,當時震中距離趙州橋還不到40公里,可趙州橋仍安然無恙。1961年,國務院將趙州橋定爲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在此之前,它卻一直髮揮着交通運輸橋樑的正常作用。換句話說,作爲“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之一,趙州橋不僅保持了1000多年,而且使用了1000多年,這在中外橋樑史上簡直是一個奇蹟。

“趙州橋來什麼人修/玉石欄杆什麼人留/什麼人騎驢橋上走/什麼人推車壓了一道溝。”耳熟能詳的《小放牛》,採用村姑與牧童對唱的形式,一問一答,歡快地表達了對趙州橋的讚頌和對建橋者的崇敬。這座石橋是誰負責的呢?唐人張嘉貞在《趙州大石橋銘》中說:“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張嘉貞是唐代開元年間的中書令,具有一定的`身份,他在撰寫橋銘時,趙州橋才建成100多年,時間靠得很近,這個記述應該說確鑿無疑。然而,老百姓卻認定趙州橋是魯班修的,津津樂道,一曲《小放牛》便代表了大家的心聲。

相傳洨河是從龍口吐出來的,直通東海,水流湍急,渡舟難行,給南北交通帶來了不便。於是,魯班決定夜間在洨河上架一座石橋,以利兩岸百姓的出行。沒有石料怎麼辦?只見一個牧童從河南岸趕來一羣青灰色山羊,一眨眼,牧童不見了,那羣山羊變成了一堆青灰色的石頭。當魯班用這些石料砌成橋體後,又見一個村姑從河北岸趕來一羣白色綿羊,拐彎走到橋上,小鞭“啪”的一甩,那綿羊無影無蹤,而橋面上卻擺了兩排白玉石。魯班用它又在橋上安裝了欄杆。導遊小姐說,《小放牛》之所以採用男女對唱的方式來頌揚趙州橋,就是緣於這個美麗的傳說。

魯班一夜成橋,感天動地。隱居在中條山的仙人張果老聽了,也驚歎不已。他騎着毛驢前來觀看,路上又遇到了柴王爺和趙匡胤,一個推着獨輪車,一個在前頭引繩拉車,他們也是來看橋的。這三位神仙帝王將信將疑,要實地去測試一下趙州橋的承載能力,看它是否牢固。張果老說,如果我騎驢過橋而橋不倒塌的話,往後就倒騎毛驢雲遊四方。來到橋上,張果老將手中的拂塵一擺,拘來日月星辰,偷偷地塞進了褡褳;柴王爺運用法術,又搬來五嶽名山,悄悄地放在獨輪車上。這時,只見毛驢重載奮蹄,趔趄前行,橋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蹄印;柴王爺弓着腰推車,腳底一滑,單膝跪在橋上,又留下了一個膝蓋印和一道車轍溝。大石橋在超常負荷下,搖搖晃晃,眼看就要塌下來。魯班見勢不妙,飛身橋下,單手往上一舉,穩穩地托住橋身,這才轉危爲安。張果老當場認輸,從此便倒騎毛驢了。如今,趙州橋不僅留下了驢蹄印和車轍溝,也因此留下了《小放牛》一段千古絕唱:“趙州橋來魯班修/玉石欄杆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壓了一道溝。”

漫步趙州橋頭,與我同行的市衛生局一位退休幹部,疑惑頓生,說:“趙州橋到底是誰修的,歷史文獻記載是李春,《小放牛》說是魯班,這不矛盾嗎?”是啊,魯班與李春不是同時代的人,一個在戰國,一個在隋朝,相隔近千年,他們不可能同時修建這座橋樑。再者,張果老是唐代人,柴王爺(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人,趙匡胤是宋代人,他們也不可能湊班子來驗收趙州橋。我對這位退休幹部說,你所提出的這個問題,看起來矛盾,其實並不矛盾。應該從民間文學理論的角度,來認識歷史事實與民間傳說之間的關係。民間傳說是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事實是基礎,傳說是表象,相依相存。好比一輪明月,如水如銀,而它只有藉助太陽的光輝,才能使夜色變得迷人。李春是趙州橋的總工程師,被世人譽爲“橋聖”。怎樣才能表達出對這位橋聖的崇敬之情呢?人們便想到了魯班,他是“土木工人的祖師爺”,代表着天下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才能。民間傳說把李春神化爲魯班來讚頌,猶如把美麗比作鮮花一樣,這多麼好啊!寧願把理想化的東西當作真實,而不在乎那些大家都熟知的事實,這是一般人的心態。爲了迎合人們這種心理,民間傳說常常採用借喻和誇張的手法,來反映客觀存在,表達褒貶愛憎,讓人信以爲真,聽而不忘。我講了這番話,大家聽了覺得也有些道理。

趙州橋,催生了一首民歌,地以歌傳,《小放牛》也唱響了趙州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