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 1

古詩《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作品。詩中描繪的是深秋時節從傍晚到夜晚的美麗景色。教學這首詩,首先要把學生帶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讓他們喜愛這首詩,進而樂意學習這首詩。我是這樣教學這首古詩的。

一、讓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詩句,粗知詩中大概意思。

在讓學生了解這首詩的作者、朝代以及題意後,我讓學生帶着問題把這首詩朗讀五遍。在朗讀之前明確要求:

1、要求基本會背;

2、要求瞭解詩中寫的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的景?有哪些景物?讀完五遍後,學生基本可背下來,同時也會從詩句中瞭解到時間是寫深秋傍晚到夜晚這段時間的景色,地點是江面可江邊,所描寫的景物有陽光、江水、月亮、露珠。學生粗知了這些內容繼而再理解詩句就不難了。

二、利用投影片進一步瞭解詩中內容,爲理解詩句作鋪墊。

在講前兩句詩時,我出示第二幅投影片(夕陽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學習後兩句詩時出示第二幅投影片(一彎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後再指導學生說出圖中有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什麼樣兒的,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在理解詩句就輕而易舉了。投影片在教學中起到了綱舉目張,突破重難點的作用。

三、注重啓發,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

在教學詩句時,我首先找出詩句中關鍵和難理解的字詞,掃平障礙,繼而再理解詩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兩句詩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問:“一道殘陽”指的是什麼時候的太陽?(夕陽)“鋪”是什麼意思?(斜照)再問:“什麼時候的太陽斜照在什麼地方?”學生很快可譯出:“夕陽斜照在江面上。”接着問:“夕陽斜照後的江面會出現什麼樣的現象呢?”“瑟瑟”是什麼意思?(綠色)學生又很快可譯出:“江水一半呈綠色,一半呈紅色。”後兩句詩我也是採用的方法進行教學,由淺入深逐步啓發同樣達到了融會貫通的目的`。

四、利用音響設備引導朗讀、創設情境、體會意境。

古詩朗讀同樣也要讀出感情和抑揚頓挫。除了老師示範,我還利用本課現成的朗讀磁帶讓學生連聽幾遍,示範效果挺好。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朗讀的效果的確好多了,真還有些古人吟詩的味道呢!其次老師還在古詩翻譯的基礎上再加以聯想和想象,另配上悅耳的輕音樂朗讀給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體會詩中的意境,這樣既能把學生帶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爲學生後面能順利改寫古詩作了良好的鋪墊,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以前教學古詩大多采用串講形式,這裏且不談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爲採用啓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維活動,自主合作,帶着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 2

《暮江吟》這首詩是一首寫景佳作。詩句語言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緻真切。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昇這一段時間裏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詩句的字裏行間充溢着詩人熱愛大自然的美麗景色,熱愛大好秋色的喜悅之情。

一、抓關鍵字詞,感受中國古詩的語言精練、意蘊含蓄之美。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幾個比較生疏的字詞,如 “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詞“可憐”一詞的理解;還有富於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引領學生通過換字的方法,比如把“鋪”換成“照”“射”……都不行,因爲夕陽已經沒有那麼強烈,只是把淡淡的光輝鋪在了江面上,學生通過這種鑑賞比較充分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美和畫面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有滋有味地讀出詩的韻律美。

這首詩極具意象美和韻律美,怎樣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通過有滋有味地朗讀去感受,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每個小組都推選出一名讀詩小達人,讓孩子們在小組內一個一個地過關,孩子們興致盎然,讀得特別投入!

三、藉助想象,描述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的畫面。在本詩中,我啓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紅日西沉,一彎月芽悄然東昇,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畫面之美,感覺特別棒。

《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 3

我在教學古詩《暮江吟》反思如下:

一、執着於個體感受優秀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僅僅抓幾個比較生疏的字詞,如這兩首古詩中的“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僅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詞“可憐”一詞的理解;僅僅抓住那些富於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夜靜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二、尊重個體的吟詠誦讀。通過粗講,學生對詩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熟讀。而熟讀對小學生來說,最具效果的莫過於誦讀。這個過程更多地應該是學生個人誦讀的過程。因此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這樣纔不致於泯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才能使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三、藉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如在《暮江吟》一詩中,我啓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紅日西沉,一彎月芽消然東昇,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

《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 4

1、根據這次《暮江吟》專題教學設計的研究,初步證明第一輪研究中總結出網絡環境下語文古詩模式(瀏覽信息知詩人——自讀古詩曉大意——查閱信息細理解——全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讀悟情感——自我檢測顯效益)是切實可行的。

學生是整堂課的主角,他們通過小組內分工合作的方式,利用學習網站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不僅自己在網頁中獲取知識,而且努力合作,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還不斷思考,提出了許多有創意的問題和觀點。比如:有的'學生提出爲什麼不用“夕陽”而用“殘陽”,有的學生指出因爲用“殘陽”才能更好地表現出夕陽已接近地平面,非常柔和平靜。教師的作用並沒有弱化,只是更多地表現在臺前幕後,收信學習資源,建設主題學習網站,教師所作的工作與原來相比較,量更大,要求也更高。

2、“如何更好地處理資源”這個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沒有得到更好的解決。

資源的海量、多樣化容易掩蓋分析思考過程。在衆多的信息中,不僅存在着與教學相關的教學資源,同時也存在着對本堂教學毫無意義的資源,通常這些無關的信息更容易吸引學生,並對教學生產干擾。爲避免學生在網上漫無目的地瀏覽,教師要在其學習過程中適時監控。同時,通過對網絡環境的建設,設置更有意義的、更合理的情境,讓網站成爲有準則和約束的空間,使學生在享受開發性、自主性的同時,能夠自覺地用公認的學習準則去適應網上學習。

《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 5

課前,讓學生收集的有關白居易的資料,課堂上調動學生主動參與來學習。運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並充分利用詩歌琅琅上口的特點,讓學生讀中感悟。

(一)以舊知導入,創設和諧生動的學習氛圍

教學要走進學生的生活,喚起學生的情感記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而產生學習的慾望。因此,學習貼近學生的生活。只有學生對課文本身感興趣才願意學,纔有可能學好。白居易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學生已經讀過了很多他的詩歌,對詩人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學生舊積累的知識入手很容易調動學生興趣,引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熱情地參與學習。以小故事帶動對詩歌的體會很快地啓迪了學生的思路,成功構建了交流時暢快討論、這樣以境促思,以思促說爲學生順利進行交流而架橋鋪路。

(二)形式多樣化,調動全員參與

1、師生互動。教師既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更是參與者。這樣有利於和諧氣氛的營造,並有助於引導學生學會表達,積極參與進來。

2、生生互動。小組輪流介紹,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可推選出大家最喜歡的人代表小組進一步進行組間交流,最後是更爲自由的`全班交流。這樣的生與生之間的互動,調動了學生全員參與交流的積極性,形成了會說、想說、愛說的可喜狀態。尤其是小組間的競爭,有利於羣體間的互動合作,培養了合作意識與合作精神。

3、師生與環境的互動。充分利用環境,把課內延伸到課外,如收集白居易的詩歌,舉辦走近古詩朗誦會、辦一期白居易詩歌小報等等。

《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 6

1.“詩學就是情學,詩是心靈的燃燒。”

古人稱作詩曰“吟詠情性”(《詩·周南·關雎序》),讀詩或低聲吟哦,或漫聲長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磋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毛詩序》)。所以詩歌教學與鑑賞,不能只滿足於釋詞譯句。讀詩也好,講詩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進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進去。教師情真,才能以情動情,教師心熱,才能點燃智慧的火花,教師意遠,才能在學生面前開拓其思路,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觀者的身份來朗讀、分析、講解,就會索然寡味。老師的一顰一笑,語言聲調,無不牽動學生的心絃,師生感情同頻共振,才能收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如果說語文教材是美的礦藏,那麼古詩就是這礦藏中的瑰寶。

古代詩人們在詩中使用的字詞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我們應緊緊抓住文本引導學生從品析中領略古詩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如“一道殘陽鋪水中”一句中的“鋪”,爲什麼不用“照”“射”等詞?看似平凡,其實正是詩人的絕妙之處,詩人不但能發現美,懂得欣賞美,還能用準確的`文字表現美。因此,引導學生從品析詞句入手,抓住詩中的關鍵詞“鋪”、“可憐”等全方位地挖掘美、感受美,使學生在感受古詩語言美、意境美、內容美的同時,心靈也受到了震撼,又體會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

3.通過多種方式,多條渠道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

在這節課的“吟誦入詩境”環節中,以幽靜空靈的《春江花月夜》一曲作背景音樂,輕訴古詩的情境,使學生把畫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融爲一體,體味到黃昏夕陽殘照的空曠、瑰麗和晚上新月初升的靜謐、安寧,從這情境中感受到美,認識到美,從而理解了美,達到 “言有盡而意不盡,意有盡而情不盡”的更高境界。

4.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投入的、有感情的朗讀、吟誦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和情感體驗,還可更好地使學生領會詩的意境,加深體會詩的含義,在讀中悟“情”,在吟中入“境”,或共鳴,或陶醉,隨其悲而悲,隨其喜與喜,從而發現美、認識美,欣賞美、理解美,塑造美的心靈。

《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 7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幾十首古詩,它們以凝鍊見長,以意境見美,如何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層次,抓住古詩的特點,引導他們去感悟古詩的優美呢?愛好詩文的我,在班上掀起了讀詩的浪潮,在教學中不斷地改進,學生品讀、悟境、入情,品嚐到了學習古詩的快樂,《暮江吟》便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一、品讀中悟文字之美

古詩中語言含蓄凝鍊,意味雋永。又常常“言近而旨遠”,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教學中理性地分析語言文字之美往往煩燥無味,失去了詩的神韻。“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體會語言文字之美的有效途徑。《暮江吟》這一課的教學緊緊圍繞讀字展開。初讀讀順,再讀品味,配樂讀入情,讀的層次不同,讀的目的不同,讀的形式不同,在反覆的品讀中,學生感悟了詩句中用詞的準確、精煉,領會到了古詩音律之美,文字之美。

二、創設情境,體驗美境

古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教師如能將學生引入這一藝術境界,學生定會達到如觸其物,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境界。《暮江吟》這一課中我利用音樂、畫面的渲染,創設情境,藉此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想象,體驗詩中的美景。

三、開拓思路,培養創造力

語文課應當成爲小學生創造力馳騁的廣闊天地。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留有寬闊的餘地。教師要充分抓住這一特點,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創造力。教學最後兩句時,學生有感情讀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讓他們藉助畫筆,在白紙上描摹出一幅江邊月夜圖,並當場請幾位學生講自己的創作意圖。這樣一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更濃了,那種呆板的灌輸、凝重的課堂氣氛沒有了,學生在畫面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特別是最後將古詩改成小短文,看起來有一定難度,但只要學生髮揮想象,開動腦筋,創作出一篇美文不成問題。課後收上來的小短文也的確讓我欣喜……學生的思路拓展了,有了創造力,長此以往,他們便會受益無窮。

小學課文中的古詩是一筆財富,只要好好利用,精心設計,學生對古詩一定會更有興趣,在學習中會得到更美的享受。

《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 8

古詩文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着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大,常常是教師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云云,學生自讀感情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因此,我在教學古詩《鳥鳴澗》和《暮江吟》反思如下:

一、執著於個體感受

優秀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因此在教學這兩首古詩時,我並不將詩文“解剖”的支離破碎,並不“字求其訓,句索其旨”,而是堅持粗講。僅僅抓幾個比較生疏的字詞,如這兩首古詩中的“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僅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詞“可憐”一詞的.理解;僅僅抓住那些富於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夜靜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二、尊重個體的吟詠誦讀。

通過粗講,學生對詩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熟讀。而熟讀對小學生來說,最具效果的莫過於誦讀。這個過程更多地應該是學生個人誦讀的過程。因此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這樣纔不致於泯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才能使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三、藉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如教“月出驚山鳥”這詩句,我緊扣“驚”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似乎同詩人一同觀山中春夜的月出、鳥鳴,顯示出了春澗的極度靜謐和純淨之病美。如在《暮江吟》一詩中,我啓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紅日西沉,一彎月芽消然東昇,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

《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 9

《暮江吟》是部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首古詩,本節課我準備了許久,更改了好幾次,主要採用的環節是“三疑”和小組合作貫穿課堂,“三疑”是課前疑,課中生疑,拓展升疑,小組合作是根據我班孩子學情合理設計的,感覺設計很好,但是通過本節課的授課,學生學習興趣很高昂,整節課節奏掌握較好,但是通過實踐,我仍我發現有以下的不足:

1.在古詩文的講解中,課堂前半部分還比較注重古詩文的`朗讀,但是後半部分,在賞析古詩時,忽略了讀的指導。

2.三次質疑,可以嘗試再把層次拉開一些。

3.古詩文學習,不能僅僅教會學生意思,更應該把方法教給學生。

4.在學生質疑的環節中,我班兩個孩子提的問題非常好,一個是“鋪”一個是“珍珠”,但是由於我的一些原因,導致這部分沒有處理好,導致對學生悟詩情和誦古詩都沒有指導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時刻牢記本節課的不足,真正做到把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結合起來,讓學生會學語文,能欣賞語文的美,還能夠在生活中將學過的知識加以整合利用。

《暮江吟》的語文教學反思 10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禪有悟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見山仍然是山,見水仍然是水。打磨一節比較流暢、高質量的語文課,跟參禪有異曲同工之處。這期間,對於每節語文課內容的的認識和理解,正如大師所說的參禪三重境界。近期執教了四年級古詩《暮江吟》一課,將課後反思進行整理,記錄如下。

一、備課之初——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每一位老師在備課之初,都嘗試儘可能詳盡的蒐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手裏的教參、網上的資料都是老師備課時蒐集資料的好幫手。那麼資料擺在那裏,對於每個老師都是一樣的,顯示教師能力的地方就在於對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爲自己的教學尋找靈感和設計亮點。

在我備課《暮江吟》一課時,除了教參之外,重點借鑑的是古詩文網裏關於這首詩的解讀和賞析。在備課之初總結資料,所有呈現在我面前的是別人對這首詩的註釋和品鑑,是大家對於這首的理解和賞析。什麼是山,什麼是水,都停留在別人的定義。如果想對這首是有自己的解讀,就需要升級到下一個階段。

二、備課之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在這個環節中,一定是帶着“爲什麼”在整理前一階段自己蒐集到的準備留用的'資料。

在備課這首古詩時,我思考的問題大致如下:

詩中關於時間的詞有三個:暮、夜、九月初三,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各指什麼時間?怎麼幫助學生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理解這三個與時間相關的詞語?

把問題再具體細化:農曆九月初三的暮是有沒有對應的具體時間?夜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正式進入夜?那麼這些時間的聯繫起來是不是就意味着詩人從“暮”一直觀賞江邊景色到“夜”呢?

詩中的景物夕陽、露珠和月牙都與上面提到的暮、夜、九月初三提供的時間信息息息相關,怎麼理解時間就會影響怎麼理解景物,在詩中,這些景物都是出現在特定的時間裏的。

詩中首首次賦予新含義的“殘陽”、“瑟瑟”這些詞,詩人到底是看到了什麼樣的夕陽,什麼樣的江水?這些詞語在詩人白居易活學活用前是什麼意思,一定是在這些意思的基礎上纔會給詩人活學巧用的靈感?

資料說“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呈現了一幅傍晚江邊美景圖,“露似真珠月似弓”呈現了一幅夜間江邊美景圖,通過“可憐九月初三夜”這句詩將兩幅圖巧妙的聯繫在一起。我產生了疑問:如果是暮是日落時,那麼夕陽西沉是一個漸變的動態的時間過程,時間在動,那詩人眼中的景物也一定在動,詩人看到的怎麼可能是兩幅不動的圖呢,還要用詩句把圖聯繫起來,有些牽強。“可憐九月初三夜的“夜”就一定是漆黑漆黑的夜麼?太陽沒入地平線,日面完全消失了的那個時候算不算夜呢?

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就是不斷的對山和水產生疑問的過程。提出問題,嘗試尋找解答,又產生新問題,繼續嘗試解答……如此往復,尋找自己對於山的理解,對於水的定義。

三、備課之後——見山仍然是山,見水仍然是水

當把疑問都漸漸解開時,別人眼中的山山水水已經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再次輸出的時候,是有了自己理解的山山水水。作爲一首寫景詩,對於詩中景物的理解是合情合理的想象、儘量嘗試在我們眼前恢復詩人眼中畫面。教師有了自己的理解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跟學生分享自己的理解,能在一節40分鐘的課上,嘗試使每個學生都能聯繫生活、開啓想象機制、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在眼前呈現深秋時節日落動態圖。

教學目標能否順利開展就取決於教學設計了!教師一定要把所有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中、甚至是每一次提問、每一句過渡語和總結語。