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2017高考語文作文素材:時事評論

2017高考語文作文素材:時事評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很多素材是結合熱點時事開展的纔是最吸引人的。下面本站爲大家整理了時事評論素材,供大家參考。

2017高考語文作文素材:時事評論

  (一)明星吸毒

近幾年來經常爆料明星吸毒的醜聞,不得不說明星吸毒已經演變成爲了一種時尚。由於他們屬於高收入羣體,站在臺上吼上幾嗓子或一部戲下來幾百萬輕鬆納入囊中。如此輕鬆的賺錢所以他們花起來也毫不“吝嗇”,對自己下手也就自然狠。不得不說明星的生活優越的連自己都矛盾了,掙來的錢怎麼花儼然成爲他們的難題,即使他們盡情揮霍還是花不了,該享受的都享受到了,空虛的讓他們自己都覺得沒意思。所以就找藉口涉毒,美其名曰:“減輕壓力”,也就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滿文軍”。

如果用吸毒來減壓那麼社會得亂成什麼樣子?學生學習壓力大也吸毒,白領壓力也不小更得吸毒,下崗職工爲了養家餬口四處奔波壓力大上加大,就更得吸毒了,豈不沒了國法?所以還是不要給自己吸毒找牽強的藉口了。

明星們之所以能輕鬆的賺錢應該感謝黨的好政策,讓你們這部分人的確先富了起來,但你們應該回報社會,感恩社會。在國家困難的時候你們應該伸出援手,多奉獻一點你們的愛心。汶川地震時你們確實捐了,但你們又捐了多少?如果把買食毒品的錢捐出來的話有何必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呢?

現在貧困山區的孩子都上不起學,貧困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大學卻讀不起書,瞪着一雙渴求知識的大眼睛看着你們,難道你們無動於衷嗎?把你們的錢拿出一部分捐給西部水窖工程不也是利民的好事嗎?何樂而不爲呢?

真的不理解有些明星是怎麼想的,紙醉迷金的生活是他們涉毒的根源。所以在明星出道前還是應該多提高一下他們的自身素質。

以此避免更多的明星吸毒醜聞的現象的發生!

  (二)共享單車

客觀地講,共享單車較好解決了城市交通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與過去多個城市推出的市政公共自行車相比,無樁的停放形式、即走即停的使用體驗,成爲共享單車流行的重要原因。然而,成也便捷,亂也便捷。車輛損毀、違規佔道、私人侵佔、單車押金去向不透明、單車企業運營管理不善……自去年11月以來,輿論所呈現的負面問題激增。沒有確定法規約束下的任性行爲、資本瘋狂追逐下的無序競爭,“便捷”反而成了共享單車的問題。可見,共享單車還處於市場擴容的“青春期”,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公共管理,成爲擺在各方面前的一道考題。

使用共享單車中的不文明現象不斷見諸報端,一場有關“國民素質高低”的爭論也隨之而來。實際上,所謂的“低素質者”,只是在無規則規範、無法律約束狀態下催生的“無監管人羣”而已。簡單以市民素質低來解釋共享單車亂象頻發,頗有以偏概全之嫌。雖然當下部分國民素質仍有待提升,但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並不妨礙共享單車行業在規則規範指引下、在企業有力維護下、在社會共同監管下健康有序地發展。

當前,全國多個城市市民響應“全國共享單車行業文明騎行倡議活動”,主動規範自身用車行爲;多地媒體曝光違規使用單車案例,報道被拘留、被批評教育的違規典型,號召市民文明出行、規範用車;解救失聯共享單車、舉報各種違規行爲的“單車獵人”,以“推動共享意識”爲己任,在城市颳起一股“打獵風”,希望最終實現“無獵可打”。在社會各方通力合作的基礎上,整個社會正在營造愛護共享物品、文明騎行的氛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民文明意識的覺醒,推動共享經濟的更好發展。

有人說,共享單車是公共管理的顯微鏡,凸顯了法律法規、企業管理等在面對新現象、新挑戰時的短板。莫讓新鮮事物無序發展,是各方所願,自然也需要共同努力來解決。兩會上,一些代表委員也準備了有關共享單車的議案提案,正是在凝聚共識,尋求問題解決之道。相信有各方的共同努力,共享單車絕不會上演公地悲劇。

  (三)教學公平

“爲人生賦值,爲社會定型,爲國家和民族立心鑄魂。”教育是人的現代化最核心的要素,保證教育公平,尤其是托起底部的公平,對促進社會公平意義深遠。

自20世紀60年代掀起教育改革浪潮以來,教育公平一直是各國政府和教育界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對我國而言,如何在“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中,讓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享有更好更公平的義務教育,更是一道前所未有的難題。

近年來,我國對教育均衡發展空前重視,從各個方面編織起教育公平的保障網。投入數千億資金,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和校舍安全,實施城鄉統一“兩免一補”標準,設立專項資金,對在連片特困地區鄉、村工作的教師給予必要的生活補助……當然,一些地方還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此次公佈的報告顯示,2016年接受督導的26個省份中,有8個省份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未落實到位;一些地方政府關愛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措施不足,特殊羣體學生教育機會未得到完全保障,等等。

有去西部某省支教的學生回憶,在上第一堂課時,他拿出一幅印有動物的圖片,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喊道:“牛!”但圖中根本沒有牛,後來才知道他們喊的是“鳥”。原來在當地方言中,牛和鳥的發音相似。因爲缺乏師資,這裏大多數學生不會講普通話,甚至連聽懂普通話都有困難。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在一些地區,基本辦學條件仍存在薄弱環節,教師隊伍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資源使用率有待提高……正如《報告》中所指出的,讓孩子們有學上、上好學,必須在提升各地義務教育質量上下功夫,真正夯實教育起點公平的基石。

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也要做到“精準灌溉”。地區、學校、學生不同,存在的教育發展問題也是千差萬別。一位教育領域的幹部坦言,西部農村地區教學點多、小規模學校多,學校撤併往往面臨兩難:撤了容易造成上學遠、上學難,甚至引起輟學;不撤又無法解決學校規模小、師資差、質量低的窘況。如果沒有經過事先周密調研,政策上搞“一刀切”,盲目調整學校佈局,看上去是擴大了學校規模,有利於學校建設和提高教育質量,其實給農家孩子上學平添了不少負擔。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了普惠性的政策,還需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兼顧教育發展需求與羣衆便利需要,確保教育公平穩步推進。

“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精準發力、綜合施策,補齊農村、貧困、邊遠等地區的教育短板,保障困難羣體、殘疾兒童、隨遷子女與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利,纔有可能使教育的涓涓活水,潤澤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四)人工智能

電影《摩根》的預告片出自人工智能之手,新聞消息由機器人完成,谷歌機器人在圍棋的人機對戰中屢嘗勝果……擁抱人工智能,是技術變革帶來的'時代紅利。20世紀50年代,十位科學家在達特茅斯會議上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60多年來,原本存於科幻故事裏的主角,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從無人汽車到農牧自動化作業,從醫療看護到育嬰保姆,人工智能早已見慣不怪,對勞動力的解放也顯而易見。但面對人工智能,人類並未變得更加從容,對其瞭解越深入越覺得擔憂,每一波人工智能的升級,都伴有焦慮和恐懼。在好萊塢電影中,人工智能產生自我意識後“造反”的橋段不勝枚舉。如何與人工智能和平相處?答案依然在探索之中。

今年1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報告預測,人類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實現自動化。對技術樂觀派而言,人工智能的意義在於爲發展更新了“發動機”。埃森哲諮詢公司在研究了美國、英國等12個發達國家後認爲,人工智能預計在2035年能將這些國家的生產率提高40%左右。然而,在另一部分人看來,人工智能或許是一個隨時可能“張開獠牙”的影子。正如霍金所言,“人類由於受到緩慢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機器競爭,並會被取代。全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終結”。從“類人類”到掌握人類思維,科學家們的提醒,揭示了潛在危險所具有的巨大能量。

不過,有一點是共識,即機器人與自然人不同,而且要加以區分。近期,歐洲議會就正式向委員會提議,打算設立一套全面的法律來界定人工智能帶來的責任和道德問題。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我,機器人》中曾設想“機器人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也不能在人類受到傷害時袖手旁觀。考慮到機器人會在很多領域代替人類工作,比爾·蓋茨就提議向機器人徵稅,此前歐洲議會也對類似法律提案進行過投票。制定法規,是否會造成過度干預,又該如何避免阻礙創新?在發展人工智能的同時,人類也在進行着去焦慮化和去危機化的制度探索。

有人曾將人工智能與人類之間存在的微妙關係,稱爲“智慧爭奪戰”。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歐洲開啓了“人腦項目”,集神經科學、醫學和計算機等多領域爲一體,試圖從科學高地上把握技術。這種“智慧競爭”不只是人類腦科學研究的自我趕超,更包括心理與情緒在內的自我認知。

“要嚴肅思考如何把今天的智能革命賦予大衆,惠及所有的人羣,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紅利。”不管達到臨界值、超過人類智力總和的“奇點時刻”能否到來,我們都應當從智慧的延伸中,努力昇華那獨一無二的想象與思考,理性與善良。這或許纔是人類認識自己、激發潛力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