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周國平散文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1

周國平是個哲學家,即使他的文章難以讀懂,卻能使浮躁的心平靜下來。

在《只有一個人生》中,“透底地說,人一輩子只想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一視同仁無可迴避地擺在每一個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輩子也未必想清楚。”這句話用樸實的文字,卻說出了每個人內心都想的問題:只有一個人生。

在《人生》中,“人生要有絕對意義,就必須有神,因爲神就是絕對的同義詞。但是,必須有,就真有嗎?人生的悲劇豈不正在於永遠尋找,又永遠找不到那必須有的東西?”這句話比較難懂,按我的理解,是指:人的一生不可能絕對有意義,一個人若想追求絕對有意義的人生,那麼他只會毫無意義地度過一生。所以,我們在人生中要合理追求目標。

在《失去的歲月中》,“年齡愈大,光陰流逝愈快,但我好像愈麻木了。一天又一天,日子無聲無息的消逝,就像水滴消失於大海。驀然回首,我在世上活了一萬多個晝夜,他們都已經不知去向。”這句話點名了作者對時間逝去的惋惜與悲傷,從而也提醒着我們要珍惜時間,記錄下時間中每一個精彩的瞬間。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2

書海浩翰,知識無窮,古人常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從中可見,古人對書可謂情有獨鍾。自古以來,書本就是人類的好朋友。讀書可以增長知識,擴大眼界,知識會更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更加勇敢,離成功之路越來越近,你敢將會踏着穩健步伐走向成功。古往今來,許多名人作家都是在讀書中成長起來的。因爲書裏有許多哲理來教育他們,使他們在成長中不迷失自己。

有一次,我在無意料讀了周國平先生的散文之後,我久久不能忘懷。寫的真是太好了,下面就讓我和你一起來分享我的讀書這感吧!

《周國平散文》散發出的濃郁的“平淡”味道促使我讀了它,它使我在漫漫人生旅途上邂逅了一位初資見面的老友。說初次見面,因爲我平生第一次讀周國平先生的散文,稱老友,由於我向往的人生境界在其中得到了印證,我感到似曾相識,產生一種發現的喜悅。

“寄至味於平淡”,蘇東坡的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周國平先生的散文特色。周國平先生的散文讀起來非常舒暢,他追求的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境界,更是一種胸懷,一種人生的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實非易事。在領略了天地的蒼茫和人生的限度後,周國平先生步入了一種散淡的心境,不再匆匆趕往某個目標,也不再擔心錯過什麼。因而,他的散文中充滿了“平淡”的氣息。

除了精神函養,周國平先生在文字上下的工夫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散文最講究味。平淡而要有味道,就很難了。而周國平先生卻做到了這一點,因爲他始終奉行三個原則:第一,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心中無真感受,就不要作文;第二,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須保持原味,意即不做作,不着意雕琢,不堆積詞藻,不故弄玄虛,不故作高深,以求逐漸接近一種自然的文風;第三,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的魚湯,這樣既而沖淡了原味,即文字要做到凝鍊。正因爲這樣,周國平先生的散文散發出“平淡”的魅力。

透過“平淡”,我在書中感受到了周國平先生深邃的思想,那是一種源自生活的哲學家的思考。旅行、等待、書籍、季節、家庭,“瑣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們的心思,使我們無暇想及死亡。我們還可以用消遣和娛樂來移轉自己的注意力。事業和理想是我們的又一個救世主,我們把它懸在前方,如同美麗的晚霞一樣一樣遮蓋住我們不得不奔赴那座懸崖,於是放心向深淵走去。”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的歸宿——死亡了,而周先生卻早已將之看透,“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卻不讓他像自己一樣永生。他把人造得一半是神,一半是獸,將渴望不配的靈魂和終有一死的肉體同時放在人身上,再不可能有比這更加惡作劇的構思了。”當我們終於放身一切,爲自己的宿命而嘆息悲傷時,周先生卻依然享受着忙碌的生活,有些人忍不住問:“可憐人啊,你在走向死亡!”他卻笑:“我沒有忘記。這又怎麼樣呢?生命的害怕單調甚至死亡,僅此就保證它不可戰勝。

我喜歡周先生的散文,因爲他擁有最高的智慧,朋友們,你們一定要好好讀書呀!書會伴你一生的。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3

喜歡回憶過去,因爲好像那逝去了的,都是最美好的。

逝去了的溼地,那是我兒時的樂園,每天我都可以毫無顧忌的採摘陽光;逝去了的場院,那是我兒時的戰場,每到麥收時節,我們都會擁一身麥香甜甜的睡去;逝去了公交車外的風景,那是我兒時的電影,總在景物的流轉中放飛思緒……

買車也有三年了,好像開車的速度越來越快,在奔流的車的洪流中,我飛快的轉換着身姿,像極了一個賽車手,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在教學樓內有時候都是跑着幹活,彷彿不這樣就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直到有一天收到一個學生的短信,“老師,下雪了!你看到了嗎?”我才這驚訝的發現,我錯過了今冬的第一場雪……

其實我錯過的豈止是一場雪而已。每個週末,老組長都會打來電話,“哎,我又攢了一篇文章,放在共享裏,你看看。”有時候剛撂下電話,我就把這件事忘到九霄雲外去了。其實我錯過的不僅有那文采斐然的文章,我還錯過了這世的很多風景,和那風景後的很多故事。

今天點開他的文字,看着那“帶着露珠的麥苗”,看着那鍼砭實事的犀利語言,看着那遊走在自然中的快樂。突然有種失落。

我忘記了什麼?

還記得上師範的時候,喜歡在坐車的時候挑一個靠窗的位置,把頭側向窗外,出神的望着窗外,雖一路無語,卻也一路有情。那轉瞬即逝的風景,不知道賺取了我多少的情感。那時的天是什麼顏色,雨是什麼聲響,都裝在我的眼睛裏。所以從那時開始,我開始寫詩,一切現實的、朦朧的,都在我的筆下,攢成了一首首小詩,從未投過稿,就怕這生疏的文筆,糟蹋了那幾近童真的幻想。

我忘記了什麼?

我知道,這路上的風景,不會爲了我而駐足,等我長成一道風景,與我與你都不再相互漠視的時候,我就會與你一起融成一片綠色、融成一片金黃。

當你把你的眼睛鐫刻在樹上,像極了一棵白楊樹,在有風的日子裏,你放開嘹亮的嗓音,在夜深的校園裏,再去驚擾那個年輕人的夢,讓他可以爬上屋頂去偷窺你的美麗時,我知道我就又找回了我最初的童趣和閒心。

不管以後的人生,會是怎樣,只要記住,放慢腳步,享受身邊的一切,讓回憶可以不再斷層,寫到這裏我才發現,工作後的生活,在我的文章中真的很少出現……

喜歡回憶,就要珍惜身邊的每一秒鐘,因爲在這一秒鐘以前的那一秒中,那便又是一段回憶了。

讓生活美好,讓回憶精彩!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4

讀書的人是幸福的——時而像純真的孩子,在清風裏與星星一起唱着歌;時而是年輕的追逐,在風雨中實踐着生命的激情;時而是慈愛的目光,在悲天憫人中撫慰受傷的心靈。

那麼,讀過周國平散文的人,更是幸福的——《豐富的安靜》告訴我們,在這喧囂的時代裏,“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爲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在義與利之外》周國平將“情”作爲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主張率性而行,適情而止,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走進一座聖殿》啓迪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凡此種種,周國平的散文透示的是哲學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這樣一個充滿智慧,勤于思考人生的作家,他一直都在探索人生中的困惑,關注人類精神生活,在執著和超脫之間,他給現代社會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的人羣打開一扇認識自己的窗戶。

燈紅酒綠、迷離都市,作爲一名新松江人,當初遠離親人的惆悵,遠離家鄉的孤獨,常常伴隨夕陽下的斜影越拉越長。好像是文中《都市裏的外鄉人》一樣,豪華的商場和娛樂場所,迷失了我對松江的認識;千萬燈火,唯獨沒有我的溫暖之家。但是,“都市最美的時刻,是在白晝和夜生活的喧囂都沉寂了下去的時候”。當那一條條滄桑的古道石橋映入眼簾時,似乎又有幾分似曾相識。當置身於那一條條樸素弄堂衚衕,品味那一縷縷槐樹飄香、流水繞城時,一切都承載着對故鄉的思念和理想的堅定。在這樣的思念與堅定中,我選擇了自己的人生——中心醫院是我夢想的起點,醫療工作是我價值的實現。然而,工作就像海面,時而平靜如鏡,令人流連,時而波瀾起伏,暗流涌動。我也曾迷茫、彷徨,理想和現實真的是這麼大的差距嗎?這就是我離開家鄉所追尋的人生嗎?周國平用文字告訴我“一味執著和一味悲觀一樣,同智慧相去甚遠。悲觀的危險是對人生持厭棄的態度,執著的危險則是對人生持佔有的態度。”患得患失,則無法凌駕於福禍成敗;操之過急,則容易在追求中迷失了自己。真實的人生就是一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體驗。

後來有人問我,每天上班要奔波於松江新城和老城,累嗎?的確,醫院的工作非常辛苦,爲了方便松江的百姓就醫,我和我的同事們天天都至少提前半個小時上班。醫生的偉大,是救死扶傷的宗旨;醫生的偉大,是默默付出的堅持。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這豈不是成功的風景嗎?如周國平所說,成功就是“把自己喜歡的事做的盡善盡美,讓自己滿意,不要去管別人怎麼說”。既然選擇了成爲一名醫務工作者,那麼,就去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讓病人少一點病痛的折磨,多一份關懷的溫暖。何況每日清晨鳥語花香,與愛人相伴而出;每天黃昏日影橫斜,調皮兒子翹首相盼。幸福美事幾何哉!

工作中作爲醫者,樂於奉獻;在生活中作爲市民,樂在松江。周國平在《人生貴在行胸臆》中引用袁中郎的一段:“山水朋友不相湊,一敗興也。朋友忙,相聚不久,二敗興也。遊非及時,或花落山枯,三敗興也。”與之相反,身在松江,此地山美水美人美。週末三五好友,結伴而出,或是辰山植物園踏青覓花,或是泰晤士小鎮欣賞異域風情,或是小崑山鄉村品讀風土人情,抑或是程十發紀念館感受文化內涵。松江這方水土,孕育了多少文明古蹟啊,今天依然青春勃發。一城兩貌既是發展的風景,更是歷史的見證。

用頭腦思考的人是智者,用心靈思考的人是詩人,用行動思考的人是聖徒。行走在松江,思考着人生,貢獻了青春,一步一步朝着醫者的目標進發,“我們也就算得上是聖人了”。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5

雨果曾經說過:“腳不能到達的地方,眼睛可以到達;眼睛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到達。”思想是步履的延伸,可以帶你到達一個神奇的國度,思想和肉體只有在那裏可以分離。

無可非議,周國平是一位智者,他早早的到達了那個國度,並且正在召喚更多迷惘的人。他的散文很睿智,幾乎都是有關哲學的,關於人生,關於精神,關於生命,關於朝聖……他用他獨特的哲學視角窺探着整個世界,整個宇宙。

細細嚼一嚼,你會品出不同的味道。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擁擠的高樓遮蔽的時代,精神的國度也在日益萎縮,逐漸暗淡。他說:“畸形的都市堵塞了人與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識擴張導致人與人之間真情淡泊,情感體驗失去個性和實質,蛻化爲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詞和禮品卡語言。”在這個繁華的物質時代,我們都慢慢迷失在了鋼筋水泥的森林裏,一不小心,就會掉進一個又一個的深淵。或許我們還沒有像電影《小時代》裏所描繪的那麼奢靡,但不可否認,更多人正在憧憬嚮往着這種生活,有了這個念頭,還否認什麼呢。正如孫小寧所說:“生命的年輪一點點在擴大,生命的內部也會隨之生長出許多困惑與渴求。”這是我們逃避不了的欲求,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有將它們打壓成我們能接受能滿足的模樣,至少這樣我們還能有份欣慰。

我喜歡他所談論的靈魂。周國平讓我理解的所謂真正的靈魂,是做一個會思考的人,有基本哲學素養的人。哲學讓人綜觀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實際上就爲人的進取方向提供了一個座標。難怪政治上說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其實靈魂根本就不存在有和沒有,它更像一種習慣的養成。而哲學就是當你脆弱的心猝不及防地被震撼到,突然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交瘁感涌上心頭的時候,他會協助你解開所有的謎團。黑暗無邊,與你並肩。“我相信,一種內在的獨立的精神生命就是人類唯一的通天塔。”

當然,限於我拙笨的理解力,雖然本書多數文章發人深省,但對於愛情與婚姻的話題,我卻頗有“逃之夭夭”的怯懦。譬如,周先生說:“愛情僅是感情的的事,婚姻卻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面通力合作的結果。好的婚姻是人間,壞的婚姻是地獄,別想到婚姻中尋找天堂。”如果愛情的結局註定是婚姻,那爲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追求人間或地獄呢?這個說法未免太過消極。愛情和婚姻都應該是很純粹的東西,太過理論的話語不太適合這個話題。

汪涵如是說:“人生真正的好東西,好味道,都是不可說的。”

而周國平的散文正是這樣一種好東西,不管你放在嘴裏嚼多少次,它都依然有味。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6

周國平曾經是我最喜歡的作家和重要的思想啓蒙者。他的書大部分我都讀過,在那段青澀懵懂的歲月裏給了我許多精神上的慰藉與啓發。

心靈上的共鳴首先來自於性格上的相似。同樣是內向而又敏感,所以常會對他的想法深有感觸,有着雖然素昧平生卻可以靈犀相通的默契。不過,另一方面,也因爲愛看他的書,性格變得更加內向自閉,喜歡獨處。這是我後來才意識到的。

周國平的散文大多是他的哲學感悟。哲學從死亡開始。當混沌的心觸不及防地被死亡震撼到,一種巨大的無力感與悲傷開始翻騰,從此留下一片再也揮之不去的陰影。作爲一枚硬幣的另一面,隨着對死亡的感傷的加劇,對生的疑惑也不斷擴大。而這時,周國平用他的哲學視角給了我許多啓發。

“中西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不同的。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爲什麼活?或者說,活着有什麼根據,什麼意義?這是一個人面對宇宙大全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追問的是生命的終極根據和意義。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學本質上是靈魂哲學,是宗教。中國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怎麼活?或者說,怎樣處世做人,應當用什麼態度與別人相處?這時一個人面對他人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要尋求的是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所以,中國的人生哲學本質上是道德哲學,是倫理。”

這一番中西的對比,表現出我們國家歷來對靈魂的漠視。在這樣的一個國度裏,周國平作爲一個有性靈的人,和我們分享他的內心世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他對靈魂的探尋與執着深深地感染着我。

周國平還熱誠地把他喜愛的人推薦給我們:蒙田,尼采,愛默生。由此我開始瞭解西方哲學。現在還記得他引用的一句愛默生的詩,大意是在安慰一個失戀的小夥子“你應當知道/半人半神走了/神就來了”一次失戀的挫折也可能引發一個人內心的覺醒。多麼美妙的句子。

當然,最令我扼腕感慨,也是周國平最爲喜愛並且極力推薦的人還是尼采。這個超越了他的時代,宣佈“上帝死了”的世人眼中的異端。他的結局一直是深埋在我心中的隱痛,每每觸碰到都會讓我欲哭無淚,黯然神傷。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馬車伕在狠狠地抽打着一批老馬,突然情緒失控衝上前去抱着那匹馬痛哭不已,從此精神失常,再也沒有作品問世。十年後,這個痛苦的靈魂終於安息了。這個天賦異稟,思想深邃,目光銳利的人,終生都在思考着如何才能啓蒙普通大衆,卻不被周圍的人理解,飽受孤獨與痛苦的折磨。這是作爲先知的悲哀。也許死對他來說真的是一種解脫。不知道在他瘋了之後,終於不再思考那些問題時,是否感受到了一絲幸福和來自人間的溫暖?如果我可以穿越時空,來到他面前,我一定會抱住他,就像那天街頭他抱着那匹馬。我會用我的體溫溫暖他,即使他已經沒有了意識。

最後談談周國平的不足之處。不知道是因爲性格上的相似還是已經被他的思想同化了,看到他的標題便可想見他的觀點,因此覺得他有些老生常談。一開始被深深地吸引,看多了不免覺得有些缺乏新意。而且我不太喜歡他談論愛情與婚姻。因爲愛情本來就是人的激情的產物,非要上升到理論便覺得有些迂腐,就像詩一分析就無味一樣。婚姻則更多涉及到責任,而他對婚姻的看法完全暴露了他作爲一個普通人,尤其是一個普通男人的弱點,他的評論就像在爲男性開脫。

和別的作家相比,比如他提過的愛默生,他的散文確實太散了。文字的凝練度和思想深度都遜色很多。大家畢竟是大家。周國平的文字在愛默生面前頓時變成了生活小感悟。和同時代的另一位致力於向大衆傳播哲學的傅佩榮相比,又不夠有邏輯性。可能與周國平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哲學,全靠自學與自身的悟性有關。傅佩榮則接受過系統的哲學訓練,所以他認爲應該:“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我覺得他的觀點更全面而有條理。

我從周國平的書裏吸取了許多精神上的養料,是他帶我走進哲學的世界,給了我尋找自己的勇氣。這個世界是沒有盡頭的,從遠處而來的光亮照耀着我,指引着我繼續前進。

  周國平散文讀後感7

周國平是我很喜愛的作家。看他的書是高三時候的事,現在回想起來,他的書陪伴我整個的高三生活,用思考與哲理給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靜的清泉。周國平的散文集《安靜》,對比昔日的“守望”和“朝聖”,似乎來得更爲純粹和徹底。我喜歡《安靜》,不僅緣於這個詩意化的詞語,更是驚羨“安靜”這樣一種境界。周國平在書中說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正是這種對追求的執着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靜的無比珍貴。

依照通常的情況,安靜這個命題到了哲學家手裏,總會演繹成生存與死亡的掙扎。然而在周國平卻能輕而易舉地將安靜的氛圍融入到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讓我剛打開書頁,就已經不能釋手。在周國平的隨性抒寫下,安靜成了一種天然的存在。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積,讓其內心更爲充盈,使其生命擺脫浮躁而逐漸趨於安靜。也正是因爲如此,註定了安靜不是一種瞬間的偶得,而是從最深的絕望中尋找最美麗的驚喜,這是一種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會選擇在深夜讀周國平,點一盞檯燈,泡一壺香茶,跟隨他去尋找安靜。

安靜不是一瞬間的偶得,安靜需要心靈的創造。在書的目錄裏,我發現了久違的親切話題:幸福、藝術、執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書中處處遺留着哲學和散文的痕跡。這兩者時而平行,相互對望相互傾慕;時而相交,綻放出無聲的思維火花,令人心曠神怡。書中,他所展現的人生體驗與讀者所關切的世間感悟的詞語外殼上,沒有一個“安”字,也沒有一個“靜”字,但它們都毫不例外地與安靜的距離最短。周國平所期待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充滿樂趣的安靜。生活中只要有樂趣爲伴,我便不會感到寂寞難耐,因爲我會覺得,這安靜,怎麼品味都別有情趣。

安靜不是毫無變化的靜止,儘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風景的邊界上。曾經以爲周國平對愛的解讀是最精巧最靈秀的。在他的舊作《人與永恆》裏,愛情如同林中的溪水,點滴入耳,超凡脫俗,令人憐惜。但書至此時,說到“私隱”,說到“隔膜”,溪水漸入人境,再無仙氣,似乎將要乾涸。不過後來在安靜中想想,愛確實應該在人間,在人的身邊人的心底,這樣的溪水比在林中更踏實了。愛,應該踏實,應該長流,如他所說,“愛情是一條流動的河”。還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動。

“我的怪癖是喜歡一般哲學史不屑記載的哲學家,寧願繞開一個個曾經顯赫一時的體系的頹宮,到歷史的荒村陋巷去尋找他們的足跡。”周國平曾經這樣形容自己對愛默生的嚮往。同樣,我也樂意用這句話來表達對周國平先生的仰慕。少年時代的周國平有幸進入多少人所夢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豐盈的人文環境和氛圍下成長。在中國最動亂的十年x時期,他又有幸在深山裏安靜思考,與聖賢先哲交流,和花草蟲魚對晤,在那樣的社會環境和經歷下,他完成了對思想的構建,對靈魂的提煉。大寧靜產生了大孤獨,大孤獨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從容又讓他完成了一種內在的超越性的突破。時至今日,在我們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驅動超越一切,物質的誘惑淹沒精神的愉悅,連學界也已成爲喧鬧的名利場,我們很難再聽到來自心靈本真的呼喚——如此浮躁的社會裏,安靜就會顯出多麼的珍貴,守住一份寧靜又是何等不易。

且看《孤獨的價值》、《智慧和信仰》、《詩人的花園》、《人的高貴在於靈魂》,這都是我讚賞的篇目。雖不是通篇說“安靜”,但還是能夠看出周國平在這本書中一貫的人文追求。質樸平實又不失詩的光華,暢達深邃滲透着哲學的智慧。正是這樣一種風格,使他擺脫了純學術的艱澀而實現了對哲學本身的突破。

關於“安靜”,周國平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爲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裏面空無一物’”。現在想來,真是至理名言。

其實,無論世界,無論我們生活的周圍變得如何的喧囂與躁動,哪裏又找不到一片安靜的角落呢?關鍵還是我們自己願不願意去尋找,或者說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這一份寧靜?即使我們無法在現實中找到安靜,至少我們還能保持一份心靈的恬淡,還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倘若這一方領地也終失守,人生真的會充滿痛苦與無奈。

我會再讀周國平的《安靜》。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地翻開這樣一本《安靜》,去品味書中對人生、靈魂以及人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