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打囤散文

打囤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記憶中,老家的年,是從臘月初八吃臘八粥開始的,一直到二月二纔算結束。這中間各種年俗數不勝數,但最讓我難忘的不是蒸年糕,不是年三十兒晚上用芝麻桿兒燒火煮餃子,也不是穿新衣服放鞭炮,更不是正月十五踩高蹺耍龍燈,而是一個小孩子不太注意,而大人們十分注重的一個習俗,那就是正月二十五的“打囤”。

打囤散文

我打記事起就聽娘說,正月二十五,是填倉日,要打囤。

但我小時候記事比較晚——七歲時纔對這個世界有點粗淺的認識,所以呢,那時對於填倉日,娘總是說成田生日,很是不明白。原因就在於我二姐的小名叫文田,小名自然加了兒化韻“田兒”。於是,就很納悶地問娘:田兒姐的生日不是和我差不幾天,在夏天嘛?怎麼今天還是她生日呢?是不娘偏向啊?是啊,小時候家裏生活緊巴,孩子也多,趕上哪個孩子過生日,就能單獨吃點小竈,自然就認爲一年能過兩個生日,是天大的好事了。

娘笑了:“是田生日,不是田兒的生日。”哦,我聽着這像繞口令似的解釋,半懂不懂地點點頭:“啊,我知道了。”到底知道了什麼,只有天知道——我真是弄不明白,什麼是田生日。後來,識了小半籮筐字,從字面上理解了:田生日,就是田地的生日唄。

後來才知道,娘從老一輩兒哪裏傳承的下來,也有着不小的偏差——娘,或者孃的長輩們一直以爲正月二十五,真是田生日,也就是主管田地生靈的生日,在這一天進行一個打囤的儀式,就當給主管田地的神靈過生日了,這個生日過的好不好,決定着一年收成呢,必須要隆重認真地過好,絕對不能馬虎應付。

其實,農曆正月廿五日,俗稱“填倉節”,也叫“天倉節”,或曰“填倉日”,而不是以訛傳訛的.“田生日”,這是是舊曆正月最後的一個節日,也是民間象徵來年五穀豐登的節日之一。

如果說“臘八”是春節的序幕,那麼“填倉節”就是春節的尾聲了。

我國古代,民間人們對這一節日是很重視的。每當“填倉節”到來,親朋往來,侍客至誠,佳菜盛餐,醉飽方歸。宋代盂元老在他著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正月二十五日、牛羊豕肉、恣饗競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

按照我國北方民間的傳說,是這樣來的: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樣徵收皇糧。因此,連年饑荒,餓殍遍地,尤其在年關,窮人更是走投無路,凍餓而死的不計其數。

這時,給皇家看糧的倉宮守着大囤的糧食,看着父老兄弟們餓死,實在無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張,打開皇倉,救濟災民,把皇家的糧食讓人們搶運一空,救了一方災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這天放火燒倉,連同他自己也燒死了。後人爲了紀念這個無名氏倉宮,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據有關史籍記載:正月二十五日爲填倉日,作麪湯蒸飯食之,平明以細灰散佈門庭內外諸處,作囤形,謂之打囤。分置五穀少許於囤中,覆以甄瓦等物,謂之填倉。

因此,舊時北方民間人家,每當填倉之日,清晨,只聽家家戶戶“嗒!嗒!”一片響聲。但見上年紀的人用簸箕或木鍬鏟上篩過的炭灰、柴草細灰,在門前用木棒敲打,撒成一個圓圓的囤形相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以及上糧囤的梯子,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穀倉救倉官的深情厚意。這樣,填倉日佳話就世世代代地流傳了下來.

我的老家在河北滄州,一直也沿襲着填倉日打囤的習俗。我還依稀記得小時候一到正月二十五這天,娘一大早就要把我們喊起來和她一起打囤。

打囤的過程很好玩。

娘用掏灰耙子從竈膛裏撮出滿滿一大簸箕草木灰,然後再用一根木棍,輕輕敲打着簸箕沿,讓受到震動的草木灰均勻散落在地上,別看娘沒念過一天書,除了自己的名字,幾乎不識字,但在堂屋中間開始從裏往外打囤時,那草木灰落在地上形成的字符卻很豐滿圓潤,頗有些書法的味道,而那圖形也很有一點立體畫的感覺。一簸箕草木灰在輕輕的磕打中,徐徐下落,在裏屋地中間漸次鋪開,圍成一個糧囤的形狀,並且還在糧囤中間豎着以個下寬上窄的梯子,表明這糧囤很高很大,必須借用梯子才能登上囤頂。在糧囤的中間,則放上幾枚二分或是五分的硬幣,偶爾也會放上一毛兩毛的紙幣,其意思也就是嚮往着收穫之後有個好的收入。

後來,到了土地承包後的日子,雖然也打囤,並且在打的囤裏,放了比以前更多的錢幣,但總感覺有些匆忙和敷衍,打囤好像只是成了每年都例行公事習慣性的動作而已。是啊,土地承包加上各家各戶的辛勤勞作,纔是囤滿倉實的真正原因,指望着打囤能打來豐收,恐怕誰家都不會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