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行香子·題羅浮隨筆散文

行香子·題羅浮隨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行香子·題羅浮

行香子·題羅浮隨筆散文

葛長庚

滿洞苔錢,買斷風煙,笑花流落晴川。石樓高處,夜夜啼猿。看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細草如氈,獨枕空拳。與山麋、野鹿同眠。殘霞未散,淡霧沉綿。是晉時人,唐時洞,漢時仙。

這首詞,是道家葛長庚以詞的形式表現他在羅浮山洞天福地修煉的情況和體驗,爲典型的道教文學。但它卻客觀地描述了羅浮山自然風光及作者回歸自然的靜謐心境,因之一般讀者當作一首優秀的寫景詞來接受,也未爲不可。羅浮山,爲廣東的名山,地跨博羅、河源、增城三縣。傳說它是羅山與浮山的合體,其浮山原爲海中蓬萊島的一阜,唐堯時隨潮飄來與羅山合二爲一。羅浮山縱橫廣袤五百里,有四百三十二峯、九百八十掛瀑、七十二石室,道教稱之曰第七洞天、第三十一泉源福地,山中有沖虛、白鶴、黃龍、九天、酥醪等道觀。晉代著名道學家郭璞曾在山中煉丹、著述,住沖虛觀,終卒於此。葛長庚此詞有原注云:“洞府自唐堯時始開,至東晉葛稚川(即葛璞)方來,及僞劉稱漢此時方顯,遂興觀。”“僞劉稱漢”,指五代時在廣州建立的南漢劉氏政權;“遂興觀”,纔開始建造道觀。

起筆“滿洞苔錢,買斷風煙”:“洞”,指道家進行修煉所在的石室,即所謂洞天福地;“苔錢”,蒼苔形圓如錢,故名;“買斷”,有買到手、買來了的意思,兩句意思是:作爲道家行氣修煉的羅浮山上的洞天福地,人跡罕至,蒼苔四布,好象鑄成的一枚一枚的銅錢,也許修煉者就用以買來了一陣陣流動的雲霧,繚繞於洞口如此美景,不僅道家受賞,世俗中人又何嘗不心嚮往之呢?接下去一句是“笑桃花流落晴川”;意即笑看那山中桃花,宛若成片彩霞,而繽紛落英又不斷隨着溪流流向山外,向世人報告,山中還有桃花源似的仙境哩,如果上面是寫洞天福地的白晝景象,接下去的二句“石樓高處,夜夜啼猿”,便開始表示其夜間情景了。“石樓”,《嘉慶惠州府志·地理志》說羅浮山“上山十里,有大小石樓。二樓相去五里,其狀如樓。有石門,俯視滄海,夜半見日出。”都知道,道家修煉常在夜間進行,這兩句便說明了作者於夜深人靜快要入功之際,忽聽得山上高處石樓裏,傳來猿猴的陣陣哀叫聲,使人感到山中天地特別顯得荒古空曠,格外有一番野趣。“看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看”爲領字,領出下面三個三字句來;這三個三字句既是不甚嚴格的扇對,又在意義傳達上爲互文。就道家修煉的內省體驗而言,也許這三句確實是形象地傳達了他們入靜止念後內在世界逐漸淨明開擴的體驗過程;亦即一種內省到的迷離惝恍的潛意識流程。不過,我們也不妨將此三句看作是作者從一個特殊角度來寫浮羅山的`月下風光。其境界是:某位道家入夜之後,仍陶醉於羅浮山的美景,他臨窗遠眺,到了二更時候,明月從浮雲縫中露出笑臉,三更時候更是雲散天青,月光格外皎潔明朗,時間推移到了三更,天上圓月便慢慢淡化起來;至於山中景色,由於月光在不同更次有不同的亮度,可以想像得知,也有濃淡不同的變化,異景紛呈,引人入勝,心寧神怡。以上爲上片,重點寫了作者作爲道家在羅浮山中修煉於日夜之所見及所感。

下片進一步拓展開去,作者敘寫自己在羅浮山洞府中修煉,生活雖然清寒,然而精神卻瀟灑自在。“細草如氈,獨枕空拳。”他睡時,以細草爲氈,以拳頭爲枕,與顏回“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人生態度類似,在這裏儒道就一脈相通了。甚至他還可“與山麋、野鹿同眠”,這表明他迴歸到大自然之後,竟能與野物相親相狎,進入了道家所追求的無差別的“齊物”境界。“殘霞未散,淡霧沉綿”:又一個山中早晨來臨,看吧,東方天際的彩霞快要收斂殆盡,山間淡淡的雲霧猶如綴在一起的層層絮棉,太陽即將從蒼海中冉冉升起。此情此景,多麼令人愜意啊!“是晉時人,唐時洞,漢時仙”:這是全詞結語,意謂修真養性於此山中的道家們,實際上是有幸地來到了唐堯時的洞天福地,因而也會自我感到不是於漢朝修成的神仙,至少也是晉時的隱士逸人。如此寫來,似乎羅浮山的時光竟然從宋代迴流過去到了漢晉古代以至洪荒時期,讀來真有一種超越感和飄舉感。下片,在描述道家修煉生活和體驗的同時,又更加廣泛地表現了羅浮山的自然風光,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歸結起來,此詞極其生動形象地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歸真返樸的宇宙觀、自然觀。這對於呼喚今時世人迴歸自然、愛護自然、擁抱自然及努力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無疑將有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