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高考作文素材積累:智慧

高考作文素材積累:智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智慧是一個質點系統組織結構合理、運行程序優良以及產生的功耗比較大的描述。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智慧的素材,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作文素材積累:智慧

  規則的智慧

德國人相信規劃,生活中,充滿了規劃。

德國的門把手,一律“一”橫。因爲“扭”力比“一”橫的柄大,結果故障率高。“一”橫柄,往下按,輕輕推,豁然洞開。用力小,損耗低,最符合工程經濟學。

德國的窗,都是往裏開,而且從上部開,這樣上寬下窄,兜住所有輕輕揚起的室內濁氣、塵埃,落於窗外,又不讓落葉、雨水漏入室內。倘若側開窗,雨就會從側面斜入。風,不管從哪個側面飄,側開窗的上面豁開的角度肯定會滲入。

在歐洲,有教堂的地方未必有廣場,那是小鎮:有廣場的地方一定有教堂,那一定是個大鎮。

而號稱法蘭克福南京路上的廣場,卻不在教堂門前。原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蘭克福幾乎化爲廢墟,所以那裏的古建築少,高樓多。這是座重新規劃的城市,所以在這裏廣場不再是教堂的附屬物,而體現出現代市政的理念。廣場是人流、車流中轉,更是商業聚合中心。那個廣場是地鐵出口,四周都是“豁”口,而不是隻有十字路口,這樣便於抄近路去到每個方向,但任何“豁”都不會堵車。每個“豁”口都有“包口”--岔路口弧形店鋪,左右過客都能一目瞭然的店鋪。過去上海法租界這樣的商鋪較多,可謂是“龍額上的珍珠”,在上海是“可遇不可求”,租金明顯高於隔壁沿街店鋪。站在法蘭克福的廣場,環顧橢圓四周,包口店鋪盡收眼底,這樣的店鋪開角更闊、收視率更高,租金也更高。路口越多,包口越多,顧客越多,消費越多,政府稅收就越高。

在德國,凡事都很合理,合理的背後就是規劃,規劃的結果是規則,有了規則,就按照規則做,哪怕看上去有那麼一點兒迂腐。

  【素材運用】:德國人以嚴謹聞名世界。1899年,德國人在青島租借區鋪設了水管網,百年後一些零件需更換,德國一家企業發郵件提示,按德國人做事的規則,他們必定在老化的零件周邊3米內。存有備件。承建公司按圖索驥,果然發現了百年前留下的備件,嶄新完好,可見德國人從規則中學到了足夠的智慧。

  淡泊恬適,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淡泊”也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爲上,勝而不美。”

淡泊,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寥寥數語,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的應有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這樣的平和心境,這樣的淡泊自然,卻不是誰都能夠做得到。

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

人無志不立,奢華的生活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自古英才出寒門,正是由於家境一般,享樂誘惑少,知道世事生活不容易,寒門之子更容易早早立志,發奮努力。

  “退一步”的人生智慧

張之洞長得不帥,個子也很矮,初任湖廣總督時,很多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當地的一名畫家甚至拿他開涮,畫了一幅“三矮奇聞”的水彩畫,畫上的三個矮子分別是張之洞和他的兩位同事。此畫一經展出,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成爲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如此詆譭朝廷重臣,敗壞總督的名聲,連屬下都看不下去了,要求總督大人把這個畫家抓起來,關進大牢嚴刑拷打。以張之洞當時的權力,抓個畫家當然是小菜一碟,可是,他卻選擇了“退一步”,居然自己掏腰包,把那幅鬧得滿城風雨的畫給買了下來。此舉讓輕視他的畫家佩服不已,從此對他畢恭畢敬,再沒有詆譭之作傳出。

張之洞和李鴻章是死對頭,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也順理成章成爲張之洞的政敵。張之洞從兩廣總督調任湖廣總督時,接替他位置的人恰巧就是李瀚章。一路上,李瀚章的心裏都在打鼓,兩廣本來就貧窮,張之洞在任時又做了不少大事,粗略算一下,財政虧空應該有2000萬兩銀子,相當於國庫三年收入的總和呀,這個爛攤子,讓人如何收拾?因此,見面時,李瀚章根本沒給張之洞好臉色。

出人意料的是,在交接財務時,張之洞卻說:“省庫還有200萬兩銀子,都留給你用吧。”李瀚章驚得張大了嘴巴,按說,他如此敵視張之洞,就算有盈餘,張之洞也應該揮霍一空,不給他留分文,沒想到,張之洞卻選擇“退一步”,爲他的上任鋪平了道路。至此,李瀚章對張之洞再也恨不起來,日後還幫張之洞躲過了一次彈劾。

在得理時,沒有咄咄逼人更近一步,而是彎下腰來後退一步,正是這後退的一步,讓張之洞輕輕鬆鬆地得到了百姓的尊重,獲得了才子的效忠,化解了政敵的仇恨,讓他最終成爲晚清歷史上的一代名臣。

“退一步”是一種交際智慧,更是一種人生智慧,它能讓你少走許多彎路,更快地到達目的地。

  滴水穿石,貴在堅持

《漢書》中就有“滴水穿石”的類似說法,“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有個明末清初歷史學家談遷著書的故事,他堅持不懈的精神真的讓人感動。

明朝天啓元年(1621年),談遷28歲,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

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揹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萬字的鉅著《國榷》。

豈料兩年後,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

順治十年(1653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蒐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使這部嘔心瀝血之鉅作得以完成。

  上善若水,處下不爭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衆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在道家學說裏,水爲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爲使自己的學生李鴻章更好的發揮才幹,曾國藩寧願讓出自己的位置;爲聯絡曠世奇才左宗棠,曾國藩情願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打敗洪秀全以後,曾國藩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經營的軍隊。

後人推崇曾國藩,推崇的正是他“上善若水”的心境。

道家崇尚“水”,崇尚“不爭”,崇尚“柔弱”、崇尚“無爲”,崇尚“無私”。聽起來很深奧,從道學演變出來的“武學”,諸如“太極”、“八卦”等拳法就可以看出,沒有哪一種是進攻的,全部是防守。

在防守中尋找對方的弱點,再借攻擊者的力量來攻擊其弱點,以守爲攻纔是其奧妙所在。

  厚積薄發,以柔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