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家庭教育日誌

家庭教育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導語: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老師。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關注質量,直接影響着孩子的身心發展。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日誌,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家庭教育日誌

  家庭教育日誌(1)

我女兒今年8歲,上小學二年級。她不是很出色,但是也很讓我們值得驕傲:她興趣廣泛,上進心強,學習認真努力,主動性強,有一定的責任心和愛心,能尊重長輩,善於與小朋友和睦相處。總的來說是一位健康快樂、聰明活潑的小女孩。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粗心、愛玩、做事情慢、不主動幫助同學等。

說起教育,我們平時比較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和社會道德教育,我們關注孩子每一階段的不同變化,經常交流談心,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寬鬆、幸福、和諧的環境中。當然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我就談談我們家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心得。

一、“嚴”字當頭,“關愛”而不“寵愛”。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先天是善良的、單純的,他習慣的養成是後天教育的結果。現在的獨生子女多了,家庭條件好了,隔代管教、他人管教孩子的現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嚴格教育,所有事情由父母、爺爺奶奶代辦,要什麼有什麼,沒有同情心,沒有自理能力,沒有克服困難的意志。我們家裏平時要求孩子對人要有禮貌,不要以大欺小,要尊重長輩。在教育時以引導爲主,嚴格而不專制,關愛而不寵愛。

二、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小孩子習慣的培養是關係到他今後的行爲規範,特別是小學階段,是建立常規、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最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培養各種良好習慣最易見效,抓住這個環節就等於抓住了孩子的以後。現在的孩子智商都較高,大多數孩子因習慣不良而引起學習較差、常規較差等。如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一邊做作業一邊玩東西、要大人陪着做作業、放學回家不馬上做作業等等。我女兒上學都是她爺爺接送的,上一年級第一學期時,她一時還適應不了放學回家要做作業這個習慣,所以一回家,就像以前上幼兒園回家一樣先看電視。她爺爺也約束不了她,等我們下班回家再叫她做作業,完成都很遲,影響了第二天的精神。於是我們就跟她講:“你放學回家先做作業,爸爸媽媽下班回來給你檢查,然後我們根據情況給你發標志。(因爲那時班級是發標志鼓勵孩子的。)”這之後她每天一回家就做作業。這樣不但提高了她獨立學習的能力,也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我們經常利用寬餘的時間跟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三、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電視上的一個公益廣告不是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不僅是孩子的天然教師,也是夥伴、朋友和榜樣。“當父母不容易,當好父母更不容易”。身教重於言教,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作爲家長,我認爲我們應該首先“學會關心”。關心家人、關心朋友、關愛社會、國家等等,這樣無形當中讓孩子懂得尊老愛幼、相幫謙讓、寬宏大度。其次要加強自身修養。經常學習,不要沉迷於打牌、搓麻將等,要在孩子心中樹立一個健康向上的形象。再次要建立和諧的家庭。家庭的生活氣氛和大人的品行道德對孩子的影響不可忽視,孩子在表揚和鼓勵中生活,他將學會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將學會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將學會公道。

四、關注孩子的成長,正確引導孩子。

在孩子很小時,我家就非常重視德育,會做人才會做事。我們主要要求孩子從不說謊,不要別人的東西,不亂丟垃圾這樣的小事做起,教育時我們都是在平等的氣氛中進行,一般每天都抽出一點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作業完成了嗎?今天在學校開心嗎?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特別是孩子在學校裏遇到挫折或犯了錯誤時,我們及時與她進行溝通,加以正確引導,調整好孩子的心態,讓孩子喜歡上學,在學校開心。

在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不要剝奪孩子玩耍的時間和權利。現在,社會上的培訓機構日益增多,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日益強烈,恨不得讓孩子成爲鋼琴家、歌唱家、畫家、舞蹈家……今天學鋼琴,明天學跳舞,上午學英語,下午學奧數,弄得孩子不但對學習沒興趣,而且產生了厭煩的情緒。我們的孩子也有上培訓班,但是都是她喜歡的,所以每次去時,她都是非常開心,跟同學相處非常融洽。

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家庭教育需要家長的耐心和細心,雖然我們有一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心得,但是對孩子的教育還很不夠,我們將不斷努力,汲取別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與老師、家長共同探討,使孩子們能夠成爲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家庭教育日誌(2)

教育是一個長週期的過程,家長卻總希望孩子的成才立竿見影,這種急功近利想法追求的是一種“短視效應”,不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例如,男孩子桐,幼時頑皮淘氣,學習成績總是“中不溜”,顯得不求上進,他上的高中學校也是個“二流”的。

然而,上高二後,桐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有的老師甚至還懷疑他考試時是否作弊,怎麼有這樣大的變化?桐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的一所重點大學。又如,女孩瑩,從小聰慧好學;但上初中後,學習成績下降,並非常自卑,她向父母提出不上普通高中,她要去上一個“明星學校”,因爲她熱愛藝術。她的父母卻拿出她從小兒時獲得的許多獎狀和證書,不解地向心理醫生問:“她的聰明都跑到哪裏去了?”而瑩說:“我是很普通的女孩,父母卻總是要求我的成績名列前茅,活得太累!我要追求自己的.理想,有什麼錯?”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課外培訓從小都表現不錯,各種獎狀、考級、競賽證書等得了一大摞,令父母感到非常高興、欣慰,認爲自己沒有白操心,爲孩子智力投資也“值得”。但這往往是短期效應,隨着孩子年齡增長,不再聽從家長擺佈,就可能像瑩一樣,虛幻的光環熄滅了,不再爲榮譽所陶醉,反而要重新“尋找自我”。

不同的家教方式,不同個性的孩子,不同類型的成才模式,各有其利弊,家長要冷靜地認識,認真地對待,以便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如:

1、早慧期:在幼兒期和兒童期比其他孩子掌握知識迅速,學習成績較好;但要區別,是“填鴨式”早期教育強制灌輸的結果,還是好奇心、求知慾極強的“自學探索式”學習。

2、超常型:智力超常,上學跳極容易,可因勢利導成才,但要預防心理髮育滯後。

3、特長型:在藝術、文學、體育等方面顯示出較好的技能,一般數理化相對差一些。

4、偏才型:在數理化或文科方面成績高,並有濃厚的鑽研興趣,應防止某些素質的缺陷。

  家庭教育日誌(3)

在世俗的旋渦裏,在名利的追逐中,最容易得到的是虛榮心的滿足,而最容易迷失的,恰恰是我們最初的夢想與快樂。身着白衣白褲名校校服的男孩,他強烈的虛榮心在知情者的眼裏也許有些病態可笑,但是,放眼我們的周圍,爲別人眼裏的風光自己死撐活着的人難道會是少數嗎?

不能輸給別人,大概是社會上大多數人的信仰。從小,家長就教育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別人學鋼琴,自己的孩子不喜歡也不能落下;別人學奧數,自己的孩子聽不懂也得去上;別人上名校,難道自己的孩子就是上普通學校的命嗎?在爲孩子可以拼命付出的愛的背後,卻是虛榮心在暗暗作怪,可是一心付出的父母卻無辜得很,因爲這是現實所迫,在如今這個以名利來衡量成功、衡量人生價值的社會裏,不成功似乎就意味着不幸福。

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本來就是多元的,因爲幸福和愛的體驗並不是只有成功才能帶來,一切靠誠實努力去追逐自己夢想的人都是應該被祝福並得到尊重的,而且,這樣的人更能體驗到幸福,因爲他是受自己心靈的指引去做事的

一直忘不了一位讓人敬佩的媽媽所說的話,她是美國前總統杜魯門的母親,當她的兒子當選爲美國總統,人們向她表示祝賀說:“你有這樣的兒子,一定十分自豪。”她平靜地回答:“是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他同樣讓我驕傲。他現在正在地裏挖土豆。”

教育的本質是精神世界的成長,教育的目的是幸福與愛的獲得,那麼,還是讓教育迴歸於教育本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