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合集15篇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合集15篇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1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等,是我國二千多年的傳統節日。

關於端午節,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中國古代楚國有位大忠臣名叫屈原。屈原曾多次勸國君楚懷王聯齊抗秦,但昏庸無能楚懷王聽信小人,以致國破家亡。屈原聽到自己國家將要滅亡,在公元278年,農曆五月初五的那天,悲憤地抱着石頭投入汩羅江。當地的百姓聞訊後,馬上划船去打撈,一直行止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就變成爲龍舟比賽。百姓又怕江河裏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在家中包了糉子投入江中,以免它們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形成了吃糉子的習俗……漸漸地,端午節就有了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等風俗活動。

這些活動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吃糉子了。現在糉子的品種繁多,有鮮肉的,有豆沙的,有紅棗的,還有蛋黃等等。在我家,奶奶是包糉子的專家。我最記得每年的端午節,媽媽總是忙着打掃衛生,奶奶呢忙着包糉子。只見那兩片長長的蘆葉,一把糯米,再加一顆紅棗,在奶奶的手裏就像變魔術一樣,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個結實的錐形糉子。而我呢,就等着糉子出鍋,趁熱咬上一口又香又糯的糉肉,真是回味無窮呀!

聽媽媽說我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我平時一定要多看書,多學習,更多地去了解這些燦爛古代文化。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2

清晨,我被一陣陣的糉香誘醒了,我睜開朦朧的雙眼,啊!今天是端午節,我喜歡的糉子終於可以吃到了。

我洗漱完畢,走到餐桌前,餐桌上有油條、菜角,還有我愛吃的糉子。我拿起一個糉子,先把它身上纏的線解開,然後把糉子碧綠的外衣脫掉,露出了一個三角形的白白胖胖的糉子。我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黏黏的、軟軟的、甜甜的。吃完一個,我感覺不太過癮就又拿了一個糉子剝完吃了起來。我還想再吃時媽媽卻說:“糉子不要吃太多,吃多了會消化不良的。”我只好無可奈何地放下了。媽媽看我那麼喜歡吃糉子,就給我講起了端午節的由來。

戰國時期,楚國有個叫屈原的愛國詩人,楚王相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不久,屈原聽說楚國被圍困了,悲痛不已,最後抱着石頭投汨羅江自殺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把這一天定爲端午節。

從20xx年國家把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定爲法定假日。端午節除了吃糉子,還有很多習俗,比如:賽龍舟、佩戴香包,香包裏面還有硃砂、香料、雄黃,據聽說這些材料可以驅蟲辟邪。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爲了防止蚊蟲叮咬,端午節還有插艾的習俗呢,

這真是一個愉快的端午節,既能吃到美食,還能和家人團聚在一起,我要珍惜每個與家人團聚的日子!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3

我家住在河邊,端午節最有趣的事就是去看龍舟賽。

這天我正在院子裏玩,突然河邊傳來一陣震耳欲聾的響聲,我趕緊向河邊跑去。

遠遠聽見河邊人聲鼎沸,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走近一看,只見河邊已經擠得水泄不通了,我好不容易從人縫裏鑽進去,原來是龍舟賽開始了。向河面望去,只見許多龍舟是一字排開,每條龍舟都插着彩旗,龍頭形態各異,張着犄角,睜着雙眼,好像真的蛟龍在翻江倒海。而船上的那些隊員們身穿整齊的服裝,頭扎頭巾,個個都摩拳擦掌,精神抖擻,好像要馬上大幹一場似的,站在船頭的那個指揮者更像是將軍帶兵出征。

只聽一聲令下,龍舟像離弦的箭一般向前衝去,頓時吶喊聲、鑼鼓聲、鞭炮聲混成一團,好不熱鬧。那些龍舟你追我趕,爭先恐後,誰也不肯讓誰,岸邊的觀衆不停地爲他們加油。剛開始那些龍舟都還是並駕齊驅,漸漸的就拉開了距離。劃在前面的黃隊由於在轉彎的時候角度沒有控制好,結果被別的隊超過了,紅隊抓住這個機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超過了黃隊,白隊也不甘落後,緊隨其後,最後可憐的黃隊在那裏調整方向,而白隊越劃越快,隊員們一齊使勁,動作整齊,漸漸的超過了許多隊,獲得了勝利。一時,雷鳴般的掌聲、歡呼聲響徹了資江河的上空。

端午賽龍舟,真是既緊張又熱鬧啊!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4

端午節帶孩子一起回父母那,糉子水果肯定少不了買的,又在路邊看到了掛了匯成商學院小車的紅紅的香包、彩繩等端午節的一些小掛飾,孩子歡呼着去挑選自己中意的小物件。

買了一大推的糉子水果,感覺還缺點什麼?對了,少了菜角糖糕和油條!

童年的端午節是在老家過的,那時吃糉子的不多,倒是每家每戶都少不了菜角糖糕和油條,走親戚也拿的是這幾樣,這可能和當時的生活環境有關。那時,家鄉過端午都是自己動手做食物,很少在外面買的。家鄉盛產小麥玉米,但大米就少之又少了,所以端午就以菜角油條這些麪食唱主角了。幾乎家家都動手製作,大人忙着和麪支油鍋,我們小孩則眼饞地耐心地等着香噴噴的端午美食……

現在,人人都注意膳食結構,油炸的東西人們都敬而遠之了,我也很反對孩子吃這些油炸食物。

今天端午!於是我走到賣菜角油條的攤前,呵呵,竟然還要排隊等候,這在平時可是沒有的現象,兒時的端午記憶太誘人了,我耐心地排着隊,一樣買了些,孩子在一邊不解的問:“你不是不讓經常吃這些東西,咋還買這麼多?”“今天端午,這些東西也和糉子一樣少不了的。”我大聲地告訴孩子。

是啊,端午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它和其他一些“國內”的節日似乎都曾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幾年,我們都又風風火火的過起了我們自己的節日,幾天的假期更爲我們創造了過節的條件和氣氛,看來,傳統的節日啥時候也不會過氣呀!

我故意問孩子,你給我講講端午節的由來,孩子得意地告訴我,我們前幾天的課文剛剛學過《端午節的由來》,孩子也央求道:你給我說說你小時候的“端午節”唄。正好,我給孩子講自己童年的“端午”,再和孩子一起學學端午的知識……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5

大家一定都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吧?!到了那天,人們就會將早已準備好的糉子葉以及佐料拿出來,精心地包出一個個綠色的四角形糉子,人們再小心翼翼地剝開糉葉,無比美味地咬上一口,嘖嘖,那味,簡直妙不可言!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各地還要進行精彩的划龍舟大賽,人們邊狼吞虎嚥地啃着端午節的美味佳餚,邊盡情地吶喊着爲湖上賽龍舟的人們加油,喝彩……端午節是快樂的,那麼,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麼呢?這可是關係到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呢!

屈原是我國古代戰國時期楚國的士大夫,一直以來都受到了當時皇帝的重用,最後卻被奸臣所迫,被逼得走投無路,帶着對自己國家的愛忍痛奔到江邊,含着淚揹着石頭跳江輕生了。當楚王知道這個消息後,才醒悟過來,可爲時已晚,我們偉大的屈原,早已跳江幾個鐘頭了,連個屍體都撈不到。極度悲傷的人們害怕屈原的靈魂餓了,便將飯倒入江中,後來又害怕江中的魚蝦將飯菜吃掉,在外面包上葉子做成菱形的樣子,那樣,魚蝦就不敢偷吃了。

後人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將乘小舟打撈屍體和將做成菱形的飯糰轉變成了現在的賽龍舟和吃糉子。有的地方還要在那天給孩子的手和腳踝綁上色彩鮮豔的細線,據說那樣可以防止蛇咬,相當於端午節的護身符呢!

端午節,甜滋滋地咬着手上那香氣撲鼻的糉子,目不轉睛地盯着電視上精彩的賽龍舟,眼前猛然閃現出當年屈原滿臉悲痛跳入江中的樣子,一滴淚不覺滑落腮邊——屈原,你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得好嗎?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6

我的家鄉在蘇州美麗的西山島上,也叫金庭鎮。這裏風景秀麗,四季花果飄香,享有“花果山”的美譽。

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風俗特點,下面就讓我帶你走進家鄉的端午節吧。

農曆的五月初五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在端午節這天,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節日的喜悅。挖野菜、打青糕、包糉子……更是忙得不亦樂乎。農民伯伯大清早就會到山頭上、田地裏去採集各種各樣的野菜,這些菜被稱爲“端午菜”。據說這種菜營養特別豐富,還清熱解毒,也能用它來做一些糕點,家家戶戶忙乎着,人山人海,可熱鬧了。

以前的端午節,人們還會喝一種叫“雄黃酒”的酒,不過現在人們都喝上了香醇的桂花酒了。拿起糉子,解着細小的繩子,一股淡淡的清香就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剝開翠綠的糉葉,一團黏黏的糯米制成的`糉子便映入眼簾。

糉子有很多種:紅豆的、紅棗的、蛋黃的,甚至還有肉餡的;形狀也有大的、小的、長的、方的,但無論是哪一種,都能饞得你直流口水……

你知道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嗎?據說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因受到權貴的排擠,覺得報國無門,於是就投入汨羅江自盡了。人們怕魚兒吃掉他的屍體,就把糉子投入江中讓魚吃。從此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每年的端午節,家鄉的鄉親們都會忙的不亦樂乎。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7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我和媽媽冒着細細的雨絲去姥姥家過節。

來到姥姥家門口看到門前插着一些翠綠的植物,我的心裏冒出一個大問號,這是什麼?爲什麼要掛在大門口?我忙問姥姥,姥姥笑吟吟的說:“這是艾蒿,在端午節天亮前插在門窗上可以驅蚊殺菌,還可以辟邪驅鬼。”接着,姥姥給我和妹妹系五彩線,戴香包,她說;‘小孩子帶上這兩樣東西可以避開蛇蠍毒蟲的傷害,保平安。過了一會兒,姥姥開始準備包糉子的材料。她先把洗乾淨的糉葉放進鍋裏煮十多分鐘,這樣可以除去葉子的青氣,增加葉子的柔韌度,在包糉子的時候纔不會破。然後把糯米淘洗乾淨浸泡五六個小時。一切準備完畢後,開始包糉子了。姥姥把兩片糉葉稍作重疊放在左手中,用右手撈出適量的糯米均勻的攤在糉葉中央,再放上蜜棗和花生,兩食指向中間護攏糯米,卷至半圓柱型,兩邊葉子向中間摺疊在卷,用線纏緊,一個圓嘟嘟的糉子就包好了。等到所有的糉子包好後放進鍋中,煮上兩個小時,把火關小,用文火再煮兩個小時,再把火關住燜上兩個小時就可以吃了。

吃着香甜的糉子,姥姥又給我們講起端午節的來歷,原來是爲了紀念歷偉大的詩人屈原的一種傳統方式。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他爲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於國家的變法圖強,但是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迫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滿懷忠君愛民熱情的屈原最終在悲憤絕望中於五月初五投__江而死。屈原投江後,老百姓爲了防止魚蝦啄食他的屍體,駕着龍舟把糉子扔下江趕走魚蝦。從此以後每到端午節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我一邊吃着糉子,一邊聽姥姥講故事,感覺到生活是多麼美好啊!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8

小時候,每當家裏人將屋外曬的幹糉葉收進來時,我就知道端午節快到了。我會數着日子等家裏人用這糉葉包出香噴噴的糉子。

端午之前,母親會上街買最新鮮的包糉子所需的材料,如:糯米、紅蜜棗等。有的時候,家裏還會包一些肉餡的糉子,但次數極少,好像打我記事以來就只吃過兩次。

端午到了,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和奶奶忙得不亦樂乎,她們可都是包糉子的行家,所以,包糉子的事兒由她們全權負責了。

如果,她們包的是紅豆餡的糉子,她們會先將糯米、紅豆清洗乾淨,然後將糯米和紅豆混合在一起,用糉葉包裹成一個個棱角分明的“三角形”。如果是肉餡的糉子,她們就會先將五花肉切碎然後與糯米混合。在媽媽和奶奶的巧手下,那些散落的糉葉和糯米不一會兒的功夫就成了一個個色、香、味俱全的糉子。

糉子包完了,母親會在不同餡的糉子上做上不同的記號,然後放入大鍋中煮,由於家裏人比較多,所以媽媽和奶奶每次都會做很多糉子。有時,家裏那口鍋需要三鍋纔夠。因爲每次煮糉子都會費很多時間,所以我和姐姐會用僅剩的一些材料依葫蘆畫瓢的多做一些小糉子,但每次做的都不如母親和奶奶做的那樣美觀。

糉子煮好了,我們幾個小孩子一窩蜂的擁上去搶肉餡的糉子。很快,一鍋糉子被我們大大小小的十來個人“清理”的一乾二淨。接着又煮了第二鍋,這一鍋是留着吃飯時吃的,而最後一鍋則是留着後幾天我們當零食吃的。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9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的領域中,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糉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端午節吃糉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糉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糉子已極爲有名,市場上常有糉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糉子。小小的糉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着一定的位置。

我們家鄉包的糉子是海南有名的定安糉子,糉子裏面是用鹹蛋黃和肉做餡,吃起來香噴噴的。奶奶是包糉子的能手,每逢過節,她都爲我們包糉子,可這次,因爲媽媽太忙,所以奶奶沒有回老家包糉子。這幾天,奶奶準備了好多葉子,要包許多的糉子送給朋友們,希望他們收到後,會有人說一個“哇”字。

雖然今天是過節,本應該去泡“龍水”,可媽媽說:“今天是過節,我們不要去湊熱鬧”。因此,我還是象往常一樣,在家裏做作業、上舞蹈課,我覺得今天既是一個熱鬧的日子,又是一個平常的日子。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10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各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傳說,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爲國忠誠。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在過端午節時,人們有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等許多習俗。這些習俗都是爲了驅邪或紀念屈原的死。

端午節的許多習俗與“五”這個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過端午節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11

“四時花競巧,九子糉爭新。”今年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在這江南青青的色彩裏、溼溼的雨季中緩然而來。在江南的雨中,那清涼的春雨淅瀝瀝的一直下着,伴着我們舒緩閒適地度過了這個美好的節日。

推開家門,一陣如風鈴般清脆的笑聲和着青青的糉草葉香味便向我襲,一定是姐姐和媽媽正在包糉子。我看狗夠黑豆也彷彿受到糉草葉清香的誘惑,興奮的在客廳裏亂竄,似要嗅上一口這個季節的味道。姐姐聽見開門聲響從廚房裏跑了出來。一見到我就撲過來抱我,連連說我又長高了,可是姐姐依舊沒變還是那麼樂觀依舊笑靨如花。

接着大家開始吃糉子,今年我們家的糉子形狀可謂千奇百怪,有方的有圓的還有像牛角一樣尖尖得。大概是姐姐的傑作。綠剝開墨綠色的糉葉,只見潔白如玉的珍珠團裏鑲嵌着幾顆深油紅亮的瑪瑙棗。綠白紅三色相映襯,顯得十分豔麗動人。散發出淡雅的清香,咬一口,真是甜而不膩,黏黏而爽口。

端午節,是傳統的節日,我固然不會忘記關於端午的來歷,不會忘記詩人屈原,不會忘記圍繞端午的許多故事。小時候每年的端午節天空也會飄着牛毛細雨,而小小我總是倚在祖母的懷裏看着祖母嫺熟的包糉子,認真的幫我做着香袋。

如今打開我的衣櫃,還能看見一隻紅緞綢的香袋,它用五彩線繫着,香袋下面的穗子是用蒜梗和五顏六色的花布剪成的小圓圈綴成的,是的這便是那年香袋是祖母爲我縫製的只可惜,如今物在人去,花落花開,鶯歸燕已十餘個春秋。

端午!你給我帶來需多快樂也勾起我對如煙往事的無限懷念。端午的味道,是我難忘的回憶。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12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愛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見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能夠看見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一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13

每到端午節,我就會想起小時候學的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快到了,我想隔壁鄰居劉奶奶又要送來親自包的糉子。

其實我也很想在這美味的節日裏自己做上幾個糉子,這兩天我和媽媽便向劉奶奶請教怎樣包糉子。 劉奶奶包的糉子既好看又美味,奶奶說首先要把糉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這樣比較好包一點。再把長長的糉葉摺疊,圍攏來,中間放進調好的糯米和肉塊,要包出棱角。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覺得好難啊!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而且米會灑下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媽媽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我想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經過艱難一番包紮後,稍微有點型、看着順眼的糉子跟着大人們包的一起放入鍋中了,我包的糉子很“顯眼”哦!接下來就用猛火煮40分鐘,再用文火20分鐘就差不多了。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終於時間到了,看到了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看到裏面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的端午學會了包糉子,品嚐了自己的勞動成果,這其中的味道可真不是一般的美哦!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14

五五端午,爲紀念大詩人屈原而設定的一個傳統節日。

相傳五月初五這天,屈原跳入江中,人們怕魚蝦會吃掉屈原的肉身,而向河中投入糉子,在河面賽龍舟。千百年來,吃糉子,賽龍舟,成了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端午,奶奶手工糉子的味道。

小時候,每逢端午,奶奶都會自己動手包糉子。爸爸媽媽不准許我吃現成飯,總讓我給奶奶打下手。洗糉葉、調糉餡、包糉子、綁糉子……。媽媽幫着調餡,奶奶負責包糉子,而年幼的我則端着一大盆水洗糉葉。“一片一片慢慢洗,小心別弄溼衣服了。”“知道啦。”身後總傳來奶奶不放心的叮囑。洗完整齊放進小盆子裏,我打起了幫奶奶包糉子的鬼主意。“奶奶,我來幫你。”“好呀,來這邊坐,我來教你。”我擼起衣袖,打算大幹一番。“丫頭喜歡那種餡啊?”“就光包糯米的。”“先拿着這片糉葉。”……。只見奶奶手中左轉一下右轉一下,一個大大胖胖的糉子就包好了。我學着奶奶的模樣,剛塞好餡,葉子一滑全散了,媽媽看見我笨手笨腳的小模樣不禁笑出聲來。

媽媽也加入了包糉大軍的隊伍。

“先這樣在這樣,好啦”……我開始認真的學着。雖然包出來的糉子形狀特別,不成模樣,但這一個個奇形怪狀的糉子卻包含着來自一個家人的愛。端午未至,糉香卻早已傳遍千里,甚有端午的溫馨氣氛。又是一年端午,卻與爺爺奶奶相隔千里,莫名懷戀故鄉。

年幼時的美好畫面被糉香勾起,一幕幕浮現在我的腦海,時光有情讓糉香悠揚;歲月無情讓兩鬢斑白。想吃糉子卻又覺得無味,是因爲這沒有愛的味道嗎?我想,是的吧,奶奶的手工糉子總有這濃濃的愛的清香。

糉香飄飄傳千里,思戀遙遙萬里傳。

端午節的六年級作文15

一陣陣艾的奇異香味飄來,是那麼香,那麼誘人。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着艾,不知不覺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每到這個時候,我那慈祥的奶奶都會給包糉子吃。

每年的端午節,奶奶都會提前做準備,做我最愛吃的豆沙糉子。奶奶總是要耗費很大的精力去做餡兒料,煮熟、過濾、翻炒。時間很漫長,但奶奶做這些的時候依然是那麼開心,而我則是在一旁手忙腳亂的給奶奶打下手。奶奶總是一邊給我講着端午節的來歷和故事,一邊包着糉子。小糉子在奶奶的手中是那麼的聽話,而我包出的糉子卻總是張着大嘴巴,一個接着一個的嘲笑我,沒有任何一個能勉強的算上合格。直到這些糉子一個個的被奶奶請下鍋,我纔開始了漫長的

等待。時間很漫長,不知道過了多少個小時,糉子還是沒有出鍋。此時的我就像等待千層麪出爐的加菲貓一樣,恨不得立馬就能吃到糉子。突然,我聽到一聲,糉子出鍋了,話音未落,我就立刻去看糉子了。糉子被奶奶一個個的夾出來,泡到了涼水當中。隨後,奶奶不緊不慢的將糉子夾到碗裏。我並沒有像奶奶一樣不緊不慢,而是伸手就去抓,結果,我被燙得嗷嗷叫,手紅得不得了,差一點就腫了。看樣子,我還是得拿筷子去夾呀。我從糉子裏挑了一個夾到我碗裏,剝開一嘗,一股甜甜的味道頓時停留在我的舌尖上。這使我立刻明白了,糉子裏不單單有着糯米和豆沙,還有着奶奶滿滿的愛。

奶奶做的糉子是超市裏買不到的,是獨一無二的。我愛過端午節,也愛吃奶奶做的糉子。希望奶奶每次都能爲我做出這麼好吃的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