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哦車路河的散文

哦車路河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據說從前的從前,我家大門口的這條“車路河”,它原本不是一條東西流向的長河。“車路河”顧名思義,它原本就是一條大路,一條可容車馬行走的大道。

哦車路河的散文

風華更迭,日月侵蝕,湖海河泊,村莊農田,山塌地陷,面目猙獰,最終“大道走成河”。於是,就有了過去的車路河;於是,就有了現在的車路河。

“車路河”從古以來就是蘇北裏下河交通運輸樞紐,它承載和繁榮了蘇北地區的交通、運輸業、水產業,滿足了當地農業、水產業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成了古昭陽對外聯繫的主動脈之一。衆所周知河流的功能,它不僅僅是用來交通運輸,它的另一個更大功能還是爲了排除上游帶來的“水患”,起到“泄洪”作用。

據考“車路河”在公元前196一195年是漢代吳王劉濞在其封國境地鑄錢煮鹽、圍湖葑田時修築的大壩,到了唐宋時才被修爲鹽運的車馬路。至宋天聖元年(1023年),那時候海水連年氾濫,常常沖毀昭陽境內這條鹽運的車馬路及農田,嚴重地影響了昭陽地區的鹽運業和農耕。在這種情況下,時任興化縣令的范仲淹請命在興化與東臺交界一帶修築海堰,以擋海水倒灌,此堤築成後命名爲“范公堤”。據說這次築堤曾挖林湖湖東口以東海水衝擊所堆之土,故史有車路河自湖東口“起頭”之說。約公元1122年,海潮沖決“范公堤”,沿海300裏田廬被淹沒。民衆又取車路之堆土填於決口。兩次取土,加上每年夏、秋季節上游洪水的沖刷,導致車馬路水土流失嚴重,天長日久,車馬路比以前低落了許多,形成了河道的雛形。

至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閏七月初三,大風驟起,秋禾倒伏,海潮涌漲高達2丈餘。淹沒田禾,漂沒房屋、牲畜不可勝計,被淹土地10餘年不能生長糧食。面對這種有田不能耕種,老百姓無法安生立命的情況,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政府決定開挖車馬路以泄洪。開挖後的河口寬在70米左右,窄段30米,河底深在1米以下,總長度爲43裏。開挖完工後,朝廷就給這條河取名爲“車路河”。

“車路河”歷經風雨滄桑幾百年,後清康熙、雍正年間,屢經飭修,清嘉慶十九年又疏浚車路河之淤土。新中國成立以後,最大的一次疏浚是1983年。據《興化縣誌》載:這次疏浚共完成土方800.45萬立方米,民工人數近24萬,單東門泊至雄港河段疏浚了29公里,底寬40米,口寬73米,河底高程約3米。大大提高了河道的泄洪能力、承載能力和運輸能力。

今天的“車路河”是蘇北裏下河水網的一條東西向骨幹河道,西起興化市南門滷汀河接入口,向東注入東臺市串場河(丁溪鎮),連接川東港。全長47.5公里。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條河流一樣能養一方人、富一方人。我是在“車路河”畔出生長大的孩子,是大河清冽甘甜的水孕育了我、滋潤了我,喝着大河的水,吃着大河的魚蝦。頑童時代,我們小夥伴三個一羣、五個一夥在河水中嬉戲,打水仗、逮魚摸蝦、摸河歪。餓了、渴了小嘴就着大河的水“咕咕”一頓牛飲,那個河水又甜又養人呢。

清晰地記得“車路河”挑河工的那一年,河水抽乾、河牀裸露。東西幾十華里“車路河”的疏浚工地上,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堤岸上到處都是籬笆牆、茅草蓋頂的“工棚”。“土墩竈”、“瓦鍋腔”遍地都是、炊煙裊裊,工地上廣播大喇叭裏“紅色革命歌曲”一天唱到晚,着實氣勢非凡。最有趣的是到了有月亮的晚上,我那一個堂哥哥總愛生拉死拽地拖着我,從乾涸的河牀工地上走到南岸去看望他未過門的“婆娘”。你說他這樣子做是不是挺逗,嘿!

過去的“車路河”段,相隔一段距離,尤其是在湖東口以東,當地總有一些漁民“設罾打籪、捕魚罩蝦”。河水是資源,河水是“富礦”;可以採之不竭,取之不盡。漁民的漁事既富饒了自己,又增添了河道的風景。當然“車路河”的風景遠不止這些,由於“車路河”的'疏浚,水上運輸格外便利發達了起來。四面八方的船隊愈來愈多,從大運河過來的煤炭船,從長江上游過來的黃沙船,“鐵駁子”拖隊,成百上千噸的大機動船,全部呼嘯而來。因此“車路河”兩岸,造船業也應運而生並逐漸繁榮起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祖國各地建築行業走俏,興化城鄉毫無例外地掀起了“建房熱”。興化東門外向東延伸十幾裏的“車路河”道兩旁,沙石市場也如一夜春風、高樓林立。大小船舶聚集河道兩岸,堤岸邊沙石碼頭“吊機”琳琅滿目、目不暇接,宛如一條條長龍或鐵塔匍匐在河面上。無疑,船隊帶動了一方經濟,沙石市場富裕了一批農民,讓他們蓋上了洋房,住進了別墅,成就了一番事業。

哦,“車路河”,我們童年時代快樂的“車路河”;哦,“車路河”,我們青少年時代充滿憧憬的“車路河”;哦,“車路河”,我們成家立業後寄託理想的“車路河”。說“車路河”是我們的“母親河”,說“車路河”是我們的“生命河”,真的是再恰切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