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青澀日記觀後感

青澀日記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即將要到一天的結尾了,相信你會領悟到不少東西,不如趁現在好好寫一篇日記。日記怎麼寫纔不會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青澀日記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澀日記觀後感

青澀日記觀後感1

作爲一名成年人,早已經告別了校園多年。讀書的時候一個不小心淪爲學渣,離開校園踏入社會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們不懂得珍惜的時光總是我們最懷念的時光。那些我們回不去的時光總有太多我們想要去回憶的情節。有人把處於青春期的男生女生稱爲“花季少男少女”,青春如同花朵,只是有的人枯萎,有的人綻放。我常被小事感動,我喜歡那些能帶給人感動和溫暖的電影。《青澀日記》就是帶給我這樣感動的一部電影。男主角王曲曲的經歷讓我想起了我的一個同學,也是我的好哥們--阿虎。

阿虎跟王曲曲一樣,有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也有一個曲折的童年。阿虎也喜歡混跡於網吧,只是阿虎的性格沒有男主角那麼的孤僻和自卑,也許王曲曲眼中的世界更多的是黑暗的。12歲的孩子應該是青春綻放的年紀,我也曾是此間少年,讀過《少年維特的煩惱》,經歷過青春,心裏清楚的知道家庭的教育對於我們的成長會有重大的影響。王曲曲的父親和情人育有女兒,他的母親沉迷於麻將賭博,可想而知,在這樣一個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會給這位少年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所以他轉學,他孤傲,他冷漠,他獨來獨往。不是因爲他的世界難以走進,而是他眼中的世界已經不再美麗,他漸漸地關閉了自己心中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門。電影中的王曲曲被同學嘲笑、被父親毆打、被老師責怪,十足一個“問題學生”。現實中我們身邊都會有這樣的學生存在,於是乎導演也合乎情理的加入了電影中常出現的元素--愛情。是的,就是那位可以走進王曲曲的世界,逐漸打開王曲曲心扉的韓由由。聰明、漂亮、性格開朗的韓由由可以理解王曲曲心中的煩惱,耐心的幫助王曲曲,終於,我們見到了王曲曲天真可愛的笑容。這是一位12歲的孩子應該有的笑容。這是屬於青春的時光,青春就應該是這樣快樂的。

影片在這個時候又注入了新的話題--早戀。兩顆青春剛開始發芽的心,少男少女悸動的年紀。兩個截然不同家庭成長軌跡的孩子就這樣牽起了手,走到了一起。當然,這在我國的學校是明確禁止的。所以,這部電影註定是一部悲劇。作爲過來人,我也曾經歷過早戀,我能理解那份愛對於當時的我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父母婚姻的破滅,母親走向了自毀,使王曲曲的心靈遭受了巨大的創傷。我把它稱爲“青春之殤”。是的,一個孩子承擔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很少爲電影流淚,但這部電影讓我流下了淚水。不光同情男主角的曲折人生,而是覺得非常的真實,這就是目前我們國家許多年輕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到和承受的東西。

看完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有感動,有爭議,有冷漠,有溫暖。很難想象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出自我們珠海人之手,這部原創的作品深深的打動了我。我只想送一個詞兒給這部電影--驚豔!!從人物關係到拍攝手法,能感覺到導演的創新與誠意。我們總說中國的電影市場在走向國際化,走向世界。可誰曾想,過多的商業化電影早已經毀掉了許多的優秀電影,於是我們見到了太多的爛片和雷劇。殊不知,這部簡單、低成本製作的本土電影,居然會帶給我如此大的震撼。

我呼籲社會應該多關注像王曲曲這樣的學生,因爲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有句話叫--少年強則國家強。我們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的教育也是我們目前最需要提醒各位家長的。一個溫暖完整的家,才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這就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感觸。通過這部電影,我對家鄉的電影市場充滿了期待與信心,我相信我們珠海的原創電影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看到了希望,同時也希望這樣優秀的電影會越來越多。關於青春,我們會有說不完的話題,也希望珠海原創電影能拍出更多關於青春,關於珠海民生的電影,因爲青春像花兒一樣綻放,本土電影也會像花兒一樣綻放,譜寫美麗的篇章!

青澀日記觀後感2

《青澀日記》是一部近距離反映現實生活的少兒電影。它與多數少兒影片一樣,選擇校園與家庭爲背景,來展現少男、少女成長中的歡樂與痛苦,透視社會對少兒的教育與責任。但是,這部影片中由於編導者採取一種心理學的視角,影片達到了多數同類影片未能企及的思想與藝術力度,屬上乘之作。

影片刻畫了一個頗爲典型的問題少年曲曲形象。他外表孤僻,冷傲,甚至敢於自殘,而內心軟弱、溫柔、敏感,渴望友誼與愛。曲曲有一個暴虐、動不動對他施之以棍棒,離家與他人同居的父親,而他既討厭、憤怒於這個父親,但又寧可捱打,也盼着他來看自己。對於這種看似矛盾的性格,由於滲入了某種心理分析便使這個人物變得非常真實與合理。對另一個好學生形象由由的設計,更體現了創作者對作品主題表達的匠心。由由是學校的“學霸”,門門功課都是優秀,但她在父母要“保持年級最優”的壓力下,內心寂寞、孤獨而惶恐,在積極向上的外表遮掩下,同樣犯有不輕的心理疾患。心理學的介入,使影片摒棄了少兒影片最易犯的說教與灌輸的毛病,影片的主題也不再停留在對人與事物對與不對的簡單化的理性判斷上,而是成爲一種少兒問題的科學的分析。影片被稱爲一部“問題電影”,它提出的少年學生厭學、網癮、叛逆等問題其實是一種表象,創作者的用意並不在以展示的方式引起人們的注意,而是引導人們透過這種表象,讓我們認識其產生的`原因,引導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去認識要承擔的義務與責任,從而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任何孩子的問題,其實根子都在家庭、老師、社會身上”這一真諦。

《青澀日記》的觀賞動力來自於編導者對情感世界細膩、真切的描繪。影片展示了兩個情感世界:成人的情感世界與少男少女的情感世界,展示了他們之間的依戀與碰撞。影片中的幾位家長的個性與當今社會的文化與價值觀的急劇變化與滑坡有關。編導者努力不把成人的情感世界簡單化。曲曲的爸爸固然粗暴、任性,但內心世界中仍有溫情的一面,當曲曲媽媽同意離婚,並搬到另一城市開面店謀生時,他每星期都會驅車幾小時去看她們,嚥下那一碗象徵着生活百味的湯麪。由由的爸爸,一直以“對抗激烈競爭”爲藉口控制着由由的時間及與同學的交往,但他也並非固執到底,在最後當由由哭訴着“我不幫他會後悔一輩子”時,他心有所動,同意她下車去幫助曲曲。這部影片的確展示了我們社會生活與校園生活沉重的一面,展示了環境對於少男少女的影響與重壓,展示了部分少男少女在環境影響、重壓下性格、心理的變異,但同時也展示了社會、學校總體向上的氣氛。即使像曲曲、由由這樣受到環境重壓的少男、少女而言,他們對愛、尊重、友誼的嚮往及本質上的善良並沒有變。這種分寸感的掌握尤其表現在對他們青澀、懵懂的愛情描寫上。少男少女的愛情自然帶有早戀的性質,但創作者不再像某些影片一樣一味地去批評、指責,而是寫出了這份情感的溫暖、純真與美好。它展示的不是慾望與性的騷動,而是一份純淨,一份對少兒情感處理上的啓示,也平添了影片中的青春、朝氣與詩情。

這部影片改編自作家裴蓓的小說《青澀》,導演保留了原作深厚的文學氣息與生活的質感,又進行了恰如其分的電影化處理。曲曲的日記成了電影的切入點,它與不斷插入的夢境一起,支撐起影片結構,也平添了影片的情感衝擊力,而影片中心理師這個人物的設置與她對曲曲心態的分析大大強化了影片的理性含量。影片注重細節,講究臺詞的精煉與哲理,鏡頭動靜結合,音樂具有校園情調與青春感懷。創作者毫無功利之心的創作心態成就了這部難得一見的純淨而發人深思的青春校園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