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

這兩個月來,陳老師一直要求我們讀林清玄散文。我讀的這本是《在雲上》。這本書大致分爲金翅鳥首部曲和金翅鳥二部曲兩個部分。每一部分的每一篇開頭都是一首小詩。經過我反覆的讀,每次都會有新的感悟,感覺思想在不斷翻滾,挺有意思的。不過裏面有些文章有些深奧,看不懂……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在雲上》這本書,我認爲是林清玄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着一隻金翅鳥。有無邊的想象,不凡的想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能在平淡中,創造絢爛。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來;只要打開感覺的開關,就能進入生命的美好。

例如,我閱讀了《在雲上》裏面的這麼一段:“有一些鳥,總在雨中歌唱;有一些花,總在月光下開放;有一些魚,總在優雅中遨遊;有一種心境,總在繁忙中逍遙。守着不能回去的過去,不如相忘於江湖,自由自在。我在紅塵滾動中尋找屬於我的雲,追隨着風的足跡,遨遊九天之上。絕境中還要飛行,逆境中還要穿雲。”讀時,總想寫點什麼;讀後,也動起筆來寫過,但總是不能成文。心中焦急,但又坦然。畢竟,像我這樣胡亂遐想的人,怎能一如林清玄般站在雲上看世界呢,又怎能描摹出他心中的盡美世界呢?我只是懷着欣喜之情,賞讀每一篇文章,心中的波瀾起起伏伏。這每一篇散文,在我看來,都流暢清新,我渴望能做一個站在雲上看人間的人。歡喜,自在,平安,感恩,在雲上,什麼都能看見。

我還喜歡讀《在雲上》裏面的這麼一段:“我對自己說,跨過去,春天不遠了,我永遠不要失去發芽的心情。而我果然,就不會被寒冬與剪枝擊敗,雖然有時靜夜想想,也會黯然流下眼淚,但那些淚在一個新的春天來臨時,往往成爲最好的肥料。”是啊,我們人生總是在不斷的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一個發芽的心情,即使被深埋於泥土中,只要積蓄足夠的能量,只要保持一顆等待春天的心情,就一定會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其中還有一篇《四十歲學用左手》我也很感興趣。這篇散文主要是說作者有一次因爲右手積勞過度而不能使用右手,沒辦法只好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用左手慢慢地去試着做一些事情。從而闡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不論是生活還是學習,當發展到某一個關鍵點上,試着改變想法、做法都是可能的。

這篇散文告訴我們:左腦指揮右手,右腦指揮的卻是左手。左腦的數學及論理功能比較強,右腦的直觀和洞察功能比較強。但一般人都習慣用右手,其實我們有時候還是應該努力地學用左手,雖然開始會做得生疏,但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並且用心一些,從容一些,最後總也能把事情做好。

現在我爲大家朗讀這篇散文中的一段:

“一般人長期使用右手,或只使用右手,必然會使人失去平衡。左腦過度發展的社會,形成了充斥着計算與理性的、貧乏而單調的社會。爲了喚起深刻的思考與廣大的想象力,爲了喚起藝術的生活與靈性的解脫,我們應該努力開發右腦,使我們成爲理想而平衡的人。開發右腦,就從左手開始!”

最後,我想說:衷心感謝林清玄散文《在雲上》給我的感悟!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2】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溫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000字。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爲《心田上的百合花開》。這篇文章深深的感動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小小的“心靈”,爲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爲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爲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着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爲實現美好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纔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爲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爲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爲人們的“聖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鬥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寶島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爲寶島最爲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間裏哭就行了。因爲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裏得到安慰,得到啓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啓發,得到提升”。他認爲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啓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捨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