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大興安嶺的木刻楞和戳杆房散文

大興安嶺的木刻楞和戳杆房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木刻楞和戳杆房是大興安嶺林區最富特色的民居形式,羣山環繞中那一棟棟古樸粗獷的木刻楞和戳杆房,與茂密的叢林相映襯是那樣的相得益彰,透着濃郁的大森林情趣,是大興安嶺林區的一大獨特人文景觀。

大興安嶺的木刻楞和戳杆房散文

無論建刻楞房還是戳杆房,都不需要專門打地基。只需把地面“抄平”底層第一棵圓木直接鋪在地上就是底楞,也有的只是簡單地在底楞下墊上幾塊石頭或是幾段木墩。建刻楞房所選的木料要求要有一定的直徑,不能有大的彎曲,儘量要通長的和粗細勻稱規格基本相同的原木。鋪底楞時要根據房門的位置來決定先後順序,如果側面大山開門,就要先鋪兩側,如果是前面開門,就要先鋪前後。鋪好底楞後,其餘的木料過於粗的一頭稍削平面,按尺寸在木料兩端的上下面開出凹形槽,然後一根疊落一根橫豎兩槽交叉相扣層層上“刻”。在“刻”的過程中根據事前的設計留出門窗的位置。如果有些木料長度不夠需要兩根接在一起,就把要連接的一頭各從20—30公分處鋸二分之一,然後把鋸的那一部分用斧子去掉,兩段木料相扣在一起,稱爲“拍巴掌”。爲了防止連接處扭動移位,還要在連接處做一個“拿子”。所謂“拿子”,就是在連接處下面的木料上開出一個上小下大的梯形口,找一木塊做成和開出的梯形口一樣的形狀,把其打入開好的梯形口中,木塊上部高出木料的部分砍出一個弧形窩,托住上面木料的連接處起到穩固的作用。在窗口和門口位置的上下兩根木料之間,也要用“拿子”來加固一下。門口和窗口的兩側還要各立兩根“抱門柱”以防房屋下沉把門套、窗套壓彎變形。房屋前後最上層的兩根木料被稱爲“鎖口”。

戳杆是後於刻楞出現的一種建房方式,這種建造方式與刻楞相比在選材上要容易一些,短的、細的、有一定彎度的木料都可以用來建房。因爲木料粗細不勻所以導致牆面的平整度不夠,牆面要想找平,全靠抹大泥。按林區百姓說法:齊不齊一把泥。戳杆房的牆體普遍沒有刻楞房的那麼厚,保溫性相比與刻楞房也要差一些。建房時,用粗原木先把底盤鋪好,在四角和預作門窗處立上柱角,再在四根柱腳的兩側分別支上斜杈,一來可起到穩固作用,二來斜杈處可充分利用短小的木料。然後先上房屋前後的“鎖口”,後上兩側的邊檁做好上部框架。房子的大框起來後,用細木杆在框架內豎戳排列,排滿后里外釘上斜拉條,待下部形成了一定的穩固性,再做房頂部分。

房屋前後兩根“鎖口”的上面直接上檁條,檁條上面鋪上木板就是頂棚,爲了使頂棚在冬天不透風,具有一定的保暖性要先抹一層草泥,然後再鋪一層厚厚的鋸末。“牤牛架”(人字架)直接做在檁條上,爲了形成一定的斜坡度達到較好的排水效果,“牤牛架”一般都做成“三三”的,就是用房屋的寬度乘以0.33得到的數字作爲最高點的高度。做好後的“牤牛架”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稱爲前坡和後坡,架上按一定的距離固定上“滾水杆”用來鋪雨淋板又稱燈籠板。(大概是形容像糊燈籠的紙一樣薄吧。)

打雨淋板是個技術活,選料也極其嚴格,需用木紋極順且沒有油線、沒有節子,最小直徑要在20公分以上的松木。還不能用根節部分和中間芯的部分。打雨淋板一般是在夏季,把選好的松木截成所需長度,首先用劈刀,(類似於一把大號的鐮刀,不過要比鐮刀厚許多,刀背是直的。)打成四方坯子,再用木錘擊打刀背,把劈刀順着木紋打入坯子的一頭,一點一點掰刀把,在木料分開的瞬間順勢向下按劈刀逐漸順茬剝成一片厚薄勻稱的雨淋板。雨淋板打完後要馬上碼成馬蓮垛,還要在上面壓上重物防止變形。鋪雨淋板時要從下向上鋪,兩塊中間留一定的縫隙釘好,在縫隙處上面再疊壓上一塊釘上。只要鋪的好可以使用幾十年,也是大興安嶺人智慧的象徵。

鋪完雨淋板後,就要在木牆的裏外抹上厚厚的草泥了。抹草泥不能一次找平,要分幾次才行,如果一次抹得過厚,草泥太重就會粘不牢從木料上墜下來,所以要等頭一層幹後再抹下一層。

和草泥的`土是有一定黏性的黃土,曬乾後的草斷成10公分左右的長度,林區人俗稱爲“羊角”。先是扒開一層土撒上一層“羊角”,將“羊角”均勻地摻在土中,再把土堆扒成四周凸起中間下凹,就像一個微縮的火山口。然後把水灌進土堆的錐形口內等到土和草吸水基本飽和,就拿二齒子搗草捶泥,使泥和草的混合更加均勻,再用鍬撮成大堆“悶”,像“醒面”一樣靜置一段時間。然後一邊用水舀子向泥堆上潑水一邊用二齒子摟一遍,爲了使草泥和得通透稀爛,溫順柔和好使用。一般還會穿上水靴子進去用力踩,因草泥粘性很大,每次往上拔腳都很吃力可是個力氣活,在當時被列爲林區“四大累”之一。

房屋裏外的草泥都抹平後,窗框和門框的四周因草泥乾透後收縮出現的縫隙要用棉花塞嚴以防透風。此外還要鑲上上起裝飾作用的木板條,當地人把這些木板條稱爲“窗臉、門臉”。

大興安嶺冬季漫長而寒冷,取暖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首先面臨的頭等大事。房屋的主體建築完成後,在屋內還要用紅磚搭爐子、砌火牆、盤火炕。火爐、火牆、火炕的煙道是相通的,一種是煙氣先進火牆再進火炕;還有一種“二分火”煙氣從爐膛出來後分別進入火牆、火炕,最後由煙囪排出。火牆和火炕內部都設有多種形式的曲回煙道,來延長煙氣的流徑,增加散熱的時間,讓更多的熱量通過牆面和炕面散發出來。另外,紅磚還有一定的蓄熱性,就算爐子停火後任然會有熱量慢慢散出。這種“一帶二”的結構,充分利用了木柴燃燒的熱能,而且還有“糊在外”的窗戶紙,體現了林區人的聰明才智。

冬天,室外滴水成冰,室內暖意融融。人們在火牆上拉上一條鐵絲,用來曬洗過的衣物和小孩子褯子(尿布),火牆頂部的臺上還被用來烤棉烏拉、手悶子。熱乎乎的火炕更是林區人的最愛,所謂“老婆孩子熱炕頭”,已經成爲林區人的一種天倫之樂。屋內的地面一般都鋪有純實木的地板,地板下還要挖出地窖,用於存放土豆、白菜、蘿蔔等蔬菜,對於林區人來說很重要。剛建好的房屋滿是木材和泥土的清香,整棟房屋都充盈着大自然的味道,住在裏面能讓人的情緒得到自然的放鬆。

木刻楞和戳杆房以木爲骨,裹着草泥的牆壁粗糲厚實,有木的生髮、條達之特性,有土的生化、長養萬物之特性,有水的滋潤、向下之特性,更有着大興安嶺人的鄉愁。每當我想起,心中都會有一種慈愛、溫暖的感覺。最近家鄉的朋友來電話說,隨着城鎮建設的推進,又有一大批木刻楞和戳杆房被拆除了,這些房子可能很快就會消失。我聽後,請求朋友拍一些照片給我傳過來,好留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