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張騫與絲綢之路的故事誰知道?

張騫與絲綢之路的故事誰知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1992年9月15日中國郵政發行的《敦煌壁畫》郵票第四組第四枚“唐·出使西域”,反映的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臨行時漢武帝送別的場景。選自敦煌莫高窟323窟北壁右半部壁畫,此畫分爲三個部分,即“漢武帝甘泉宮拜祭金人”、“漢武帝送別張騫”、“張騫到大夏國”。

張騫與絲綢之路的故事誰知道?

這是發生在陝西長安的一段歷史,在唐代,佛教把這一著名歷史史蹟附會爲佛教史蹟畫,成爲真實歷史人物出現在佛教故事中的代表作品。

敦煌壁畫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瑰寶,這一幅壁畫氣氛莊嚴,場面宏大,漢武帝騎馬和身後一批着僧裝的隨從,以佛教雙手合十的禮節相送,而馬前是跪持竹笏向漢武帝辭行的張騫。遺憾的是畫面上並沒有出現張騫的身影,可能是由於有張騫形象的右半部被後人用墨痕染污的原因,這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彷彿張騫出使西域,正跋涉在大漠朔風之中。

《漢書·張騫傳》記載:“張騫,漢中成固人也。”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和探險家。公元前2世紀間,張騫歷經20年,鑿空萬里,兩使西域,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與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關係,爲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前無古人的偉大貢獻。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郎,爲皇帝的侍從官,沒有固定職務,又隨時可能被選授重任。張騫出使西域是爲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他從長安率隊出發,至隴西一帶,被匈奴截住,拘禁了十多年。但張騫始終保持漢朝特使符節,匈奴單于硬逼他娶當地女子作妻,還生了兒子,可這也絲毫沒動搖他出使月氏的決心。終於找到機會率部屬逃離匈奴,向西急行,越蔥嶺,經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過康居(今哈薩克國東南),抵大夏(今阿姆河流域),最後來到大月氏國。但卻得不到大月氏國聯合抗擊匈奴的響應,只好歸國。誰知又被匈奴截住,拘禁了一年多後,在公元前126年,乘匈奴內亂,張騫才脫身,歷經千辛萬苦返回長安。他出使時率一百多人,返回時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倆人。

這一次出使西域,雖未達目的,可對西域各國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瞭解,爲漢朝開闢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元朔元年,張騫隨大將軍衛青出征,由於他熟悉沙漠的地理環境,“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立下大功,被封“博望侯”。

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直搗匈奴老巢,大敗匈奴,形勢發生了大的變化。此時張騫向漢武帝提出“聯絡烏孫,再抑匈奴”的建議。遂被封爲中郎將,第二次出使西域。他率300人組團,每人備雙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千鉅萬”。聯絡烏孫成功,他又遣副使持節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烏孫王派數十人護送張騫回到長安,拜爲大行令。

可第二年,即公元前114年,張騫就在長安被病魔奪去生命,葬回他的故鄉,漢中城固。現在城固有張騫墓,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前有三通石碑,正中墓碑隸書“漢博望侯張公騫墓”,還有二尊石虎,經千年風雨,雖剝蝕嚴重,但仍雄奇威武,虔誠地衛護着這位開闢了絲綢之路的千古第一人。

在絲綢之路的起點,當年張騫出使西域的出發地長安(今西安市)很多地方都有“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的壁畫、繪畫、雕塑作品,以記念這位燭照千秋的不朽人物。

最爲經典的作品是西安古城玉祥門外聳立的一組張騫出使西域的大型青銅羣雕,只見張騫手執符節,威風凜凜騎在高頭大馬之上,風霜裹身,旌旗獵獵,嚴峻的臉龐上雙目炯炯,閃射出堅毅的目光,彷彿依然在凝望着西域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還要的話百度一下很詳細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