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九年級作文 > 我明白了的初三作文

我明白了的初三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明白了的初三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明白了的初三作文

我明白了的初三作文1

擡頭,揉眼,起身,離開,望着朦朧的天空,聽着那雨水滴落的聲音,微笑,然後,告訴自己:我,很幸福。

這是第幾次了?呵呵,我不記得了,真的不記得曾經第幾次做着這套令自己厭惡卻又習慣的動作。

不明白爲什麼總是這樣來告誡自己假裝堅強,假裝什麼都不知道,假裝什麼都不在乎……

其實我真的不喜歡,不喜歡那種做作,不喜歡那種單純,不喜歡展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不喜歡……

而你卻說我看不到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不懂得爲別人考慮,甚至覺得這本就是別人該爲你做的。是的,我的確很自私,我就是這麼認爲的。可是,爲什麼我的心你卻看得如此透徹,這般清晰,就好像我們曾是一體一樣。

記得小時候很傻的問過你,蕭,愛是什麼?你抱着我看着我的眼睛說,這便是愛。我笑了,因爲那時我覺得我明白了愛就是擁抱。可是漸漸地我覺得愛似乎並不是那樣簡單,那樣隨意。再次問你,你把脣貼近我的額頭說這便是愛。我好像明白了,明白這些大人說的所謂的愛情。

六年級,我告訴你,我喜歡上了別人,本以爲你會替我開心,併爲我出謀劃策。但是你卻始終蹦着一張臉,沒有說一句話,最後連走都沒有看我一下。

後來,我們便很少有了聯繫,你去對於我來說很遠的地方上學。雖然你放假時會經常來看我,可我卻發現你變了,變得不像以前那樣對我開心的笑。慢慢的我發現你離我越來越遠,我甚至快要忘了你的名字、模樣、氣息…你大一切正在逐漸在我的腦海中消逝。好害怕,好害怕你退出我的生活,從我的夢中破碎。

我在想,萬一有一天你真的不在了,我該怎麼辦?

我明白了的初三作文2

有一天,媽媽買回來一盆綠蘿。儘管我們家很少養植物,可媽媽說這綠蘿只要澆水就能活,我們便頗有信心地照顧起它來。沒幾天,它便長得枝繁葉茂了。綠油油的葉子相互交錯,綻放出了生命的光華。直到一次放假,我們全家人出去玩了一個星期,沒澆水,回家一看,葉子都蔫了,莖也逐漸變得疲軟,只有最底部的根莖,還耷拉着幾片黃葉,宣告着它生命的一息尚存。

我對媽媽說:“這綠蘿沒什麼保存的意義了,把它扔掉吧。”可媽媽卻二話不說,挑了最粗的一根莖,把它剪斷,深深地埋在土裏,媽媽自信地說:“繼續澆水,很快它又會恢復生機的。”

可是日子一天天地過去,而綠蘿卻和原來沒有什麼兩樣,漸漸的,僅存的幾片葉子也消失了,我眼睜睜地看着綠蘿做最後的垂死掙扎,看着他一點點地走向生命的終點,頓時感覺到生命也會如此脆弱…。

直到一個天氣晴朗的週末,我散步時,突然驚奇地發現,在那盆綠蘿乾枯的根莖邊,一株嫩芽竟然破土而出了,陽光灑在嫩牙的身上,彷彿一塊通體無瑕的翡翠,它倔強地伸展着,伸展在代表着過去的'自己的乾枯的莖的旁邊,這時候我被震驚了,這株嫩芽遇到了如此逆境,但它不顧苦難,仍然頑強地綻放。它積蓄了畢生的精力,終於鑽出了泥土,顯示出自己的光芒,一切苦難都不是活不下去的理由。

我想起了課文中學過的古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剎那間我懂得了一切,新的生命和新的事物都會在舊事物後頑強地生長出來,正如這根破土而出的嫩芽。終將有一天,這株綠蘿將會恢復到以前的生機。

我明白了的初三作文3

每個家庭應該都會發生一些口角吧?因爲不管怎樣,家庭成員間總會有一些意見上的不一致,這是難免的。

我的父母之間很融洽,但也難免會有意見上的衝突,今天晚上回來我有點疏懶,沒有做什麼作業,母親回來之後大發雷霆。這種“大發雷霆”的事件多了,總是一些小事所引起,但今天我第一次聽到了這件事的“後遺之症”。沒錯,我的父母又發生了一次口角,以前也並不是沒有,今天第一次仔細聽。

母親走進了臥室,父親立刻責怪她:“你一回來就吵吵,幹什麼呀?”

“他幾乎什麼作業都沒寫!回家都快一個半小時了連個作文都沒寫完!”母親剛和我發完火,說話的語氣中仍帶着火藥味。

“沒看見我們剛吃完飯嗎?”父親的態度毫無緩和。“你回來都做完飯了,他才寫那麼一點兒,他要是再晚睡……都幾天了,再休息不好怎麼辦?”

沒錯,聽到這兒我極爲後悔,後悔我一直沒明白太多吵架的原因,我也後悔我丟了數學卷子,沒寫作業。他們都是愛我的,我的母親希望我自律進取,所以她總顯得強硬、火爆;我的父親則希望我能夠順其自然和舒適。其實在學習方面,我的母親使用的是“拉拽”的方法,而父親是想讓我自己走的。我也並不是很自覺,但有時也會犯些小懶,我的父母就會提醒我一下。是的,他們都是爲了我好。

可是由於意見與方法的分歧,平日融洽的父母也會擺開陣勢,劍拔弩張。他們並不是哪一方有錯誤,他們只是太過激動,很多家庭應該也會有這種情況,他們往往是爲了孩子而煩惱而爭吵。做孩子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好些,讓這些事情發生的更少些呢?

可憐天下父母心。那一刻,我明白了。

我明白了的初三作文4

六歲那年的春節,我和小夥伴似乎把鞭炮的用處提升到了最高境界。放“連鎖炮”、“沖天炮”、“炮炸豬鼻”、“炮驚母雞”……最後,我們想到了“炮人”。我負責放哨,其他人則躲在路旁的柴火後面,聽我的口號。

不一會兒,遠處就迎來了一位騎着自行車的老爺爺,他的兩鬢已經斑白,頭上戴着一頂氈帽,穿着一身墨綠色的大衣,皺紋深深地嵌在他的額頭上,看起來五六十歲的樣子。當他騎着自行車進入我們的射程內時,我大喊一聲:“放!”小夥伴們把一個個鞭炮點燃放出。

“啪!啪!啪……”“擊中了!擊中了!”小夥伴們興高采烈地叫喊着。老爺爺被這突如其來的“打擊”慌了手腳,從自行車上摔了下去,整個人被自行車壓着。小夥伴們一鬨而散,而我卻呆呆地站在那裏。也許是良心的譴責吧,我走過去扶起那位老爺爺,然後深深地低下了頭,等待着老爺爺的責罰。然而,老爺爺站起身後,拍了拍身上的塵土,彎下腰摸摸我的頭,說:“孩子,你很懂禮貌。”我一聽,愣住了……

只見老爺爺推着自行車,走了幾步,又回過頭來對我說:“孩子,關心人,幫助人,愛護人,將會成爲你一生的財富,知道嗎?”我看着他,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說:“哦,我明白了,老爺爺。”我隱隱約約地感到,在這個春節裏,這句話的分量遠遠超過了壓歲錢,超過了新衣服。我甚至開始對自己的惡作劇感到內疚。

一個又一個春節過去了。漸漸地,我長大了,經歷了很多事情,明白了一些人生哲理,也越來越深刻地理解了老人的那句話的含義:以一份愛心關心人,以一份溫情幫助人,不僅爲自己增添了一份無價的財富,更爲生命增添了一份美麗。

我明白了的初三作文5

棋盤的一邊,是我;棋盤的另一邊,是我的象棋老師;棋盤中央,是一場“決鬥”。我與象棋老師對奕,試一試我到底有沒有成功的比過老師。

這盤棋,我十分想贏,因爲如果贏了,就能證明我的棋藝高超。第一步怎麼走,我沒有細思,便準備隨意出一個棋。我剛準備隨便下,老師忽然說:“首步下好,可定棋局。”我走哪裏呢?是啊,我走哪裏呢?前方的路忽然模糊起來,前方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我茫然了。我不能因爲恐懼而停滯不前,棋子“啪”的一聲落下。

這場“決鬥”很快就進入了白熱化的狀態,一黑一白在棋盤上馳騁,一時難解難分。可是,漸漸地看得出來,我並不是老師的對手,我已處於下風,我的“一條龍”戰術已被重重包圍了,一股咄咄逼人的殺氣撲面而來。我該怎麼辦呢?是啊,我該怎麼辦呢?我已經必輸了,即使我會輸,但我也要向前衝,我堅定地落下了這個“失敗”的棋子……

不出所料,我輸了,那條“長龍”最終全部被殲。我輸了之後,內心已然一片空白,心底一片冰涼。所有的自信似乎在一瞬間消逝,再也回不來。神色的變化怎麼能逃過老師的法眼。“我輸了。”我苦笑。“是啊,你又輸了。”老師稍作停留,睿智的目光停留在我身上,說,“可是,這只是一盤棋而已,人生的棋可絕不是一盤而已。”我看着老師,他一邊收拾棋子,一邊說:“衆多棋局,撲朔迷離,千變萬化,誰都會輸,也會贏,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輸贏!”

那一次,我明白了:人生如棋,黑白相間,有輸有贏,永不言敗!

我明白了的初三作文6

今天我們上了一節使大家大吃一驚的作文課。這節課讓我明白了生活中的規則。

一開始,一如既往的還是“猜猜我是誰”。這一次,老師搖盒子的時候,盒子中什麼聲音也沒發出。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有的說沒東西,有的說是一張紙,還有的同學說裏面是炸彈幣。但老師卻賣起了關子,我問:“裏面有東西嗎?”老師說:“當然有呀!”一聽這句話,語出驚人,我原以爲老師是不會說的。

我在紙上寫下了:錢,炸彈幣和炸彈幣。老師打開盒子時,開了又關,關了又開。一直在賣着關子,但我們已經心急如焚了!老師一開,裏面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這楊老師也太“誠實”了。由於這很難猜,只有幾位猜了出來,猜出來的也只是“瞎貓碰到死耗子——碰巧”而已。

這時老師又讓我們寫感受,我的感受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大家寫的時候,可安靜了,針掉到地上都能聽見。

接着,老師又讓我們寫下爲什麼盒子是空的。我寫下了一個好笑的原因——老師忘記放東西了,這老師見了,又張大了他那獅子般的嘴巴。老師又給我們說了一個大道理——智慧就是發現大腦中的“貨”不對版時,請倒空換“貨”。這讓我知道了自己的壞習慣如何改正。

接着老師叫我們如何改掉壞習慣——發毒誓。老師還舉了一個他自己的實例:在之前,老師很喜歡看網絡小說,爲了改正,老師發了毒誓,一下子就改掉了。這時我爲了讓課堂活躍一下,便說了一句:“你該玩遊戲了吧!”這句話使大家鬨堂大笑,老師也都一起笑了。

今天我明白了:作文班不僅僅是學作文,也是在學做人。這一切的一切,使我更喜愛作文了。也讓我明白如何改正自己的壞習慣。更是讓我們明白了世界上沒有簡單的盒子,只有簡單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