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求開卷未必有益的例子?

求開卷未必有益的例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英國作家菲爾丁曾說過;“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會把你戕害。”讀書固然有好處,可是如果一切書皆讀,認爲書讀得越多越好,不顧內容,不理解書中講得道理,只認爲讀了就有益,不對!我們必須挑選對自己有益的,且看過有所感悟,適合自己閱讀的書閱讀纔是有益的。

求開卷未必有益的例子?

孟子雲;“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歷史上有許多血淋淋的例子,比如;戰國時期的趙括熟讀兵書,卻不懂得變通,紙上談兵,最終兵敗被殺。還有三國時期的的馬謖也是飽讀兵法,可結果如何?言過其實,導致失街亭,失去性命!儘管開卷有益是一個成語,而且還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詩句。可是,我認爲,如果盲目開卷,未必有益。

開卷不一定有益,有時(如讀了壞書)還會造成損害。當今社會上的一些少年的`犯罪事實就是被那些不良書刊污染了心靈,染上了不良惡習,導致最後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現在有些同學可能喜歡看武俠之類的小說。甚至癡迷到廢寢忘食、手不釋卷的階段,上課時想着小說中的內容,沒心思學習。最終荒廢了學業。更有甚者,模仿小說中的人物,可能還會走向犯罪的道路。這難道不是看無益之書害了自己嗎?

誠然,讀書可以使人增長知識,陶冶性情,修養身心,但“開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漢代劉向說過:“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書既然是藥,就具備兩種功能:一是良藥,藥到病除;一是毒藥,置人死地。不是嗎?20世紀的德國,不少人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受不良影響,論爲希特勒的殉葬品。現在有一部分同學迷上了武俠小說,整天看那些怪誕的書籍,而把功課“丟”在一邊,導致學習成績一直下降,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試想,“開”這樣的“卷”,能是“有益”的嗎?“一本好書勝過珍寶,一本壞書比一個強盜更壞。”

因此,開卷是否有益,得先看開什麼卷。

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裏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裏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裏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後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爲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裏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裏流淚,嘴裏“唏唏”,頓時,周身發暖,睏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着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着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爲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後,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讚歎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衚衕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準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書步入內室。一個鐘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鐘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裏,一手拿着書看,另一隻手拿着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着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