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如何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如何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讀完文章後,要揣摩文章的意思,答題時不要想“我現在要答題了”,而要把自己當作文章中的“我”,從“我”的角度去想,想一想要是自己在那樣的環境下會有什麼樣的感情該怎樣去做,此外,還要擴大知識面,增加閱讀量。再告訴你一點小技巧,回答時要向大的方面說,多用點語文術語,辭藻華麗一點,就算你回答的不太正確,也會得個不錯的分數的,這可是親身體驗呦。祝你成功!!!

如何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唯一的好方發法就是多多得看書
這雖看其很老土,但是我試試後真的很好 就得讀讀課文都行
或者選一部自己喜歡的多文學來看

說明文的閱讀理解題,最重要的是忠於原文,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意思,不要想當然!多多練習,祝你學習進步!

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關鍵 閱讀題作爲語文考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考中,它的高難度、低得分和極強的主觀性已爲歷年語文高考(高考新聞,高考說吧)的實踐所證明.我覺得要提高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在閱讀中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巧用信息整體把握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註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如果是小說,則要主語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着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瞭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第二、確定區域圈點勾畫閱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係,瞭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覆琢磨題幹,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第三、注意摘取原文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準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裏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在閱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爲難.這裏,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準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 道聽途說,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驅使 ; 執策而臨之 ,策,馬鞭 . 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爲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 “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爲不同的意義.在《范進中舉》一文中,范進中舉前面對胡屠戶的“教導”,稱“岳父見教的是”.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3、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云.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纔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佔着什麼樣的位置.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大量閱讀、廣泛涉獵語文,是怡養性靈、健全人格、培養人文精神、積澱民族文化,從而實現語文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徑。其作用已屬不爭。但閱讀是一個綜合的內化過程,其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行爲習慣對閱讀效果至關重要。如何調控學生思維及行爲,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效率呢?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培養。

一、深思

1、閱讀要伴以問題思考

閱讀不是單純形式上的瀏覽,其實質是通過展開思維,調動原有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對文章進行最充分的感知、領悟和鑑賞,並藉助聯想、想象內化積澱爲屬於自己的精神財富。因此,有讀有思,邊讀邊思,纔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由於現代中學生閱讀內容十分廣泛,文章意蘊理解多元化,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如果沒有問題引導、點撥,學生閱讀時就會天馬行空,或暗中摸索,閱讀的作用、語文的教育功能也就無從談起。如果教師設置出最佳的問題情境,刺激學生將作品內容與社會生活連接,讓作者的情感渲泄與自己的心靈體驗碰撞,那麼,學生就會展開思維,凝神思索,進而披文入境,由事見情,就會慢慢感受到文章的文學氣息和人文精神。如,我組織學生閱讀劉禹錫的《陋室銘》時,設計瞭如下三個問題:①作者對這間陋室是怎樣看待的?②據此,你認爲作者對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③畫出作者知足常樂、生活樂觀的句子。這三個問題既有引導學生整體理解、調動學生情感體驗的點撥,又有細節體味、注重積累的提示。

2、思考勿搞成語訓練。

民族語言的豐富性、生動性、多樣性及文章閱讀中許多東西“可意會而難言傳”的特點決定了閱讀中的思考應是歷史的、情感的、審美的,思考題的設計也就必須是深層的、情感的、審美的,思考題的設計也就必須是深層的、感性的、整體的。因爲這種思考重在過程而不是終結,追求的是主觀狀態而不是客觀答案。試想每一篇文章或一個語段後都跟着這樣的分析題:這個詞和哪個詞呼應,哪句是中心句、過渡句,中心思想是什麼,段落大意是什麼,文章分成幾部分,段落又有幾個層次……那麼,文章內容結構被肢解成一組組毫無血色的`語言零件,文章和諧渾然的意境被割裂、被淺化,學生根本無法去進行整體理解和審美感悟。這樣的閱讀完全成了以前盛行的“語段訓練”,理性分析,死記硬背,既耗時費力,又嚴重束縛着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

二、暢想

想,這裏指想象、聯想。想象和聯想在閱讀中很重要。因爲一切作品的語言無論它的形象性多麼強,在書面上總是平面的毫無生氣的,只有進入讀者眼中,通過讀者心靈的感受和想象才能被激活,進而形成各種不同的藝術形象。這些藝術形象在讀者頭腦中的鮮明度、豐富性和持久性,直接影響着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對自身審美情趣的提升。因此,在閱讀中,教師要煽動起學生聯想與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盡情縱意地去勾畫、塗抹各種藝術形象。

這就需要教師給以方法上的誘導:1、可對課文略寫部分進行擴充想象。如學習《天上的街市》就可讓學生繼續想象牛郎織女“提着燈籠在走”的生活情景。2、可隨文章內容發展摸透作者情感去塑造形象;也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創造新形象。如讀完《孔乙己》後,我就以“孔乙己拖着一條斷腿走出酒店後的生活情形將會怎樣”的問題來誘導學生創造新的“孔乙己”。3、可以在閱讀中保持想象,讓藝術形象像過電影一樣始終呈現在學生心中、眼前;也可以在閱讀後回憶想象,將藝術形象置於生活中,使其與現實對照,從而完成形象的再造。如讀完《安塞腰鼓》一文後,假設有機會讓學生看看現場的情景,或讓學生看看有關錄像資料,那學生對原文所塑造的形象就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閱讀中想象,想象中閱讀,這是一閱讀技巧,也是一種讀書方法。學生開始可能不習慣,顧此失彼,但教師要注意引導、強化,使之慢慢形成。

三、硬背

背誦是閱讀的延伸和強化,作用不可低估。樑衡曾說:“語文學習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爲最基本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書……只有肚子裏滾瓜爛熟地裝上幾十篇範文,才能循規爲圓,依矩成方,進而方圓自如,爲其所用。”由此說,“死記硬背”也不失爲一條學好語文、增加底蘊的終南捷徑。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在閱讀中背誦要做到如下幾點:

1、選準章段。教材要求背誦的課文、大綱中推薦背誦的古詩詞,必背不疑,一字一詞不差毫釐,標點符號也不例外。寫景狀物文辭優美的、人性文氣久揣不透的、富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語段也要背下來。

2、背書如吞。理解的要背,不理解的也要背,要儘可能多地把中華民族五千年來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性篇章和優秀時文,讓學生“生吞活剝”、“囫圇吞棗”地吃下去,沉積到他們的記憶中去。至於意境主題之類的東西,學生大致瞭解即可,儘管學生對此如霧裏看花,模糊不清,這是必然的,隨着知識和閱歷的增加,那些東西就會像堆積的冰塊一樣漸漸融化,形成汩汩小溪,源遠流長。

3、背誦結合。如果說背是爲將來積累財富,那麼,誦則是及時行“樂”,即時享用。當背則背,當誦則誦。有些精美語段或文章如當時就有所理解或感悟,不妨“搖頭晃腦”地吟誦一番,只有如此吟誦,含英咀華,方能領略文章的各種精妙。自我感覺已“誦”出滋味的,也就不必非背不可。

閱讀時套用這些,比較快.

這位同學你好,我在今年的高考中語文133分,我的語文成績一直很好,尤其是閱讀和作文,閱讀幾乎可以做到不失分,下面我介紹一下我的方法。 看你的資料你應該是初中生吧 ?初中的閱讀跟高中的大大不同。初中的難度相對來說小多了,所以不要着急,一定可以提升上來的。像我初中的時候,老師就教我們,把那個答題的區域全部答滿就可以了,就沒有什麼漏掉的東西了。也就是說,初中考的就是一個思考問題的全面性。高中就截然不同了,就必須用最精煉的語言還有最全面的思考。所以我覺得你現在可以多看看書,多做一些練習,考察自己思維的全面性,對文章的理解性。這樣是肯定能夠收到成效的 ,相信我。希望能夠幫到你

一、反覆閱讀選文

平時講解課文之前要求學生要預習、閱讀課文,其目的在於讓學生熟悉課文、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要答閱讀分析題,自然也不例外,讀是基礎。何況現在的選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它們或注重思辨、啓迪學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開拓學生視野,或寓理於情、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有的還代表着新的文化觀念等,這些材料對大多數同學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對材料進行瀏覽、細讀、品讀是必不可少的。

二、抓住文體特徵

閱讀是解答題目的前提,要答好題,如果僅是讀懂選文,而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會無從下手。各類文體的特徵就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因爲許多閱讀材料一般都有較明顯的文體特徵,只有掌握各類文體的基礎知識,答題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記敘文常涉及的是記敘的六要素、記敘的線索、敘述的方式、表達的方式等;說明文常考的是說明方式、說明順序、說明對象及特點、說明方法等;議論文則側重對議論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論點、論據的類型、論證的方法等。這些都涉及到相應文體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內容。如果對選文的文體類型辨別無誤,基本概念認識清晰,那麼答題時就不會張冠李戴,這樣基本分就不會丟失了。

三、準確把握材料

每篇選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閱讀過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內容或主題思想,而被一些具體瑣碎的材料遮住視線,答題就會吃力不討好。怎樣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幹和靈魂呢?大體有以下三種方法:

1、抓題目。

2、抓住中心句。

3、抓議論、抒情句。

四、區別題型作答

1、選擇題。通常採用排除法。閱讀分析題的內容涉及到的不僅僅是內容,有時對課內知識也多有勾連考查。因此對課內掌握的知識如能或排除或選擇,就無形中降低了知識的選擇難度。

2、延伸題。如根據有關內容默寫名句等,對此要避難就易,寫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則容易吃力不討好。

3、基本概念題。要做到抓住語段的主要內容來答題,不能撿芝麻,丟西瓜,更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4、綜合分析題。對於這類題,則要在整體認知的基礎上扣住命題內容解答,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答非所問。這類題往往是最能見學生語文能力高下的題,答題應努力做到:簡明扼要,言簡意賅,一般不超過30字;句子要通順,語言表達沒有漏洞,符合邏輯推理;要圍繞文章內容,突出重點,不能信馬由繮,胡亂扯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