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高考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作文800字(有點評)

高考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作文800字(有點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導語;“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種“酣暢淋漓”感覺的“老腔”,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超越了其藝術形式本身,成爲了一種象徵與寄託。下面是高考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作文800字(有點評),歡迎參考。

高考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作文800字(有點評)

  篇一:“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猴年的春晚,我聽到一聲之前從沒有聽過的曲子“老腔”——那黃土地黑皮膚鑼鼓喧天吼聲震顫八百里山川河嶽的歌!

我願意把它令人震撼的力量歸結爲一個詞——接地氣!

“老腔”不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它不適合淺斟吟唱。很簡單,在大西北粗礪的風沙中,陽春白雪扎不下根來,淺斟吟唱傳不到遠處,它吼出的是底層草根心裏的吶喊,它體現的是生民發展的原生態艱難歲月。

“老腔”牽繫着那麼多,承載着那麼多——俗稱之爲民俗,雅稱之爲文化!它有令人震撼的力量,因爲它的真實,它的本色,它的溫情,也因爲它深深紮根於這片熱土的執着——它榮,他們榮;它辱,他們辱;它興,他們興;它衰,他們衰!

陳道明曾在一次電視節目上發飆,幾十個來自山西稷山的農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臺花鼓,滿堂喝彩,卻被幾位評委貶低得一無是處。陳道明怒斥:你們對傳統文化毫無理解,居然就直接否定了這個節目。你們可能讀過不少書,有很高的知識水平,但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農耕文明卻知之甚少、理解不了……

震撼,真的不在於文化程度有多高,無所謂見識有多廣,而在於能不能放棄那種矯揉造作的勢態,以赤子之心感受到一種發自心底的衝動與虔誠。老腔、秦腔、花鼓的傳承者們,骨子裏就是一種這樣動人的虔誠。只是我們誤解了這種虔誠,甚至蔑視地稱它爲“愚昧”。

於是我們看到令人落淚的一幕——

義務宣發方負責人方勵現身某直播平臺用下跪、磕頭的極端方式,懇求全國院線經理爲《百鳥朝鳳》增加排片!《百鳥朝鳳》僅僅是吹嗩吶嗎?錯,它堅守的是在東西方文化八面來風中,可貴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定力;它表達的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傳承,以及對現實中普通人的細緻關懷……

中華大地,沉默無言,山重水複,莽莽蒼蒼,它的激情,只爲生於斯長於斯逝於斯的人而奔瀉,而我們的文化便被這種奔瀉所裹卷,吞吐千年,涵納古今!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期待如“老腔”般的傳統藝術能更多地走進人們的視野,老腔變紅腔!

點評

這是一篇考場佳作。本文以立論深刻、流暢自然、層層深入而被閱卷組評爲一類卷。具體特點如下:

1.文思泉涌,立意高卓。作者的思維與情感應問而筆尖舞動,直擊要害,一針見血地指出,“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在於“接地氣”。深刻地揭示出老腔粗獷個性的根源在於大西北這一片粗獷的熱土。

2.底蘊深厚,自成一格。作者的筆觸並不停滯於對老腔的感悟,而是把老腔擴展到“秦腔、花鼓”等傳統的接地氣的藝術唱腔形式;作者又對以“老腔”爲代表的中華民間傳統藝術演唱形式所遭遇的逼仄與尷尬處境給予揭示與評價,體現作者對老腔的歷史文化價值的理解、憂思和讚美。

3.層層深入,引人思考。全文層層深入,思緒縱橫,開闔自如,力透紙背,激情磅礴,在感人肺腑的同時,帶給讀者深刻的思考和啓迪。

  篇二:“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華陰老腔,在幾年前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曲目。然而,這樣一個小衆甚至是默默無聞的老腔,卻讓陳忠實先生情難自禁,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不禁很好奇,“老腔”究竟何以令人震撼?

也許是那一聲聲鏗鏘有力、直擊人心的嘶吼,也許是那一段段百轉千回、悠揚婉轉的曲調,也許是臺上臺下演員的傾力演唱、人們的激情感染,或者,是藕斷絲連的縷縷鄉愁,是深結於心的歸屬與認同。前三者自不消說,確實打動了很多人,卻難以讓人有更深層次的、發自心靈的震顫和共鳴——這種共鳴,是需要共同的記憶和情感的。陳忠實生於關中,長於關中,他了解並幾十年如一日地熱愛着它;而在老腔中,在極富感染力和衝擊力的表演中,他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故鄉的面目,聽到了自己引以爲豪的土地的神靈之歌。

這纔是老腔之所以讓人震撼的原因。這種深刻而廣闊的民族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讓我們在與西方文明接軌、漸漸西洋化、漸漸遺忘了民間小調的時候,可以被一曲鄉音震得淚流滿面。這實在是一件可喜又可悲的事情。喜的是,像老腔一樣的民間文化依舊可以輕而易舉地引起我們的感動和震撼;悲的是,像老腔一樣的民間文化居然可以輕而易舉地引起我們的感動和震撼。難能方爲可貴,都是越不容易得到,才越發覺得珍貴,覺得眼前一亮。本應深植於日常生活的風土民俗,什麼時候竟到了能滌盪神魂的地步?

現在的人們,是不是已經走得太遠,以致於看不見回家的路了呢?

兩年前,坐在課桌前的考生們面對着“北京老規矩”的茫然無措依舊曆歷在目。家家戶戶四合院、七折八拐衚衕灣的景象已經不復存在,似乎連帶着那些陳舊又充滿溫情的習慣也跟着一同去了。聽得別人提起,纔會恍然大悟,驚喜非常:就應該是這樣的啊!老腔是如此,老規矩是如此,甚至連大名鼎鼎的國粹京劇,也不知道有多少個孩子有過完完整整聽一齣戲的經歷。這片土地記憶的格調,就在我們這一代中逐漸被更改;這片土地文化的精粹,就在我們這一代中逐漸被掩埋。偶然聽到、看到、感受到,所帶來的震撼終究是短暫的,短暫之後又是長久的遺忘;而我們需要的,從來都不是遺忘。

在追逐更加多樣的未來的時候,有時也需要停下來,多看看來時的路。即使登上頂峯,一個沒有自己獨有回憶的人也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即使快速發展,一個沒有自己獨特文化的國家也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國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領略到和老腔類似的民間藝術時,不會再如此“膚淺”地被震撼。

點評

思辨性強,語言清新。開篇由材料導入,引出“‘老腔’究竟何以令人震撼?”的疑問,聲音、曲調、激情、鄉愁四者一一呈現,“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成爲認知的核心點。悲喜交織的思辨意識浸透其間,考生由“北京老規矩” 昇華出“老腔是如此”的情懷,國粹京劇的形態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消失,象徵着老腔震撼的寫作思維在思辨的文字裏自然流淌,語言清新,是一篇考場佳作。

  篇三:“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種“酣暢淋漓”感覺的“老腔”,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超越了其藝術形式本身,成爲了一種象徵與寄託。

在我看來,“老腔”象徵與寄託的是人們的鄉愁。所謂“鄉愁”,是人們對故鄉的依戀與牽掛。從古至今,鄉愁都是每一個人繞不過去的坎。

盛唐之時,浪漫主義詩人李甶揮毫寫下“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不就讓人們見識了“折柳曲”在遊子內心所產生的巨大作用了嗎?如今的“老腔”想必也會讓每一個熟悉它的人聞之而動容吧。

上世紀七十年代,二十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 詩一首:“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誦的《鄉愁》。恐怕沒有人能統計出,這首《鄉愁》曾撥動過多少人思鄉的心絃了。如今的“老腔”,想必也是撥動了觀賞者的心絃,纔有了“撼人胸腑”的藝術魅力吧。

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先是有南京的“梧桐保衛戰”,留住南京的鄉愁;後有陝西爲方言建檔,用聲音留住鄉愁……層出不窮的關於“留住鄉愁”的報道,讓人們懂得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每一個傳統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書。一磚一瓦、一草 一木、一個傳說、一段歷史都記錄着文化,承載着鄉愁。鄉土記憶在歷史的洪流中越積越厚,濃濃的鄉愁也變得立體而鮮明。老腔作爲地方戲曲,唱腔昂揚豪壯,唱詞以方言爲基礎,更接近原始和傳統,它誘發的鄉愁,想必無人能夠抵禦得了。

時代變遷,推陳出新,老腔卻依然富含魅力,它就像崔顥筆下的黃鶴樓那般讓人心生點點愁緒:“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但是,它們都用自己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濺出美麗的浪花。

點評:

此文作者提出新見:“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是其“留住了鄉愁”。提出這個中心論點以後, 作者就將筆墨伸向了歷史,伸向了我國的傳統文學、文化,去浸泡、挖掘,聯絡綿延不絕的、厚重繾綣的鄉愁。文中大量詩詞名句的引用、化用,大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文學底蘊,展現了民族文化蘊含“鄉愁”而讓人們難以割捨的一面,真可謂“底蘊深厚而又情意綿綿也”。文章發乎內心,情真意切,不失爲一篇抒寫“精神靈性”的考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