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語文說課稿合集【15篇】

語文說課稿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說課稿合集【15篇】

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及背景

《獨坐敬亭山》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中的一首古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於天寶十二年秋遊安徽省宣州時所作。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中描繪了鳥盡雲去,只有敬亭山與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詩表現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擊後,心情鬱悶,到敬亭山尋求慰藉的孤單寂寞的心情。全詩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見幾隻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雲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我靜靜地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裡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說教學目的、重、難點

我憑據課本特點和學生現實,確定瞭解生字,有情感地朗讀課文,感覺江南山川的天然美,受到美的薰陶為教學目的。朗讀、感悟、想象詩歌所刻畫的'景象為教學重點,領會墨客的思想情感為教學難點。

三、說教學幫助本領及教學準備:

1、可播放畫面,配上古箏音樂,來建立意境。

2、拓展筆墨資料,先容墨客的寫作配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詩。

3、學生網路李白的古詩和與課文相干資料。

四、說教法設計、學法引導

自讀自悟法:讓學生自己通過表明來實驗明白詩句的意思。

熟讀成誦法:讓學生在重複的朗讀中,感悟語言,造就語感,積聚語言。

五、說教學歷程

(一)簡介墨客,引出詩題。

1、課件出示墨客李白的畫像,學生憑據網路到的有關李白的資料舉行先容。

2、藉機引出寫詩配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擊後,心情憂鬱,到敬亭山尋求慰藉,於是寫下了這首詩,師板書課題《獨坐敬亭山》,並邊播放動畫邊吟誦此詩,讓學生開端感知古詩的節拍。

(二)捉住詩題,學習生字亭(tng),瞭解敬亭山。勉勵自學,要求讀準字音,偏重引導學生交換識字要領:用減一減,換一換等熟字影象法記著字形。認清字形並在田字格里引導謄寫。過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麼地方嗎?(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野,因有敬亭而得名。)詩題是什麼意思,想想你能發明什麼?

(三)自讀感悟,互助交換。讓學生依附課文中的解釋,接洽上下文明白詩句的意思。如允許以使學生有一個獨立思索的歷程,造就學生的自學本領。

1、初讀,掃清障礙。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多讀幾遍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

(2)同桌互讀,糾正字音。聽別人讀,達到對這首古詩有一個初步的感受。

2、再讀,感悟詩的內容。

(1)小組按自學要求合作學習,理解詩意,初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彙報:重點讀通詩句,理解詩意(扣重點詞訓練),大致說出詩人看到的景象,整體感知古詩的內容。

(四)細讀品味,體會感情。

1、朗讀一、二行詩句,品味“眾鳥”、“飛盡”、“孤雲”“獨去閒”。想象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的景象,說說詩句的意思,並聯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體會作者的心情。(孤獨、寂寞)

2、朗讀後兩行詩句,聯合現實咀嚼“相看”、“兩不厭”。(後兩行是說只有敬亭山沒有嫌棄他,揚棄他,而是和他相互做伴,相互相看,卻總以為看不敷。)意會作者從敬亭山上尋到一絲絲慰藉的感情,並感悟作者付與山靈性的體現要領。隨機舉行人山對話訓練。課件出示寫話訓練:

李白蜜意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對他說道:(_____)敬亭山蜜意地看著李白,輕輕地對他說道:(_____)

(五)誦讀詩句,領會心境。

讓學生根據明白讀出感覺,在配樂朗讀中想象畫面,根據課件出示的畫面,給畫配詩。播放畫面、配景音樂想象那是怎樣的一番景象。使用畫面和古箏配景建立景象,會把學生帶到其時的景象中去,使學生更好地感覺詩歌的意境,領會墨客的情緒。

(六)感悟創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歡的要領展示對本首詩的學習情況(朗讀、背誦、默寫、畫一畫、演一演、編故事……)。

2、網路有關李白的詩歌,準備開一個詩歌朗誦會。

設計這樣的教學思路,首先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珍視作育學生的語感和團體掌握的本事。”我始終把“朗讀”和“背誦”這一明確古詩內容、領會墨客思想情緒的有效途徑貫穿於教學的全程序,讓學生多讀,使學生掌握五言詩的朗讀要領,掌握朗讀的節奏。

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明確,在讀中品析,在讀中領會,在讀中想象,徐徐到達作育語感和團體掌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師生干係。

教學中,隨處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相助互換、討論的程序中感覺語言,積累語言,體驗感情,真正把學生融入語言翰墨訓練的程序中。老師不作過多的教學,只是在適時處引導、引導,讓學生充分變動種種感官主動地、生動地學,體現了知識是自己學會的這一理念。

再次,根據講義特點和學生現實,捉住古詩所描畫的景象和墨客所要表達的思想情緒,通過讀、悟、品、誦、拓展的要領,使學生在實踐中創新,真正受到美的薰陶。

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雪孩子》這篇課文選自語文人教版第一冊第六單元。課文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敘述了勇敢的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成了一朵白雲的童話故事。文章易於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藉助圖畫閱讀的能力。本篇課文為首次出現不注拼音的課文,讓學生嘗試著自己閱讀,激發學習語文的成就感。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課文。

2、教學目標:根據文章在本冊中的安排位置及低段孩子現在的學習特徵和學習情況,我為孩子們定了如下學習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3個字。認識1個偏旁“子”。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懂得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勇於伸出援助之手。

3、課時安排:本文安排2課時,第1課時,認識生字初讀課文,學習一、二自然段。第2課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課文3~8自然段,瞭解雪與雲之間的變化過程,體會雪孩子助人為樂的精神。會寫“瓜、衣來”3個字。

二、說學生

小學生在他們幼兒時期的具體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開始明顯地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初級抽象邏輯思維的方向,一個是一般形象思維的方向。無論哪一個方向都離不開具體的物象,根據低年級學生的這種學習特點,儘可能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感受,把學生領進一個五彩繽紛的童話世界中。當充滿情趣的畫面展現在孩子面前時,學生會積極主動地認字,自己想辦法記字,再由教師根據學生的識記情況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就會事半功倍。

三、說教法、學法

低段孩子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形象思維又離不開具體的物象,故在設計本文的教學過程時,我採取情境教學的模式,聲畫同步、視聽結合的教學手段,反映課文的內在意義,刺激孩子形象思維對具體物象的感知力,幫助他們從具體形象思維的比較粗糙的、外表的、現象的層次中,向一般形象思維的精確的.、內在的和本質的較高層次過渡。

因本文是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故學習課文時,首先讓學生採用圖文結合、字句結合、互幫互助的方式,在遊戲中學的形式,來學習文章及生字,其次讓學生讀中識字、讀中觀圖、讀中說話、讀中想象、讀中悟情。

四、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講一講我是如何運用教法及學法,來幫助孩子完成以上學習目標的。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課件出示:雪花紛飛的場景)下雪啦!下雪啦!雪花可真美啊!(板書:雪)誰知道雪花是怎麼樣的?美麗的雪花下了一天一夜,房子上、樹上、地上一片白。看雪地上來了一個孩子,(出示“雪孩子”圖形剪影)同學們,你們知道它是誰?(雪孩子、雪娃娃、雪人……)(板書:孩子)誰認識“孩”這個字?(說說“孩”的音形義)最後齊讀課題。這一環節旨在為學生創設一個美麗的情境,通過板畫雪花、出示雪孩子引起孩子們學習《雪孩子》這篇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感知。

雪孩子長得怎麼樣?(可愛、很漂亮、很白)是的,它很美,很可愛。老師這裡有一個關於這個可愛的雪孩子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你們想讀嗎?在讀課文前,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問題: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會怎麼辦?(預設:問同學,問老師,看後面的生字表……)這一環節在交流認字的辦法的同時,教給學生學習生字的方法。

1、下面老師就讓大家讀這個故事,請同學們注意,自己讀一讀課文,並圈出不認識的字;想辦法弄懂圈出的字的讀音。這一步是想讓學生先自己學會不認識的生字,這樣的印象可能會更深。

2、學習生字詞。

(出示以下生字詞)讓 往 /一起玩 化了 /休息 知道 /燒著了 睡覺 /玩累了 救出了 柴堆

指名學生領讀(第一組都是後鼻音,第三組的第2個音節讀輕聲,第四組的“著”“覺”是多音字,第四組詞中很多沒出現過)。出現不帶拼音的詞語組合,及單字氣球遊戲,學生認讀。(個別讀,小組讀,全班讀)學生交流認記生字的方法。

3、再自己讀課文,思考這個故事講了雪孩子的一件什麼事?(預設:1、這個故事講的是雪孩子救人的事。2、這個故事講的是雪孩子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的故事……)說得對。這個環節是學生整體感知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是說話能力訓練。

(三)品讀課文。

教師為學生提供具體物象的目的不是單純地讓他們描述那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引發他們的想象。而想象是一種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自由度極高的思維活動,學生們可以根據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或生活中尚未出現過的事物,讓自己的思維自由地馳騁,任意變換和組合。老師在思維教學活動中只是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具體材料,給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的機會,使學生的想象力在自由的環境中得以增長。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那麼這個故事發生前天氣是怎麼樣的呢?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課文第一段,然後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朗讀課文)(故事發生前,天氣是這樣的,大雪一連下了好幾天。)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雪下得大,下的時間也長呢?用波浪線畫下來。( “一天一夜”)誰能用讀來表現雪下得很大,下得久的意思。(指名讀,再齊讀第一段的第一句)下了這麼大的雪,屋外該是怎樣的美景呢?(出示圖片與句子:房子上、樹上、地上一片白。)這是一幅多美的雪景圖啊。(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這一步幫助學生讀中觀圖,理解文字內容。

2、學習第三自然段。

師講述第二自然段內容匯入(出示圖片3)這幅圖畫了什麼?(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開心)從哪裡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開心?(引導學生從圖中、文中找出體現“開心”的人物動作、神態及相關的詞語)“又唱又跳”這個詞你是怎樣理解的?(兩個動作同時進行)

你能看著圖中小白兔和雪孩子的神態,用又“”又“”來說說他們的神態嗎?(又說又笑)還能說說雪孩子的樣子嗎?(又白又胖)

彙報朗讀。(學生在讀中悟出要用高興的語氣來讀這一自然段)除了又唱又跳,你想象一下,他們還可能玩什麼?(生交流)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多高興,多快樂啊,那他們玩累了坐下來休息時,會互相說些什麼呢?(生交流)小白兔多高興啊!那誰想做小白兔,來讀一讀這一段話呢?

3、師講述期間發生的事情匯入第7、8自然段。

雪孩子跑到小白兔的家門前,面對滾滾的濃煙,熊熊燃燒的大火,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就在大火中,它會怎樣做呢?(生交流)的確,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過程中,許多地方都使我們深受感動。多好的雪孩子啊,面對將被大火吞沒的小白兔,它不顧一切地衝進火海。煙是那麼嗆人,火是那麼燙人,它全然不顧,在大火中尋找著小白兔,找啊找啊,終於找到了小白兔,它一把抱起小白兔向屋外衝去。讓我們一起帶著感情讀讀第7自然段吧。(學生齊讀課文)由於雪孩子的捨身相救,小白兔得救了。然而我們可愛的雪孩子呢?(放錄象:雪孩子融化一段)是啊,當雪孩子抱起小白兔衝出屋來時,它已經沒有什麼力氣了。它全身的雪在不住地融化,可它仍然緊緊地抱著小白兔,搖晃著身體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聲音越來越低沉)它想堅持把小白兔抱到一個最安全的地方,但它已經沒力氣了,最後,它的頭也完全融化了,眼珠掉到了地上,我們的雪孩子化成了一地的水。(停頓)現在,我們的男生有感情地讀讀第8自然段。(男生齊讀課文)小白兔得救了,然而,當他醒來發現雪孩子不見了的時候,小白兔怎樣了?多好的雪孩子啊,難道它真的就這樣離小白兔而去,離我們而去了嗎?不,它不會離開我們的,你們看,它不是還在嗎?(放錄象:雪孩子變成白雲一段)

猜想故事的結局是訓練學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猜想過程中,學生會根據課文中的某些提示,根據自己充滿個性化的願望,想象出豐富奇特的結局,運用這種常用的思維教學方法,可以開啟學生的形象思維。雪孩子離開我們了嗎?那它在哪兒呢?(學生想象說:我們可愛的雪孩子在天上,它變成了一朵美麗的白雲。)兔媽媽看著那朵美麗的白雲會說些什麼呢?小白兔又會怎樣說呢?但那白雲慢慢地飄走了,越飄越遠,小白兔看見了,多麼難過啊,同學們,我們給小白兔想個辦法把雪孩子留住,讓它永遠和小白兔在一起吧。

(四)情感的昇華

說得真好。學了這個故事,同學們也喜歡上了這個可愛的雪孩子,你們願意永遠和雪孩子在一起嗎?(願意。)那我們怎樣才能讓雪孩子永遠在我們身邊呢?同學們,只要我們心地善良,從小事做起,處處為別人著想,雪孩子就永遠和我們在一起,我們也就是一個個可愛的雪孩子。(全班配樂朗讀。)

(五)寫字指導

①根據“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原則,學生看田字格的筆畫筆順,書空一遍。

②“瓜”和“衣”都有一長撇、一短撇,它們的寫法有什麼不同?(出示這兩個字,並將字中的長短撇用紅筆標明,以方便學生觀察,特別要注意撇、捺兩筆的對稱。)指導寫“瓜”和“衣”。注意兩長撇的不同:一個豎撇,另一個是斜撇。兩短撇的不同:一個是臥撇,另一個是短撇。

學生練寫。學生自己寫“來”。(注意撇捺兩筆的對稱)

學生展示寫字本,互相評議。

(六)作業:續編故事《雪人回來了》

(七)說板書:

救出了

雪孩子——小白兔

化了

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棗兒》是一個話劇小品,它是新時期戲劇百花園中一朵盛開的小花。全劇運用象徵手法,圍繞“棗兒”展開情節,描寫了老人和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反映了我國在現代化程序中的社會變遷。全劇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它的象徵性。因此,教讀這個話劇小品,重在領悟其中蘊含的象徵意義,體會作品的象徵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劇情,瞭解我國在現代化程序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

2.瞭解現代戲劇藝術中常用的象徵手法。

過程與方法:

1,熟悉劇情,領悟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節、語言,理解作品的象徵意義,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鑑賞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我國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存狀況,正確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封閉,走出傳統,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教學重點

1.把握劇中老人和男孩兩個人物形象,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

2.體會作品的象徵手法。

教學難點

領悟劇本所蘊含的象徵意義,理解劇本的主題。

二、說教學方法

1.演讀法

2.討論法

3,延伸拓展法

三、說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

教師播放自行製作的動漫flash,一顆棗,兩顆棗,一筐棗,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狀,一個小男孩雙手作喇叭狀呼喊……

教師畫外音:數不清的棗兒,爹喊自己的娃來吃,別人的娃卻來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邊卻只是別人的爹。他們使勁喊,娃不應,爹也不應。漫山遍野無人應。田野裡只回蕩著祖孫二人無比熱烈卻又近乎無望的呼喊。為什麼這飽含著爹孃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喚不回從小也是由它奶大養大的兒孫?這棗兒啊。到底是苦澀還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讀,整體感知,把握劇情

1.學生自薦朗讀課文,一人讀老人,一人讀男孩。其餘同學點評。

提示:男孩的語言應讀出純真、活潑、稚嫩、可愛的情調來;老人的語言應讀得親切一些,讀出長者的風範,讀出較強的人生滄桑感和濃濃的鄉土氣息。

2.選一位同學概括劇情。

(三)、引讀提高,理解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揣摩劇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體顯示:

關於老人

1.老人在與男孩的談話中,回憶了哪些事情?如何認識老人的心態? 2.老人對男孩的態度如何?

3.如何評價老人這個形象?

關於男孩

4.請談談你對劇中男孩這一形象的認識。

關於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5.你對劇中未出場的這兩個人物怎麼看?

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關於棗兒

6.棗兒在劇中起什麼作用?

7.關於棗兒的童謠在劇本首尾出現兩次,這樣寫,有什麼特殊的表達效果?學生分組討論。小組長記錄發言要點,並代表小組全班交流,其餘小組成員可補充,也可點評。

(四)、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1.揣摩語言,分析下列臺詞中加橫線的句子的象徵意味。

多媒體顯示:

(1)老人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

男孩嘻,爺爺,我說棗兒個兒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兒子就叫“棗兒”

(2)老人(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還不跟你一樣?臉皮兒像這青棗,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過去了——快吃棗兒吧。(從匾子裡挑了顆熟透晒乾的棗兒)你吃這顆。

男孩(拿起熟棗兒放進嘴裡)還是皺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誰要啊。

(3)老人聽好,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

(4)男孩棗兒叔叔啥時候回來?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見老人沉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會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見老人不語)爺爺,你怎麼了? (5)男孩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可好吃了!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

男孩來呢,你的棗兒甜!

(6)男孩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裡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2.探究棗兒的象徵意義,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師提問:劇本採用了象徵手法,“棗兒”象徵著什麼?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優秀的劇本,其主題思想往往是多義的,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讓讀者的想象盡情飛揚。

(五)、延伸拓展,深化認識

提示:聯絡現實生活,關注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小孩孤獨的現象,瞭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為他們做點什麼?

學生暢談見聞、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關心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兒童。

(六)、課堂小結

《棗兒》是香甜的棗兒,也是苦澀的棗兒。那一聲聲蒼涼的、稚嫩的呼喊.發自內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噴湧。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種給予,一種天賜——是爹孃賜予兒孫賴以生存的精神維繫和生命依託,正是這呼喊健全著他們神經。仁滿著他們的羽翼,使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又是一座需要護理和更新的家園,我們相信,爹孃享用那移栽他鄉的奇異的甜果果時,會品出那甜果果中兒孫小時的尿香味;兒孫回鄉品嚐爹孃留給自己的棗兒時,仍會由衷地讚歎“還是家鄉的棗兒好吃”。

(七)、佈置作業

1.劇中,爺爺要求男孩“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來”;後來爺爺見男孩不高興了,又說“快吃快吃,幾顆棗兒一起吃,使勁吃”,前後是否矛盾?為什麼? 2.自選角度,針對《棗兒》寫一篇戲劇短評。

語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窮人》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12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小說。

這篇課文主要講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淦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行動、語言、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心靈,並從中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難點是通過朗讀感悟,理解桑娜的矛盾的心理活動,體會人物的美好品質。

二、說教學思路及教程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桑娜抱回孩子和漁夫同意抱養孩子的部分。

上課開始,引導學生回顧舊知:通過兩個問題:“這篇課文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回顧了上節課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之間進一步明確課文思路及桑娜一家的貧窮,為引出下文和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礎。

新課程十分強調“感悟”,強調悟性的培養,強調在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悟讀”需要支架,所以教學這部分內容是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後的心理活動描寫和漁夫提出抱養孩子的語言描寫。

我是這樣引導學生悟讀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的:

首先讓學生通過課件出示的“學習嚮導”,明確了學習的方法,“找一找後品讀”。待學生找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後,重點指導學生品讀了兩處句子。

第一個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指名讀後,讓學生圍繞這句話提一個問題,“桑娜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覺得非這做不可?”然後小組交流解決。讓學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並不為什麼,完全是發自桑娜淳樸善良的本質。並讓學生讀出這種體會。設計意圖是使閱讀更加自主,體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深對課文思想感情的體會。

第二個句子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首先讓學生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然後讓一位同學試著有感情地把這些語句朗讀給大家聽。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評讀的方式,加深了對這些語句的理解。同時,指導了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了學生語感。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對這一處的心理活動描寫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和更加深入的.體會,學生明白了桑娜哪些有擔心、害怕、堅定的複雜心情及這些心情產生的根本原因----桑娜一家很窮。再一次讓學生朗讀這一部分,並要求學生讀出桑娜緊張、擔心、害怕、後悔到下定決心的心理變化。學生自由練讀後,再次指名讀,教師加以評價。使朗讀經歷了由“初讀到品讀到感情朗讀“的過程。通過悟讀,進一步體會到了桑娜善良的美好心靈。

我又是這樣引導學生悟讀描寫漁夫語言的句子的:

首先讓學生找一找能夠體現漁夫善良品質的句子。然後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個句子的含義。把思維的方向指向關鍵詞“熬”,讓學生思考“熬”字還可以換成什麼,為什麼用“熬”不用別的?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白了一個“熬”字,表明了漁夫收養孤兒的決心。通過這個熬,讓學生想象將來漁夫和桑娜的生活將怎樣?(生命受到威脅,流落街頭。)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了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品質。接著我又引導學生再讀一讀漁夫說這句話時的動作、神態。讓學生圍繞描寫漁夫神態的語句提問,(想一想漁夫嚴肅什麼?憂慮什麼?)再一次地體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接下來,又讓學生在小組內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名分角色朗讀後,在全班內評讀,在評讀的過程當中,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在課文結束的時候,引導學生談學了這篇課文之後的最大收穫,目的在於教育學生學習窮人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品質,並付諸於實際行動;同時學習本課的表達方法,即通過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待學生談完感受,教師也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主要目的是通過一段富有哲理性的話,使學生受到人生啟迪。

最後,通過“作業超市”這一新型的家庭作業方式,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業,三項作業的設計均於本課的主題思想有關,意在於通過靈活的作業形式,使課堂內所學的知識延伸到課外,加強了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語文說課稿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蜀道難》,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做解說。

一、教材分析

《蜀道難》選自人教版普通高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本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學習目標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提高對詩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獲得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本文是李白在長安時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屬於一篇古體詩。

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瞭解李白豪邁飄逸的詩歌特點,整體感知詩歌寓意。

2.反覆誦讀,鑑賞詩歌的意境美,瞭解詩歌的寫作技巧

3.提高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為:把握與體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閱讀鑑賞能力

二、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確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啟發法、點撥法。只有反覆的誦讀學生才會理解詩歌的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參與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個性見解。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要適時的啟發、點撥。

教是為了學,教師的教授只有在學生那裡轉化為學習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我所任教的班級屬於音樂班,學生語文基礎較好,並且思維活躍,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所以,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本課根據詩歌的`特點採取誦讀、賞析、背誦的步驟。

教學手段上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學過程

本課我計劃一課時完成,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環節一】、匯入新課。

由學生回憶李白的詩句匯入,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想到“床前明月光”“飛流直下三千尺”“白髮三千丈”等詩句,由此得出李白詩歌一個很大的特點,奇特的想象,誇張的表現手法。從而引出《蜀道難》。此環節意在由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引發他們更大的學習新課的興趣。

【環節二】、認識李白。

此環節由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自主發言完成,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瞭解課前預習情況。

【環節三】、誦讀感悟

詩歌學習重在誦讀,所以,此環節首先設計由學生推薦一名學生來朗讀,初步感受詩歌意境。然後師生共同欣賞flash配樂朗誦《蜀道難》,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此時,學生的情緒已被詩歌感染和打動,再以配樂的形式讓學生學生集體朗誦,加深理解。

【環節四】、討論文字

學生上一環節通過充分地感受詩歌,已經有較深的印象,本環節主要用討論法、啟發法來理解詩歌內容,分析藝術技巧。新課標對古詩文的學習要求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討論解疑.把提出的問題交給學生解決,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並且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教師在這個環節要給予正確的點撥。

例如當學生討論本首詩歌的主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說法,最後確定一種最有據可循的說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的同時又使理解不發生偏差。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在藝術技巧上,由於學生對誇張這種修辭很瞭解,所以會很容易發現原文有多處誇張時,而學生沒有意識到的手法,則需要教師點撥。

例如學生提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時,教師要適時的補充虛實結合的手法。

這樣,看似無序地問,實際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環節五】、拓展延伸

課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評析詩歌主要運用的藝術手法並且與《蜀道難》進行比較閱讀。此環節意在擴充套件學生課外知識,同時深化對教學重點的理解。

【環節六】作業設定

背誦詩歌。意在通過背誦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語文說課稿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給大家說課的題目是:《匆匆》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1、教材分析

2、教學目標

3、教學重、難點

4、教學方法

5、教學過程

6、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匆匆》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這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文章先提出問題:"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它的無奈和對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戀。然後通過"洗手時、吃飯時、默默時"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寫,具體再現日子來去的匆匆和稍縱即逝以及作者對人生的思索。最後抓住"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一句結尾,照應開頭,突出作者關於時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組課文的學習重點是要引導學生從閱讀的內容展開聯想。閱讀的時候,先要讀通、讀懂,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還要展開想象,想到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並把自己想到的與同學、老師廣泛交流,藉以活躍思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本課四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能按閱讀提示抓住課文的內容,學習作品中的表達手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或背誦課文,欣賞文章語言文字的美。

3〉讓學生了解時光易逝、一去不復返的現實,教育學生不要虛度光陰,從現在起就要珍惜時間。

三、教學重難點

"學習課文了解作品內容,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則是本文的教學重點。而"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則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教學方法:

1、說教法

本文文辭優美、情感濃郁,因此,只有積極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學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領會中心思想,體會語言的美,所以採取情感教學,有感情的朗讀貫穿全課教學。

2、說學法

老師指導學生運用"讀讀、想想、議議"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通過朗讀課文,展開聯想,語言表達、思維、朗讀的能力,積累規範語言,感受時間的匆匆,體味作品的語言美。

五、教學過程

教學程式安排的是否科學合理,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圓滿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程式:

(一)談話激趣:著名文學家高爾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他說有一樣東西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人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大家猜猜,高爾基說的是什麼?(時間) 是啊,古往今來,許許多多文人墨客圍繞時間這一個主題,寫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表達了他們對時間的認識和感悟。我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對時間又有何感悟呢?接下來就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

< 1>瞭解作者:請你說說,朱自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播放課件1)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奮,筆耕不輟,給我們留下190多萬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毛主席曾讚揚他是最有骨氣的中國人。 朱自清先生不僅是一位詩人、學者,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散文大師,他為我們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稱作"美文的典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賞讀他24歲時寫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 2>揭題審題:揭題--匆匆。"匆匆"是什麼意思?那麼,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裡,"匆匆"指的又是什麼呢?(播放課件2)

(二)、自讀自悟

①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三)、檢查初讀情況。

1、齊讀詞語(播放課件3):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確乎、涔涔、潸

潸、遮挽、罷了、蒸融、何曾。

指導易錯字"碗"的`書寫。

2、指名朗讀課文,讀不通、讀不順的重點練習,學生互助。

(四)、再讀課文。

1、畫出自己喜歡的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寫出自己的感受或自已喜歡原因

2、交流感受:誰來談談,這篇散文給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麼?

(五)、品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有沒有人喜歡第一自然段的,說說為什麼?品讀句子的優美,(排比句)

2、再試著補充兩句。

3、體會這一句的作用。(對比)從而體會作者的惋惜和留戀的心情。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過渡語:時間來無影,去無蹤,一去不復返,那麼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時間來去匆匆的?

(六)、精讀第三自然段。

1、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時間來去匆匆的?找到有關的文字讀一讀,想一想。(養成了讀書動筆的好習慣。)

2、你是從哪些具體的詞語中感受到日子過得很快的?圈畫出重點詞語

3、讀這些詞語,讓你感覺時間就像什麼?

4、指導朗讀,讀出時間的匆匆流逝。

5、仿寫句子。出示課件。(挑戰作家,我也能說。)時間是怎樣從你的身邊過去的?

6、從中體會作者怎樣的心情?請同學們再找找這一自然段還有哪些是表現作者情緒的詞?用“ ——”標出。(生詞邊讀書邊找)。用心的讀讀這幾個詞,體會一下作者的心情。(通過自由讀,同桌對讀,指名讀,評價指導讀,教師的泛讀,全班齊讀等形式來完成朗讀的訓練。)

(七)、通過讀這一自然段,你想說什麼?

學生談自己的感想。也可引用詩句,名言警句來談。

(八)、課外拓展(出示課件)

老師把這句名言送給大家,我們共勉:“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總結語:同學們時間的列車是一去不復返的,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珍惜時間,從現在做起,充實自己,好好地學習。

六、板書設計

匆匆 一去不復返 留戀 惋惜 無影無蹤 無奈

語文說課稿7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感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在閱讀中體會作者善於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特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能隨__的敘事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道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

1、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景展示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

2、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題

1、師描繪引入

同學們,當我們遠離喧囂的都市,步入鄉村,在鄉間的小路上,你會聞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邊,你會聽到青蛙的歌唱;在遼闊的草地上,你會看到成群的牛羊……同學們,我們今天共同走進鄉下人家,一起感受田園的詩情畫意吧!

2、出示課文插圖(或多媒體課件),指導看圖。

(1)通過看圖,你知道這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

(2)從圖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整體給你什麼感覺?

3、匯入

這樣自然親切、優美恬靜的`鄉村風光,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呢?我們一齊來學習第2課鄉下人家。

二、研讀品味,感受鄉村生活的美

1、找出課文的中心句。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呆會告訴老師鄉下人家給你的感覺是怎樣的。

師:作者的感受和你一樣嗎?他是怎樣說的?

2、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學習。

師:那作者寫了哪些獨特、迷人的風景呢?請找出一處你認為最美的風景讀一讀。

3、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A、直奔要點,勾畫美景。(品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自願讀。

(2)理解“別有風趣的裝飾”。

(3)比較城市與農村的差異,再指導朗讀。

師:你知道作者為什麼會說可愛多了嗎?

師:現在讓我們用朗讀來把鄉下人家的可愛表現出來吧。

B、圖文結合,拓展想象(品讀第二自然段)

1)讀一讀描寫花的句子,拓寬花的顏色及香味。

(2)啟發學生想象“雨後春筍”的畫面。

(3)抓住“探”指導朗讀。

師:這個"探"字讓你聯想到什麼了?

(出示文字)

師:你能邊讀邊做做這個動作嗎?

師:多可愛的一群小筍芽啊,告訴老師你探出頭來想幹什麼?你用充滿好奇/調皮地讀讀。

(出示圖片)

師:於是它們不停地往外冒,多富有情趣的一幅畫面啊!我們一起讀讀。

C、品讀第三自然段

師:植物們生氣勃勃,富有情趣,動物們也不甘示弱,你們看那是一群怎樣的雞?

師;誰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把他們說得更具體、生動了?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太豐富了,那麼我們來看看水中的鴨子又是怎樣的?誰來讀讀。

D、品讀第四自然段

師: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見過水中嬉戲的鴨子吧?看看插圖,想象生活中的情景,誰能把這一情景寫下來呢?

三、總結

師:通過學習,我們知道鄉下人家的生活是多麼淳樸、自然,又富有情趣,很多有名無名的作者詩人都曾用優美的詞句來描繪鄉下人家,你們看(出示詩歌),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詩歌,如果願意的話,可以把詩歌和課文中的好詞好句記到本子中去,積累起來。

螢幕出示:

長藤綠葉瓜架,春雨竹筍鮮花。

雄雞悠閒自在,小橋流水戲鴨。

夕陽鳥兒如畫,紡織娘高唱甜蜜。

語文說課稿8

各位尊敬的專家、老師,你們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下第四單元課文《吆喝》。我將從如下四個方面來進行說吆喝:我對文字的解讀、我的教學預設,我的教學呈現、我的感悟反思。

一、我對文字的解讀

《吆喝》這篇以京味十足的語言介紹了老北京的街頭京韻十足的吆喝,充滿了生活的味道,地域的風情,藝術的魅力,體現了老北京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狀態,對待生活那種質樸熱情樂觀豁達的人生境界,展現了老百姓生活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品讀吆喝就是在感受生活,領略藝術與文化,體會情懷。

二、我的教學預設

(一)重難點預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從這個要求及本文特點來看,結合課文介紹的北京吆喝聲,引導學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的獨特的魅力理解感受“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的生活真諦,感受民俗藝術為重點。

初二的學生對回憶性散文有一定的閱讀基礎,但是對主題理解的深度還有待教師進一步引導點撥。並且00後的中學生,對於舊時的吆喝是相當的陌生,味蘊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體會作者對吆喝的情感,應該是本課的難點。

(二)學法預設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問題引導法、體驗感受法法進行教學,為了突破重難點,在學法指導上,我要求學生進行課前自主學習,瞭解背景,疏通字面,清楚內容,進行個性化閱讀。在教學中我準備採取激趣法,問題引導法,自主體驗法等方法指導並鼓勵學生深入文字,自主探究感受。

(三)教學過程預設

我的教學過程主體部分預設為4個步驟:1、品讀吆喝,整體感知;2、品味吆喝,感受生活;3、品鑑吆喝,領略藝術;4、品悟吆喝,體會情懷;

從方法上流程預設來看,是從品讀到品味,再到品鑑,最後是品悟,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從內容上的流程預設為:首先初讀整體感知,以抓關鍵詞句的方法來把握思路和內容,再通過想象與交流在品味吆喝中感受生活,通過分析品鑑及親自體驗中從吆喝方法中領略藝術,明白藝術來自生活的道理。有了這個做底子,再結合文末體悟作者的情懷,就水到渠成了,並進一步深化為懂得珍惜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價值與意義。總之,在品字上做,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要交給學生的一個重要的閱讀方法。

三、我的教學呈現

進入教學前,先播放多媒體放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學生 “吆喝”的瞭解,讓學生直接進行體驗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獨特的魅力。通過蕭乾先生將吆喝稱作值得一提的聲樂的原因,來引出思考。

(一)品讀吆喝,整體感知(10分鐘)

從課題開始,按學生認讀的順序入手,符合認知規律,活動有3個,一是抓核心,從哪裡開始寫吆喝聲;二是找思路,按什麼順序為我們介紹的;三是理內容。前10段和後4段在介紹吆喝時角度有何不同。這個環節實際上是引導學生閱讀學會抓關鍵詞句,放眼全篇,關注重點。

(二)品味吆喝,感受生活(10分鐘)

在讓學生品味前,我補充了在前面引入部分的內容,因為和主題只是有間接關係,沒有在這堂課重點講。每篇內容很豐富,但是要想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有時間深入思索,取捨很重要。然後用聽讀和想象來感受文字,當然教師還要適時引導,你讓他們想什麼,怎麼想,可以渲染,這樣才能目標明確。

從內容上看,這個環節我的目的是他們通過吆喝感受北京的市井生活和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只要能充分的引導學生品味文字,學生還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這個目標可以通過4-10段來完成。

(三)品鑑吆喝,領略藝術(13分鐘)

有了品吆喝就是品生活的的認識,再讓他們鑑賞吆喝的藝術性,就有了很好的基礎。

藉助每段的中心句,以及和學生平時的語文學習相連,他們很快找到吆喝聲中的文學、演唱,表演、詩歌等藝術創作和表現手法。我們只需輕輕點撥。

結合前面的內容,學生把生活和藝術的聯絡也建立起來了,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讓他們覺得語文是很有味道的。如果你還能他們自己試一試,就更是錦上添花了。

(四)品悟吆喝,體會情懷(7)

有了認識和體驗,體會情懷自然水到渠成。這裡的難點是讓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孩子去認識到吆喝這一類的快被時代淘汰民俗文化的價值。我們不能侷限於吆喝,而是學生認識吆喝代表我們的文化特色,各地的民俗文化合起來就匯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這是我們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從而讓學生明白作者更重要的是通過吆喝,來喚醒我們所有的國人:珍惜自己這一份特有的文化!

在這節課的尾聲,我留下了一個問題,吆喝聲能永遠迴盪在我們耳邊嗎?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時多角度的,我在課中把這個問題迴避了,就是想讓學生自己思考,時代與傳統習俗,民俗文化的衝突是必然的`,我們怎麼辦呢?語文課不能只是給學生結論,更重要的給學生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四、我的感悟和反思

在這節課,我把舞臺交給了學生,學生得到了展示的快樂,我得到了欣賞的快樂。

文字就是學生歷練的舞臺,行走在字裡行間,學生盡情的看,盡情的賞,盡情的品、盡情的觸控,他們才能嗅到文字的芬芳、文學的魅力、生活的滋味、文化的精髓。

課堂在於演繹學生解讀的思維流程,捕捉並破解思維過程中的盲點,從而完善學生的思維。

教師的意義在於偶爾發聲,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引導、渲染,吸引在文字中的學生看看生活,看看世界,使學生的感受和思考多角度,立體化。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語文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教學目標

《長城》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主要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在閱讀中理解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留心文章表達方法。

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生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2.技能目標:初步瞭解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 3.情感目標:瞭解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上的偉大奇蹟,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數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2、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這是根據長城氣勢雄偉的遠景和高大堅固的近景來確定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觀察長城之後自然產生的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的讚歎,是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關鍵。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不是被動地資訊接受者,而是主動的,人腦並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輸入資訊,而是主動地構建對資訊的解釋。該理論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情境性。因此,本課擬採用“情景教學法”,三次運用投影,創設情景。第一次,課始,定格投影,靜態展現長城的遠景,整體感知長城全貌;第二次,學習第二自然段後,定格投影長城近景的各個部位,學生圖文對照,說各部位的位置、樣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動式投影,有重點地依次出現長城的遠景和近景,並配上相關的解說詞和樂曲,深入體會作者的聯想和發自肺腑的心聲。多媒體創設的動、靜態情景,既可以從巨集觀上展示長城的雄偉、壯觀,又可以從微觀上真切地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從而縮短學生的歷史認識距離。

2、學法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設計的學法是側重指導“預習”和“觀察自悟”的方法。課前預習發現疑難,造成學生急待解決問題的緊迫感。課中求教於教師或同學,呈現主動學習的態勢;重點明確而有序的畫面,有益於培養和提高學生觀察、思維和想象能力。在預習指導上,我們要求學生先看導讀和預習,總攬全域性,把握要求;再通讀課文,瞭解內容;尋找疑點,記入預習本子並由小組長檢查落實。課前做到學習什麼,解決什麼問題,胸有成竹。在“觀察自悟”指導上,我們藉助長城遠景、近景的投影,引導觀察,悟出方法。如,遠景投影,先顯示主體鏡頭長城(觀察重點),再慢慢擴充套件周圍崇山峻嶺的鏡頭,讓學生揣摩、體會,並說說觀察事物先要抓住什麼(重點)近景投影,按照課文各個部位敘述的先後順序,逐個投出“長城腳下”“八達嶺上”“城牆頂上的方磚”“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臺”等分鏡頭。領會描寫過程應有先後(順序)的理由。通過觀察、誘導,學生便悟出了方法。

三、說教學程式

1、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課始,我充滿激情地朗讀了世界各國元首獻給長城的題詞:

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遊覽長城以後,留下了這樣的題詞:“我到過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中國的萬里長城是最美的!” 西班牙首相阿斯納爾遊覽長城以後,留下了這樣的題詞:“對於凝聚著中國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長城,我深表敬佩”。美國總統克林頓遊覽長城以後,留下了這樣的題詞:“長城是一個奇蹟,一個由偉大的民族創造的偉大的奇蹟。”聽完這些國家元首的題詞,你有些什麼感受?

生:我感到很自豪。我們的長城真偉大!

生:我真想馬上去長城看一看。

生:我很興奮。因為有那麼多的國家領導人讚美我們的長城。

生:我為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2、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自由讀課文後,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印象,“你對長城有什麼印象,請你把知道了解的和大家分享。”這樣,對於課文的大概內容就有了一個整體印象。

3、細讀品位,突破難點

這一教學環節是為課文的教學難點設計的,通過初讀課文,學生對白天、晚上、陰雨天和冬天這四中情況下的找方向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理解並不一定到位。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配合幻燈片的演示,再通過假設情景的表演,增強了趣味性,突破了課文難點。

4、感情朗讀,突出重點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出感情,讀出味道。因此,這一環節安排了自由讀、彙報讀、競賽讀和齊讀。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讀法,每個學生都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你的'朗讀讓我陶醉”這樣的評價和激勵中,讓學生享受閱讀的喜悅。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發揮了學生的不同個性。

5、結尾題詞,拓展延伸

語文學習應該培養學生的語感,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長城》一課,我以題詞匯入教學,又以題詞結束教學。首尾呼應、結構精緻,將一條橫貫東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長城演繹成融會古今、堅強剛毅的人文長城。

課終,我鼓勵學生為長城題詞:

師:同學們,面對這巍然屹立的萬里長城,你最想說的是什麼?請把你的話寫下來,那就是你獻給長城的題詞。(學生寫題詞。全班交流題詞。)

生:長城是個奇蹟,一個由偉大的民族創造的氣魄雄偉、年代久遠、工程浩大、施工艱難的偉大奇蹟!題詞人:張亮。

師:超過克林頓。(笑聲)

生:我愛我們偉大的長城,更愛我們偉大的中華!題詞人:魯平凡。

師:感情真摯,表達凝練!

生:我愛長城!我愛中華!題詞人:王曉夢。

生:長城是我的驕傲,我們的驕傲,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正如美國總統克林頓所言:“長城是一個奇蹟,一個偉大的民族創造的偉大的奇蹟。”題詞人:李為棟。(掌聲)

師:由我到我們再到中華民族,一氣呵成、激情彭湃,真好!

生:剛毅、莊重的萬里長城,是我國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驕傲。我為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感到自豪。題詞人:任勤奮。

師:發自肺腑之言!

生:萬里長城下的一磚一瓦、一土一石,都蘊含、滲透 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題詞人:詹誠。

師:“蘊含”、“滲透”,多雅緻的兩個字眼,用得真好!

生:我愛長城,我愛中華,我為我是一箇中國人感到無比自豪。題詞人:金虹。

師:把無比自豪的感受大聲地讀出來。

生:(生再讀,略)

生:這萬里長城,不是石磚建的,而是由千萬個生命、千萬滴血汗組成的。堅強、剛毅、莊重的萬里長城不是風風雨雨、電閃雷鳴所摧得垮的。題詞人:方毅民。(掌聲)

師:說得好!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電閃雷鳴,早已證明了這一點。

生:萬里長城,你是我國人民的驕傲!你是代表中國堅貞不屈的精神!你象徵一條正在騰飛的中國巨龍!題詞人:譚瑛。(掌聲)

師:巨龍已經騰飛!巨龍必將在你們的歡呼下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那麼這種仿寫,既有語感的培養,又有對課文的拓展延伸。

語文說課稿10

19世紀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學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萬年動盪的現成的大廈,而是教他建築。”我國教育學家葉聖陶也曾指出:“教師教任何功課,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講都是為了用不著講,國內外教育家的精闢論述,強調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入門,帶領學生上科學之路,教會學生如何如何學習,讓學生一輩子受用。如何改革課堂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給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呢?下面就《荷花》這一課談談我的粗淺見解。

《荷花》是省編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六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課文寫“我”在荷花池邊觀賞荷花並展開想象,讚美了荷花的美麗。再現瞭如詩如畫的大自然美景。全文共五個自然段。作者以觀察的程式為線索敘寫。課文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寫的是作者從看荷花的.角度對荷花進行直接記敘描寫。作者由“聞”到“清香”,來到荷花池邊。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開”,有的“含苞預放”。再看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勢各不相同。第二部分:(4-5自然段)作者從想象的角度,對荷花進行比喻性的描寫。進一步描繪了荷花的風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根據三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較發達的特點,要充分發展3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進行美的教育。

我們把課文教學目標確定為:

l.學習本課的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通過觀察畫面、創設情景、深入感知課文,欣賞荷花的美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展開合理想象的方法教學重點:瞭解荷葉、荷花的美麗教學難點:理解“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這句話教學準備:CAI、貫穿課堂始終的音樂素材

《荷花》這篇課文文字優美、適合朗讀,如何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荷花的美麗,我們大膽嘗試,用若隱若現的優美音樂,讓學生感受美、享受美。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向學生傳授學法,教學生學會學習。整堂課從扶一領一放。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自主、積極、主動的活動。耳聽、眼看、口讀、腦想、用肢體語言表演,“全頻道”運作,“多功能”協調,“立體式”展開。本課教學共劃分為4個環節:

 l.由詩導人,萌發感情

用前面已經學過的詩《小池》中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匯入新課,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請同學看大螢幕上展現的一大幅荷花圖,讓學生自由說說感受,再由此引回課文,自然水到渠成,過渡自然。

 2.初讀課文,薰陶感情

初讀課文,除了掃清生率障礙,還要對課文內容建立“框架結構”的認識,訓練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從全域性出發瞭解全貌,把握的脈絡,體現“擎領一頓,白毛皆順”的教學思想

(l)自由讀課文,自學生率新詞運用小組合作讀、個別讀、分男女生讀等方法,掃除生字詞

(2)指明分段讀課文(喜歡哪段讀哪段,充分學生自主)邊讀邊思考:課文哪些段落具體描寫了這一池荷花?引出下文

3.讀議結合、深讀悟情

當前課堂教學的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便是資訊量的傳輸吞吐非常活躍。如果說“講述’提資訊的單向傳遞,那麼“談話”也不過是資訊的雙向傳輸,而討論卻是資訊多項、立體的傳輸。教師在確定教學方法後,組織講座的藝術,起著十分重要的主導作用。因為通過討論,因讓學生在自主的情況下學讀懂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進而從讀學寫,訓練技能形成學力。

課堂中多處用圖文對照的方式,讓學生認識欣賞學生的各種形態。抓住一個“冒”字,並給冒字換詞,讓學生真真切切的理解。在學習寫荷花的句子的時候,包麗安老師用分別演示了荷花的三種姿態說說課文描寫了哪三種姿態講引讀這三句話。

學習剛開的荷花的句子。讀這句話,感覺如何?通過哪些詞表現的?請你讀一讀,評一評。

最後總結學法:整體感知一抓重點詞──品讀悟情

(2)自由練讀其他兩句,並指導朗讀

教師質疑:那作者又把這一幅荷花看作了什麼?著重討論“如果把眼前的這一幅畫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事可真了不起”,隨後質疑探究:讓同學看圖,提出自己的疑問,邊讀邊領悟,再解疑。以陶醉的語氣讀一讀。

在這裡我們差進了一個想象說話練習,如果你也變成了一朵荷花,你想說些什麼?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既訓練了學生說話,又讓他們感覺置身其中。

最後品讀表演讀全文。

 4.感受美麗、抒發情感

仿照作者寫荷花的方法,用“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作為總起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寫一寫。

語文說課稿11

親愛的老師們,每當提到一個新家,您的眼前閃現的是什麼呢?是寬敞明亮的客廳,是溫馨浪漫的臥室,抑或是陽光明媚的陽臺…….如果我告訴您我眼前閃現是一棵枯萎的樹,您是否有一串的疑問?今天我就為您講述一個與眾不同的“新家”。一個新家無限情懷——《一個新家》教學談

我將分幾個步驟闡述我今天的說課內容。

一、細讀文字,說教材。

大自然是神奇美麗的,巍峨險峻的山峰,婉轉柔美的流水,繽紛多姿的鮮花,廣袤幽靜的森林,無不給予人美的陶冶。大自然是生命的搖籃,在這溫暖的懷抱裡,萬物滋養,生生不息。樹是大自然的守護者,高山之巔、江河之畔、沙漠之洲、亭臺之間,處處可見它靜默優雅的身影。即使一棵樹死去了,在它的周圍卻孕育、滋養著更多的生命。看到這樣一棵樹,您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震撼和敬畏,是價值的體現與昇華。存在就是價值,即使連樹的身軀也沒有了,那是它化作了泥土中的養分,那是它在為新的生命積聚著力量。生命跨越了生與死的界限,周而復始,迴圈往復。這是生命的力量,這是生命的支撐,植物如此,動物如此,人類不也是這樣嗎?我突然覺得老爺爺不就是那棵樹,無私的奉獻著自己的一生。而小孫子就是爺爺生命的延續,像他一樣的年輕一輩將承擔起守護這片森林的任務,他們一定能將這裡建設得更加美好。

二、研讀教材,說目標。

《一個新家》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生活哲理”文化主題下的一篇__。本單元承擔著使學生從簡單的生活現象中感悟生活哲理的教學任務。這組__關注學生多元化的認知體驗;引領學生從古詩、寓言、童話、故事中感悟生活中的理趣;引發學生更多的理性思考,豐富學生的心靈。

這篇__就是啟發學生從身邊的大自然中發現自然的和諧之美,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基於以上對文字的解讀,和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課標對這一學段的要求,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正確認讀本課五個生字,掌握十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正確把握課文內容,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間相互依存

的和諧關係。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本課的重點是:使學生正確地把握課文內容,體會自然界中生命之間相互依存的和諧關係。

難點是:使學生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三、落實目標,說流程。

這裡我精心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照片引入,走進文字。

老師今天帶來一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出示我的新家)這是老師的新家,新家象徵著嶄新生活的開始,象徵著新的希望,新的憧憬。我們人類有家,動物、植物有沒有家?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一個新家》。

從普通意義上的新家入手,遷移到自然界中的“新家”,啟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發學生探究的願望。

(二)創作圖畫,解讀文字。

1、請你細細地讀一讀課文,和你的小夥伴一起畫畫這個“新家”。

2、小組內交流自己的作品,之後向全班同學展示。

同樣一節課,不同的老師會採用不同的方法。沒有哪個方法更好,只有哪個方法更加適合學生。這節課既可以採用以讀代講的方式,也可以採用講故事的方式。但是一個好的老師要適時的創新,我在這節課中有意識的採用不同於以往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大膽地讓學生創作圖畫。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範圍裡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__的篇幅比較長,裡面有許多的小動物和植物,一味地讓學生們去讀,學生的頭腦中不易產生清晰的條理。這時老師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創作圖畫,將學生閱讀、思考的過程由文字轉換為圖畫,由抽象思維轉換為形象思維,更易於學生理解。這時的畫畫不同於美術課上的畫畫,在創造圖畫的活動中,學生的創造力、潛能、天賦、審美鑑賞力等得以表徵。看到學生們一邊畫畫,一邊和文字對照,還不時地和小夥伴交流,老師也被感染著,同化著,不由地加入到創作的行列中。此時的創作過程是梳理__脈絡的過程,是探究、生成的過程,是張揚學生個性的過程,是享受學習過程。

這一環節特別適合小組學習。小組學習是一種有趣、有效的學習方式。年齡相仿,經歷相似的小夥伴在一起圍繞同一話題,交流、撞擊,產生共鳴,生成新的認識,豐富彼此的情感。學習的過程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相互提示,互為資源,學習起來更加帶勁。認識豐富了,質量提高了,全班交流起來才更有效果。小組學習既訓練了互助合作的'學習方法,又藉助這種學習方法達到了學習目標。

3、誰願意展示一下你們小組的新家?

同學們要一邊欣賞,一邊結合課文思考他的“新家”好在哪?你還有哪些更好的建議?

在日常教學中我就特別關注教學中的評價。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僅能推動教學的程序,也是教師關注學生獨特體驗的表現,是課堂以學生為主的體現。課堂上同學們爭先恐後的展示自己

的作品,時而是老師評價學生,時而是夥伴間的互評,時而是自我的評價。當得到同伴的讚賞時,自豪的笑容寫滿了臉上;當自己的建議得到大家的認可時,成功的喜悅溢於言表。當然學生的知識的儲備不同,爭執是再所難免的。老師及時抓住生成的新問題,引領孩子們再次細讀文字,繼續探究。獲得新知的孩子們被大自然中生命的豐富多彩所折服,聽到一聲聲來自內心的讚歎聲,老師也快樂地收穫著。

(三)話題討論,深化解讀。

“問題話題化”已成為越來越多的老師的共識,因此設計一個整合性、人文性的話題成了我備課中的關注點。這個話題既要統帥全文內容,關注學生的情感認知,還要考慮學生的生活經歷,以及老師對文字獨特的思考。話題的落實、推進過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為了使學生有的可說,說的更深、更廣,還需要給學生一些幫助,其中就包括一些小問題的設計。

針對這幾方面的考慮在本環節我精心設計了:“七嘴八舌話新家”這樣一個話題。話題請你聯絡課文大膽地說說自己想法。可以從“一個新家”新在哪?你喜歡它嗎?理由是什麼?這些角度發表你的見解!引導學生再次品讀文字,從文字中找出自己的依據。

學生七嘴八舌地根據自己的理解暢談著:“一個新家”對大樹而言,新在它煥發了新的生機;對小動物而言,新在有了新的棲息的場所;對小孫子而言,新在對死了的樹有了新的認識;

語文說課稿12

一、說教學內容

《松鼠》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一篇略讀課文。

主題闡述: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略讀教學舉隅》中提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熟悉了例子,只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葉老已經十分精闢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係,精讀是略讀的基礎,略讀是精讀的補充,它們都是閱讀的最基本的方法,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讀與精讀一樣重要。《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為此我確立的主題是“如何使略讀課文為習作服務。”

二、說教材分析

《松鼠》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閱讀說明文,在這組說明性文章”中,重點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說明方法,選編這組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一些科學知識,喚起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另一方面是讓學生了解說明方法,體會作者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並能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我認為教材編者的目的還在於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動物的外形、特點、習性,從而呼喚我們人類關注動物世界的生存狀態,激發我們人類關愛動物、保護動物的熱情。這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都很強的文藝性說明文(又稱科學小品)。本文側重於介紹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動。採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文章語言生動傳神,極具文學色彩。

三、說學生分析

根據本班學生平時學習情況,所以我在教學中設計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的教學思路。使學生走進文字,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四、說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正確讀記“馴良、勉強”等詞語。

2、朗讀課文,瞭解松鼠的習性特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人文情懷。

3、比較《鯨》的說明方法,明白異同點,並充分感受課文中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細緻的描寫,積累語言。

4、能用較準確、生動的文字對某一種動物的特點進行說明。

五、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松鼠的可愛之處及生活習性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與《鯨》進行比較閱讀,探究兩篇課文不同的寫法,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六、說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及教學手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啟發、引導、輔導及促進作用,另外《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對話的過程。因此這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談話式和課件演示的教學方法來突破重點、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本文是比較淺顯的文章,介紹的又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小動物,所以本課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老師的啟發、引導為輔。學生以讀為主,以閱讀促進學生思考,通過師生交流、溝通,生生交流、溝通,合作探究,達到共識,進而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

對比教學法:通過比較《鯨》的表達方法,加深對本課說明方法的認識,學習抓住事物特徵描寫小動物的方法。

快速默讀法:依據本學段中“默讀要有一定速度”的要求,快速閱讀文章,捕捉重要資訊。

七、說教學流程:

(一)揭示課題,談話匯入

依據教參中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略讀課文的教學第一步是先讓學生參照連線語中的提示,獨立閱讀、思考、交流。所以,我採用開門見山的直接匯入方法,讓學生讀導讀中的一段話,找出向我們提出了哪三個問題,使學生有了學習的目標。從而做到學習不盲目。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使學生很快的走進文字。為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略讀課文的教學一般強調的是“粗知文章大意”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但這一環節的教學是不能隨意刪減的。所以在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些詞語,讓學生讀一讀,理解個別詞語,為學習課文服務。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五年級要求學生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所以此環節,讓學生圍繞“課文是從那幾方面向我們介紹松鼠的。”這一問題默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默讀時給學生一定的默讀時間,讓他們有思考的時間。這樣才能做到讀有實效性。通過學生充分的讀課文,開啟學生思想的閘門,一邊讀書,一邊彙報。抓住問題的主線,使學生整體把握文章。

(四)再讀課文,感悟寫法

學生邊讀邊思考:《鯨》這篇課文和《松鼠》這一課比較一下,看看這兩課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彙報時可以從說明的角度(內容)、表達方法、語言風格三方面進行比較。此問題是三個大問題中比較難理解的一個,所以,教學此環節時,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集思廣益,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小組力量,使問題迎刃而解。

(五)自主閱讀,體會喜愛之情

此環節教學,讓學生自由的讀課文,圈畫出作者對小松鼠喜愛的語句。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子。教學時,我把介紹松鼠外形特點和搭窩過程兩個內容作為重點,多媒體出示內容和松鼠圖片,使學生通過看圖,理解帽纓形的尾巴的樣子。此時再一次讀書,使學生對課文已經有所瞭解的.基礎之上,通過教師的點撥,鼓勵,使學生和作者產生共鳴。

(六)小結方法、拓展延伸

學習文章,是為了平時更好地運用它。所以,我在學習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學習了本文和《鯨》之後,你們覺得怎樣才能更好的介紹動物呢?”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平時的寫作中去。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七)作業超市

1、改寫練習

既可以把課文《鯨》仿照本文的表達方法進行改寫,也可以將本文仿照《鯨》的表達方法改寫成一般性的說明文。

2、仿寫練習

運用本課學習到的表達方法,寫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

3、課外閱讀描寫動物的文章,並摘錄精彩的語段。

板書設計:

漂亮(外形)

松鼠

馴良

(生活習性)

乖巧

八、說教學效果預測

正像閱讀教學不同於閱讀一樣,略讀教學也有別於略讀。略讀只是一種閱讀的方式,它的任務比較單一,只是為了獲取相關的資訊。而略讀教學則是一種教學活動,它承擔了更為廣泛的任務,不止是讓學生在略讀實踐中獲取資訊,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略讀方法,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因此,在略讀教學中光讓學生略讀是不夠的,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學。所以整節課,我僅僅圍繞導讀中的三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反覆的讀文字,儘可能的給學生創造與文字對話的機會,使學生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掌握略讀課文的教學方法,善於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靈活的設計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能在略讀課文學習的這片沃土上收穫地很多很多……

語文說課稿1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掌聲》,首先談一下我的教學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遵循新課程理念,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在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同時,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為重點,併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下面我將從新課標要求、教育學、心理學等因素來談《掌聲》的設計構思,從主觀願望、客觀效果來談教學目標的達成。具體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談教學設計,最後談教學反思。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掌聲》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首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愛的奉獻”,本課在本單元中起著非常重要引領作用。我想:在教學時,如果僅僅是讓學生知道“掌聲就是愛,同學們都愛小英”這空化了的思想內容是不夠的,只有讓學生在“愛”的情感世界裡,經歷情感的`洗禮,精神得到喚醒,沉澱為人格了,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為生命奠基”!面對著今天被愛重重包圍的學生,我想:感受愛,只是起點,讓學生學會如何去愛?才是本課的終極生命意義!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根據上述對文字的認識,以及《語文課程標準》對本年段“能質疑,能聯絡上下文,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本要求,我根據本課內容及教學實際、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如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品味,讀懂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扣住詞語理解句子,扣住句子體悟情感,扣住情感昇華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特別是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對自己的關心與鼓勵。

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瞭解小英的情感變化,深刻領會“掌聲”的內涵。

教學難點:初步瞭解小英在掌聲前後內心的變化。

二、說教法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天真、活潑、想像力豐富,而且語言的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礎。《新課標》要求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我為學生搭建交流互動的平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使學生在激情、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愛、懂得愛、奉獻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的教法是:

1.啟發點撥法:巧妙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2.多媒體演示法:引入音像視訊資料,使課件符合班級學生的心理特徵、認知規律,直觀、形象、視覺效果好。

3.創境想象法:創設假如小英就在我們的身邊等環境,讓學生以想象談話的形式理解文字。

4.評價激勵法:教育心理學認為“正確評價、適當表揚與鼓勵是對學生的肯定,它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等。”科學的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心智,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使課堂充滿活力。

三、說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思辨能力、表達能力,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方法的點撥與引導,讓學生學會學習。因此我引導學生採用:

語文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上海的弄堂》是選自高中語文第一冊讀本的一篇寫景散文,供學生在必修課文後的拓展閱讀。高中語文散文單元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品味其語言,體會其情感。高中語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文學素養文學品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上海的弄堂》是一篇帶著濃郁人文氣息的優美寫景散文,作者從靜態的呆板的上海弄堂著筆,展現了其生活化,人情化的一面。作者用人情化的筆觸,展現了上海弄堂豐富的聲色,動人的情態,滄桑的歷史。__脈絡清晰,語言生動形象。這應該也是__的特色所在,所以我放棄了面面俱到,而是用一節課的教學著重引導學生抓住上海弄堂的.主要特色,並通過對語言人性化、生動形象特色的欣賞體味來感受作者對上海弄堂的深情。

2、教學目標的確立:

高中閱讀中篩選資訊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一個要求,且__脈絡條理較清晰;同時高中散文閱讀中要求學生能欣賞語言美,感悟作者情感。高一學生散文閱讀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因此我較基礎地將課堂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①通過學習__,瞭解上海弄堂的特點,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

②學習__賦予弄堂人性化,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

③體會品味文中作者對上海弄堂的深情。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習目標及學生散文學習的能力狀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篩選主要資訊,瞭解上海弄堂的特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對__生動形象的語言,及作者對上海弄堂人性化的描寫進行欣賞,感受弄堂特色,進而體會作者對弄堂的深情。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法:

__篇幅較長,不宜全篇誦讀。但語言生動形象且感情深濃,又必須通過誦讀來體味感受;同時篩選主要資訊也需要閱讀,所以我設計運用自讀、速讀,帶感情地片段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進行有目的的、重點的朗讀。

2、欣賞交流法:

散文的語言往往滲透作者情感,__也是一樣,且語言生動、形象,充滿人性化,因此對語言的賞析就必不可少。學生可以通過賞析語言把__中豐富的語言成分充分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又可以深入體會作者情感,一舉兩得。據此,我在課堂教學中設定了一個對語言進行賞析交流的環節。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流程設計為五個環節。

(一)導語設計:

由旗袍和晚禮服的形象比喻匯入,既能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引發學生對陳舊旗袍價值的思考。由此引導學生對上海弄堂這件舊旗袍的欣賞興趣。由形象思維匯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二)整體感知,抓住景物特點:

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快速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篩選重要資訊的能力。由於__脈絡清晰,因此學生應該可以較輕鬆把握。

首先,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粗線條的把握內容,抓住文中所描述的上海弄堂幾方面的特點。

然後,細讀課文,找出這些特點的具體體現。

通過以上兩個步驟,讓學生對上海弄堂有了一個較全面較細緻較感性的認識,接下來解決對__景物描寫後體現的情感的感悟就順利成章了。

(三)通過欣賞語言體味深情: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由景到語言再到情感,步步深入、環環相扣的4個步驟:

1、找一找文中哪些描寫讓我們發現了上海弄堂的可親可愛。這一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自動性,體會

__生動形象,人性化的語言。

2、交流欣賞後,選擇某些典型句子或段落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對作者情感進行把握、體會。

3、歸納文中作者對上海弄堂所寄予的讚許、寵愛、寬容的深情。

(四)課堂小結:

由作者展現的獨具風情的上海弄堂世界,啟發我們對歷史痕跡棄存的思考。

(五)佈置作業:

1、做個生活的有心人,找一找我們生活中這樣看似格格不入,卻有歷史價值的所在,並用

300字左右來談一談你的獨特感受。

該題的設計一方面引發學生對歷史痕跡的深思,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如人性化的語言等,運用到自己平時的寫作中去。

2、推薦:王安憶《長恨歌》。

這一題的設計主要是拓展學生課外閱讀,加深學生對王安憶的瞭解,對其手筆的瞭解。

語文說課稿1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

3、能課文分段,歸納段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說班次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清文章脈絡。

一、揭題:

1、板書課題:半截蠟燭

2、齊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作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什麼內容?

3、請同學們圍繞問題自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輕易朗讀課文。

2、小組朗讀檢查,讀通課文,解疑。

3、課堂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

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提示如下(順便理清脈絡)

課文先寫接著寫

然後寫最後

4、再讀課文,檢查字詞:

三、指導分段朗讀。

四、學習課文第一、二兩小節。

自由讀課文,思考兩個問題:

1、伯諾德夫人一家為什麼要參加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

2、為了情報安全,伯諾德夫人曾想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了一個什麼樣的絕妙主意?

討論問題,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通過朗讀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朗讀感悟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動作、神情、語言及心理活動的有關語句。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引讀課題。

第一課時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還重點學習了課文第一二小節,由於這兩天考試,我們沒有接觸到課文,我出兩個題目來考考大家?1)伯諾德夫人一家為什麼要參加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2)為了情報安全,伯諾德夫人曾想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了一個什麼樣的絕妙主意?就這樣幾次騙過了前來搜查的德軍。

2、誰來讀一讀課文一、二兩小節。

二、理清文章脈絡。

過渡:然而,一天晚上,這絕妙的主意卻經受了一次極其嚴峻的考驗,因為誰也沒想到德國軍官會在晚上來搜查,並且還點燃了桌上的蠟燭。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3-7小節,看看如何用簡潔的語句把這一過程描述出來?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指1名同學說說,再請其他同學補充。

4.教師邊小結邊板書(集體回答):圍繞這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一家與德軍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而又驚心動魄的戰鬥。敵人乘著夜色突然闖入伯諾德夫人的小屋,並順手引說:點燃了桌上的蠟燭,(板:點燃)伯諾德夫人巧妙地把它引說:吹熄,(板:吹熄)可是敵人又引說:重新點燃,(板:重新點燃)傑克借外出搬柴的機會想引說:把蠟燭端走,(板:端走)敵人卻一把引說:奪回,(板:奪回)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最後時刻,傑奎琳終於成功地把蠟燭引說:拿上樓。(板:拿上樓)

5.故事一波三折(畫上連線線),扣人心絃。雖然沒有炮火硝煙,卻危機重重,險象環生。下面請同學們再次認真仔細默讀課文3-7小節完成這樣的題目。教師巡視。

三、品讀第三節。

1.夜幕降臨,危險也接踵而來,隨著敵人的突然闖入,原本絕妙的主意在這個特定的時刻卻成了致命的危險。蠟燭被點燃了,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做的,怎樣說的。(出示句段)

指1名學生讀。強調急忙一詞。齊讀伯諾德夫人知道引讀:萬一結束。師再次引讀:祕密就會,情報站就會,同時也意味著。

2.請同學們各自輕聲讀讀伯諾德夫人的話(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想想應該強調什麼字眼。

3.嘗試填空:伯諾德夫人地說: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投影出示)伯諾德夫人究竟是怎麼說這句話的?(不露聲色若無其事)

師:同學們的朗讀處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過,儘管咱們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有一點其實是相同的,想想是什麼。(伯諾德夫人想法設法要轉移德軍的注意力)一齊再讀這句話,體會伯諾德夫人的機智。

4、接著伯諾德夫人怎麼做的,你又注意了哪個詞?(輕輕下加點)。讓我們再讀好這段話。(指出示的段落,齊讀)

5、品讀似乎,老師故意讀漏似乎能去掉嗎?(危機的過去只是暫時的')誰來接著讀課文第四小節。

四、品讀第五節。

過渡:播放鐘聲,渲染緊張氣氛

1、老師: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時候,大兒子傑克怎麼做的?指名讀課文。

(強調厄運再讀萬一蠟燭)

2.傑克接著是怎麼做的?同樣是從容鎮定的,老師相信,你們也一定能通過朗讀來表現他的從容鎮定。

3.請同學們練讀第五小節。怎樣才能讀好

(從氣氛的緊張,德軍的凶惡,傑克的鎮定等來評析)

4.傑克的從容鎮定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讓我們分角色朗讀這段話,再次體會體會。

5、此時的小屋是怎樣的氣氛?(出示投影-蠟燭一段文字),此時的半截蠟燭就像什麼?越來越短的蠟燭像一把利劍懸在伯諾德一家的頭上,從似乎一詞,你讀出了什麼?齊讀(鐘聲渲染)

五、品讀六、七小節。

1.蠟燭越燒越短,厄運一步步逼近,我們不禁為伯諾德夫人一家的命運擔憂。但是故事的最終結局卻是峰迴路轉,令人意想不到。同學們,傑奎琳的努力為什麼能成功呢?大家先自己讀課文六、七兩小節,想一想,看看能夠找到幾點理由。(出示投影)

2.指名回答,相機評價:她的要求自然合理。她擺出嬌弱的姿態,嬌聲請求,讓人憐愛。插入發問:如果傑奎琳不是這樣從容鎮定,哪怕露出一點點破綻,那結果就會怎樣?(齊讀第三小節的一句話)

3.讓我們通過朗讀再來體會傑奎琳的機智勇敢。男生讀少校的話,女生讀傑奎琳的話,老師來讀旁白。

五、想象特寫鏡頭,總結全文。

1.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護半截蠟燭與德軍周旋的過程中,都表現出了過人的從容鎮定、機智勇敢(板書),值得我們去領會學習。同學們,你比較欣賞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他們為什麼會如此從容鎮定、機智勇敢?

出示:為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齊讀。

2.總結:特寫鏡頭不一樣,但突出的都是緊張的氣氛,這樣就能更好地襯托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從容鎮定、機智勇敢。讓我們再次齊讀課題,讓我們記住那些在二戰中無數反法西斯的英雄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