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涼麪的隨筆散文

涼麪的隨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割完麥子入了伏,就可以喝涼麪條了。這是童年時代許多農家孩子的夢。尤其是對生在北方、長在北方且平時又喜歡喝麪條的我來說,更是求之不得。在那個物質匱乏、缺衣少食、能填飽肚子就滿足的六七十年代,一年四季很少吃上細糧,除了玉米麪就是地瓜幹,盼到夏天能喝上幾頓純白麪的涼麪條,就跟過年吃肉差不多,愜意極了。

涼麪的隨筆散文

記得那個年代,別說是超市,一個公社纔有一個賣東西的供銷社,而且供應的商品大部分需要票,根本買不到象現在一樣的掛麪或乾麪條。雖然當時的麪條都是手工擀的,但吃起來特別爽口勁道,比現在買的麪條要好吃許多。

炎熱的中午,大地如火炙烤。樹上的蟬兒熱得不知跑到哪兒去了。母親從餐桌下端出一個大瓷盆,再從最靠牆角的那個麪缸裏舀出一大瓢白麪,然後一手澆水,一手拌麪。透着麥香的麪粉,在母親靈巧的雙手翻滾中,一會兒就變成了光滑細膩的麪糰。曾聽母親說過,面和好後,不能馬上擀,要讓它在盆裏醒一會兒再揉,這樣擀出的麪條勁道有味,爽口好喝。

爲了讓我們吃頓涼麪,母親肩上都是搭塊白藍槓的毛巾,幹一會兒便擦一把臉上的汗水。爲了涼快一點,有時母親也把飯桌從低矮的廚房搬到堂屋裏,然後再放上面板揉啊擀啊。眼看着一大團面從母親的手中和好,而她身上的土布褂頭,除了最下面的一條布邊是乾的,其餘全被汗水浸透了。每當此時,我都趕緊拿起芭蕉扇,雙手用力爲母親扇風,趁醒面的工夫讓母親涼快片刻。不大一會兒,母親又開始使勁揉起面來,豆大的汗珠從她臉頰上滾落下來,灑在桌旁、灑在地上,也灑在我年幼的心靈裏。

麪條擀好後,先放在用高粱穗頸編制的鍋蓋上晾着,等待從大隊部辦公的父親回家後再下鍋。我和姐弟們有的幫忙燒火,有的剝蒜砸蒜,有的挑着擔子去挑水。因爲剛從井裏打上來的水涼,適合拔涼麪條。母親再從鹹菜缸裏撈出兩根胡蘿蔔,洗淨切丁。那時候的滷子只是放點油鹽切點蔥花,不捨得往裏放雞蛋。養的幾隻母雞下的蛋,那可是家裏的`銀行啊!得靠它兌換幾個零花錢。麪條岀鍋後,在剛挑來的涼水裏用笊籬撈幾遍,盛上碗,舀上一小勺蔥花滷,拌上蒜泥和胡蘿蔔丁,即是一頓味道鮮美的涼麪條了。那時候我的飯量大得驚人,一氣能吃三大碗。看到我們兄妹幾人圍着飯桌狼吞虎嚥的樣子,仍搖着扇子在一旁歇息的母親,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

夏天在家裏吃頓涼麪,要等啊盼啊。可一到大姐家,準會吃上涼麪。所以,當時我這個只有一個吃心眼的“吃貨”,每到星期天不上學時,都要翻越兩個山頭、步行二十華里到大姐家串門。這個大姐是我二伯父家的閨女,從小命孬沒了娘,六七歲就在我家,跟着母親和我們姊妹幾人一起生活長大,直到現在,彼此之間我們如同親姊妹。大姐屋後山坡上有口老井,井上安裝有轆轆。據說七八代人都一直吃這口井裏的水,它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冬暖夏涼。夏天用它撈涼麪,比現在冰鎮的還要涼。每次我去了大姐家,她都顧不上地裏忙碌的農活,停下來爲我做涼麪——那可是那個年代來了客人的“招待飯”啊!去年清明,我回老家探望大姐時,又專門跑到那口老井前轉了幾圈。儘管它的井臺變了樣,井口上安裝了幾條用電抽水的塑料管,但蹲下來探頭觀看,這口老井依然是深幽幽的,井水也是清幽幽的。

記憶中,有時母親也曾苦笑着責怪我:夏天少去你大姐家吃涼麪,她家的農活太忙,想吃在家裏我給你們做。說這話時,我分明看到母親的眼角里有亮晶晶的東西在閃動。其實我心裏清楚,處處精打細算的母親,是不會天天給我們擀涼麪條吃的。因爲那靠牆角的半缸白麪,除非來了客人招待外,一般都要“吃”到春節。即使過一個伏天,我們也吃不了幾頓涼麪。

涼麪,我夏天飲食中的最愛。一晃40年過去了,自己也天南海北的吃過各種各樣的炸醬麪、肉絲麪等,但我最難忘的,依然是童年時代母親做的手擀涼麪。此時此刻,眼前馬上浮現出裹着小腳的母親溼透衣服彎腰揉麪的背影,淚水立刻模糊了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