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彙編15篇)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彙編15篇)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

“搶饅頭”是小時候最期盼的喜事,給我的童年增添了許多色彩。我們這裏的風俗,每當一戶人家造好新房,總要選個黃道吉日,大清早扔饅頭來慶祝一番。其實,扔的東西除了饅頭,還有糖果、水果,甚至會有籃球,這有多麼大的吸引力啊!一日村裏有人開始造房子,我們就不斷打聽他們哪天扔饅頭。房子越造越高,我們期待的心也越來越着急。終於盼到扔饅頭的前一天,我們會再三請求父母一定要早早叫醒我們,並且,相互轉告,千萬不能落下一個人。其實,一整晚我都會興奮得睡不着,無數次地起來打探情況,一聽到鞭炮聲,就一骨碌起來跑出門去。有一次,天剛矇矇亮,我就心急火燎地趕到那戶人家,只見院子裏亮着燈,還空無一人。我暗自慶幸來得早,可以佔據最佳位置,左挑右選,最後站定在院子正中間。這時,小夥伴們也陸續趕來,並且個個都有準備,有的穿着大口袋的衣服,有的端着個大淘籮,有的乾脆在腰間繫上一個小竹兜,準備滿載而歸。 “砰砰砰??”鞭炮聲一陣接一陣,院子裏頓時沸騰起來,“搶饅頭”正式開始了。拖着麻袋的主人們出現在二樓,我們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他們身上,不斷喊着:“往這裏扔!往這裏扔!”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着男主人,他當家做主,肯定扔得最多。只見他從麻袋裏抓出一把,隨手一扔,我趕緊順着饅頭落下的方向迎上去。“哎喲!”我被蜂擁而上的人羣推到在地。“我的饅頭!我的饅頭!”我心急如焚,拼命掙扎爬起來。突然發現,地上的“漏之魚”還真不少,兩個果凍,一包餅乾、一個饅頭。我一手一把,趕緊放進大口袋。再看看我的那些夥伴:有的端着大淘籮,跟着從天而降的饅頭滿院子跑:有的揮舞雙手,準備一手接住一個;有的一手捂着滿滿的口袋,一手和別人搶奪着。我個兒小,就只把目標鎖定在地上,彎着腰,地毯式地搜索,這裏撿幾顆糖,那裏撿幾包餅,收穫也頗多。忽然,一個籃球從天而降,隨即又彈開。我驚喜地撲上前去,就在我前胸碰到籃球的一剎那,一雙大手也按在了上面。我下意識地一把抱住球,死死不放,猛一擡頭,那整整比我高兩個頭的大人正瞪着我。我大呼:“你袋子裏的饅頭倒出來了!”他一回神,我一把搶過球,溜人人羣中,繼續加入“戰鬥”。天色慢慢亮起來了,搶饅頭的人也漸漸散去。我們一邊啃着搶來的饅頭,一邊比着收穫的東西,興高采烈地回家了,心裏又開始盼望着下一次的“激戰”。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2

家鄉的春節,隆重又隨意,沒有什麼條條框框,講究的就只是“團圓”二字而已。

臘月二十九,每家每戶的大人們用紅紙和竹條糊成一個個紅燈籠,掛在房檐上。而我們小孩子要做的,是在他們糊燈籠的同時放鞭炮。聽着那種“呲呲”的輕響,就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細語。這兩樣必須要同時開始、同時結束,寓意着來年屋內屋外都紅火吉祥。

大年三十,雞鳴一聲,人們就醒。大人們去集市上採購,孩子們則穿上新的紅衣服,女孩子們頭上用紅頭繩扎兩個朝天辮,男孩子們在手腕和腳踝處各系一條紅鈴鐺。

年夜飯上桌,魚和餃子都是必需品。一家人圍坐一桌,道着些不鹹不淡的家常話,無需華麗的詞藻,最樸實的話語也能暖人心窩,興奮和喜悅裝滿了每個人的眼睛。

十二點整,孩子們可以出門了。老村長在村口燃起煙花。所有人都如潮水般涌向村口,看一顆不起眼的小火種在空中崩裂,隨機變幻成一把撐開的打傘,在夜幕中飛旋。這把傘還沒消失殆盡,一朵金黃的金菊又燦然盛放,宛若一位孤傲的仙子,全身包裹着華麗流光,在村裏人的注視下翩翩起舞。絢麗的煙花在黑夜中競相綻放,那流光溢彩的點點光華都盡數撒進人們的眼瞳,照亮了天際,也照亮了人們的臉。

幾輪煙花放完,便原地支起一個火堆,大家都圍坐過去,繞着篝火唱歌跳舞,好不熱鬧。隨後在火堆上架一個小水壺,每個人都從自己家裏挖一瓢水,倒進壺裏。人們盤腿而坐,手拉着手圍成一個圓,朗聲唱着村歌“……起簍子,起簍子,家家都有錢……”待到水壺咕嚕咕嚕地直叫喚,老村長就把水壺拿下來稍微放涼。待到水的溫度差不多能喝,他就兩隻手捧着壺,把它貼在胸前,虔誠地閉上眼,嘴裏喃喃地念叨着,許着願,言畢,拿起水壺喝了一小口,便傳至身邊人。隨後他盡力挺了挺佝僂的肩背,瞧着水壺經過一雙又一雙手,嘴角的弧度慢慢的越咧越大,熾熱的火光給他蒼老的眼神帶去些許溫柔和活潑。當水壺最後又傳至他手上時,他笑了,火映亮了他的眼,竟有了些年輕時的豪放與靈氣。“也不知道我這老骨頭能撐多久啦,不過看到咱們村裏人如今生活的有滋有味,家家團圓過年,我這心裏啊,高興吶。祝大家以後更好啊,哈哈哈哈……”老村長說着說着,大家眼中都漸漸溼潤了。

“千門萬戶慶團圓,送舊迎新賀新年。誤把紅燈做笑臉,明年福運又當頭。”這大概是對家鄉的春節最好的寫照。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3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賀大家新年好……”新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春節我老家——潮汕有很多節俗以及活動,特別有趣。

回老家雖然坐了四小時的車,暈死人了,但我一下車,就聞到一股不一般的年味兒,讓我暈意全無。原來我奶奶和爺爺在燒紙,形狀各式各樣,金元寶、紙錢等,我聽大人說這是燒給天上神仙的,真神奇。再看看屋內,桌上擺着滷鵝、豬肉、魷魚乾來拜天上的神仙。我知道其實晚上才最好玩。

終於到了晚上了,我們開始吃年夜飯,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都上來,我願稱之爲“滿漢全席”。

隨着十點鐘聲敲響,我聽到鑼鼓喇叭齊響,那聲音如雷貫耳,原來是遊行隊伍來了,他們是擡老爺的,老爺就是天上的神,詹厝村的人都很迷信老爺,我們是很激動,特別是年紀小的孩子,提着燈籠就跟着隊伍走,我也是。我發現大人的燈籠都十分古典,我們小孩的燈籠就不一樣,有老虎的,蝴蝶的,蜈蚣的,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看着活潑有趣。我用燈籠照着旁邊的人的臉,大家的臉都洋溢着笑臉,談着一年的收穫和趣事。我們小孩互送糖果,大人還送我們紅包。紅紅火火的遊戲隊伍,猶如一條火龍。我在龍頭的位置,看到龍頭的人都拿一面錦旗。旗子上繡着一對龍鳳,代表祥瑞、吉祥。錦旗上面還繡着一些吉祥祝福的話,那是大家對新一年的祈盼和期望。突然人羣中小孩們開始騷動,原來是老爺來了。這眉毛、嘴巴,真帶點神仙的氣。一大羣人跟在後面,人山人海,鞭炮聲、鑼鼓聲、人羣的喧鬧聲響徹雲霄,頓時整個村子燈火通明。我們沿着村子最外圍的道路轉了一圈回到村子的祠堂。老爺們在祠堂前剛威武坐定,大家就開始上香拜老爺了。我們都要上前,跪在地上的墊子,向老爺許願,報平安。走之前我發現祠堂大門上倒着貼的福字和兩個門神,我問大人:“這麼粗心,爲什麼把福貼倒了呢?”大人們解釋說:“其實不然,福倒了的意思是福‘到’了。”至於門神,一定是神將秦瓊和尉遲恭了,他們兩位可以驅走不好的事情和妖魔鬼怪。

到了深夜,鄰居還在放鞭炮,整個村子都能聽見。大家就開始接二連三地放鞭炮,這種盛大的場面讓人常常睡不着,可能你想進入夢鄉,一個鞭炮就能把你嚇醒。但是如果沒有鞭炮聲,這年味就淡了不少,你說是嗎?

這就是我老家潮汕的過年風俗,雖然有些迷信,不過非常熱鬧,讓人開心。如果你想來潮汕,熱情好客的潮汕人歡迎您的到來!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4

你聽說過吊錢兒嗎?那可是天津過春節獨一門的傳統風景。成對的吊錢兒,往玻璃窗棱上一貼,在陽光的映襯下,紅得鮮豔,紅得耀眼,那真叫一個漂亮!我姥姥家在天津,我自然對吊錢兒不陌生了。

天津的吊錢兒,是剪紙藝術的一種。起源於唐朝,一直延續到現在。吊錢兒的顏色古代有五種:大紅、粉紅、黃、綠和藍,現在只有兩種紅色和金色。吊錢兒的形狀是一尺多長、半尺多寬的縱向長方形,上面刻着聚寶盆、花鳥魚等一些精巧的圖案,中間刻着金玉滿堂、閤家歡樂等一些吉利的祝語,字與圖案中間用古錢串、魚鱗紋等相連,最下面剪成一條條小幡。貼吊錢兒,和中國傳統的貼對聯、貼福字一樣,象徵着人們對新的一年吉祥的祝福和美好的期盼。

記得有一年,如果沒記錯,那是我第一次迴天津過春節。充滿好奇心的我,自然對天津過春節的習俗十分感興趣,尤其是吊錢兒。媽媽和姥爺上街買了很多吊錢兒,回家之後,我便自告奮勇要貼吊錢兒。媽媽認真地說:“貼吊錢兒,很有說道,必須貼在門窗玻璃上方的橫棱上,不能將吊錢兒的'整個畫面都粘上,而是隻貼吊錢兒的最上端。這樣開着門窗,小風一吹,任其搖擺,所有的祝福和運氣都吹進來了。還要謹記一條,吊錢兒必須是雙數,意味着好事成雙。”原來如此。我開始貼吊錢兒了,可是身高不夠,只能站在椅子上面貼,結果貼得歪歪扭扭,幸虧媽媽幫忙把吊錢兒貼正。一陣微風吹過,火紅的吊錢兒輕輕搖擺,屋子裏立刻增添了過年的熱烈氣氛。

轉眼間,到了正月二十五,我在屋裏玩,忽然聞到了一股香味,便跑了出來。只見媽媽和姥爺正站在窗戶前,揭着年前貼的吊錢兒。我看着心疼,着急地詢問:“媽媽,爲什麼要把吊錢兒揭下來呢?我們貼錯了嗎?”聽見我幼稚的問題,媽媽笑了,“當然沒有!今天是正月二十五,天津叫‘填倉節’,都要把吊錢兒揭下來,放在櫃子裏保存,填倉嘛!天津還有一句俗話,‘填倉填倉,乾飯魚湯’這不,正燉着鯽魚湯呢!”我高興得拍手叫起來:“怪不得這麼香呢!”

“京津百里遠,別是一鄉風。”貼吊錢兒,是天津獨特的傳統風俗,是中國寶貴的文化精粹。明年春節,記着貼吊錢兒啊!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5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

端午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屈原因受奸人陷害,投河自盡,人們划船追趕拯救。岸上的人則是把食物投下江去,以免水怪吃了屈原,這纔有了端午節划龍舟,包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也是我們這幾天最忙的時候,一大早,我們就要把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辟邪,以保安康。有時鄰居還會過來互相祝賀,端午節的熱鬧氣氛洋溢在每人心頭。

而端午節最大的事莫過於包糉子,事先準備好糉葉和米,米要在前一天夜裏泡下,使米膨脹,煮得時間就會大大縮短,可是偏偏,平時細心的媽媽今年卻變成了愣頭青,今天才想起泡米。媽媽這時也毫無辦法,只好去請教外婆。外婆說道:“曉燕啊!長這麼大,怎麼還那麼健忘啊,你只需要用熱水泡上一小時就行了。”媽媽悻悻然地跑了回去。

開始包糉子了,這次輪到我發愁了,我看着這一片片綠色的糉葉中,再想想糉子那金子塔的外表,手足無措。媽媽走了過來,露出了會心的一笑:“來,過來看。”只見媽媽手拿兩糉葉,一翻,變成了三角,放入米,再放豆沙和棗或放肉,再放米,手接着一翻,繩子一緊,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經過多次嘗試,也開始變得順手。包糉子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邊聊邊包,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你瞧,鄰家的那個“小公主”也相當積極,一連包了好幾個糉子,但她也遇到了和我同樣的問題,弄得到處都是餡渣子兒,人們見了,不禁哈哈大笑,可“小公主”卻不肯停手。只是狠狠瞪了那幾個起鬨的人一眼,就掘起嘴不理他們了。盤中的糉子越來越多,樣子也各不相同,誰包的糉子一清二楚,大人們手法嫺熟,手一動,糉子就出現在盤子中了,孩子全神貫注,汗水直流,也包不好一個。但是大人雖笑,卻從不罵孩子,只在一旁靜靜地看,有時指點兩句。終於糉子包好了。“這包得怎麼看都不像個糉子。”我在心中暗想,但大人卻說“真棒!”這情景讓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包糉子。

終於,糉子包好了,糉子一個個排隊跳下了鍋。剛出鍋的糉子清香四溢,男女老少無不流露出喜悅的笑容。這讓我感嘆祖宗的智慧,還讓我知道家人的意義。包容是家庭組成的原因,包容對方,包容對方的一切,包括缺點,才能讓家庭堅實、穩定。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6

是誰來了?城市被裝飾得五彩繽紛;是誰來了?人們臉上都洋溢着掩飾不住的笑容;是誰來了?街道變得熱鬧非凡。啊!是我最喜愛的春節。

臘月的初旬,家家戶戶都開始薰臘肉,那從鐵皮中跑出來的嫋嫋青煙,飄散到每家每戶的門口,彷彿在向人們賀年。把薰好的臘肉洗淨,切開,那一片片色澤鮮亮、色香美味的臘肉怎能不叫人垂涎三尺?

不久,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都要祭竈王,家裏人會做一大桌子菜。奶奶告訴我:“今天送竈王上天,拍拍竈王的馬屁,竈王就爲咱家給玉帝說說好話,不讓他給玉帝報告家中的壞事。”煞是有趣呢!

過了二十三,除夕眨眼就到了,大人、孩子都在買新衣,爲迎接新的一年做準備。

大人們等着,孩子們盼着,除夕終於到了。此刻,我的心情是激動的、興奮的。回老家的路上,我和妹妹一直唸叨着買鞭炮,毫不誇張地說,把爸爸媽媽的耳朵都念出繭子來了。

回到老家,經過一天的久久等待,終於開始吃年夜飯了。桌上擺着的各種美食,光是看看,就令人垂涎欲滴,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碗飯。一聞到飯菜的香味,在屋子裏玩耍的弟弟妹妹們,立刻兔子似的地從屋子裏跑出來,爭先恐後地說:“這盤是我的,誰也別搶!”“哇,看起來好好吃啊!”‘’哈哈,今天我要吃兩碗飯。‘’說完,又望向桌上的美食,口水嚥了又咽。吃飯時,孩子們這個抓滷翅膀,那個搶紅燒肉,一片歡聲笑語。爸爸端起酒杯,向大家敬酒,一邊說着賀語:“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身體健康,大吉大利,萬事如意!”一邊舉杯暢飲,屋子裏一片祥和,團圓的景象。

吃過年夜飯,大人們開始觀看春晚,孩子們纔不管其他的,一直嚷嚷着放鞭炮,甚至在飯前就分配好了‘’這個是你的,這個是我的‘’。就在這個漆黑的小院裏,燃起了火龍一樣五彩繽紛的鞭炮,一炮接一炮,點燃了夜的激情。天空中,彷彿有一條條五顏六色的流星,劃破夜幕,把新年的美好願望寄託於天空之上。

我喜歡春節,因爲它是舊一年的結束,也是新一年的開始,是一年裏最熱鬧、最美好、也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7

新年“派利是”,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在港臺地區非常流行,而我是從小在深圳長大的,深圳屬於廣東省,廣東省與香港距離非常近,故習俗都大同小異,我便從小就熟悉它了。“利是”又稱“利事”或“利市”,取其意爲大吉大利、好運之意,一般老人家則稱之爲“紅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壓歲錢”,而利是封就是裝壓歲錢的封袋。

在小的時候,記憶裏每當春節來臨之時,我們全家大大小小都要準備利是封,顏色以大紅爲主,也有金黃或其他色。利是封的外觀各式各樣,有大有小,有長條形也用小方形。風格、寓意也是千變萬化,封面上有字有圖,文字都是祈福吉祥話語,圖樣有生肖、財神等,真是令人驚歎不已,佩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啊。

我最喜歡幫爸爸裝利是封了,我會按照爸爸要派給的對象進行裝袋,平常隨手要派的我會選擇小型利是封,一般裝5元或10元,特殊的會裝50或100元。5元或10元的利是封是最常用到的,基本見人隨手就派的。像爺爺奶奶出門買菜或爸爸媽媽開車出小區,見到小區的保安或阿姨,大家新年見面,都會說到“恭喜發財”,所以這個時候,就要給他們派利是。爸爸也要給他的工人派利是,與熟悉的朋友見面也會派到利是。那媽媽呢,上班的第一天,公司的未婚同事都會集體組隊到辦公室裏找已婚或領導一起討利是封,聽媽媽說,這是上班第一天上午的公司活動,現場特別有趣。此時的利是封的更多寓意就是大家新的一年都要行大運,同時也是感謝他們一年的辛苦付出。

而我,也會裝着小利是封,約好同學一起到小區裏,我左右環顧下,見大家都到齊了,鄭得地對他們說道:“今天,我們要成立一個小組,名叫‘利是隊’。有誰要參加嗎?”

隨後,他們紛紛舉起手,我馬上下達了任務:一起討利是!於是我們馬上開始行動,來到了平時人數比較多的小區遊樂場,見到相熟的奶奶或阿姨,我們就會上去說“恭喜發財,身體健康”,然後奶奶或阿姨們就會樂呵呵地跟我們說“身體健康,學習進步哈”,就會給我們派個利是封,收到利是封的小夥伴們,別提多開心了!派利是封的大人們,也因爲派了更多的利是而感到開心。因爲在廣東,利是封派的越多,也就代表來年會更發達更有福氣。

派利是雖然是小小心意,但代表了大大的寓意,各式討利是的有趣行爲,也更好地促進了大家的感情,給新年增加更多快樂的氣氛,我非常喜歡這個習俗!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8

說到中國最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大家一定會馬上想到春節。而在過春節時,我們一定會履行許多傳統習俗。那麼今天,來談一談我們家鄉春節的習俗吧!

到了除夕,不管是在外打工的,還是做生意的,都會趕回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打掃得乾乾淨淨,貼上了紅紅的春聯。

在貼春聯時,一般都有左聯、右聯和橫批。人們往往都會在春聯上寫上吉利的話語,祝願家人在新的一年裏可以平平安安,心想事成。有的門前還掛上了大紅燈籠,非常喜慶。

晚飯,擺上好酒好菜,非常豐盛,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平常,大人們不準小孩子這個那個的,這一天例外,我們可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吃完飯,就開始發紅包了。我最喜歡這個了,爺爺奶奶發紅包,爸爸媽媽發紅包,哥哥姐姐也會發紅包。我的癟口袋,一下子就鼓起來了。有了紅包,我可以自己買好吃的、好玩的,當然還要留點慢慢用。

除夕還有許許多多的活動,我們小孩子放小鞭炮,玩煙花,大人們看電視、守歲。“爆竹聲中一歲除”,由此可見,燃放煙花爆竹也是春節的一大習俗。

在夜晚,那爆竹聲噼裏啪啦,那煙花五顏六色,紅的、黃的、藍的……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增添了許多節日氣氛。但現在許多人非法燃放煙花爆竹,給我們的安全帶來了隱患,而且燃放的煙花爆竹還會污染空氣,所以這一習俗已經被“禁止”。

初一,是村裏拜年的日子,大人小孩都穿上嶄新的衣服。每家都準備茶水、糕點、煙,招待來拜年的人。一般是男的去每家每戶拜年,女的在家招待。

這一天,我都會準備一個袋子,裝水果、零食和煙等,每到一家拜年,都會見人都給零食,都給遞煙。都知道小孩不抽菸,也發煙,拿回家給大人抽。回到家,我的袋子裏裝得滿滿的,真是小百貨店呀!

接着幾天,是去親戚家拜年,每個親戚家都必到。一年就一次,基本上都要到那吃餐飯。

到了十五,過元宵,吃湯圓。湯圓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芝麻露了出來,試問哪個人不想一口下去,解解饞呢?真甜,真香!

過了元宵,春節就過完了。大人們開始幹活,我們小孩子開始上學了。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9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逢五月五,不論是剛升學的小孩子,還是早已工作的大孩子,誰不是嘴裏就立時生出一種甜膩膩的感覺呢?那擁有細膩口感的糉子,誰又不愛呢?

據說糉子可有着大來歷呢!傳說農曆五月五日,楚國大將屈原跳河自盡,河岸邊的百姓爲了防止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乘着船往河中灑下一種糯米做的食物,這便是糉子。

一般的糉子分爲兩種——甜的和鹹的。甜的加棗子、蜜餞或是豆沙。鹹的要加大肉。形狀則是千奇百怪,什麼錐形、長方形、圓形都不在話下。只有你想不出的,沒有你包不出的。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們家都會包糉子。天剛剛亮,甚至連那層薄霧都還沒退去,爺爺就早把需要的食材一個挨一個的擺起來,活像個小型展覽會。大約吃過午飯,大家就陸續來了。七大姑,八大姨,還有哪個遠房表弟,原本冷清的前廳,一下子人頭攢動,黑壓壓一片,活賽一百零八好漢在忠義堂聚義,只不過人家是討論軍事,我們是閒聊嘮嗑包糉子。差不多人都到齊了,爺爺端出一大盆白乎乎的東西——是泡好了的糯米。大家都擼起袖子,連一歲大的嬰兒也照這模樣擡了擡手。先把糉葉過裹成錐形,倒米,加入大肉,再把葉子合上,一套動作一氣呵成。“啊,怎麼破了!”也不知誰喊了一聲,我手一抖,糉子栽了個倒栽蔥,裏面的米如沙子般撒了開來。“哈哈……哈哈……”瞧表弟那得意樣,我恨不得直接把糉子砸他臉上。不同人有不同的動作,但都是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一個個糉子立在木桌上,似乎也有了生命在偷偷交流似的。

“砰”一個米團飛了過來,也不知是哪家孩子,把食材當飛鏢,但畢竟過節嘛,大家都樂在其中。不一會兒,米團便像長了翅膀似的,在房屋的上方飛來轉去。那個男孩早已成了“大花臉”,卻還麻溜的搓着圓球,朝着對面比他大幾歲的哥哥扔去,還不時扭動身子,躲避着炮轟似的攻擊,一旁的女人早已放下了手中的糉子,板着臉看着面前的“小聖獸”,可誰叫“過節呢,不然又有“好戲”看嘍。

“噗——”起鍋了。熱氣霎時間佈滿了整間屋子,一股濃濃的鮮香順着空氣漫入鼻子。糉子,寓意着祥和美好,也正是在這一天充滿了熱鬧喜慶的氛圍。吃着熱乎乎的糉子,一股幸福感和成就感猶然而生,那種軟糯糯的口感,在舌尖化開。也就不一會兒,大家的盤子便都空了……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0

我最喜歡的節日是端午節。因爲端午節可以包糉子、吃糉子。

我家的糉子是三角形的,用糉葉裹着,裏面是糯米飯,但是在米飯裏你可以加一些東西,肉肉呀、棗子啊、甜棗啊……都可以加進去。還有一種三角形的,跟我們這裏包法都不一樣,很長。那個三角形頭很長很長,糉葉是綠色的。

到了端午,奶奶老早就準備糉葉和餡兒,好包糉子。我本來是想學包糉子的,結果不僅沒包成糉子,還弄得一團亂。

奶奶用熟練的手法包了一個糉子,我沒看清,就叫奶奶再來放慢動作包。先將糉葉捲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將餡兒放進去,再拿一個糉葉蓋住,最後用繩子綁好。哇,這樣就包好了一個糉子。

我拿來一片糉葉捲成了一個三角形,但是我加陷進去的時候,發現下面好大一個洞在漏餡兒。我馬上把糉葉打開把餡兒弄出去,再重新包一個,這次包的非常的好,下面一點洞都沒有。

放餡進去了,一不小心手一抖,米全撒了。奶奶生氣地看了看我:“你是來幫忙的,還是在搗蛋呢?走走走,不要你包了啊。”

“奶奶,求你了,你就再讓我弄一次嘛。”我哀求道。這樣,奶奶才答應了。不知過了多久,我終於學會包糉子了。

晚上,奶奶將糉子從鍋中端了出來,她隨手拿了一個糉子剝開,放入嘴中,嘴巴一動一動的,臉上露出了享受的表情。我見奶奶吃得這麼香,我也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既精緻又好看的糉子。

可是,當我手一碰到糉子時,便被這高熱的溫度給燙到了,我立馬將手縮了回去。奶奶怎麼這麼牛逼,居然能承受這麼燙的溫度,不愧是一雙飽經風霜的手啊!

弟弟很好奇:“姐姐,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我想了一會兒:“是爲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包糉子是爲了將糉子扔進屈原屍體所在的河裏,防止魚蝦、螃蟹等吃屈原的屍體。”

“哇,你好厲害!你怎麼知道的?”弟弟不可思議地說道。

“聰明人自然知道,而且這都是常識。”我不屑地回答。

端午可以包糉子,可以吃糉子,但是同時還帶着一絲紀念!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1

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區不同不僅僅口音有差異、春節習俗的差異之大也令人驚歎。今年春節我們一起回媽媽家鄉——四川,那裏的飲食習慣,風土人情真讓我這個安徽人徹底震撼。

一下車,街道上的餐館不是火鍋就是串串香,幾乎沒有農家樂、麪館之類的。最具特色的是這裏的人們頓頓都離不開辣椒,由此“愛吃辣”成了四川人的標籤。我們剛走進餐館,外公就拿着裝滿辣椒醬的調味盤向我走來:“相宇,這個好,多吃點!”我看着滿滿的紅紅辣椒,頭皮發麻,連忙拒絕,可是外公十分熱情:“你看,四川人的娃娃,哪有不吃辣椒的呀?來來,嚐嚐嘛”講的我不得不接過盤子。咦?桌上擺着鴛鴦鍋,四周還擺着四個細長的有底的洞,這是幹什麼的?裝垃圾的?我正就準備向投垃圾。外公攔住我,向我解釋說:“我們吃的是串串香,這些是放籤子的,而這個鴛鴦鍋是用來燙串串的。”“燙串串?”我又收穫到了一個新名詞。強忍着,吃了幾口油碟,外公似乎很滿意。沒想到第二天,手上、胳膊上突然長了紅色的疙瘩,奇癢無比,真令我難受,於是看了醫生,醫生卻說是這裏的溼氣太重,要多吃辣。我終於明白,四川人爲什麼愛吃辣了。

終於到了新年了,我迫不及待穿上新衣帽,準備給外公外婆拜年。廚房已經熱氣騰騰,沒想到他們初一必吃的粑粑(湯圓)就等我們了呢!我心想,這可怎麼吃慣呀,外公又一把攔住了我,只見外婆端上一碗湯圓粑粑(超級超級大)遞給我,家裏每個人都端上一碗站着一排,最後舅舅拿上一半的柚子皮,拿上三根點燃後尖尖的蠟燭插了上去,接着外婆雙手合十,嘴裏叨叨絮絮說着什麼,外婆說完,外公也照做了一遍。我十分不解,悄悄問:“這是在幹什麼?”媽媽神祕的說:“這是在請過世的家人們回來一起過年,你也去拜拜吧。”我只得照樣子做了做過了關。

過年要發紅包的真有意思啊,必須要說四川話纔可以接紅包,看着長輩們手裏鼓鼓的紅包,想着入鄉隨俗嘛,於是現場學着他們的口音,說出蹩腳的四川話,看着全家人哈哈大笑,我也樂在其中,多麼美好的一天呀!

在長久的歲月裏,一代一代人傳承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而我無論是四川還是安徽,都有我的親人,我便熱愛那裏的土地和風情。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每逢春節,家家戶戶包餃子、貼春聯……而我的家鄉卻有一個特別的風俗——趕集。

在除夕前幾天,集鎮上熱鬧非凡,家家戶戶門前大紅燈籠高高掛起,街邊兩側商品琳琅滿目,有對聯、燈籠等節日裝飾品,有款式各樣的新年服裝,還有農民伯伯自家種植的農產品和醃製品。這個街道充滿了濃濃的節日氛圍,來趕集的人們更是喜氣洋洋,歡聲笑語。

大人們在集會中會根據家裏需要挑選着過節需要的物品、食品。而小孩們就不管那麼多了,只顧着挑選自己喜歡的商品,他們就不會管什麼需要,什麼不需要,只要自己喜歡就嚷嚷着央求爸爸媽媽滿足自己。在回家的路上,大門們滿載着各式各樣的年貨,小孩們一手拿着自己吵着要買的玩具,一手拿着好吃的,臉上帶着滿足的笑容。

記得有一次和爺爺一起去趕集,初次來到集鎮,眼前一片繚亂,什麼吃的玩的應有盡有,先跟着爺爺去買年貨,貨板上新鮮的豬肉,籃子裏有活蹦亂跳的老母雞和剛下的雞蛋。還有各種醃製的香腸、鹹鵝等等。爺爺一會兒買豬肉、一會兒買老母雞。我就問爺爺買這麼多年貨吃的完嗎?爺爺樂呵呵的說:“過年了,孩子們都回來了,一家人團聚多準備些年貨。”我不禁陷入沉思,孩子們長年在外工作,只有過年才能回家團圓,是父母最期盼的日子。這時耳邊傳來吆喝聲:“賣窗花嘞!”我拉着爺爺的手跑向窗花鋪前,一個個精美的圖案,讓我愛不釋手!有生肖牛、年年有魚,各個栩栩如生。我和爺爺挑選了幾張精美的窗花回家裝飾。

陪爺爺買完年貨,我們便來到美食區,有又大又圓的冰糖葫蘆,裹上糖漿,紅的發亮,風一吹,包在外面的糖紙便隨風舞動,彷彿在向我招手,爺爺看出我這個小饞貓了,便給我買了一串。一口咬下去,酸酸甜甜的,純手工製作,味道確實不一般。看,那邊在蒸着又大又軟的饅頭、紅糖發糕、包子等等。散發出誘人的香味,讓我忍不住的咽口水……爺爺給買了我最愛的紅糖發糕,不知不覺,時間到中午了,我的肚子已經吃的飽飽的了。於是我和爺爺滿載而歸。

趕集,我家鄉的特別活動,它向人們展示着生活的和美與幸福!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3

我們溧陽有個習俗,新年來臨前,家家家戶戶都“請祖宗”。我家也不例外,我們會請“老祖宗們回家過年”,俗稱“請祖宗”、“做羹飯”,這是一種祭祖形式,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

“請祖宗”的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每年我都會跟着爺爺、爸爸一起“請祖宗”。爺爺告訴我,“請祖宗”是爲了祭祖、懷念祖先、先人。奶奶負責準備好祭祖的食材,有豬頭、雄雞、鯉魚、肉圓、豆腐、青菜、蘿蔔絲、小糰子、蘋果、酒水、碗筷、小酒杯、蠟燭一對、香一把、香爐……我和爸爸按照爺爺的指示,把八仙桌擺到大廳正中間,桌子上方放一條長凳,然後左右兩邊各放一條長凳,下方不放凳子,地上放一個草蒲團,磕頭用的。爺爺把食材、器具擺放到桌子上,一眨眼的功夫,一切都擺放好了。我好奇的問爸爸爲什麼要準備這麼多東西。爸爸娓娓道來,準備的這些材料都是有講究的,都是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食材一般是“三葷三素”,三葷一般是魚、肉、雞,三素一般爲豆腐、青菜、蘿蔔。還會有豬頭、豬手、豬尾巴,魚必須是一整條鯉魚,不扣腮、不去魚鱗,雞必須是雄雞而且要會打鳴的。我聽得全神貫注,不時的點頭。

爺爺開始主持儀式,他先把香爐上的蠟燭和香都點着,大家要保持嚴肅不能說笑。接着,爺爺拿了幾個元寶在大門口點然,一邊點元寶一邊嘴裏振振有詞的說:“老祖宗們,回來吃年夜飯啦!”話音剛落,我看見爸爸開始給“老祖宗們”倒酒。桌子的三面,各放着三個酒杯、三副筷子,爸爸倒好一次酒就磕一次頭,一邊磕頭一邊嘴脣不停地念叨着。爸爸磕完頭,我就立馬跟上去磕頭,一邊磕頭一邊祈禱老祖宗們保佑我們大家平平安安、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酒過三巡,爸爸給“老祖宗們”添飯。我和爺爺在大門開始燒元寶,爺爺一邊點元寶一邊說:“老祖宗們,拿去用啊!”我不停地把元寶放進去。爺爺說:“燒元寶時要虔誠,元寶要慢慢燒。不要用木棍去挑動元寶,否則會弄破元寶。很快元寶都燒完了,“老祖宗們”都拿到了。這時,我聽到爺爺在說“老祖宗們,吃完飯,慢走啊!”我擡頭看到,爺爺一邊說一邊在挪動長凳。

夜幕已經降臨,“請祖宗”也接近了尾聲。我若有所思,“請祖宗”雖然是傳統風俗,但是在舉家歡慶之日將老祖宗們請回家,是對祖宗先輩的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同時,爺爺和爸爸的祈禱,是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我們後代平平安安,是深情的祈福祝願。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節日風俗和多姿多彩的風俗習慣。我們可以不斷地從中感受到和吸收到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營養,從而受益匪淺,瞭解頗有深刻。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一個鮮爲人知的節日,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爲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大特別圓,所以這一天象徵着家好月圓人團圓的美好日子。說起中秋的來源,坊間一直流傳着多個不同的神話和傳說。其中嫦娥奔月就是家喻戶曉的,最具代表性的關於月亮的故事。話說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把大地照得寸草不生,人們的生活苦不堪言,叫苦連天。有一個叫后羿的勇士,箭法奇準,他體恤民情,挺身而出決心要拯救蒼生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讓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拯救了萬代蒼生。后羿的妻子嫦娥是個絕代美人,夫妻倆十分恩愛,有一次後羿向王母討得了靈藥,一吃就能立即昇天成爲神仙,但他捨不得妻子只好保存着靈藥,一天後羿去打獵,之身嫦娥一個人在家,一個心術不正的下人起了壞心,企圖奪取靈藥,嫦娥沒辦法只好當機立斷吃下靈藥,突然間立刻飛奔到了月宮,從此開始了寂寞的生活。后羿回來後件大事不妙悲痛欲絕,仰望天空長嘆見月亮上的人就使自己思念的妻子。於是他將妻子最愛吃的餅擺在院子裏,許多人見了紛紛效仿於此來祈求平安、健康,久而久之代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中秋節。

“嫦娥奔月”真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我的家鄉壯族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更具特色。首先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飯菜特別的豐盛僅次於春節。飯後將月餅供奉給祖先,孝敬祖先,希望祖先保佑一家人團團圓圓、健康快樂。祭拜完祖先接下來精彩的時刻即將到來,把圓圓的大月餅切成每人一份,預示着一家人永遠團圓,缺一不可。一邊吃月餅一邊悠哉悠哉的賞月,聽着老人講述關於月亮的趣事,還舉行成語接龍或講謎語,猜對了就獎賞月餅,在皎潔的月光下,歡聲笑語下吃着香甜的月餅,真是人生一大樂事,令人流連忘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來自全歸各地的朋友們,我們雖不曾相識,但在這美好的中秋之夜我們能普天同慶,伴着一樣的圓月,共同在月亮下,共同交心,望着圓月,陷入沉思,是它牽引着我們的思緒,進入暢想……

六年級作文:家鄉的風俗15

“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炒東西;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日,包餃子;年初一,過大年”。這媽媽家鄉過年時老人都會這樣告訴小孩的過年風俗。

媽媽的老家在湖北省襄樊市,我也算半個湖北人,按照湖北老家的老規距,在臘月初八時,春節就差不多開始啦!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吃臘八飯,俗話說得好:“吃完臘八飯就把年貨辦。”在吃完了那極具特色的臘八飯後,大人們開始忙碌了,他們必須預備過年所有的東西,所以小孩子在那時最自由。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天,家家晚上都要炕竈餅,竈餅分爲兩種:甜的和鹹的。甜的餡是用白沙糖或黑芝麻或花生做的,而鹹的則是用肉未加其它料包制而成。哇,一說到這個,整個人都不好了,口水都快滴下來了。想想那個味,好像就在鼻間縈繞。每到這一天,最忙的就是外婆,她一大早就開始和麪,發麪,等到面整理個髮好已是下午。她又把準備好的餡包進面裏,做成餅狀,一個一個的先放在鍋裏把兩面炕成金黃色,然後再放進蒸鍋蒸二十分鐘,這樣竈餅纔算做好。按照風俗,第一個竈餅,我們自己是不能吃的,要丟到竈裏,敬竈王爺。

“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在農曆二十四日,家家戶戶都要清除室內積塵,俗稱“打堂廊灰”,二十五日與二十六日都是在爲過年的年菜做準備。

“二十七,炒東西;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在農曆二十七日時,每家每戶都要炒花生、玉米一類的東西,到那時,小孩子就可以偷偷拿幾個來吃。農曆二十八與二十九日,每家每戶都要蒸饅頭、包子,留到過年吃。

“年三十,包餃子。”包餃子要包“元寶”,這樣表示來年財源廣進。以前,在年三十還有兩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一個是燒炭火,三十晚上,火盆裏的火是不能息的,要一直燒着。另一個是打好水,水缸裏的水必須是清水,而且一定要一滿缸才行。

這些都是老一輩的風俗,理應流傳下來,但卻因一些原因沒有流傳下來,一些傳統逐漸成爲了歷史。我們作爲新時代的主人,應該把這些傳統傳承下去,讓過年更有年味,讓傳統節日保留傳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