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關於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彙編六篇

關於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彙編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6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彙編六篇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

正月初五拜財神、五月初五包糉子,七月七吃巧雲……年前請祖宗也被稱爲“做羹飯”,是人們對祭祖的稱謂。這天,人們會擺上酒席,虔誠的祭祀一番。是爲了感恩祖宗並祈求來年平平安安,財運滾滾。

我們全家今年又來到奶奶家祭祖。到家後,我們就開始進屋幫忙幹活。媽媽與奶奶在廚房做菜,爺爺與爸爸擺菜,倒酒。像擺筷擺杯這種活就由我來負責。桌子上九雙筷子、九個杯子、九道葷素搭配的菜,寓意家族延續長長久久。

地上也要擺十二雙筷子和三樣水果,是供佛的,杯中一次只能倒三分之一的酒,因爲酒過叄巡。這些流程對我來說很繁瑣,但在我爸爸和爺爺他們老一輩心中是神聖的,覺得祭祖會讓子孫平平安安,身體健康。

當一切準備好後,以前都是由爸爸負責點香,可今天卻讓我來一次,練習一下。於是,我拿起一束香,學着爸爸的樣子把香放在蠟燭上點燃,然後雙手握緊,拿着它對着祖宗們恭恭敬敬鞠三個躬,再把香插入香爐裏,磕三個頭,我叩拜時還嘀咕着:“祖宗呀!請保佑我們一家平安健康吧。”我剛起身,家人們就開始輪流叩拜了,連三歲的妹妹也爭着叩拜,她學着鞠躬,磕頭,還把那雙胖嘟嘟的小手合併搖一搖,嘴裏也嘀嘀咕咕什麼,一副小大人的模樣。叩拜了才兩個來回,我的肚子已經開始抗議了,看看桌上的飯菜,我的口水都快流下來了,但我嚥了幾口吐沫,控制住了,心裏念道:“加油,只要堅持到結束就可以了。”我的心裏也增加了一些堅持的動力。

等到三炷香燒完了,我們就要請“祖宗走了”。步履蹣跚的爺爺走上前去,挪一挪凳子,好像是在請祖宗走一樣。奶奶和媽媽把飯菜端進廚房,重新熱一遍吃掉,因爲“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和爸爸則扛着幾麻袋的金“元寶”,來到祖宗的墳墓前把“元寶”燒掉這也被稱爲“送錢糧”。回去以後我看見滿桌着香噴噴的飯菜,鬆了一口氣,因爲終於可以吃飯了!

像這樣的傳統習俗,已經有許多人放棄了。可我不會,我要把這個習俗,代代相傳下——祭祖。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

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就做好糉子。先要準備糉子的餡子,餡子各種各樣,有花生餡的,紅棗餡的,菜餡的,肉餡的;要準備好芭蕉葉子,洗淨葉片,並將它剪成勻稱的葉條。媽媽將糯米蒸熟,將芭蕉葉一卷,放入熟透的糯米飯,用手稍微一壓就粘在一起,拿出花生紅棗菜肉餡兒按入飯糰裏面,隨後纏成一個菱形,用絲線一捆,小小的糉子就在媽媽的手中誕生了。包好的糉子一蒸,取出來就可食用了。撕開葉片,裏面露出白白的飯糰,還可隱約看到餡兒的微紅。此時的糉子,不但有飯糰的味道,還夾雜着芭蕉葉淡淡的清香。吃在口裏清涼還帶點微微的甘甜,是飯後最好不過的點心。

端午節的早晨,爸爸要趁早去砍那些還掛着晶瑩露珠的艾葉,選出鮮綠的艾葉,掛在門楣上。爸爸說,艾葉越綠,它的氣味就越濃郁,就越能清新空氣。端午節那天,屋子裏瀰漫着奇特的清香。媽媽說待艾葉幹了,可以用開水泡了喝,那樣可驅五毒,治百病。每次端午過後,媽媽就泡一壺,讓全家分着喝。艾葉水雖良藥苦口,可苦澀得難以下嚥,在媽媽面前勉強喝一口,媽媽一轉身我就吐出來。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3

我的家鄉過春節的風俗就是吃上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餃子。那可是一件既開心又幸福的事情。

傳說張仲景當年辭官還鄉時,他老家正值寒冬,十分寒冷。當時人們沒有多餘的錢購置保暖的衣服,所以很多人都凍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凍爛了,有許多人到張仲景求藥,看到鄉親凍僵的樣子,便舍藥相救,獲得了百姓的稱讚。後來張仲景研製出了"嬌耳",也就是今天的餃子。人們吃過嬌耳,喝了驅寒湯後,渾身暖和,耳朵氣血也通了,吃過的百姓從此都沒有出現凍僵的現象,耳朵也沒有被凍爛了。

除夕當天,媽媽正在廚房包餃子,我也湊上去包,看到媽媽包的餃子一個個活像小元寶,我怕包不好,就先拿擀麪杖擀麪皮。先把麪糰放到面板上摁一下,麪糰變扁了,就可以擀了。三兩下一個圓圓的,薄薄的麪皮就出現在我面前,我也樂在其中,不一會兒,一堆麪糰便一個不剩了。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麪皮放上餃子餡,把中間對摺,從左到右捏到一起,一個新月狀的餃子便包好了。但是我包的同媽媽包的相比醜多了。媽媽鼓勵我說:"再包一個吧。"這回我在皮上多加一點餡,包出來變得鼓鼓的了,美觀多了。半小時後,餃子包完了,一個比一個漂亮,花邊整齊,小巧玲瓏,讓人心裏頗有成就感。

讓人開心的不單單是吃餃子,還有包餃子這有趣的過程,因爲我知道每個餃子的背後都是我辛勤勞動的成果啊!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4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特殊的風俗,當然,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我的家鄉的風俗是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活動。每到這天,牧民們都要成羣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他們要在敖包上安放佛像,豎立經幡,並將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後,喇嘛們開始焚香燃燈,誦經唸咒,乞求神靈保佑,羣衆們則從左向右圍着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豐收年。

敖包是蒙古語,意義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因爲他們認爲高大雄偉的山上,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敖包是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着一根長杆,杆頭上繫着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着燒柏香的墊腳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唸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們焚香燃燈,頌詞唸經。

正因爲有了各個地區不同的風俗習慣,纔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我們一定要好好傳承下來。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5

我盼望的春節一步一步向我走來,街上的小吃,總能迷倒正在玩耍的孩子,四川的春節很特別,它和其他地區截然不同,今天,我就帶領大家走入四川的春節。

一走入四川的小吃街,便能聞到濃濃的辣椒味,街頭巷尾的.小吃個個都是火紅的,麻辣的,代表着四川獨有的味道!巷尾老爺爺家的麻辣兔頭可是當地非常有名的小吃,聽媽媽說那可是火了整整20年的美食,老爺爺的叫賣聲吸引了許多外地的遊客來到這裏,吃完還不忘打包帶走,回去帶給自己的親朋好友。

四川的火鍋是風靡世界的美食,同時也饞住了某些人的嘴巴,無論是寒冬或是盛夏,勤勞熱情的四川人民都喜歡圍坐在火鍋旁,哪怕汗流浹背也定要美美的吃上一頓,一陣陣笑聲若隱若現。鍋中沸騰的花椒辣椒和牛肉丸子不停地翻滾,如同跳舞一般,讓人垂涎欲滴,可每次都能從我的筷子上正大光明的溜走……。路邊,張大爺悠閒地吹着口哨,空氣中瀰漫着火鍋的香氣,小狗在四周徘徊,巷子口賣的粘牙糖那可是我的最愛,令我印象深刻,每次回到老家都要買上幾個!那些有名的店鋪門口總是懸掛着紅紅的大燈籠,再配着一串串火紅的辣椒,還有的門上貼着財神爺和山水畫,那些倒貼着大大地“福”字,處處都體現着“年”的味道。

家鄉的春節就是這樣,每次回到老房子就能聯想起家鄉的無比美好,雖然時代變化很快,可是家鄉的熱鬧和思念卻永存下來,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它的年味總能令我念念不忘!

六年級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6

端午節有包糉子和賽龍舟的風俗。我們淳安縣雖然不賽龍舟,但還總是包糉子吃呢!

對我們淳安來說,糉子不僅在端午節包,在其他時候也包。不過,在端午那天會包多一點,有時吃到明年都不稀奇。

糉子是種吃食,主要由糯米、糉葉、五花肉、棗、慄來做。有時包臘肉香腸,少時還會放紅豆排骨。糉子是從古代屈原跳江之後有的食物。傳說,屈原跳江以後。楚國百姓怕魚把屈原吃了,就包了糉子投進江中,希望魚吃糉子就不吃屈原了。所以,糉子就傳到至今。

我喜歡糉子。不僅僅是因爲糉子的美味,糉子的多樣。還因爲這表達了楚國百姓對屈原的敬愛與讚美。屈原不在了,但糉子卻從兩千多年前,一直傳到今天。

我們家經常包糉子。首先是準備好原料。把肉切塊放鹽和老抽醃漬一個晚上。把綠豆和糯米混合原料基本準備好了。將兩張糉葉捲成一個鬥狀。往其中加糯米,儘可能填滿,放上小塊的醃肉。蓋上,抓緊,手不能鬆。如果折口太小,還能再加一張糉葉。拿根繩子,要足夠長,首尾相連。把繩子尾巴的那兩股扭在一起,然後開始繞。繞到最後在另外兩個角上打個八字形。最後抽繩首,拉緊就好了。

還有一個步驟,就是品嚐糉子。糉子雖然有點難做,但吃起來卻很美味。單看那樣子,聞聞那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口大口的吃着,在嘴裏品嚐着人間美味呢!

我相信,家鄉包糉子的風俗,會一茬茬往下傳,直到永永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