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人生感悟 > 阿炳三首琵琶曲研究教學的人生感悟

阿炳三首琵琶曲研究教學的人生感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第一章 阿炳與他的三首琵琶曲

阿炳三首琵琶曲研究教學的人生感悟

1.1阿炳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道士、流浪藝人,江蘇無錫人士。相信一提到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阿炳的一生是曲折的,他幼年喪母,父親將他託付給族人撫養長大,直到華彥鈞 8 歲,他的父親才以師徒的名義帶到自己身邊,其父爲雷尊殿道士,頗具音樂才華,對中國的民族樂器演奏有很深的造詣,基本上每件樂器都精通,尤其是琵琶。

華彥鈞每天跟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從小便非常喜歡這些中國的傳統樂器,每每聽到喜歡的樂曲便盡力的去模仿。父親發現了他過人的音樂天分,便開始因材施教積極的引導華彥鈞,並傳授給他一些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華彥鈞天資聰慧而且勤學好練,很快的學會了二胡、琵琶、鼓、笛子等民間樂器的演奏方法,他每日苦練手上長出厚厚的老繭,據說他的琴絃上被血和汗包裹着,比尋常的琴絃要粗很多。正是他有這種吃苦耐勞、勤學苦練的精神,所以他在 12 歲時便能獨立的演奏很多種樂器。18 歲時還被譽爲“小天師”,成爲當地有名的司鼓樂手。然而好景不長在,華彥鈞 20 多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他便接替了父親雷尊殿道士的身份,後由於交友不甚染上吸毒的惡習。導致身患惡疾雙眼失明。離開了道觀他總是獨自一人帶着墨鏡、頭頂氈帽、一襲長袍、拿着二胡坐在街邊賣藝。瞎子阿炳的名字也是在這時廣泛流傳開來的。

阿炳的一生是波折的,他生在封建社會,成長在社會的底層,飽受着比上層社會人們更多的苦難,他所處的時代正是社會動盪不安的時代,他這一生經歷了封建制時期,共和主義的民國時期,以及外敵入侵的抗日戰爭時期。這種混亂的年代背景使阿炳的生活陷入了更加糟糕的境地,也正是這種種磨難給他帶來的生活感悟讓他創作出了一首首的曠世之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音樂學院曾派人專程到無錫去對阿炳的音樂進行整理並交給相關部門出版、廣播,所幸有六首作品保存下來,三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這六首作品成爲阿炳留給世人的珍貴藝術財富。

1.2 阿炳的三首琵琶曲

1950 年中央音樂學院爲了搶救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等三人前去無錫爲阿炳錄製唱片。其中就包括至今廣爲流傳的《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三首琵琶曲。

阿炳生前曾經說過《大浪淘沙》這首琵琶曲是他根據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改編演奏的,但經過後人的查證,道家當時並沒有這個曲牌的音樂。而在廣東一帶有一首叫做《三潭印月》的樂曲倒是與此曲的旋律極爲相像,很有可能是阿炳根據自己熟悉的音樂曲調編創而來,藉此曲表達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飽受過艱辛、苦楚的心情。他在社會最底層所遭受的不公待遇,意於反抗卻又無能爲力只能將自己的心聲化作一段旋律留給世人。這三個四分音符看似簡單而緩慢的進行着,如果在演奏時把握正確的演奏處理,就能爲下面的樂句起到一個情緒鋪墊的作用。re 音和 do 音都是採用雙彈的技巧,如果要是以相同的手法彈奏則顯得樂曲過於平淡,若是將 re 音的雙彈由下向上用指關節彈奏,讓彈出的音響效果變的更空曠,則能營造出一種耐人尋味的氣氛;la 音應稍做吟弦處理,控制好左手吟弦幅度的統一,頻率應當稍慢,營造出沉思的氛圍;do 音的雙彈則由上向下彈奏,使彈奏出的音更加紮實沉穩。這樣處理演奏方法,能讓聽衆感受到吸氣、沉思、嘆氣的一個過程,剛好爲本曲的曲情曲意埋入伏筆。這短短的三個音符就能夠表達出作者內心對舊社會的憤恨,猶如一段悲傷故事的開始,給人以無盡的深思。

第二章 阿炳音樂的靈魂

2.1 魂牽大衆

阿炳的後半生主要靠沿街賣藝乞討爲生,他飽受了社會最底層人民之苦,深爲大衆知音,所以他的音樂中有很強的說聽性,他經常在街頭賣藝的過程中自彈自唱,將惡勢力的醜惡形象用說唱的形式表現。他所創作的樂曲曲調鮮明流暢,曲風真實感人,觸人心絃,催人淚下;他所創作的二胡曲和琵琶曲中所運用的一些技巧樸實常見,純熟而不故弄玄虛,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我國的民族樂器本身就是出自民間的。早在唐代以前中國的很多民族樂器被吸納彙集到了教坊和宮廷。而到了宋代教坊和宮廷日趨衰落,這些民族樂器又重返民間,紮根沃土,服務於大衆。這種音樂在民間大衆生活的培育下逐漸改變了其原來的面貌,可聽性日益凸顯出來。尤其是到了明清以後乃至到了現代,這種民間音樂形式爲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反應人民生活題材的音樂作品。所謂音樂的民間性就是音樂本身的大衆性,產生於民間由人民羣衆不斷完善,最後彰顯出來的音樂作品。阿炳就是這個時代中國音樂的代表,他所創作的音樂紮根鄉間沃土,他的音樂源於生活魂牽大衆。所以說他的音樂都具有大衆音樂生活的典型風範。

2.2 魂繞傳統

可以說阿炳的音樂魂繞傳統,他在傳統音樂方面的造詣令人佩服,它不僅精通二胡、琵琶、笛子、鼓等傳統民族樂器的演奏,還從小學習道家音樂,而且他還精通各種民間戲曲音樂、說唱音樂以及江南絲竹音樂,堪稱一位技藝全能的音樂人。正是因爲他對傳統音樂的精通,使這些傳統的音調都深深的刻入到他的腦海中,在以後的創作過程中他信手拈來,將這些音樂融會貫通化爲己有,創作出一曲曲新穎獨特的作品,這些作品既是傳統,又謂新聲,將傳統音樂與阿炳的個人情懷融到一起得到昇華。就像有人問阿炳:“你的樂曲時如何創作出來的?”阿炳回答說:“可能是道家音樂的學來的吧,可能是佛家音樂學來的吧,也可能是在大街上隨耳聽到的吧!”從阿炳所寫的三首琵琶曲可以看出他創作樂曲都是圍繞着歷史人物、風俗等與傳統息息相關的方面而作。

第三章 阿炳的演奏風格及藝術魅力

3.1 演奏風格

阿炳樂曲的演奏風格挺拔又不失灑脫、彈奏起來蒼勁有力、變換自如。因爲本論文寫的是阿炳的三首琵琶曲,所以在此以他的琵琶曲爲例,探討他的演奏風格。他在琵琶樂曲裏經常使用滿輪、雙彈、掃弦等善於表達情緒的技巧(在《昭君出塞》、《龍船》裏都有應用)。樂句清晰明朗,句句不離曲子的內涵。較多的運用了六度及七度的大跳(在《大浪淘沙》、《昭君出塞》裏較多運用),這種音程的跳躍更加具有戲劇性,使人印象深刻。

他不單單是一個民族音樂的繼承者,還是一個傳承者,和開拓者。我們從阿炳音樂的內容上來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具有強烈的歷史痕跡與社會痕跡。阿炳具有豐富而深刻的社會生活的底蘊。他所創作的樂曲旋律跌宕起伏充滿了波折,就彷彿是自己人生的縮影,又像是在傾訴自己的憤恨與感慨和對未來無限的憧憬。他的琴聲時而舒緩平穩,時而波瀾壯闊,就像是當時的社會底層人民在與這個不公的社會積極地鬥爭一樣。所以要把握住阿炳的心情,才能更好的演繹他的樂曲。

“阿炳的演奏風格內在而質樸,充滿了道家大巧若拙、大樸不雕的氣勢。儘管他生活在秀麗的江南,但他的藝術氣質絕非優美委婉的江南絲竹音樂所有,他還擁有着北方大氣、硬朗的一面;儘管他飽嘗了人間的艱辛,但其音樂卻沒有任何消極和絕望的痕跡,反而積極向上甚至非常昂揚,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個性。他的音樂博採衆長,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包括錫劇、民歌、道教音樂、廣東音樂等,甚至很好的'借鑑了西洋音樂的素材。”所以把握阿炳的演奏風格是很主要的,一定要知道他的樂曲的背景,再結合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個人的生活經歷,才能更好地演繹出阿炳精神。

結 語

學習民族樂器這麼多年,阿炳一直佔據了我心中的一個角落,每每當自己心情浮躁時,都想彈一彈他的樂曲,彈過之後我的心情就會趨於平靜,這種感染力不是每首樂曲都能有的,阿炳的音樂可能需要我用一生的時間去揣摩,自己經歷過磨難與坎坷後,也許才能更好地體會樂曲的精神內涵吧!

阿炳的音樂帶給人更多的是對生活樂觀的精神。阿炳的樂曲並不是什麼炫技類型的曲目,樂句裏也沒有各種華麗的技巧,但是他的樂曲確是最禁得起推敲與思考的,不同於現在根據和聲、曲式作曲方法寫出來的樂曲,他的每一個樂句都是心血的體現,他的每一個樂句就好像一句話在訴說,訴說着處在動亂時期,又恰逢遭遇人生中的低谷,他是如何戰勝困苦,得到了超脫金錢之外的精神,這種禁得起推敲的樂曲,年歲愈長,越加喜歡彈奏練習。越是經歷豐富,越是能夠更好的展現他的樂曲。阿炳臨終前留下的這六首樂曲的錄音,是爲我們留下了不能言說的瑰寶啊!

現在我們在演奏他的樂曲時已經很難找到他的錄音資料,只有一部分音樂學院才存有他的錄音資料,而我們使用的樂譜也是一些琵琶屆的前輩爲我們根據阿炳的演奏記的曲譜,所以想彈好阿炳的樂曲很難,有時候發現除了曲譜,我們無從下手,不知從哪些方面去表達內涵,我們又不能光依靠着樂曲的標題去理解曲目,就好比《大浪淘沙》,他的曲目名字並不能夠提供給我們有效的信息。所以導致現在我們有些琵琶愛好者彈不出阿炳樂曲的內涵,筆者在這篇文章裏粗略的總結了一下阿炳樂曲的演奏方法,他的生平經歷,及樂曲的內涵希望能爲各位琵琶愛好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幫助大家正確理解阿炳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