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願在浮世覓清涼的散文隨筆

願在浮世覓清涼的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編輯薦:佛的世界裏,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那麼,一種對於生命虔誠的態度,豈不就是人生最大的信仰,唯我們活着之時對生命忠誠,對信仰忠誠。而離開之後,我已非我。

願在浮世覓清涼的散文隨筆

最近的天氣,微微變涼了一些,微冷的風打着微冷的人,溫度就在那一瞬間發生交換,就在那一剎那,給彼此留下深沉的祝福,然後離開,像從未相遇的那般決絕,這是我們的結局,是終於的既定的離別。

當一滴雨落在臉上的時候,天空的雲一定微微動了一下,就像心裏突然的跳動那樣,對於這種獲得與接觸的感應,對於這種命定之間的偶然,要有什麼作爲記號的,一滴雨水從樹葉間落下,樹葉的'挽留與否已經不重要,而曾經那些交集,也將漸漸消弭,直至眼睛看不見,直至內心也感覺不到,直到就好像從來也沒有那樣。

想到佛對於人間的愛,將衆生放在心裏,慈悲持有,但不會熱烈,只當淡淡的拿起,然後輕輕的放下,就像路邊看見一朵花,驚訝於它的美麗,也知道了它的結局,只是不知道中途還有多少次的相遇,不知道最終會溫柔的凋謝在誰的懷裏,或者是永恆的綻放於誰的心裏。我們總有太多牽念,總有太多執着,其實,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的結局就知道明白的答案,依然還要用很久很久的時間來真正的明白。

衆生對佛皆有一種信仰,或是自己心中的佛,或是藏匿在人間普度衆生消弭苦難的佛,而我相信,佛也是真實的存在,在我們永遠的追尋永遠要靠近的心靈寧靜之處。亦如史鐵生先生對於神的描述,神是我們永遠在尋求卻永遠到不了的彼岸,它給了我們一個方向,卻沒有終點,於佛,也是如此。史鐵生先生也說過,神,有一個更具體的名字,那就是精神。佛是否也是心佛呢,就在我們苦苦尋求的安寧自在境界之中?

每次走進寺廟裏,都看見很多虔誠的人,敲木魚,誦真經,但個人有個人的所求,或是求財,或是求情,他們虔誠的許下一個願望,並且獻出錢財以獲取功德,我相信有真正不爲所求的人,有真正只是想要靠近佛,以便看清佛的真實容貌的人,但這樣的人,想來也不會繼續於佛前想要掏出自己對於佛的誠心。或許青燈木魚誦經是修行,要的就是人真正看淡紅塵的浮躁,一日真正所求物質不過三餐,其他聚歸塵土,具歸風塵。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個佛的信徒,從小就聽了許多神佛的故事,家中老奶奶亦是佛的虔誠信徒,有時候也會跟着奶奶吃齋飯,雖從未做過禮拜,但自己亦常讀佛經,於自身喧譁之中安放一段屬於佛的故事。曾如果很多的寺廟,見過佛不同的形體,看過了人間虔誠的信仰在一柱清香的煙霧之中蕩起,名山大佛,村中小廟,或者是山中佛,都已一一尋訪過,於佛,始終在追尋之中。

甚至是每次走進寺廟,都會輕輕作揖,許願什麼的也會在心中默默的進行,但是佛的姿態,已讓我們覺得疑惑,不管衆生如何,始終不見半分顏色,是要教我們,自己便是自己的佛嗎?敬佛只是對自己的敬嗎?

有時候看見佛寺輕音,聞焚香之味,也淡淡的覺得欣慰,因這些的存在,始終說明了一種對於信仰的追求,而不是麻木的重複。佛是我們信仰之中的一段,我們的追尋,我們的前進,在佛對衆生的愛裏,即佛給衆生許下的清淨然後他們自己追尋的過程裏,慢慢的開始化作我們生命的清泉,因了這樣一種平靜安寧的提醒,讓我們不至於讓自己在慾望之中沸騰。

如果一個人,生命裏沒有什麼信仰,那麼又是爲什麼而活着呢?而就算是爲活着而活着也是一種最簡單直接的信仰了。佛的世界裏,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那麼,一種對於生命虔誠的態度,豈不就是人生最大的信仰,唯我們活着之時對生命忠誠,對信仰忠誠。而離開之後,我已非我。

衆生的生命,在佛那裏,都得到同等的對待,除去了一切的浮華,唯留下那點最真實本質的東西,所以佛對衆生,皆是平等。

六祖慧能有偈語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明心見性,直抵真實,也希望我們於浮世之中,偶有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