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華】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模板彙總7篇

【精華】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模板彙總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模板彙總7篇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1

遊戲目的:

1、體驗合作遊戲的樂趣,增進男女間親密的情感。

2、傾聽音樂,感受AB兩段旋律、節奏的不同。根據音樂旋律和節奏匹配動作,遵守遊戲玩法與規則。

3、引導幼兒探索在雙圈上如何交換玩伴的方法,創編二人遊戲的不同玩法,增強幼兒間的合作能力及創造能力。

4、在學習歌表演的基礎上,結合遊戲情節,注意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準備遊戲:

VCD,音樂選自《夥伴舞》,碟機,人手一個手腕花

遊戲過程:

1、聽音樂,跟隨老師做聲勢律動,熟悉音樂ABABAB的結構。

2、交代新遊戲名稱,讓幼兒理解什麼是"兩小無猜"-------解釋一男一女從小在一起玩耍,兩人十分要好,非常親密。

3、教師講述遊戲玩法及規則。

遊戲規則:A段音樂第2樂句停一定要找到朋友。B段音樂一男一女兩個好朋友在一起玩遊戲,音樂結束遊戲停止。馬上接著去找下一個朋友,遊戲反覆進行。

介紹老師小時侯玩的幾種遊戲:《鬥雞》:把一條腿抬起來,放到另一條大腿上。用手抱著抬起的腳,單腿在地上蹦。用抬起的那條腿膝蓋來攻擊別人,可以進行單挑獨鬥,以腳落地為輸。《掰手腕》:兩人同時單腿跪立,右手相握放在各自的右腿上,可用左手託右下肘,比臂探索對方。首先失去平衡而挪動腳步者為輸。《推手平衡》:兩個人面對面站立,相隔一定的距離,用雙手推對方。首先失去平衡而挪動腳步者為輸;《跳馬》:一個人弓著腰,另一個人藉助雙手臂的支撐力量從上面跳過去。有一定的危險性!幼兒觀看欣賞切勿模仿。

4、師生一起探討如何在圈上找朋友。

5、隨音樂,幼兒嘗試兩兩合作進行遊戲。

(前半部分主要是表演遊戲,幼兒會把注意力放在聽音樂的變化和模仿老師的動作上,但是音樂變化很明顯,很快孩子就能掌握,慢慢他們的興趣點會隨著他們的熟悉程度而逐漸減低,因此增加的遊戲難度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新的刺激和興奮點,遊戲的難點在於如何在雙圈上找到合適的同伴,這樣的遊戲難度幼兒通過嘗試是可以達成的,而且有變化的空間,比如當孩子達成了很順利地找到同伴這一層面的要求時,教師可以將活動難點放在和同伴創造性二人玩的方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拓展遊戲:

1、幼兒創編遊戲的新玩法。

兩人一組,討論後並展示兩人創造的新玩法:如:炒黃豆、拔河、兩人兩足、蹬車、你推我擠、鑽山洞、背靠背揹人、迷迷轉錘子剪刀布、摔跤、仰臥起坐,掃腿也說掃蕩腿(用一隻腿猛力橫掃以絆倒對方。)

2、按孩子們創造的新玩法進行遊戲。

3、引導孩子們進一步探索:不在圈上隨意找個玩伴隨興玩遊戲。

溫馨提示:後續遊戲可以分別嘗試遊戲新玩法。不一定一次性進行。對孩子間的勝負不做評價,只重視遊戲中快樂的體驗,不強調遊戲的結果。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2

課堂遊戲:

泥娃娃

活動目的:

1.感受音樂的旋律,在初步熟悉音樂的基礎上,學做動作。

2.能按照音樂的節奏模仿泥人動作,並能進行大膽改編。

活動準備:

不同動作的泥人(玩偶)、動作卡片。

活動過程:

1出示泥人,引發小朋友興趣.老師:瞧老師這兒有一個什麼?你們看它好玩嗎?它是怎樣來跳舞的?我們一起來學學好嗎?

2.聽音樂,熟悉樂曲旋律,模仿木偶的動作。老師:說了這麼長時間,泥人著急了,它想邀請小朋友一起來跳舞,我們看看泥人是怎樣聽著音樂跳舞的。

3.老師:小朋友想不想和泥人一起跳舞啊?那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吧。聽音樂,引導幼兒按節奏,做出泥人的動作來。

4.引導幼兒選卡片,做動作。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遊戲,幼兒嘗試用鼓點創造性地表現音樂的節奏。

2.培養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

3.讓幼兒體驗集體合作遊戲的快樂。

4.願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5.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並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活動準備:腰鼓及鼓棒幼兒人手份,多媒體課件《音樂小屋》。

活動過程:

1.匯入激趣--回聲遊戲。

幼兒隨音樂邊敲腰鼓邊進入活動室。

師:小朋友,以前我們玩過回聲遊戲,今天我們用腰鼓也來玩一玩,好嗎?那用腰鼓可以怎麼玩呢?

幼1:教師敲,我們做回聲。

幼2:我來敲,大家來做我的回聲……。

師:好的,就用你們的方法來試一試。

教師合理採納幼兒的方法,帶領幼兒玩回聲遊戲,鼓勵幼兒敲出不同的節奏型,豐富幼兒的節奏經驗。

評析教師以前曾帶領幼兒用唱歌的形式玩過回聲遊戲,此時,鼓勵幼兒把以前的經驗遷移到這裡,用敲腰鼓的形式來玩,既激發了幼兒自主遊戲的興趣,又巧妙地練習了多種節奏型,為後面的活動做好經驗準備。

2.音樂遊戲:開城門。

師:回聲遊戲好玩吧?下面我們玩個更有趣的遊戲--開城門。(出示多媒體畫面)看,這裡有一座非常神奇的音樂城,裡面藏著許多神祕的禮物,想不想進去玩?不過,要進音樂小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通過三扇大門,每扇大門上都有一幅畫,裡面藏著有趣的節奏,假如你能用鼓點把這幅畫中的節奏敲出來,你就能開啟這扇門。你們有信心嗎?

(1)開第一扇門。

(出示下圖:大手小手無序排列)師:咦,小朋友看,圖中畫了些什麼?它們的位置是怎麼樣的?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節奏來表示它?你能用鼓敲出來嗎?

(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用一段無規律的鼓點把畫面內容表現出來)來,我們一起演奏音樂。(門打開了)評析第一扇門上的內容是許多無序的小手,所以表示的是一段無規律的節奏。看似非常簡單,卻讓幼兒明白了看圖的方法,循序漸進,為後面的活動埋下伏筆。

(2)開第二扇門。

(出示下圖:大手小手有序排列)師:看,這幅圖上有些什麼?和前面的一幅圖有什麼地方不同?這幅畫應該用什麼樣的節奏來表示呢?

(鼓勵幼兒用鼓點敲出圖片中的節奏)師:這麼多好聽的節奏,除了大家一起敲,還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演奏?

幼l:大手的地方敲鼓面,小手的地方敲鼓身。

幼2:大手的地方大家一起敲,小手的地方只要一半人敲。

幼3:和老師合作敲,大手的地方老師敲,小手的地方小朋友敲。

幼4:大手的地方站著敲,小手的地方蹲下來敲……老師帶領幼兒逐一嘗試。

師:我們用了這麼多的辦法來表現這幅畫的節奏,看,門打開了嗎?(演示畫面:開第二扇門)(3)開第三扇門。

(出示下圖:一隻大手)師:最後一扇門,你們有信心開啟嗎?圖上畫了什麼?咦,只有一隻手,用什麼音樂表示好呢?

幼:可能是讓我們停下來吧。

師: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幼:只要敲一下。

師:那我們來試試看。

(幼兒集體拍一下,聲音參差不齊)師:奇怪,門怎麼不開呢?

幼:鼓聲不整齊。

師:有道理,那你們有什麼好方法讓大家的鼓聲整齊呢?

幼兒自由討論,集體交流。

幼1:老師喊1--2--3,然後大家一起敲。

幼2:可以說預備--起,大家一起敲。

幼3:我們看老師指揮,統一敲。

幼4:敲錯的小朋友就站在旁邊不要敲。

師:每個小朋都想進音樂小屋玩,我們都要做個有愛心的孩子,你能想個好辦法幫助敲錯的'小朋友嗎?

幼:那讓他看好老師的指揮,就不會錯了。

活動反思: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也是對兒童發展最具有價值的活動。幼兒自主選擇遊戲內容,遊戲方式和遊戲夥伴開展真正的兒童遊戲,獲得遊戲的體驗和身心各方面生動、活潑的發展。各種民間遊戲在幼兒園內如火如荼的開展著。民間遊戲的玩法有很濃厚的趣味性,而且容易理解。根據中班幼兒好奇、好動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們在玩中樂、樂中學、玩中有得、玩中有創,更好的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1.消除生疏拘束,一開始我與一位幼兒玩,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遊戲的具體玩法,並且對這個遊戲也非常感興趣,“城門城門幾丈高”這個活動,很快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孩子們也玩的都很不錯。但是,隨著遊戲的越來越熟練,問題也接踵而至。“不算不算,兒歌還沒念完,你就套住了我”“老師,我套住了他他還在跑……。”越來越多的孩子反映著相同的問題,我仔細琢磨了遊戲的全過程,發現是遊戲的規則出現了漏洞,讓機靈的孩子鑽了空子。

2.過程安排靈活。要根據幼兒實際,靈活地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過程。何時探索,何時休息,視幼兒的需要而定,不作統一安排。如靈活地用情景來調控幼兒的活動量。於是,我和孩子們一起商量了起來……“兒歌完後,套住的小朋友就不能再鑽了,就表演節目” “遵守規則的才是好寶寶……”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開了。同時活動密度加大,避免等待的現象,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更能調動孩子們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興趣。

3.制定好遊戲規則、玩法。到了活動實踐階段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我意識到由於遊戲規則制定的不夠細化,沒有制定違規懲罰措施,讓機靈的孩子鑽了空子。再次遊戲前規定幼兒在遊戲中必須遵守遊戲規則,促使幼兒控制自己的行為。發現問題後,我決定將遊戲的規則進行細化。最後,我們決定違反遊戲規則的幼兒將失去繼續參加遊戲的資格,同時在遊戲結束後評選出“最佳遊戲寶寶”。遊戲又繼續運轉起來了,這次,再也沒有孩子耍小聰明瞭,遊戲迅速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

4.民間遊戲有其相對固定的規則和玩法,教師在引導幼兒理解遊戲規則的意義之後,重要的是鼓勵幼兒對遊戲的創新。在組織民間遊戲時,教師不應讓幼兒呆板地遵守規則,按照固定的玩法,一成不變地使用材料,而是要鼓勵幼兒在遊戲中根據自己參與遊戲的體驗和需要,制訂出適宜的規則。幼兒自己制訂的遊戲規則,他們更容易去遵守。

5.不斷變化,更新。老是一種玩法,有的孩子開始坐不住了, “老師,這個遊戲太簡單了”有的直嚷著要換個新遊戲。 “再教給我們一個好玩的吧……”於是,我提出新的遊戲玩法及規則:“蘋果”和“香蕉”站在場地的一個圓圈內,相互用肩膀、臀部把對方擠出圓圈外,看圓圈外“蘋果”多還是“香蕉”多就哪隊勝。贏了小朋友就會忍不住“嘿嘿嘿”的笑,勝利的喜悅溢於言表,歡樂的笑聲充滿整個教室。整個活動,老師沒有進行任何的說教,每一個孩子就在愉快的遊戲中不知不覺掌握了滾球的基本技能,並且充分感受著花樣玩球的快樂!在整個遊戲活動中,我班的孩子們都表現出了很濃厚的興趣,孩子們都玩兒的特別開心。

不足之處是在遊戲環節和短暫的休息時,幼兒不能很好地控制身體的動作,有相互碰撞現象發生。如果重新上這節課,我會在遊戲準備上和安全預防設計上更細緻一些。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4

遊戲目標:

1、熟悉音樂旋律,能夠根據遊戲規則愉快的遊戲。

2、能根據音的高低做不同的肢體動作,發展聽辨和創意能力。

遊戲準備:

《高人矮人》音樂,灑水車

遊戲過程:

一、第一次遊戲

1、幼兒聽音樂

師:來寶貝們,找到一個小點點站好,今天我們來聽著音樂玩一個灑水車的遊戲,遊戲前請你們聽聽看,灑水車是怎樣灑水的(音樂起)。

2、教師示範

3、幼兒遊戲(基本玩法):幼兒扮演路人,教師扮演灑水車,路人要穿過有灑水車的馬路,到公園去玩耍,音樂前半部分兩者做一樣的動作,當音樂到灑水車灑水時,灑水車灑水,路人躲避灑水車穿過馬路(當灑水車向高高的遠處灑水時,路人要蹲下來變成小矮人通過,向低處灑水時,路人要跳起來通過,當灑水車向四周灑水時,路人要立馬擺一個造型定住,沒有擺好造型定住的路人要躲避灑水車一次。)

4、教師總結評價

二、第二次遊戲

1、遊戲方法:幼兒扮演灑水車,其他路人聽辨音樂做出不同的肢體動作。

2、教師總結評價

3、第三次遊戲

1、遊戲方法:(1)幼兒扮演灑水車,其他路人根據音樂旋律的變化做出相應動作。

(2)幼兒自由組合做創意造型。

2、教師總結評價

四、遊戲結束。

幼兒園, 灑水車, 聽音樂, 教學, 遊戲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理解歌曲《烏鴉喝水》中烏鴉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過親自實驗,進行驗證,嘗試在新的問題情境中表演歌曲。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托盤、瓶子數個。

2、大小石子若干、水。

活動過程:

一、音樂匯入

1、聽歌曲《烏鴉喝水》第一段,思考烏鴉怎樣才能喝到水,並在歌曲第二段中證實。

2、說一說烏鴉是想什麼辦法喝到水的。(烏鴉在瓶子裡放入石子,使水面升高。

二、分組實驗

1、第一次實驗:水的多少、石子的數量和大小均與歌曲中的一致。

(1)實驗提示:瓶子裡有水,幼兒扮作烏鴉,嘗試用烏鴉的辦法往有水的瓶子裡放石子,看水能不能升上來。

(2)分組試驗、驗證討論,並加以解釋(瓶子裡的水都滿了上來,大家都喝到了瓶子裡的水。用小石子填充的方法真有用)。

2、第二次實驗:石子的數量和大小與歌曲中的一致,但水不一樣多。

(1)實驗提示:烏鴉用小石子填充的方法每次都能喝到水嗎?

(2)幼兒分組試驗、驗證討論,並加以解釋(如果瓶子中的水太少,石子放進去也沒有用,烏鴉還是喝不到水)。

3、第三次實驗:水的多少、石子的數量與歌曲中的一致,但石頭分兩種大小。

(1)先假設:你們覺得烏鴉這次能喝到水嗎?為什麼?

(2)再實驗:幼兒分組試驗並加以驗證。(瓶子裡放大石子,烏鴉喝倒了水,因為大石子把水的地方佔據了,水就漸漸地滿上來了。而小石子小,佔的地方少,水沒有辦法滿到上面來,烏鴉就喝不到水。)

4、教師:除了上面幾種實驗得出結論,還有其他方法嗎?

5、幼兒大膽推理想象,例如:把瓶子側過來。教師鼓勵幼兒活動結束後再去驗證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確。

三、表演歌曲

1、根據不一樣的實驗條件和實驗結果分成4組,幼兒自由選擇其中一組。

2、表演部分歌曲內容(幼兒按照所選擇的實驗條件和實驗結果,表演歌曲的區域性內容)。

3、幼兒分角色,使用道具,合作表演整個歌曲(將創編的內容融入其中)。

活動延伸:

1、對幼兒實驗中有疑惑的問題,教師可創設區域活動環境,材料讓幼兒在實驗。

2、對幼兒進行推理想象部分所推斷的可能性,教師可再次幼兒所需的材料,讓其嘗試驗證。

附歌曲: 烏鴉喝水

1、小烏鴉 呱呱呱, 想喝水, 沒辦法, 瓶口小 頭太大, 水又淺, 伸不下,哎呀呀呀 哎呀, 哎呀呀呀 哎呀, 累壞啦, 渴死啦。

2、小烏鴉 呱呱呱, 要喝水, 想辦法, 銜石子 輕放下, 三、四、五、 六、七、八, 啊哈哈哈 啊哈, 啊哈哈哈 啊哈, 水滿啦, 喝到啦。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的物體表現不同的聲音,感受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組成的節奏,並學習用肢體動作加以表現。

2、通過對動作的體驗,瞭解不同的聲音效果。

3、分享創造和成功的快樂。

4、讓幼兒知道歌曲的名稱,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詞內容。

5、在學習歌表演的基礎上,結合遊戲情節,注意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

【活動準備】

1、巨人、小狗、藍老鼠的腳印PPT動畫。

2、臉盆、茶杯、響瓶各五個。

3、幼兒對各種腳印的識別常識。

【活動過程】

1、展示PPT,故事匯入。

T:PPT上展示的是什麼?(大橋)

T:橋下住著一隻灰老鼠,他在等他的好夥伴藍老鼠,這時……--播放PPT,出現巨人的腳印。

T:誰來了,你知道嗎?

S:藍老鼠。

T:是藍老鼠嗎?(是人)

T:你怎麼知道是人的?(那個是人的腳印)

T:是一個大巨人呢還是一個小矮人?

S1:小矮人S2:大巨人。(你的理由是什麼?)(巨人用了四步就走過了這座橋)

2、感受聲音與動作的關係。

T:大巨人走路是怎麼樣的,誰來試一試?(我們一起來學一學!)--模仿大巨人走路,按照四分音符的節奏。(嘴巴里發出"咚""咚"的聲音。)

--繼續講述故事。

T:課時灰老鼠不開心,他的好夥伴還沒有來。咦!又有人過來了!

--操作PPT,出現小狗的腳印。

T:巨人用了四步就走過了橋,小狗卻用了八步,這是怎麼回事?

S:……(巨人走路是"咚""咚",那小狗走路呢?)--引導幼兒表現小狗走路的動作。(用手拍腿,以八分音符的節奏表現。)

T:現在大橋上有巨人和小狗的腳印,如果他們倆一起出來,會是怎麼樣的呢?

--教師表現巨人,幼兒表現小狗,陸續走過大橋。

--最後藍老鼠終於出現了,灰老鼠高興的拍起手來,用拍手的動作表現藍老鼠的聲音(十六分音符的節奏)。

--幼兒分三組表現巨人、小狗、藍老鼠的聲音,陸續過橋,然後三組小朋友交換角色再進行表演。

3、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物體給動畫伴奏。

T:剛才動畫播放的時候有沒有聲音?(沒有)

T:我們來給它配音怎麼樣?(配音需要工具,用什麼呢?)--出示:臉盆、水杯、響瓶。

T:巨人的聲音用哪樣東西表現比較好?(臉盆)--最小的響瓶表現藍老鼠的聲音。

T:我們的工具準備好了,在配音之前呢,我們先來練習一下。

--物體分發到幼兒手中,進行指導練習。

--教師指導,幼兒分組表現巨人、小狗、藍老鼠陸續過橋,給他們配音。(進行三次)

4、表演三重奏。

T:剛才我們配音的時候,是一個一個表現的,如果他們一起過橋,發出來的聲音是什麼樣的呢?

--播放PPT第二頁。

T:我們給這一段動畫配音,看看效果怎麼樣!我們來嘗試一下!

--三組小朋友同時表演。

5、活動延伸:尋找不同的配音工具。

T:如果我們不用今天我帶來的東西配音,還可以用什麼來配音?

--幼兒想象回答。一起去尋找其他配音工具並且嘗試配音。

小百科:腳印,腳踏過的痕跡。多喻走過的道路,留下的事蹟。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7

【教材簡解】

如何讓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歌曲,僅僅學會歌曲是不夠的,教師應深挖教材中蘊含的更深層次的東西。仿編歌曲《春天在哪裡》這個活動就是挖掘了歌曲可拓展之處,讓幼兒在創編歌曲時更好的感受春天的多種聲音和聲音的美妙、有趣,潛移默化的引導幼兒不僅可以用眼睛看世界,也可以用耳朵聽世界,感受除視覺外的聽覺美。使學生在表現和創造中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享受成功的快樂。同時,讓幼兒用不同演唱方式感受音樂活動的樂趣。

【目標預設】

1、學習仿編歌曲《春天在哪裡》,體驗成功的樂趣。

2、學習問答形式和分組唱和齊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3、培養幼兒用耳朵感受生活的能力和體驗季節之美的審美能力。

4、學會歌唱本首歌曲。

5、聽音樂,嘗試分辨樂曲的快慢和輕重,能跟著節奏律動。

【重點和難點】

學習仿編歌曲《春天在哪裡》,替換動物的歌聲。

【設計思路】

《春天在哪裡》這首歌曲,歌詞格式整齊、壓韻,唱起來朗朗上口,頗含詩意。春天在那裡?以這個問題引頭的歌詞,展開了廣闊的畫面,也給幼兒提供了無限的想象餘地。詩歌以明快的節奏,營造出輕鬆歡快的格調,與春天的景色融合一體,給幼兒以美好的向上的精神啟迪。一般人們是從視覺上感受到春天的到來,而忽視聽覺感受到的春天。我想讓幼兒通過仿編歌曲《春天在哪裡》中還有會唱歌的XX,讓幼兒感受春天聲音的美妙。讓幼兒老歌新唱,多唱法。讓幼兒在拓展歌曲,創編歌詞,運用不同唱法再次感受和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感情。

【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念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生活的聯絡。”時值初春,春的氣息悄然而至,春天的生機和希望,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歌曲《春天在哪裡》正好表現這一主題,學生對春天有較豐富的生活經念與知識。新課標同時指出:“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中。”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單純的傳授知識解決難點,而應在豐富、生動、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體驗、探究、合作、綜合等方式和過程來進行,在活動中感受音樂的美,讓學生的情感、態度、興趣等因素緊密結合,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仿編歌曲《春天在哪裡》這個音樂活動正是讓幼兒在春的意境中,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創編,進一步豐富歌曲,讓幼兒在創作中體驗快樂和成功,並進一步感受春天聲音的“美”,從而使幼兒對春天在視覺和聽覺上有更新的認識和體驗。

【教學準備】

1、春天圖片一幅、歌曲圖譜一張。《春天在哪裡》歌曲磁帶及伴奏帶。

2、錄音機、磁帶(錄有青蛙、春雨、溪水、蜜蜂、鴿子、鳥叫、小雞、小鴨等聲音)

【教育過程】

一、複習歌曲《春天在哪裡》

教師帶領幼兒將歌曲完整唱一遍。

二、看圖譜仿編詩歌

1、出示詩歌曲圖譜

提問:春天除了有會唱歌的小黃鸝,你知道春天還有會唱歌的誰呢?(幼兒回答,教師在圖譜上替換相應的圖片)它是怎麼唱歌的?(引導幼兒一起模仿歌聲,如:蜜蜂——嗡嗡嗡)

2、我們一起用歌曲裡的節奏來唱一唱。(如:還有那會唱歌的小蜜蜂,嗡嗡嗡嗡嗡嗡嗡 嗡嗡嗡嗡嗡| 嗡嗡嗡嗡 嗡嗡嗡 嗡嗡嗡嗡嗡,還有那會唱歌的小蜜蜂。)

3、出示幼兒不易想到的春天的歌聲:春雨—淅瀝瀝、溪水—嘩啦拉、鴿子——咕咕咕

師:這是誰?它們在春天裡是怎麼唱歌的?(幼兒不知道時播放它們的聲音,讓幼兒模仿。)誰來唱一唱?(幼兒嘗試唱出創編歌曲)

三、唱仿編歌曲,感受春天聲音的美妙。

1、放伴奏帶,幼兒分組歌表演仿編的歌曲,如:一組唱蜜蜂,一組唱青蛙,一組唱春雨……

2、教師小結:原來春天的蜜蜂、青蛙、春雨、小溪……都會唱歌,春天到處都有美妙的歌聲。

四、學習用問答形式和分組唱和齊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1、師:歌曲中有一句問句,是哪一句呢?(春天在哪裡?)

2、師:那老師來問?你們答?最後小蜜蜂的歌聲老師和你們一起唱。(師生合作,用問答形式和分組唱和齊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3、進一步練習:可以女孩問,男孩答或交換,最後可以用幼兒創編的歌曲,如;春雨/小溪/青蛙等的歌聲一起唱,進行多次練習,幼兒不易枯燥。

4、小結:春天來了,不光可以用眼睛看到,春天的歌聲也會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活動反思】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春天在哪裡》這首詩歌意境優美,全詩分四小節分別從“枝頭上”、“草地上”、“竹林裡”和“田野裡”四個地方,介紹了春天景物的特點。全詩語言整齊中富有變化,節奏明快,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極好教材。

要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樂於讀書,並且讀出感情,首先要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會對所讀的內容產生興趣,產生讀書的慾望。北方的春天來得比較遲,無法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美麗和溫暖 。因此,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上網蒐集了很多課文中描寫到的春天的圖片。在教學中,我適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圖片、音樂以及老師的範讀來渲染課文情景,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朗讀氛圍。在講到春天的美景時我便把收集到的這些圖片展示出來給同學們看,他們不禁發出聲聲讚歎“哇噻,太美了!”“太美了!這時候我便因勢利導“你們誰能通過朗讀來讓大家感受到春天很美很美?”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舉手,每一位同學都盡情地抒發了自己內心對春天的讚美。

這首詩在寫法上都是相同的,為了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情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教學這篇課文的第一小節時,我先通過範讀讓學生感受,再讓學生自由試讀、互讀、指名讀、齊讀,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春天的美麗。後邊幾小節則引導學生採用品讀、評讀、分組賽讀的形式展開。這樣學生在讀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每一位學生都變得想讀、能讀、樂讀,並且讀出感情,既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

一堂課的成功與失敗與教師有著直接關係。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探索和思考,積極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氛圍和發展的空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