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社會現象”類的寫作素材運用點撥

“社會現象”類的寫作素材運用點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素材示例1】

“社會現象”類的寫作素材運用點撥

“差生藍印章”,髒了誰的臉?

近日,媒體披露:深圳市龍華新區民治街道上芬小學個別教師在表現不好的學生臉上蓋上印章以示批評。據涉事老師稱,該校開展了一項“爭優創先”的學生評比活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這個老師給學生蓋有紅、藍兩種印章,考慮到印章蓋在本子上無法消去,就想蓋在身上以示獎懲,特別是督促表現不佳的差生努力表現,爭取少得藍章,多得紅章。

“孩子表現不好,就在他臉上蓋上藍墨水的印章,這跟古代給犯人臉上刺字有什麼區別?”事發之後,有家長向媒體投訴,他們對這一嚴重傷害孩子心理的做法極爲不滿。有記者對此事進行了調查。上芬小學一名副校長向記者表示,校方此前並不知曉這一情況,經過初步調查,這一情況僅在個別班存在。對此他謹代表校方向孩子們和家長致歉:“我們會進一步加強對年輕老師的培訓,避免以後出現類似的問題,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這名副校長稱校方會認真反思此事,讓這種“爭優創先”活動評比更有意義,更利於學生的成長。

【素材分析】

前段時間,曾有學校給表現不好的學生佩戴“綠領巾”,今天又來了“藍印章”。這些不當行爲所折射的畸形教育思維,值得關注與反思。應該說,上芬小學搞“爭優創先”評比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以此爲名,將學生分爲三六九等,甚至以紅藍兩種顏色的印章加以區別,卻有“貼標籤”式教育和軟暴力之嫌。“藍印章”風波的背後,蘊含着老師如何對待“差生”和學校該不該進行“貼標籤”式教育的問題。事實上,“差生”這個概念本身就存在爭議。出於難抑的童年天性,出現一些“違紀”的行爲,這叫不叫“差生”?由於個性天賦的差異,一些孩子學習成績落後一些,這算不算“差生”?“沒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異的學生”的認知,符合先哲“有教無類”的教育古訓,應該成爲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讓孩子們“爭優創先”,應當注重正面教育、榜樣激勵,不能像對待成年人那樣搞分類排隊,甚至獎優罰劣。對孩子的不當行爲,應當委婉提醒、曉之以理,切忌一味指責訓斥,或者“記錄在案”,甚至在臉上貼“標籤”。這會傷害這些孩子的自尊,不利於他們健康成長。

【速用片斷1】觸類旁通,切中要害

作家畢淑敏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小時候音樂老師對她的當衆批評讓她一輩子不想再唱歌。雖然順利長大並且成才了的畢淑敏已能明白老師當時的用意和苦衷,但“烙紅的傷痕直到數十年後依然冒着焦煳的青煙”。(作文素材 )上芬小學那個老師的“罰”字章就是這樣的一把“烙鐵”,它蓋在學生的臉上,卻痛在學生的心上,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們的一生。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教師在教學中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每一位老師都不應該當衆對學生進行羞辱式的評價和懲罰,更不能靠通過衆人眼光的壓力來逼迫學生就範。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應該時刻警惕自己手裏的教鞭,有時也是一把灼熱的烙鐵,一不小心就會給孩子的心靈上留下傷疤。人心不像電腦磁盤,隨時可以把記憶刪除。一個人年幼時心靈上留下的烙印,真的可能一輩子也抹不掉。老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要避免對學生的傷害,否則,不管當時有多麼大的善意,都不能原諒。

【速用片斷2】透過現象,揭示本質

小孩子調皮,是天性。硬要從成人的角度將學生分類,特別是按其表現和成績將學生分爲差生和優等生,這實在是不科學的做法,可總有學校這麼做,甚至以“綠領巾”、 “三色作業本”、 “紅校服”等“標識”將其強行分類。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所有的懲罰均要建立在不失孩子自尊的基礎之上。在教師的心中,應該是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的優點,而不是以自己的標準將學生劃分成優秀生和差生,當“差生”的表現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時,就要對其做“標記”。殊不知,這恰恰是對學生的最大傷害,是對教育的最大諷刺。“臉上蓋章”的做法很快被糾正,教師也向家長道歉了。教師一時的“軟暴力”行爲似乎可以原諒,但只要教師的心中仍然存在“差等生”和“優秀生”這樣的概念,就會有種種的“暴力懲罰”衝動,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創新出種種的“消滅差生”的方式。於是,我們就有了一次次的“討伐”,可也許永遠都不會有真正消停的那一天。

【速用片斷3】旁徵博引,追根溯源

將明顯的侮辱性標誌佩戴或印在臉上、身上,其負面意義毋庸贅言。這在人類歷史上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刑罰。在中國古代叫做“黥”或“烙”,在犯人的臉上、身上刺字或烙印標誌,這作爲一種人格侮辱的手段,在現代法律文明中都早已受到批判,被棄置不用,卻用在對小學生的教育上,這是教育的一種倒退,是教育者走向反文明的可怕景觀。另一方面是體現“人”與“非人”的區別。奴隸社會在奴隸的臉上、身上烙印,就是給奴隸打上非人的標誌,同時說明其主人對奴隸的財產所有權,奴隸如果逃亡,任何“自由人”都有權力而且有義務將其羈押並“物”歸原主。從西方的中世紀一直到納粹,都曾經無數次強迫猶太人佩戴黃色的“大衛星”,這是納粹犯下的反人類罪行的證據。如果教育者竟然在自己的學生臉上這樣做,這不是教育的倒退,而是教育的異化,是教育的非人化——教育走向了其反面。如果要接受這樣的教育,就真不如不接受教育——這個道理可以套用莫那魯道的話說:如果你的教育是要我們蒙羞受辱,那我寧願堅守自己野蠻的人格。

【素材示例2】大橋,不能讓我們一味“懷舊”

杭州錢塘江大橋受追捧,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去年7月份,建成僅14年的杭州錢江三橋引橋垮塌,就曾引發人們對錢塘江大橋的集體抒懷。這座被網友親切地稱爲“橋堅強”的“古稀”老橋,70多年來任憑風吹浪打,巋然不動,而且一直都在超載——茅以升老先生修建時是按照20公里的時速設計的,設計荷載鐵路面軸重50噸、公路面15噸。但目前在這座橋上,動車可以跑到時速120公里,40噸、甚至60噸重的汽車也在橋上跑。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儘管目前國內很多橋樑工程堪稱世界先進水平,但塌橋事件卻此起彼伏-2003年3月,廣東信宜市的石崗嘴大橋的主體工程剛完工,還未來得及裝修就突然坍塌;2007年8月,湖南省鳳凰縣的沱江大橋突然坍塌,41人死亡;去年7月,福建武夷山公館斜拉大橋塌落;而就在前不久,哈爾濱市三環路羣力高架橋被壓塌。

【素材分析】

不光是橋樑,從更廣的視角來看,向“老物品”致敬似乎已經成爲如今這個時代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前不久上海一位網友將一條橘紅色、印有牡丹花圖案的老式牀單照片發佈在微博上,很快引來了不少人的瘋狂轉發,並給其取名爲“國民牀單”、“牀單。上的中國”、 “那些年,我們一起用過的牀單”。而“結實”、“質量好”、“還是老東西耐用”則成爲貫穿整個“國民牀單”熱議過程中的關鍵詞。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古稀老橋”被數度熱捧、“國民牀單”不經意間走紅,其中固然有懷舊的意味,但與其質量過硬有着莫大的關係。因爲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們已很難買到或見到一件可以使用多年的產品。錢塘江大橋超期使用25年, “國民牀單”30年而不壞,這與今天那些短命物品比較,自然讓人感慨萬千。

【速用片斷1】透過現象,揭示本質

當人們對一些長命的舊物品滿含懷舊之情時,我們想說的是,現在的“中國製造”缺的不是技術和工藝,而是責任和良心。當年,錢塘江大橋的總工程師羅英就曾對茅以升說: “錢塘江大橋修不好,出了問題,第一個要跳錢塘江的人是你,第二個是我。”而茅以升也真的“把修橋當成百年基業在做”。如此,質量焉能不好?同樣,對於“國民牀單”而言,儘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工業還不發達,但那個時候的產品就以經久耐用著稱。反觀當今社會,浮躁代替了責任,功利代替了良心,做事“大幹快上”,產品“偷工減料”,常常帶給民衆深重的災難。比如有很多公共工程就是因爲趕工期導致質量不過關,最終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一言以蔽之,錢塘江大橋並非不可以複製,只要盡職盡責,只要全神貫注,只要沒有層層轉包,沒有縮短工期, “橋堅強”就會遍地開花。事實上,相繼走紅的“古稀老橋”、“國民牀單”既樹立了考究質量的典範,也是對當前“粗製濫造”的鞭策。

【速用片斷2】設喻新奇,對比鮮明

對於橋樑來講,時間就是一把殺豬刀,隨着歲月的流逝,逐漸老化、脆弱直至坍塌。但是,近些年頻頻倒塌的大橋,均是建成不久,尚未超過使用壽命就轟然倒下,這讓人覺得,不是殺豬刀太鋒利,而是這些“豬”太弱不禁風,淪爲一座座“橋脆脆”。相比之下,杭州錢塘江大橋的異常堅固,令“橋脆脆”們無地自容,真是人比人氣死人,橋比橋氣死橋啊!這些年來,大橋倒塌事件,已數不勝數,民衆亦習以爲常,只要不發生死亡事件,看大橋倒塌就如同看戲一般。說實話,看到這麼多大橋倒在船撞橋墩、超載車、泥石流、大風、大雨之下,民衆對如今的大橋質量已失去信心。而幾乎每次發生大橋坍塌事故,杭州錢塘江大橋就會被人提起,當作一個好榜樣來與之對比。還好有“橋堅強”的屹立存在,讓民衆不會完全絕望,對現代大橋保留一點信心。當然,錢塘江大橋並不孤單,還有一批現代版的“橋堅強”與之爲伴,至今已44歲的南京長江大橋、55歲的武漢長江大橋、76歲的寧波靈橋、103歲的蘭州中山橋等等。而這些“橋堅強”之所以能夠歷經風雨滄桑不倒,均有其共同的特徵,那就是設計科學、施工嚴謹、材料優質、管理嚴格、定期保養等因素。

【速用片斷3】觀點積極,匡補時世

與其把錢塘江大橋當作無法超越的神話,不如當作可以借鑑乃至跨越的範本。錢塘江大橋“置身戰火紛飛的年代,當時錢塘江大橋的建造難度幾乎是空前的”。今天,我們的技術更先進,財力更充裕,設備更齊全,監管力量更強大,沒有理由不超越錢塘江大橋。有學者稱:“當時國力、設備都不行,但仍能造出如此精品,茅老的認真精神恐怕是當前社會十分需要的。”今天,我們缺什麼?缺的是認真。我們懷念茅以升,懷念的是責任,是良心;追捧“橋堅強”,呼籲的是質量,是品質。此外,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茅先生還承載着沉甸甸的民族尊嚴和家國情懷——錢塘江大橋開創了中國人自主建造現代橋樑的歷史,這使茅先生以及施工方多了一份使命感、責任感和敬畏感。今天,我們既需要認真的態度,也需要敬畏感,因爲建橋不是搭積木,要遺澤當下,傳諸後世,故此不能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