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我的數學日記

我的數學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我的數學日記1

今天是期末考試完的第一天假期,我的好朋友陳祈嘉來找我玩。他是早上十點來的。我們一起玩樂高,一起看電視,還一起玩了遊戲。大約玩了兩個小時,媽媽就帶我們去吃必勝客。我們點了兩杯可樂冰淇淋,每杯28元,兩份意大利麪,每份34元,一份12寸的披薩,108元,一份小吃拼盤,69元,合計一共花了301元。我們吃的太飽了。

我的數學日記

接着,我們在廣場上玩了一會兒,到了2:55,我和陳祈嘉看了奇蹟男孩的電影,電影票是媽媽用微信買的,每張39元,一共花了78元。我們還買了兩杯可樂和一大桶爆米花,花了39元。電影很好看,講的是一個雖然外表不好看,但卻是非常聰明的男孩征服了所有身邊的人,更講了小男孩的家人對他的愛很感人。電影到4:40結束,一共播了105分鐘。

我們看完電影后,走到家,已經五點了,陳祈嘉的媽媽就來接他回家了,我今天玩的很開心,但花了媽媽很多錢,一共花了媽媽418元,謝謝媽媽!

我的數學日記2

有這麼一道測驗題:水果店運來一批水果,其中梨的重量爲20噸,蘋果的重量比梨多1/6,請問這是把( )看作單位“1”。

學生寫道“梨”

一老師批閱“×”

學生疑惑不解,問老師“老師,我爲什麼錯了”?“應該填梨的重量”而不是“梨” !學生明白了,可心裏很委屈:老師,您上課時不都是講把“梨”啊、“雞”啊什麼的看作單位“1”嗎!當然他沒有敢說出聲。

回家後,小學生向媽媽訴苦“老師講課,就是這麼講的嘛!現在又說人家錯了,明明是她自己講錯了嘛”。

這個故事不是我杜襈出來的,小學生是我的兒子。

無獨有偶,過了幾天,我的學生也向我提出了類似的抗議。

那是一節關於“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的習題課。有一道判斷題爲“二氧化碳濃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強”。大部分學生都回答“正確”,我當時很納悶,也很生氣“這麼簡單的題,怎麼有這麼多人出現錯誤?!上課沒認真聽啊!”“老師,你上節課就是這麼講的啊!”“啊?對啊,就是在一定濃度範圍內,二氧化碳越多,光合作用越強呀,但是本題上有這個前提條件嗎?”一個大膽的男生站起來“老師,你上課時沒講前提條件!”“什麼?!”我瞠目結舌了,“真該死,怎麼就沒講呢!”幸好,還來得及補救………。

回到辦公室,想起兒子試卷上的“×”號,想起教室裏學生的抗議,心情久久難以平靜。看起來一次小小的疏忽,一點點話語的遺漏,竟造成了學生知識上錯誤!曾經看到過“1%的錯誤會帶來100%的失敗”的說法,當時我還不以爲然,現在我是真切體會到了!那麼自己以前曾經有過多少類似的情景?記不得了!其他教師有過多少類似的情景?不知道!但那絕對不會是一個小數字!

通過這兩件事情,讓我感受了很多,也反省了很多。汪中求先生曾說過“細節決定成敗”,老師們,就讓我們從細節做起吧!因爲教育需要細節!

我的數學日記3

今天中午,爲了能把筷子體積測得更準確,我叫爸爸從化學室拿了一個細長的量筒,刻度單位更小,每個單位只有1立方厘米。此時,我似乎感覺到了勝利在向我招手,真可謂萬事具備,只差動手實驗了。

首先,我用鉛筆在一次性筷子上劃了一道分界線,將筷子平均分成兩段,並用水浸泡,以免筷子在測定過程中洗水。隨後,將筷子插入量筒中,並用滴管將水滴入量筒中,讓量筒內的水漲到筷子的分界線上,記下量筒內的水位刻度(38毫升)後,將筷子從量筒內取出,再記下量筒內的水位刻度(34.5毫升),前後兩次水位刻度之差就是這一部分筷子的體積,即3.5立方厘米。用同樣的方法,我又測量了筷子另一部分的體積是5立方厘米,兩次測定結果相加得到這雙筷子的體積爲8.5立方厘米。當我得到這個結果時,我興奮地叫了,此時的我是多麼自豪、多麼驕傲啊!

小學六年級數學日記:我的數學小實驗:接着,我又按每人一天使用3雙計算出了我們學校(1500人)及全國(12億)一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量,分別是13.96立方米和11169000立方米。結果使我大吃一驚,每年竟有這麼多的木料做成一次性筷子被浪費了,真是太可惜!在此,我呼籲在校的同學,不!是全國人民,也不!應該是全世界的每個人都不要再使用一次性筷子了,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好我們的森林資源,使我們共有的地球環境更加美好,讓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呼吸到乾淨、清新的空氣。

我的數學日記4

下午放學時,班主任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道家庭作業,要求大家想辦法測算一次性筷子的體積,並用數學日記的形式將測算過程記錄下來。這道家庭作業,表面上是一次數學實踐活動,實際可能寓意更深,因爲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與環保有關。

一回到家,我就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思考這個問題。一次性筷子的形狀是一個不規則的立體圖形,怎樣才能測算出它的體積呢?我思來想去,一會兒抓耳撓腮,一會兒搖搖頭……,終於,有了一點眉目。我可以將一次性筷子放入裝滿水的容器中,這樣容器中的水就會溢出來,溢出水的多少不就是筷子的體積嗎?可是筷子比水輕,會浮在水面上,又該怎麼辦呢?可不可以用石頭或膠布之類的東西將筷子固定住呢?我想應該是可以的,但這些辦法測定起來又都太麻煩了,要是有更簡便的`方法該多好啊!經過冥思苦想,我終於自豪的笑了。

我的數學日記5

今天,風和日麗,爸爸帶我去釣魚。爸爸的魚竿長,有6米,也就是600釐米。我的魚竿短一些,只有4米,也就是400釐米。爸爸釣的魚又大又多,大的有35釐米長。而我只釣了幾條10釐米左右的小魚。雖然我沒有爸爸釣的魚大,但今天我卻非常開心!

我的數學日記6

今天晚上我去學跳舞,因爲沒有帶水。所以,我們要去超市買一瓶礦泉水。平時都是媽媽買的,所以我都不知道一瓶水是多少錢?

媽媽給了我一元錢,可是!售貨員阿姨說不夠,一瓶礦泉水要4元錢。哇!比我想象中貴了四倍。我又跑出去向媽媽拿錢,媽媽這次給了我十元錢,我就再給售貨員阿姨。我自己算了算,10元-4元=6元,售貨員員阿姨應該找我6元。我算得真準,售貨員阿姨果然找給了我6元。

我把剩下的錢交給了媽媽,媽媽誇我真棒!

我的數學日記7

數學是無處不有,無處不在的,數學是人一生必有的部分! 有一天,我三年級的時候,我參加了我同學的一場生日聚會。還沒進門,就看見門上貼着一張小紙條:“360÷45=?(商是幾就拍幾下門) ”我仔細一算,啊是8!然後我拍了8下門,門一下子開了,原來,數學題是他們出的!

過了一會兒,人都到齊了,我們一起等我同學的媽媽拿蛋糕的時候,有一位同學出了一道題:“買蛋糕的地方離我們這大概是25米的5倍,你們能猜出蛋糕店離這裏有多遠麼?”我想了一會說:“25×5=125,一百二十五”。我迅速的說了出來,同學們都鼓起掌來。 正在這時同學的媽媽拿着蛋糕回來了,正要吃的時候又有一位同學出了一道題:“我們一共六個人,我把蛋糕分成十二塊,每人可以吃幾塊?答錯了不許吃蛋糕呦”。“兩塊”我們異口同聲的答道,並都開心的笑了起來。

這次生日宴會原來是個有趣的數學聚會,從那一刻開始我就深深的喜歡上了數學,數學王國真的是很奇妙啊!

我的數學日記8

我的數學測驗常常得100分,其他同學問我有沒有什麼竅門,我告訴他們,我有一個“改錯本”,它幫了我的大忙。

過去,作業本或測驗試卷發下來的時候,我只看老師打的等級或分數,從來不考慮錯在哪裏,爲什麼錯,怎麼改正?結果每次測驗,不是這兒錯點兒,就是那兒錯點兒,總是得不到滿分。有一次,我的數學老師對我說:“我們學習知識要真正學懂知識,不能只看等級和分數,題目做錯了,應該認真分析錯誤原因,建議你們每人都準備一個改錯本,把錯題的類型抄下來,找出錯誤的原因,並且認真訂正。”從此以後,我就準備了一個小本子,只有掌心那麼大,在小本子上面端端正正地寫上三個字“改錯本”。

每當作業本和試卷發下來時,我總是認真分析,並把錯題抄在“改錯本”上,仔細分析錯誤原因,在錯的地方用紅筆標上記號,並認真訂正。例如,我在學習解方程這部分內容時,我的“改錯本”上是這樣記錄的。

我的數學日記9

今天,我7:00起牀,7:00——7:20穿衣、洗漱;7:20——7:50吃飯;7:50——8:00準備作業工具;8:00——11:30做數學作業;11:30——12:00吃午飯;12:00——13:30午休;13:30——15:30做語文作業;15:30——18:00去學拉丁舞;18:00——18:45吃晚飯;18:45——20:45看電視;20:45——21:00洗漱;21:00睡覺。

我的數學日記10

今天中午,爲了能把筷子體積測得更準確,我叫爸爸從化學室拿了一個細長的量筒,刻度單位更小,每個單位只有1立方厘米。此時,我似乎感覺到了勝利在向我招手,真可謂萬事具備,只差動手實驗了。

首先,我用鉛筆在一次性筷子上劃了一道分界線,將筷子平均分成兩段,並用水浸泡,以免筷子在測定過程中洗水。隨後,將筷子插入量筒中,並用滴管將水滴入量筒中,讓量筒內的水漲到筷子的分界線上,記下量筒內的水位刻度(38毫升)後,將筷子從量筒內取出,再記下量筒內的水位刻度(34.5毫升),前後兩次水位刻度之差就是這一部分筷子的體積,即3.5立方厘米。用同樣的方法,我又測量了筷子另一部分的體積是5立方厘米,兩次測定結果相加得到這雙筷子的體積爲 8.5立方厘米。當我得到這個結果時,我興奮地叫了,此時的我是多麼自豪、多麼驕傲啊!

接着,我又按每人一天使用3雙計算出了我們學校(1500人)及全國(12億)一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量,分別是13.96立方米和11169000立方米。結果使我大吃一驚,每年竟有這麼多的木料做成一次性筷子被浪費了,真是太可惜!在此,我呼籲在校的同學,不!是全國人民,也不!應該是全世界的每個人都不要再使用一次性筷子了,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好我們的森林資源,使我們共有的地球環境更加美好,讓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呼吸到乾淨、清新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