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求小學《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

求小學《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第二課時

求小學《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聯繫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理解灕江水的特點和桂林山的特點。

學習“總—分—總”的敘述方法,分點把特點突出來;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學習新課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說說你最喜歡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內容?爲什麼?

2.學習課文第一段。

(1)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作者又爲什麼要盪舟灕江來觀賞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這句話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盪舟灕江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嚮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統領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講解“觀賞”與“欣賞”的異同。

(“觀賞”中的“賞”,就是“欣賞”的意思,“觀”就是“看”的意思,我們常說“欣賞夜景”“欣賞交響樂”這說明“欣賞”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聽不看”。而“觀賞”卻非看不可。)

(3)指導朗讀,要讀出讚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語氣。

(4)試背這一段,指名背誦。

3.學習第二段

(1)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的灕江的水。輕聲讀課文問:作者用什麼和灕江的水作比較?比較的目的是什麼?

(大海的水波瀾壯闊,是動的。西湖的水平如鏡,是靜的,而灕江的水動而不覺具動。通過比較更突出灕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讀第二段,瞭解每句話的意思。(分小組討論)

(第一句講灕江的水與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強調灕江的美有獨特的地方;第二句講灕江水的特點是靜、清、綠;第三句講盪舟灕江的感覺。)

(3)指名讀課文,畫出排比句,讀排比句,說說灕江的特點。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灕江的水的特點是“靜”、“清”、“綠”。)

(4)學習這個排比句的寫法。

(先寫出特點,而後通過“得”後邊的文字,把這個特點以補充說明。凡是補充說明的都用“得”字相連。注意用“的”字相連每一分句中已有逗號,因此分句之間用分號。)

(5)引讀排比句,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學生讀後半句。

(6)指導朗讀

①“真靜啊”一句,輕輕地拉長聲音,給人以靜的感覺。

②“真清啊”一句,讀輕聲,但比上旬的聲音稍高些,略帶驚奇之感,好像讓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綠啊”一句,聲音響亮些,飽滿些,給人以充滿生機的感覺。

(7)學生仿讀後齊讀。

(8)啓發想象灕江水“靜、清、綠”是怎樣的一種意境。

①假如我們盪舟灕江,能聽到“嘩嘩”或者“叮咚”的流水聲嗎?能看到灕江水在流動嗎?

②假如我們往江底看,可以看見什麼?

③擡起頭,向遠處看,灕江的水多綠啊!書上打了個什麼比方?這個比方用什麼比什麼?

4.學習第三段。

課文二、三段的敘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學生自學爲主。

(1)分小組討論、自學第三段,結合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解決以下問題。

①輕聲自由讀課文,畫出描寫山的特點的詞句。

②再讀課文,想一想這一段與第二段在寫法上有什麼相似之處?

(先用名山作比,然後用一排比句寫出桂林山的特點。)

③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桂林的山。問: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麼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a“奇”。課文從兩個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峯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以補充介紹,有的像揹着娃娃的婦女,有像好鬥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b“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鬱鬱蔥蔥,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c“險”課文用“危峯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並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峯兀立”,即高峯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朗讀一首描寫桂林山的詩,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特點的認識。

(桂林陽朔一水通,快輪看盡千萬峯,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飛龍。

有山如軍艦,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臥佛,有山似書童。

有山如萬馬奔馳,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農。

有山如將軍升帳,有山似左右侍從。)

⑤,動手畫一畫桂林的山都是什麼樣子?可自由發揮想象,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找幾名同學到黑板演示。

⑥畫出這一段中的排比句,讀一讀。

⑦引讀排比句,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學生讀後一部分。

⑧指導朗讀

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

(⑨啓發想象桂林山“奇”“秀”“險”是怎樣的一種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裏,當遊客看到那些奇峯羅列、形態萬千的景象,會有怎樣的感受?他們又會發出怎樣的讚歎?

B.“翠綠的屏障”“新生的竹筍”是什麼樣的?爲什麼用它來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險”表現在哪裏?“好像一小心就會栽倒下來”這是人感覺到的,這裏指的是山栽倒下來還是人栽倒下來?

5.學習第四段

(1)剛纔同學們彷彿遊了灕江的水,又觀賞了桂林的`山,你們對桂林的山水一定還有總的感受。現在,讓我們先看看第四段,這一段寫作者遊覽後總的感受,文字雖少,內容卻很豐富,寫得很美。請大家自己閱讀欣賞、說說這一段爲什麼寫得好。

(2)學生自學,教師點撥,認識寫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麼樣聯繫?

(水的周圍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經很美了,不僅如此,在這山水之間還有空中的雲霧迷茫,山間的綠樹、紅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點綴,使這幅畫顯得更美了。在這美麗的景色中行船,會有什麼感覺?爲什麼?

(因爲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麗的畫卷,因此小船在碧綠的江面上行駛,人就彷彿置身於畫卷中游覽、觀賞。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盪舟灕江的深刻感受。

“畫卷”繪畫長卷,一般要捲起來收藏。“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

(3)學生個別朗讀,全體有感情地朗讀,讀出盪舟灕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讀全文。

(三)總結擴展

1.根據板書,要求學生簡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是看圖學文,畫面與課文內容基本一致。寫出了桂林山和灕江水的特點,作者讚美桂林山水的秀麗,強烈的熱愛祖國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貫穿全文,作者生動而細膩地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

3.圍繞重點學會表達。

(1)課文描寫了什麼?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課文描寫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2)課文是怎樣一步一步描寫桂林山水的?參照板書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課文先總後分再總結的方法來描繪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總起,然後分別介紹桂林的水和山,最後綜合桂林山水相依,互爲輝映的奇異景色。)

(3)結尾的詩句與課文第一、二兩段的哪些句子有聯繫?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與課文第一段中“我們乘着木船盪舟灕江,來觀賞桂林的山水”與課文第二段中“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這兩個句子緊密聯繫,可以說,結尾的詩句是這兩個句子的延續與總結,使全文的結構顯得十分緊湊完整。)

(4)課文爲什麼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是因爲作者有敏銳的觀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與衆不同的特點,用比喻、聯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麗景色展現在我們眼前,所以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4.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國美麗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排比句及分號的用法。

(4)以一個小導遊的身份,結合課文內容,指圖具體介紹桂林的山水。

六、佈置作業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灕江的水的特點是(   )、(   )、(   )。

桂林的山的特點是(   )、(   )、(   )。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這句話用了(   )的修辭方法。

把(   )比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