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廊橋憶事散文欣賞

廊橋憶事散文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廊橋憶事散文欣賞

故鄉中,記憶深刻的兩座廊橋,一座在東,一座在南。

兩座橋的構造與樣式基本一致,幾根老杉木製成的橋樑筆直地橫跨在河的兩頭,橋樑上鋪設上一塊塊厚實的木板。其實,這就是一座具備基本功能的橋了。只是勤勞善良的祖輩們並不滿足於此。沿着橋的兩側向上,像搭建自家房子一般,裝上衆多的柱、樑、檁、椽。最後在頂部鋪上黑瓦,橋身兩旁裝上護欄,釘上木板,還在橋內兩側連上幾條平整筆直的方形長木。於是,一座既可以遮風擋雨、躲避烈日,還可供人休憩聊天的木拱廊橋便落成了。

廊橋架在河的兩岸,像一道美麗的彩虹。彩虹下,曾經流淌的是一個七彩夢幻的童年。

橋下的河水多處平緩而清澈,柔嫩的水草遍佈在河的兩側。小學放假的夏天,便會經常跟兄長拎上一個小水桶,一個小簸箕,有時也會帶上一個接着長長竹竿的珍貴網兜,興高采烈地開始一天的捕魚行動。選擇一些河水約在小腿位置且水流平緩,河草繁茂的地段。於是,便高高地挽起褲腳,拿上簸箕輕輕地踏進水中。然後悄悄地靠近水草,小心翼翼地將簸箕沉到水底,再緩慢地推到水草下。放置好工具後,便輕輕將右腿擡高並移至水草靠岸的根部。突然向下踩踏水草,前後左右來回踩動。隨即,便快速地將簸箕垂直提出水面。受到驚嚇的魚兒便可能從水草深處鑽出而落入陷阱中。因爲工具的簡陋,成功的效率並不高,多是徒勞。捕到的也多是一些生活在水中的泥鰍,有時可以捉到一兩條拇指般大小的魚兒,偶爾有機會捕到有着斑斕色彩的小魚,心裏便會充滿一種無比成功的喜悅。

東面的廊橋是人們進入山區勞作的起點,也是劃分鄉村稻田等級的一個渭涇分明的.標誌。

小鎮到廊橋區域的稻田,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而畝產較高,本地稱之爲“洋田”。廊橋以外,分佈在各山間裏的稻田面積多小而狹長,層層疊疊,是典型的梯田,因而稱之爲“山田”。然而,不管是“洋田”抑或是“山田”,八十年代農村土改以後,農戶們終於分到了一份真正屬於自己的耕田,雖然僅有小半是“洋田”,大半多是“山田”。可是,農人們卻擁有了一份對未來生活的真實的期冀。

秋天,廊橋便有了一道獨特而真實的風景。

中秋過後便是稻穀成熟收割的時節。清晨,農人們便推上自制的兩輪板車,放上鐮刀、布袋、扁擔以及打穀用的各式機具,向着廊橋出發。小車到了廊橋,前面的小路因太過狹窄再也無法供板車通過。於是,農人們或將小車停留在廊橋前的小路上,或將小車停在廊橋內,然後卸下工具繼續前行。小車雖多,只是大家都按先後次序將車靠邊停放,並不佔用可供一輛小車通過的中間道路。廊橋像一位忠誠而威嚴的長者,帶領着一支長長的隊伍,靜靜地等待着黃昏中人們的又一次歸來。

我家最遠的農田離廊橋約有半個小時的路程。父親總會計算着時間,趕在日落前便會有條不紊地清理好打下的稻穀。然後,依照孩子們的體力快速分配好我們所挑稻穀的份量。稍加叮囑後便幫助我們起身挑上擔子,而他自己總是最後出發。農人們都知道,挑重物最艱難的不是行走,而是從地上起身的那一剎那。

通常一天所打下的稻穀,父親要兩趟才能挑完,所以一路上我們基本有充分的時間可以停留休息,而父親所行走的速度卻永遠是孩子的兩倍。

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時的廊橋就成了我們最爲期盼的目的所在。到了廊橋,就意味着我們可以卸下一天的負重與勞累,帶着輕鬆愉悅的心情踏上回家之路。

何嘗不是呢?黃昏的廊橋是多麼的美麗!橋頭上長長的車隊,車上堆滿了一袋袋金黃飽滿的稻穀。繩子紮好了,準備出發!是否已足夠緊固?再拉拉吧!好了,沒問題了!那就出發吧!

於是孩子們連同大人,每個人都輕鬆了。在落日的餘暉中,在涼爽的晚風下,三三兩兩,陸續朝着不遠的家出發,孩子們早已準備着享受母親精心做好的晚餐。

溪水因生命的流動而充滿活力,自由自在。廊橋卻只能束縛在河的兩岸,經歷風雨,承載負重。或許,這本就是它一生的職責與宿命,隱忍而堅韌,只是默默地付出,從未想得到任何回報與感激,直至生命的盡頭。

南面的廊橋橫跨在村口小河的兩岸。現在,我只能站在一頭,望着它在夕陽下像一位遲暮的老人,腐朽而破敗。或許,這更能讓我回憶起一些正在逐漸褪卻的有些斑駁的記憶。

我不知道童年與少年,自己曾幾次就着輕快的步伐從它的這一頭走過另一頭,正如它自己也從不曾細數過一樣,多少人一次又一次因它而到達彼岸,走向各自的終點和目的。

在多數人的眼裏,它連一道基本的風景都算不上。我以往的概念中,那也只是一段通往外婆家的,最快小路上的一處必經之地。

外婆家在小鎮南面不過十里,步行幾十分鐘。於是,往來於外婆家便成了孩童時代經常的事情。逢年過節捎些禮物,帶着母親的叮囑便與兄弟們便踏上了路程。家裏出發很快就到了廊橋,總是要在廊橋上停留和休息一番,因爲前面就是彎曲的、不斷向上蜿蜒的小路。

通常上午到外婆家,外婆總會先煮上兩個荷包蛋,然後再準備一頓豐盛的午餐。吃完飯,與表兄妹們玩耍一陣,便又帶着外婆捎帶的禮物慢慢騰騰地回家了。

不單是逢年過節,就是平常的日子,如若碰上諸如殺豬宰鵝一類的事情,父親也總會叫我們捎上一些送往外婆家。而我們最高興的,莫過於外婆時常會提着一些她自己親手做的香脆無比的鹹鴨蛋來看望外甥們。

很久前,小鎮通往縣城的唯一的道路就是經過這座廊橋連接的小路。聽姑媽說爺爺以前是個貨郎,幾乎每天都要挑着貨物往返於鄉村與縣城之間。二十多裏的崎嶇山路,單程步行至少要幾個小時。爲了生活,他就這樣每天披星戴月,不知疲累地奔忙着。

在我無數的想象中,總會出現一幅這樣的場景:寒冷的月夜下,一位年輕的小夥挑着擔子,趕着腳步從遠處匆匆歸來。到達村口的廊橋邊時,他總會停下腳步,擡頭看看不遠處的小屋,家中透出了隱約可見的燈火和嫋嫋升起的炊煙。於是,一天的疲倦好像突然消失了,他帶着滿足而踏實的步伐跨上了廊橋。

上大學以後,故鄉東面的廊橋就再也沒有走過,也從未見過。聽父親說,廊橋外的“山田”都已經荒蕪。現在沒有年輕人會願意去耕種那些相對貧瘠的土地,甚至連廊橋附近的“洋田”也開始無人問津。我無法想象廊橋現在的樣子,是一副殘破的無奈,還是一種孤獨地堅守,我不忍多想。

前年春節回家,與表哥聊天步行至南邊廊橋時,我看到了一塊塊將要從廊橋上脫落的腐爛的木板,廊橋也顯出一副搖搖欲墜的姿態。不覺中,便與表哥回憶起了少年時的場景。後又談起了父親的病情,說起了關於我們都未曾見過的爺爺奶奶,我又想起了過逝多年的外婆和已經病臥牀榻的外公,心中涌起無限的傷感。

《廊橋遺夢》中,金凱與弗朗西絲卡因爲廊橋而邂逅了一段短暫浪漫卻充滿理智的愛情。陳力導演的《愛在廊橋》,將鄰縣故鄉附近的木拱廊橋搬上了銀幕,加上極富鄉土氣息的藝術和文化背景,創作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可是在我眼裏,故鄉廊橋所表達的,應是一個更加厚重而真實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