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書》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二大綱 韋世康(弟洸藝衝從父弟壽)韋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為關右著姓。祖旭,魏南幽州刺史。父夐,隱居不仕,魏、週二代,十徵不出,號為逍遙公。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歲,州闢主簿。在魏,弱冠為直寢,封漢安縣公,尚周文帝女襄樂公主,授儀同......

  • 隋書列傳卷四十原文欣賞大綱 儒林儒之為教大矣,其利物博矣。篤父子,正君臣,尚忠節,重仁義,貴廉讓,賤貪鄙,開政化之本源,鑿生民之耳目,百王損益,一以貫之。雖世或污隆,而斯文不墜,經邦致治,非一時也。涉其流者,無祿而富,懷其道者,無位而尊。故仲尼頓挫於魯君,孟軻抑......

  • 《隋書》節選習題大綱 李景字道興,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偉,膂力過人,美鬚髯,驍勇善射。平齊之役,頗有力焉,授儀同三司。以平尉遲迥,賜爵平寇縣公。及高智慧等作亂江南,復以行軍總管從楊素擊之,還授鄜州刺史。十七年,遼東之役,為馬軍總管。及還,配事漢......

  • 《隋書裴政傳》原文大綱 原文:裴政字德表,河東聞喜人也。政博聞強記,達於時政,為當時所稱。政明習故事,簿案盈幾,剖決如流,用法寬平,無有冤濫。囚徒犯極刑者,乃許其妻子入獄就之,至冬,將行決,皆曰:“裴大夫致我於死,死無所恨。”其處法詳平如此。轉左庶子,多......

  • 《隋書》卷三 帝紀第三 ◎煬帝上煬皇帝,諱廣,一名英,小字阿摐,高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獻獨孤皇后。上美姿儀,少敏慧,高祖及後於諸子中特所鍾愛。在周,以高祖勛,封雁門郡公。開皇元年,立為晉王,拜柱國、幷州總管,時年十三。尋授武衞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

  • 《隋書》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 ○杜彥杜彥,雲中人也。父遷,屬葛榮之亂,徙家於幽。彥性勇果,善騎射。仕周,釋褐左侍上士,後從柱國陸通擊陳將吳明徹於土州,破之。又擊叛蠻,克倉塠、白楊二柵,並斬其渠帥。進平郢州賊帥樊志,以戰功拜大都督。尋遷儀同,治隆山郡事。......

  • 《隋書》卷十六 志第十一大綱 律歷上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樹司牧以君臨,懸政教而成務,莫不擬乾坤之大象,稟中和以建極,揆影響之幽賾,成律呂之精微。是用範圍百度,財成萬品。昔者淳古葦籥,創睹人籟之源,女媧笙簧,仍昭鳳律之首。後聖廣業,稽古彌崇,伶倫含少,乃擅......

  • 《隋書》卷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八 ○樊子蓋樊子蓋,字華宗,廬江人也。祖道則,樑越州刺史。父儒,侯景之亂奔於齊,官至仁州刺史。子蓋解褐武興王行參軍,出為慎縣令,東汝、北陳二郡太守,員外散騎常侍,封富陽縣侯,邑五百户。周武帝平齊,授儀同三司,治郢州刺史。高祖受禪......

  • 《隋書》卷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酷吏夫為國之體有四焉:一曰仁義,二曰禮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罰。仁義禮制,政之本也,法令刑罰,政之末也。無本不立,無末不成。然教化遠而刑罰近,可以助化而不可以專行,可以立威而不可以繁用。《老子》曰:「其政察察,其人缺缺。」又......

  • 《隋書》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二 盧思道從父兄昌衡盧思道,字子行,范陽人也。祖陽烏,魏祕書監。父道亮,隱居不仕。思道聰爽俊辯,通侻不羈。年十六,遇中山劉鬆,鬆為人作碑銘,以示思道。思道讀之,多所不解,於是感激,閉户讀書,師事河間邢子才。後思道復為文,以示劉鬆,鬆......

  • 《隋書》卷四十二 列傳第七大綱 李德林子百藥李德林,字公輔,博陵安平人也。祖壽,湖州户曹從事。父敬族,歷太學博士、鎮遠將軍。魏孝靜帝時,命當世通人正定文籍,以為內校書,別在直閤省。德林幼聰敏,年數歲,誦左思《蜀都賦》,十餘日便度。高隆之見而嗟歎,遍告朝士......

  • 《隋書》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傳》曰:「言,身之文也,言而不文,行之不遠。」故堯曰則天,表文明之稱,周雲盛德,著煥乎之美。然則文之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於下,下所以達情志於上,大則經緯天地,......

  • 《隋書》卷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大綱 ○誠節《易》稱:「聖人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又云:「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然而士之立身成名,在乎仁義而已。故仁道不遠,則殺身以成仁,義重於生,則捐生而取義。是以龍逢投軀於夏癸,比干竭節於商辛,申蒯斷臂於齊莊,弘演納肝於......

  • 《隋書》卷四十八 列傳第十三 楊素弟約從父文思文紀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人也。祖暄,魏輔國將軍、諫議大夫。父敷,周汾州刺史,沒於齊。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節,世人多未之知,唯從叔祖魏尚書僕射寬深異之,每謂子孫曰:「處道當逸羣絕倫,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

  • 《隋書》卷二十五志第二十 《隋書》,“二十四史”之一。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隋書》卷二十五志第二十,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刑法夫刑者,制死生之命,詳善惡之源,翦亂除暴,禁人為非者也。聖王仰視法星,旁觀習坎......

  • 《隋書》卷十 志第五 ◎禮儀五輿輦之別,蓋先王之所以列等威也。然隨時而變,代有不同。樑初尚遵齊制,其後武帝既議定禮儀,乃漸有變革。始永明中,步兵校尉伏曼容奏,宋大明中,尚書左丞荀萬秋議,金玉二輅,並建碧旂,象革木輅,並建赤旂,非時運所上,又非五方之......

  • 《隋書》卷八 志第三 ◎禮儀三陳永定三年七月,武帝崩。新除尚書左丞庾持稱:"晉、宋以來,皇帝大行儀注,未祖一日,告南郊太廟,奏策奉諡。梓宮將登輼輬,侍中版奏,已稱某諡皇帝。遣奠,出於陛階下,方以此時,乃讀哀策。而前代策文,猶雲大行皇帝,請明加詳正。"......

  • 《隋書》卷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孝義《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論語》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呂覽》雲:「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萬事之綱紀也。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順者,其唯孝乎!」然則孝之為......

  • 《隋書》卷十二 志第七 禮儀七高祖初即位,將改周制,乃下詔曰:「宣尼製法,雲行夏之時,乘殷之輅。弈葉共遵,理無可革。然三代所尚,眾論多端,或以為所建之時,或以為所感之瑞,或當其行色,因以從之。今雖夏數得天,歷代通用,漢尚於赤,魏尚於黃,驪馬玄牲,已弗相踵,明......

  • 《隋書》卷十六志第十一 《隋書》,“二十四史”之一。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隋書》卷十六志第十一,歡迎大家閲讀學習。律歷上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樹司牧以君臨,懸政教......

  • 《隋書》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大綱 於義子宣道宣敏於義,字慈恭,河南洛陽人也。父謹,從魏武帝入關,仕周,官至太師,因家京兆。義少矜嚴,有操尚,篤志好學。大統末,以父功,賜爵平昌縣伯,邑五百户。起家直閤將軍。其後改封廣都縣公。周閔帝受禪,增邑六百户。累遷安武太守......

  • 《隋書》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大綱 ○外戚歷觀前代外戚之家,乘母后之權以取高位厚秩者多矣,然而鮮有克終之美,必罹顛覆之患,何哉?皆由乎無德而尊,不知紀極,忽於滿盈之戒,罔念高危之咎,故鬼瞰其室,憂必及之。夫其誠著艱難,功宣社稷,不以謙沖自牧,未免顛蹶之禍,而況道......

  • 《隋書》卷四十五 列傳第十 文四子高祖五男,皆文獻皇后之所生也。長曰房陵王勇,次煬帝,次秦孝王俊,次庶人秀,次庶人諒。房陵王勇,字睍地伐,高祖長子也。周世,以太祖軍功封博平侯。及高祖輔政,立為世子,拜大將軍、左司衞,封長寧郡公。出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冢......

  • 《隋書》卷七十五 列傳第四十大綱 ○儒林儒之為教大矣,其利物博矣。篤父子,正君臣,尚忠節,重仁義,貴廉讓,賤貪鄙,開政化之本源,鑿生民之耳目,百王損益,一以貫之。雖世或污隆,而斯文不墜,經邦致治,非一時也。涉其流者,無祿而富,懷其道者,無位而尊。故仲尼頓挫於魯君,孟軻......

  • 《隋書》卷十八 志第十三 律歷下開皇二十年,袁充奏日長影短,高祖因以歷事付皇太子,遣更研詳著日長之候。太子徵天下歷算之士,鹹集於東宮。劉焯以太子新立,復增修其書,名曰《皇極曆》,駁正胄玄之短。太子頗嘉之,未獲考驗。焯為太學博士,負其精博,志解胄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