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記憶中兒時的老街散文

記憶中兒時的老街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1、

記憶中兒時的老街散文

記憶中兒時的老街,並不只單是一條街,而是鄉人集市周圍片區的泛稱。老街位於人民公社的旁邊,人民公社後來改爲鄉政府。老街兩邊的民居,臨山而建,依水而傍,一條小溪從老街的側邊蜿蜒穿行。我不知道老街在父輩之前的歷史,我年少記憶中老街的建築,沒有高檐樓閣,但是青瓦青石土牆的明清建築風格還在腦海中盪漾。

老街,成爲四周村莊交換農產品的集散地,成爲當地行政的中心,解放前的鄉公所,解放後的人民公社和鄉政府。時代變遷,但行政中心的地位卻一直沒有被動搖過,自然與它獨特的地理條件有關。它是方圓數十個村莊的中心,也是衆多馬路的交匯處和出發點。

集市是老街的名片,也是平日裏最熱鬧的景象。童年的鄉下小孩,能得到大人的允許,一塊趕集,雖然路遠步行,但心情自然也是欣喜得很。在老街,不僅能看到很多熱鬧,興許就能買到自已喜歡的零食,還能在地攤上看到自已喜愛的小人書,更能吃到老街剛出籠的包子,熱乎乎的。糖包、肉包、菜包,吃一口,香香的,直讓你流口水,吃了還想吃。還有糖葫蘆,一串串的誘人。

兒時的你,挑剔過餐桌的飯菜不夠好吃嗎?兒時的你,背過打滿補丁的帆布舊書包嗎?兒時的你,房間裏擺的是什麼樣的玩具?

你會因爲飯菜不合口味而挑食嗎?你會因爲書包太舊怕同學們恥笑而逃學嗎?你會因爲玩具太多而四處亂丟嗎?如果你不是生長在70年代未的農村,你一定不懂得那時的孩子,主餐紅薯,一點青菜,你也能吃個精光。平日裏的飯桌只要有一點豬肉,有一點魚都是一種難得的奢侈。一年裏能換上一個新書包一個新文具盒,你就興奮得幾晚上睡不着覺。一年裏能穿上一件漂亮的新衣,你就會認爲相當的幸福。你不知道童年鄉下孩子的玩具就只是滾鐵圈圈和玩橡皮筋。你也一定不懂得那時的大人,如何的省吃儉用,只是爲了到老街的集市去換取一些必須更換的家用物品,去裁一兩匹棉布,爲你做上一兩件過年的新衣。或者是遠方的親戚來了,父母才從家裏的木箱底裏翻出一點錢,買上一點豬肉或者魚鴨招待客人。

我兒時的鄉人,就是這樣的儉樸。一年四季,田地裏辛苦勞作,平日裏把自家種的捨不得吃的瓜果、蔬菜、茶葉、雞蛋、茶油、菸絲等,挑着提着,一大清早趕着幾公里,甚至是十多公里的山路,只爲去老街的集市去賣點錢,再買回一些生活的必需品。那時的生活雖然艱辛但有着簡單的幸福,沒有攀比,沒有嫉妒,活得很純粹。

  2、

趕集,是老街最爲熱鬧和繁榮的標籤。

趕集的日子,有着傳統沿襲下來的風俗。方圓二十多公里的三個公社,按農曆來安排集市,約定着逢一、四、七爲一處,二、五、八爲一處,三、六、九爲一處。每月逢十就三個地方同時休集。最遠的集市要走十多公里的山路,最近的離家也有幾公里的馬路。老街就是那個離家最近的集市。小時候交通不便,村子出去老街,僅只有一條狹窄的馬路。天剛微涼,大清早的村口就已經開始相互喊話,相約着一起去。大人們挑着蘿筐,提着菜籃,小孩們一路打鬧着跑在前面。來得及吃早餐的就吃了早餐趕路,沒來得及吃早餐的,等到了集市,就在小攤上買上一兩個饅頭填填肚子。如果當天買賣相當的好,或許會吃一碗肉絲米粉,來慰勞自已的辛苦。

老街的兩邊滿是小雜鋪。經常人滿爲患的.地方,自然是公辦的商店,名曰:供銷社。供銷社裏擺着品種最多的日常生活用品。鄉下公辦的商店,雖然稱不上是所謂的國有企業。但其實也有着其它私人商鋪沒辦法比擬的進貨渠道和優惠進貨價格。那時的商品還只是計劃經濟,很多商品只能限量供應。供銷社裏就是這些供應限量商品的地方,它是指定的,有着其它私人雜鋪店沒辦法享有的這些特權。所有的鄉人只能憑着每月定量的糧票和油票或者布票等票據,才能買到定量的糧油和布匹,還必須省着用。當然供銷社裏,也擺着油鹽醬醋,擺着廉價的毛巾,牙刷牙膏,肥皂等供大家挑選。

老街鄉政府大樓前面的那棟二層樓房,是郵局。是你向遠方親人傳遞親情的一個溫馨的地方。它聯貫着全鄉十幾個村莊村民血脈向外傳遞親情的紐帶,也是唯一能投遞或收取包裹信件的地方。趕集的日子,郵局門前總是排滿了長長的人羣。或等着派發郵件或包裹,或等着投遞信件或郵包。平日,是郵遞員騎着綠色的專用自行車,後面架子放着兩個大大的郵包,裏面裝滿了信件或包裹,往每個村莊派發。如果你寫好了信,家裏沒有信封;或者你有了信封,家裏沒有了郵票。那麼你會趁着趕集的日子,好不容易的跑一趟郵局,在郵局窗口面前排隊,買上一個兩分錢的信封,或者一張八分錢的郵票,用漿糊去粘好。漿糊用完的時候,你也會到附近的小商鋪,向人家要上幾粒米糊,用手指壓碎,再小心貼上,投到郵筒中。如果你的信封已經粘好的話,只是沒有郵票,只是沒有漿糊,那麼你不用嫌髒,用郵票往舌頭上的口水一粘,然後貼在那個“貼郵票處”。那樣的舉動,沒人笑你,一樣能貼住郵票,一樣能寄出信件。

老街的郵局,一直寄存着我們家人之間的牽掛。我年少時,父親就在遠離兩百多公里的國企礦山上班,一年也只是一次短暫的探親假回家看望我們。那時,鄉下沒有電話,沒有手機。唯一的通訊方式就是通過郵局收發信件,母親給父親寫信,都是初中的哥哥寫的,信中的內容,一般都是讓父親放心的字樣。寫好了,然後念給母親聽,再拿到老街的郵局去投遞。

郵局承接了當時母親和父親之間的牽掛,承接了父親對我們四兄妹的關心和愛護,也承接了我們四兄妹對遠在外地工作的父親的想念。

  3、

我是長年在外的遊子,難得回老家一次。我常問自已,還記得老街溪邊的打鐵鋪嗎?是的,我記得。鐵在我的記憶裏總是跳耀着不滅的火花。

童年的我,不僅羨慕鐵匠們高超的打鐵技術,更是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成爲那火紅的鐵塊,在鐵匠們的手裏,精心被打造成一件有用的器具。小鐵塊擱在竈爐裏高溫的燃煤上鍛燒,被風箱撲哧撲哧拉着直冒跳動的火焰。老師傅用大鐵鉗緊夾住鐵塊,小徒弟們掄起大大的鐵錘,一下一下用力往下敲擊錘打,叮噹叮噹,火花四濺。有時也把鐵塊放在水裏,輕敲再放在碳火上去燒。在他們的手裏,一塊塊鐵就變成了一件件有用的器具。我想,生活中,任何有生命或無生命的東西,有形或無形的思想,都應該是經過火的考驗和洗禮,都應該是經歷過千錘百打的磨鍊之後,才能迸發出絢爛的火花。

你聽過那些鐵匠鋪打鐵的聲音嗎?前些年回家路過老街,特地去當年鐵匠鋪的門前看看,店鋪卻早已改頭換面。但在我靠近它門口的瞬間,裏面叮噹叮噹的響聲,便撲面而來,如兒時般的親切和溫暖,。

老街的記憶,自然也不能忘了過年前香噴噴的現場爆米花。如果你不是那時候農村長大的孩子,你一定不知道那是怎樣般的神奇。反正小時候我總感覺爆米花是孫悟空變魔法一樣。黃色的玉米粒,加上一些白糖;或者是大米,放一點白糖。然後倒進形如葫蘆般的鐵製容器裏,蓋好鐵蓋,放在那火爐上旋轉着翻烤。當然師傅不能停止搖晃器皿,搖晃是給容器均勻加熱,以防止生熟不一。當容器前端那個溫度指針到達一定的刻度時,就用麻布袋迅速套住。此時,孩子們便會遠遠的握住耳朵。砰的一聲之後,玉米粒就變成了爆米花,或者是白白的米焦。香噴噴的味道,直接衝進你的鼻孔。即便是沒吃到,聞聞看看也是一種無比的享受。

  4、

老街的電影院,是兒時一道閃亮的記憶。童年的鄉下沒有電視,難得下鄉的免費布幕電影,也不是每月都有。而老街唯一的那座電影院,纔是我們幼小心靈接受外面世界景觀的開心場所。電影院外牆的黑板上,常常用粉筆提前寫出電影的名字和票價。小孩子平時不能去老街電影院,因爲沒錢買票。一般去看電影,要麼是過年時節和大人一起去,要麼就是小學或初中包場。那時買一小包1毛錢用報紙包住的葵花子,也可以一邊嗑一邊看,直到電影結束。

不管是好看的電影,或者是不好看的電影,從電影院出來,就是一種幸福。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日子裏,只要是電影,就值得期待。票自然很搶手,並非每場電影,你都能排隊買得到。碰到星期天,會上午接下午一直放連續幾場次。

沒票的小男孩,有時會在電影開始後的幾分鐘,趁着檢票人走開,偷偷地爬進鐵門,溜進電影院。或是從電影院後門的廁所圍牆翻牆而入,但那要冒着被逮的風險。電影院爲了防止太多的小男孩無票翻牆,有陣子電影開始前是憑票進入,但是不撕票角,而改爲放映前幾分鐘檢票。沒票的要麼加雙倍的錢補票,要麼就被罰電影散場後打掃全場衛生。

你沒有爬過電影院的後牆吧?如果你不是那個年代農村長大的孩子,你一定不知道被罰打掃整個電影院的感受,但那纔是真正的“享受後的痛苦”。童年的你,有沒有和我一樣,邊嗑瓜子邊掉眼淚,抱怨着壞人不死,好人遭罪的心情吧?

老街的電影院,隨着後來家家買了電視機,又出現了錄像廳,那曾經熱鬧的電影院,就開始荒蕪了。直到後來被拆掉,改建成新的房子。而那些隨着布幕喜悅的,傷心的影子,有時還會全部從腦海中跳躍出來,一齊並排站着。時不時的打量着,老街的一切。

  5、

建房子,請石匠;做傢俱,請木匠;做衣服,請裁縫;編籮筐,請竹匠;遇到如此的動工,就不能只用自家菜園的菜來招待了。餐桌上用來宴請那些師傅們的豬肉或魚蝦等葷菜,是一定要到老街的集市裏才能買得到的。那些師傅們都是鄉鄰,也知道東家的生活處景,所以即便是主人一直在旁邊夾菜,一邊熱情地說:吃肉,吃魚,沒有了還可以去買。師傅們也是夾菜很省,有時一碗肉,可以熱好幾餐,中餐吃了,晚餐還繼續熱,沒有哪個師傅會嫌棄會有想法。我想,這就是鄉親們的純樸了。

趕集的日子,人頭攢動。而所有的擺放井然有序,自家的籮筐或擔子放在街邊的兩側,或有凳子挨擠坐着,或蹲着,或站着。一邊呦喝着,一邊談着價,買賣就在那些吵雜的聲音中開始。每次遇到縣城來往的拖拉機或大貨車通過,人羣就會自覺地閃開一邊,讓車輛通過,然後又自覺回到自已的位置。

老街的買賣絕對公平,童叟無欺,不會少稱,也不存在價格上的欺詐。自家種的、自家養的,用不完、吃不完,省吃儉用,就拿到街市上換些鈔票。經常在集市,熟識的,不熟識的,攤位挨着的就開始聊起家常。只要你經過,就會熱情地問“老鄉,你要些什麼?”即便是砍價半天,你沒買任何東西,對方也不會拉長臉,說一聲“你好走,下次再來”,聽着也是特別的舒心。這次沒買,說不定下次衝着對方的熱情,買賣也就成了。你要是買上一斤豆腐,或者一些魚蝦肉,就會自然的收到一點姜蔥之類所謂的贈送,老家叫“搭頭”,這部分完贈送完全是照顧熟客,用來招攬新生意,絕對免費的。

過年是老街最爲熱鬧的日子。那些平時在田地勞作的村人,年底是最難得有如此悠閒去逛逛集市,盤算着怎樣買些好吃的,買些好穿的,添置一些年節的家當和用品,

籮筐滿了,竹籃滿了;籮筐空了,竹籃空了;買賣中,大家都有收穫。

6、

時光流轉,時代在進步,老街在變遷。部份舊房子拆建了,蓋起了紅磚水泥玻璃窗的樓房,有些被改建成新的商鋪或出租店面。部份原住戶也跟隨着鄉政府新遷,青石板的路面也被拆了,拓寬了,鋪上了水泥。一些年輕的勞動力長年在外,平日裏只有老人和留守的小孩。如今的老街,已經變得清冷和靜寂。老街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老街。只有在街頭巷尾,還能看到一些老者,端坐在屋檐邊,看日出日落。只有在街巷尾頭,還能看到一些無憂無慮的小孩,戲嬉着,打鬧着。

架在街頭小溪上的那座百年石拱橋,如一位靜謐的時光老人,靜靜地聽着風穿過彎彎曲曲的巷弄,靜靜地和小溪的流水細說家常,靜靜地聽着深夜裏傳來的蛙聲和狗吠聲。

無數次夢裏遊走老街。從街頭到街尾,從一個商鋪到另一個商鋪,細數那些自由穿梭在集市人羣中童年的身影,握手那些巷深巷淺兒時奔跑的歲月,觸摸那些長滿青苔的青石板上咚咚作響奔跑的回聲。

今生記得。記得老街純樸的鄉土人情,記得滿街悠悠飄香的小吃,記得悠長悠長的叫喊吆喝聲,記得老街的一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