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2021年江蘇高考作文

2021年江蘇高考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1年江蘇高考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2021年江蘇高考作文

2021年江蘇高考作文1

一、加強想象力和聯想力的培養

想象力、聯想力,是衡量創造思維能力高低的標尺,也是檢測個性發展程度的標尺。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又是發展個性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想象力、聯想力的訓練又是作文訓練的薄弱環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寫文章常感到“無話可說”,其實並不是記憶倉庫中沒有材料,而是因爲聯想的“線路”沒有接通。常常可以聽到“浮想聯翩”一詞,“浮想”就是“聯想”,“聯翩”就是一個接一個地“聯想”,由所寫的人、事、物聯想到許多與之有關的人、事、物及其所含的道理。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學生這方面的訓練,做到訓練經常化、具體化。經常化,指平時的作文,大都可用來培養想象力、聯想力。具體化,指通過啓發思路、傳授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如何想象,如何聯想。用這樣的訓練激活學生的創造思維。

例如,指導《我的母親》,教師先向學生介紹母親的偉大和無私,然後設置一個個場景:假使你生病,你母親會如何?假使你母親是一位清潔工,現在在做什麼?你上學的路上,你母親一般會對你說什麼?假使你現在從美國留學回來,你母親又會如何,假使你現在就是爲人之母,面臨着你的兒子學習不努力,你又會如何……

要注意首先鼓勵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遊目騁懷,海闊天空,然後加強具體指導,讓學生注意聯想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注意聯想的橋樑,注意聯想的豐富性,注意聯想的定位和聯想的引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不但增強了寫聯想類作文的能力,重要的是增強了創造思維能力,在表現個性的過程中發展了個性。

2、加強思維深刻性的訓練

深刻思維是指由表及裏、由現象到本質的思維方式。沒有深刻的思維,文章就不會有思想的高度。針對學生作文停留在單純的記事、作文沒有深度的現象,教師故意出一些似乎自古已有定論的問題,讓他們討論,提升他們的思想深度。

3、加強靈感思維的訓練

靈感是人類創造活動中出現的一種高級精神現象,是人的一種普遍而新穎的心理機能呈現出來的最佳思維狀態。許多名篇就是作家妙手偶得的結果。靈感思維的本質特徵在於它具有突破性的創造功能。要求學生每人要有一個練筆本,隨身攜帶,靈感的火花一旦閃現,及時捕捉,信手拈來。

二、寫作的多角思維

新課標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其作文具有強烈的競爭性。在立意上,只有將筆鋒觸及別人尚未寫到的新人新事新問題,表達出自己獨到的觀察發現和認識感受,寫出新意,才能取得意高文勝的效果。但大多數人在考場上因情緒緊張,一時想不出新的素材,這就要求能夠巧於構思,讓舊素材表達出別人未能表達的新意來,這存在一個選擇角度問題。比如拿到一個蘋果,別人都習慣於豎着切分,你若能獨出心裁橫着切,結果切分出來的橫斷面就與別人切分的截然不同,你就可能從中觀察到別人觀察不到的東西。作文也當如此,“橫看成嶺側成峯”,變換一個角度,或許就能化腐朽爲神奇。告訴同學們,事物都是有區別的,我們要善於分析比較,只有這樣才能寫他人之未寫,纔能有獨特的見解,並要求學生自己命題寫文章,在作文中把事物的異處表現出來。

例如,有位學生以《疙瘩柳》爲題寫一篇作文,結尾處這樣寫道:“柳樹被傷害了,婀娜的它揹着個醜陋的疙瘩;人要被傷害了,愉悅的他也會揹着個沉重的思想疙瘩。人啊,請不要傷害柳,更不要傷害人。”事後我問她爲什麼這樣寫,她說:“我發現我們學校的柳樹中有兩棵有疙瘩,先請教一位老師。他說因爲柳樹老了。我指着不遠處一棵小柳樹問他,聽說那棵柳樹只有五年樹齡,怎麼也有疙瘩呢?他沒有回答出來。後來問生物老師,才知道柳樹的疙瘩爲傷害所致。”這位學生的見解不同於一般,她通過柳樹的對比,同中求異,又聯想到人,於是寫了這篇富有新意的文章。

三、感悟生活,創新作文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生作文的思想、觀點、感情及一切材料都屬於生活。生活是本無字書,這部書博大精深。葉聖陶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纔會做成什麼文字。”感悟生活不僅要體驗生活,深入生活,還要心入生活,即善於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獨特的感受,形成自己的作文的活水源頭。有的家長逼學生觀察,甚至讓學生搬個凳子坐着,四下裏瞪眼,以爲這是體悟生活,其實是胡鬧。文學意義上的觀察並非要人傻里傻氣用眼去看,而是要用心去體驗,用心去認識身邊的人和事。沒有心的人是另一種盲人,什麼也發現不了。

例如,我在教了朱自清的《春》後,讓學生寫一篇自己對一種植物或一處景物的真切感悟的文章,題目自擬,結果大多數學生都寫得非常生動。有一名學生就在《開在心裏的映山紅》中寫道:“……每年陽曆四五月份是我們村子裏最美也最快樂的日子,紅的、白的映山紅開滿山頭,簡直成了人間仙境,我經常和村裏的幾個同學到對面山坡上去摘映山紅,將一朵一朵喇叭似的'映山紅捧在手心裏,用鼻子輕輕地一聞,哇!真香!輕輕地掰一片映山紅放到嘴裏,一股清淡的甜味融進心裏,還有一點酸,我們還用映山紅花枝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滿林子亂竄……”因爲學生寫的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而且是最想說的話,表達的是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最有感悟的情感,所以不僅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很高,而且寫得得心應手。這樣,便能在寫作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喚起靈性。

用心悟生活實際是一種善於用情感意識去思考、去觸摸事物的品質,這樣的感悟並非難爲,一是讓眼與心溝通,入目即入心,入心即昇華;二是捕捉信號,即物心與我心撞擊的火花。這樣,便會悟出一份驚喜,一份生活的底蘊,一份成功的真諦。許多學生的眼睛也許很明亮,寫作能力也許很強,但有的心是呆鈍的懶惰的,就是說他們不會感悟,不知怎樣感悟。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關心身邊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細膩的心去尋找真善美之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養學生從斑斕的生活中主動搜索作文的信息。比如一家人看電視時搶自己喜愛的節目看,是家庭生活中最常見的一件小事,稍微留心就可以寫出一家三口不同的性格特徵、不同的興趣愛好,就象我的霸氣、媽媽的靈氣、爸爸的傻氣,並可感悟到一家人濃濃的親情。

個性化的習作必然有創新的火花,需要我們教師積極鼓勵,努力使其延伸到學生的整個習作過程;創新的過程總會帶有不成熟的印記,需要我們教師大度寬容,使學生更爲從容地跨越成長的過渡期;學生的模仿容易趨向油滑,需要教師正確引導,使其走向純淨洗練或雄渾大氣;習作的語言難免一些瑕疵,需要教師適時點撥,使其成爲優美可讀的文本。但願我們共同創造良好而寬鬆的環境,努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文學才子。

2021年江蘇高考作文2

皺紋中的智慧

歲月的車輪在人生的道路上輾過,深深的皺紋訴說着爺爺的人生,體現着純樸的智慧。

一、牛耕

“呦喝,呦喝……”爺爺沙啞的呼聲在空曠的地裏顯得格外清晰。天上烏雲開始匯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邊。“爺爺,快回來!”“知道了,就這一塊了,耕完再回去。”話畢,又吃起了呦喝聲。天空果真飄起細密的雨。爺爺回來時身子已溼透,腳上沾滿了泥。“爺爺,你把牛賣了吧,這牛都老了,耕地太費力了,現在有機器,很方便啊。”我望着爺爺,說出心裏的想法。“小丫頭,這牛耕雖然慢,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適用啊。趁爺爺還有勁,多耕些地,比機器耕得細呀,也不傷地。”如今,村裏只剩爺爺這一頭牛了,也只剩爺爺一個人還在用牛耕地。望着屋外的雨,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種歷久彌新的經驗。煙雨蒙朧中,一人一牛,多麼和諧,多麼自然。

二、珠算

“得咚、得咚……”爺爺撐着老花眼鏡,撥弄着算盤,時不時地在小本子上記些什麼。“爺爺,你在算賬啊,我幫你吧。”“小丫頭,你能幫我什麼,你會用這老算盤嗎?”爺爺笑着向我挑眉。“我用手機幫你算,你報數字就行,不比你這快嘛,而且又準。”“哎,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鮮玩藝我這把年紀學不會了。這老算盤倒好用,爺爺教你算吧。”“不要,我看着就暈了。”爺爺低下頭去,眉頭皺昆,自己又開撥。我偷偷地用手機計算,發現爺爺的結果那麼精準,條理清晰。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種熟能生巧的能力。一人靜坐,手指撥弄,那般淡定,那麼穩重。

三、戲曲

靜夜,涼風習習,微弱的星光陪襯皎月,酒下清輝。爺爺在門前的老槐樹下,抽着旱菸。“爺爺,夜晚天涼進屋睡吧。”“丫頭,坐這兒,這點涼,爺爺還受得住。”“那您講故事給我聽吧。”“故事都給你講遍了,沒了呦,爺爺唱歌吧。”爺爺清了清噪子:“我本是臥龍崗上散淡的人,憑陰陽如反轉保定乾坤……”爺爺的歌聲並不動聽,卻帶着莫名的心顫、悲涼。望着爺爺皺紋間的無限認真,我明瞭:智慧是一種淨化了的境界。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麼融和,在月夜下格外協調。

民族智慧 代代傳承

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爺爺用玻璃做佛龕。

爺爺少年時是大戶人家的少爺,青年時遭遇侵華戰爭,中年時經歷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他做過地主,也做過農民,是舊時代到新時代的縮影。因而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積攢下來的智慧在爺爺身上得以集中體現。爺爺做的東西,總是閃耀着智慧的光芒。他做的玻璃佛龕細緻又精巧,每一條接縫都是筆直的,每一條花紋都是對稱的,放到現在,一定有人會說爺爺是“有強迫症的處女座”。

除了玻璃佛龕之外,爺爺令人嘖嘖稱奇的小玩意兒還有很多。紅紅綠綠的膠片唱片剪成各種花色圖案,貼到玻璃上,做成玻璃花燈。元宵節的時候提出去,比起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塑料或紙質的兔兒燈也好荷花燈也好,都要精巧透亮。奶奶穿舊了的衣服,爺爺戴上老花鏡,一雙粗大的'手上下翻飛,不一會竟縫出一個小布包。別看這布包小,裏面竟有一個不易察覺的暗袋,錢財放進去,取用方便又不易失竊。最妙的是爺爺親手做的一根柺杖。普通的柺杖上,爺爺用榫卯安了一個可摺疊的小凳,走路走累了,放下小凳,凳子腿加上柺棍正好根,柺棍瞬間變成小凳子,可以坐下休息。

多年以後,爺爺去世。我便再也沒有見到過那樣精巧的佛龕,也再沒有見過那樣玲瓏剔透的花燈。爺爺給我做的那隻小布包,我小心翼翼存在衣櫃裏。可不管是媽媽還是姑姑,都再也沒有這樣好的手藝。只有那個帶小凳子的柺棍,悄然間成爲廣大老年人的福音,稍微起個早,便能看到滿大街都是拄着這種柺棍的老人。那時候爺爺已經過世8年了。

提到智慧,我們能想到的總是像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這樣的科學家,他們用智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科技的高速發展離不開他們智慧光芒的指引。然而我覺得,另一種智慧也不容忽視。它很小,不起眼,不仔細思量,甚至不覺得它是智慧;然而等到它消失的那一天,你一定會覺得生活失去了斑斕色彩。這就是廣大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這片黃土地上積攢下的生活智慧。

我的爺爺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老人,他做的東西算不上“作品”,更談不上“有造詣”、“大智慧”,但他去世之後,他的奇思和巧技就隨風消逝再也不見蹤影。華夏文明傳承千百年的漆雕、精緻中藥、古琴演奏、宣紙刺繡等等,這些凝聚着勞動人民智慧的文化結晶正在慢慢消亡。沒有傳承人,我們終究會有一天只能在史料上看到它們,輕輕感嘆一句:我們的祖先真有智慧!

發展科技是爲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但物質生活更加豐富、便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這些曾經燦爛輝煌的智慧的結晶。關注技術革新的同時,傳承文化的瑰寶,人們的生活才能更豐富、更精彩。這何嘗不是更高一層的智慧?

爺爺在世時做的玻璃佛龕還有一尊保存完好的放在家裏,我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能做出比這更精巧的佛龕來。把這勞動人民的智慧傳承下去。

境由心生

智慧是一種心鏡,境由心生。

心基吸智,方寸之間皆海闊天空永無涯畔;心若有慧,則宛若長空旭日終至至靈之境。

民國課本中有這樣一段話:“三隻牛吃草,一隻羊也吃草,一隻羊不吃草,它看花。

我想,在茫茫綠原上看花的那隻羊便是智慧的,它看花的景象,便是智慧獨有的景象。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說,人生的意義不是吃飯這麼簡單,還應有更高的追求。

誠然,智慧對人類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有拋開物質層面的精神追求。只有不被浮華物質遮住雙眼的人,纔是有資格稱做智慧的人。

再進一步講,擁有大智的人,不僅有精神追求的,更有特立獨行、超然物外的膽氣。

我曾驚歎於朱耷的《墨魚圖》。那隻翻着白眼的魚訴說了怎樣的智慧心語?不言而喻!我十分敬胃這位明朝遺老,高蹈乎八荒之表,亢心乎千秋之間……

如果說朱耷的智慧是一種氣象,那麼,莊子“超乎象外,得其環中”的智慧便是一種至鏡。超脫於生命本相的空靈之境,乃是禪與道的完美契合。

李叔同青天白日以映事,明鏡止水嘆澄心,霽月光風以待人,便禪一般地詮釋了朱耷的氣象和莊周的至境;超乎生命本身,肇乎天地萬物,故能在圓寂之前,嘆一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通往智慧的空靈之境,是沒有捷徑的,需要全身心地領悟。悟人生沉浮,悟涅磐境界。必要時,可學一學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於大自然中,領略融身於天地之間、放眼於銀妝世界的寥廊與凝重。

生命本就是一場鍛鍊,智慧便是那最終的昇華。修一顆智慧之心,成一番智慧之境,於生命無悔,於本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